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甄宓之死,可以说是三国的一大悲剧。作为乱世之中,集美貌与才华、贤惠于一身的甄宓,最终死于自己丈夫魏文帝曹丕之手,这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当魏国建立,曹丕登基后,迟迟不立皇后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甄宓的失宠。
比起在曹丕登基前,或者说在曹丕还没有认识郭氏之前,曹丕和甄宓两人的恩爱,后来曹丕对于甄宓的态度可谓是天差地别,究其原因,最有可能便是曹丕对甄宓的过往有了芥蒂。
和自己父亲曹操不同的是,曹丕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把二婚的女子爱到骨子里的境界。
当年曹操父子攻占邺城,大致是先后跑到了袁府中,只能说曹丕先其父亲一步,提前找到了甄宓,然后向父亲提出了要娶甄宓的要求。这个时候,曹丕生怕父亲把甄宓抢走,于是在得到父亲同意后,曹丕与甄宓拜亲成为夫妻,甄宓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反抗很难说,但是不久,曹叡便出生了。
很难想象,后世那个冷血的魏文帝在新婚的这段时光中十分温柔,正如他所写的《燕歌行》: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和袁熙的婚姻中甄宓并没有生育,所以和曹丕的生活才真的更像是夫妻生活,甄宓也很快汇入了这个妻子的角色,做一个贤妻良母。
甄宓在嫁人之前就已经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子。比起历史这块巨大的背景板,无数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大多都如行尸走肉一般,甄宓却是不同,自幼有着聪慧的头脑,有着一定的政治思维。
她很喜欢学习。趁着自己的家世还算可以,甄宓作为女子能在东汉末年的社会中读着大量的知识,奠定了她比别人更加优越的精神和思想条件。对于甄宓,除了她是曹丕这一个身份比较著名外,她曾经倡议母亲“救死扶伤”一事也是三国之民间经典: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她本人肯定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思维的,唯独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极深,即便有这样的政治才能,也只能用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倡议母亲救助穷人,既可以保全自己家人的财富,也可以获得好的名声,这种双赢的好建议,也算是甄宓的人生最大的一个成就了。
再才思敏捷,甄宓也不过是个漂亮,而且必然只能成为他人之妻的传统女子,只是比起大多数人的穷酸归宿,甄宓可以嫁入豪门,例如嫁入如日中天的袁家,去当袁绍的儿媳妇。
在成为袁熙妻子的时期,甄宓就迅速进入了儿媳的状态,对于自己的婆婆刘氏十分孝顺。在东汉末年,战乱是社会的主旋律,但是东汉末年,也是我国贵族“八卦绯闻”最多的一个时期。先是貂蝉和吕布,再到曹操征战岁月中所爱过的那些美貌有名的人妻,还有大小乔,而甄宓也并不例外,人不出门,但是美貌天下皆知。
曹丕在匆匆冲入袁府的时候,甄宓的婆婆帮她遮掩了面容,她知道儿媳妇长得太漂亮会召开他人觊觎,但是她也没想到,曹丕竟是为她而来: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甄宓的命运是悲惨的,当然啦,在曹丕冲入袁府的时候也发生了狗血的剧情。因为甄宓的婆婆发现曹丕被自己的儿媳妇迷住的时候,她不是愤怒地指责曹丕觊觎儿子的老婆,而是和儿媳妇说这下子就不用死了。这个场景里,刘氏是有些劫后余生的意味的,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妇女的三从四德并没有那么严苛。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一家子人,甄宓这不得不嫁。
但嫁给了曹丕后,甄宓没有说自暴自弃。还是很迅速地进入了状态,而且还成为了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婆,她给曹丕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让曹丕自己都没反应过来,而这个建议也成为了后来甄宓被赐死的导火索,她向曹丕提了什么建议?
她建议曹丕娶多两个貌美的媳妇,理由是以前黄帝就是老婆够多,后代也够多,这样一来,这一脉的传承就会旺盛不会断绝。试问,这样的老婆说不喜欢?
大方好看,通情达理。
那么后来嘛,果真如甄宓所愿,曹丕找到了郭氏,这个郭氏就是后来的曹魏第一任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名义上的后妈,但是后来曹叡为了给生母甄宓报仇,也把这个郭氏给逼得自杀了。说到报仇,其实也就说明了甄宓之死和郭氏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包括“被发遮面,以糠塞口”,都和她有关。
甄宓日子还是这样过着,随着局势变化,丈夫和公公经常出征,甄宓还是像以前一样尽孝,也颇受婆婆卞氏的喜欢,甄宓和卞氏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对模仿的“婆媳”,其中甄宓的孝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后来郭氏逐渐看甄宓不顺眼,甄宓长得好看,还孝顺,曹丕日后前途无量,是个精明的女人自然都会争宠。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但是很奇怪的是,曹丕没有立皇后。为他生出了曹叡的甄宓,此时就在其他后宫的谗言下被他疏远。
可是实际上,曹丕让郭氏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皇后”,故意冷落甄宓,而且还逼着甄宓与儿子曹叡分离,这也导致了曹叡对于母亲之死一直都在迷糊的状态中。曹丕有着三个新宠的后宫,甄宓不服,但是她不是像个泼妇一样大闹,而是写下了一首诗送给曹丕,可这首诗效果却适得其反,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塘上行》。
而后,甄宓和曹丕的关系越来越僵,曹丕身边的郭氏一边进谗言,而且朝堂的大事不顺,曹丕决定赐死甄宓出气。
甄宓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丈夫手中。
而且死了还不要紧,曹丕还让人把甄宓的遗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其实这个提议很有可能是郭氏提出来的,因为这种狠毒的心机,唯有后宫擅长。这种打扮的核心意义很简单,那就是让甄宓死后,不被地府的人认出来她是谁,也开不了口诉说冤屈,再说简单点,就是让她做孤魂野鬼。
这也是后来魏明帝明明那么尊敬郭皇后,都还是要逼她自杀的原因: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后来曹叡为了给母亲出气,也让人把郭皇后打扮成同样的惨状下葬。曹叡逼杀郭皇后,其实就很明确地证明了甄宓之死还有死时的惨状,肯定是郭皇后直接推动的。不然的话,一位皇帝逼死太后,后世背的骂名可是洪水猛兽。不过总的来说,曹叡始终都算是一个大孝子。
再说回甄宓,其实她那样的奇女子,就是多了几分直率,少了一些心机。甄宓这样的才女,其实放在三国的故事里并不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后人传她与小叔子曹植的暧昧故事的缘由。
这就是两个可怜但是却看似可以惺惺相惜的人。
甄宓是一个遗憾,要怪,就只能怪这个时代啊。
曹叡后来追封甄宓为皇后,所幸如此,在后世我们还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位“洛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甄宓是曹丕的原配夫人,魏明帝曹叡的生母,38岁时被曹丕赐死,甄宓死后被人“披发遮面,以糠塞口”。是谁侮辱死后的甄宓呢?
这个人不是曹丕而是曹丕的宠妃、甄宓的情敌郭照郭女王,郭贵妃为何这样做呢?
说来话长,甄宓原本是袁熙的新婚妻子,袁熙是袁绍之子。建安九年(204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留下甄宓照顾婆婆,不久曹操和其子曹丕率军攻下了邺城(河北临漳),俘获了袁熙的妻子和一家老小。
(甄宓)
当时曹丕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是军中的先锋官。他一看甄宓长得很漂亮。
当时世面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南方有二乔,北方甄宓俏”。曹丕“惊艳落剑”,一边命人把甄宓保护起来,一边求见父亲。
曹丕见到曹操后说“父亲大人,我相中了一位女子,恳请父亲赐婚”。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吾儿长大了,也到婚配年龄了,不知是谁家的姑娘?”曹丕一五一十讲了一遍。
曹操一听心中暗暗叫苦,原来他早就得知甄宓是个美丽女子,这次攻打邺城就是为了得到此女,谁知却被儿子抢了先机。
既然儿子相中了,当父亲的也不好意思和儿子抢吧?于是爽快恩准了曹丕所请,择日为二人举行了豪华婚礼。
从此后,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
(曹丕和甄宓)
转眼半年过去了,曹丕告别了妻子随父上了战场,甄宓留下来照顾婆婆汴夫人。
常言道“当年媳妇当年娃,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个胖小子,这男孩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四年后,甄宓又为曹丕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甄宓完成了她生儿育女的使命,然而婚姻却陷入了危机。
原来曹操去世后,曹丕承袭了魏王爵位,不久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当了皇帝后宠幸郭照郭贵妃,郭贵妃比甄宓年轻且有心机,加上甄宓长年在邺城老家上照顾老下抚养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渐渐地曹丕对甄宓产生了厌倦心理,越来越冷淡甄宓。
(郭照郭贵妃)
这时郭贵妃为了和甄宓争皇后位,开始诋毁和污蔑甄宓,她吹枕头风说:“甄宓生的儿子是袁熙的种,皇上喜当爹了”。曹丕听了不置可否,心中犯了嘀咕,推算日期是自己的,但架不住郭贵妃忽悠,始终半信半疑。
这时候甄宓对曹丕也有意见,毕竟自己为曹家付出了心血,于情于理当皇后天经地义,可曹丕迟迟不表态,自己却成了一个怨妇,难免不发发牢骚,有时还去京都洛阳找郭贵妃理论一番。
此时曹丕早已看甄宓不顺眼了,每次都向着郭贵妃说话,到后来曹丕对甄宓怨恨不已。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在郭贵妃的鼓动下遣人赐死了甄宓。
(甄宓)
郭贵妃不放心,亲自去邺城查看。
她看到服毒自尽的甄宓双目圆睁,她怕甄宓的冤魂到阴曹地府申诉,把甄宓的长发覆盖在她的脸上,意思是让她无脸见人。“以糠塞口”意思是让她说不出冤屈。做完这些,郭贵妃长吁了一口气。
不久,曹丕立郭贵妃为皇后。
文/秉烛读春秋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公元221年,38岁的甄宓,莫名其妙被丈夫赐死。下葬时,曹丕为了让她灵魂不得安宁,特地下令将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甄宓是三国时期的大美女,也是曹丕的发妻,但曹丕对她是一点都不讲夫妻情谊。
所谓“被发覆面”,就是把头发散下来遮住脸,让甄宓在黄泉路上看不见,未来也不必再见面;
所谓“以糠塞口”,就是用米糠塞满甄宓的嘴,让她不能说话,就算有冤屈,也没有办法伸冤。
古话说:“死者为大。”
再大的仇恨,在死亡面前,也要退让一步,毕竟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一了百了。
可曹丕此举,显然是不肯放过死了的甄宓。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能让曹丕如此不顾夫妻情谊,非要让发妻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下了黄泉,也不得安宁呢?
【甄宓之死,疑点颇多】
甄宓(fú),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美女。
关于她的死,《魏书》上有详细的介绍。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但他把妻子甄宓留在了邺城。
时值酷暑,曹丕准备等天气凉了,再迎接甄宓回来。他还把皇后的玺绶,给甄宓送了过去,可甄宓却3次辞让。
几个月后,甄宓突然病重去世,曹丕伤心不已,追赠她皇后玺绶。
(《魏书》: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
从魏书的记载来看,甄宓的死,似乎没有疑点。
但历代史学家,都对《魏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们都认为这种说法,只是在粉饰太平。
如果,甄宓深受宠爱,怎么可能单独被扔在邺城?
如果,甄宓三次辞让皇后,为何她一死,儿子曹叡就遭到贬谪?
如果,甄宓是病死的,已经17岁的曹叡,为何在登基后,四处询问母亲死时的状况?
此外,《魏书》中的说法,在其他史书中都找不到相关佐证。
在《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甄宓是因为郭氏受宠,后被陷害而死。下葬时,她被曹丕下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连灵魂也无处伸冤。
我特意翻了史书,上面确实有这么一句话:“郭贵嫔进谗谮害甄氏。”
即,甄宓是被郭贵嫔用谗言陷害而死的。
在《魏略》的记载中,甄宓的儿子曹叡继位后,还多次向郭太后询问母亲死状,而太后则因此忧惧暴崩。后来,曹叡查明真相,也让人被发覆面,葬了郭太后。
从这些史料来看,甄宓之死,大概率是郭贵嫔所为。
那么,问题来了。
郭贵嫔为何要陷害甄宓?
她又是用什么理由来污蔑甄宓?
曹丕为何如此暴怒,要让甄宓的灵魂都不得安宁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必须从甄宓和曹丕的婚姻入手。
【阴差阳错的婚姻】
甄宓和曹丕,属于阴差阳错的婚姻。
最初,甄宓的丈夫,并不是曹丕,而是袁绍次子袁熙。
甄宓的家世很好。
她出生于中山郡无极县(即今河北无极),她所在的甄家,是有名的豪强望族,富甲一方,威震朝野。
甄宓长得很好看,面相也好。
小时候,刘良为她看相,还当场感叹:“此女贵乃不可言。”(《魏书》)
和其他女孩子不同,甄宓不喜欢看杂技、学绣工,反而十分喜欢读书。
她经常笑着说:“古时有才的女子,都要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以此警示自己。不读书,能用什么来借鉴呢?”
《魏书》:“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而读书,让甄宓拥有了一门好婚姻。
当时,汉末大乱,天下灾荒,老百姓没饭吃,但甄家有很多粮仓,还趁乱收购了许多金银珠宝。
寻常女子,看着家里如此“欣欣向荣”,早就乐不可支了。
可甄宓却很担忧。
她认为,乱世求生,最怕“怀璧其罪”,她要求母亲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甄宓此举,不为善良,而是权衡利弊。
用甄宓的话说,如今人人都知甄家有钱有粮,若甄家不对穷苦百姓表示善心,难保他们饿极了直接哄抢,到时候情况就更不好控制了。
与其等事态严重,不如主动放粮,既是善心,能惠及众人,又保全了自己。
甄家长辈一听,有道理,当即开仓放粮,甄宓的名声,也一传十,十传百。
袁绍得知此事,见甄宓名门出身,又有大智慧,便上门提亲,让她嫁给次子袁熙。
只是,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嫁给袁熙后不久,甄宓就被迫成了曹丕的妻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建安三年。
当时,袁熙前往幽州任职,21岁的甄宓留在邺城伺候婆婆。
结果,局势巨变。
曹操攻下邺城,而曹丕一进袁府,就对甄宓动了心。
据《世说新语》记载,为了避祸,甄宓故意披头散发,还把脸涂得脏兮兮的。可曹丕却对她一见钟情,当场用毛巾为她擦脸。
此后,曹操便顺从儿子的心意,为两人安排了婚礼。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閴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世说新语》)
而据《魏略》记载,当时,甄宓把头伏在婆婆膝上,抬头时,突然被曹丕看上,当场抢来当老婆。
不管哪本史书,曹丕对甄宓,就是一场典型的见色起意。
【专宠多年,突然被赐死】
曹丕对甄宓,确实还不错。
他给了她正妻的地位,并且多年专宠,不允许别人爬到她的头上。
甄宓也是个好妻子。
她生了1儿1女,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
她待人和善,上至曹操夫妇,下至府里下人,都对她赞不绝口。
她非常孝顺。
曹操西征,随行的卞夫人(婆婆)身体抱恙,甄宓知道后,自责自己不能及时照顾,整夜哭泣,直到卞夫人回信称病已经痊愈,她才又笑了起来。
后来,大军回邺城,甄宓跑去迎接。
卞夫人拉着她的手,连连说:“真是孝顺媳妇!”
(《魏书》:“此真孝妇也。”)
甄宓也非常大度。
她对曹丕的其他妾室,都关爱有加,还经常鼓励她们上进,多多求宠,多生孩子。
为了子孙兴旺,她还经常劝曹丕多纳妾。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王,10月,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当上了皇帝。
此时,甄宓一直在邺城。
8个月后,曹丕突然派人将甄氏赐死,在下葬时,他还特地下令将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从专宠到被赐死,中间只隔了8个月。
这肯定不正常,但史书并没有给出详细的理由。
甄宓就这样莫名其妙死了,许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有人说,曹丕如此盛怒,是怀疑甄宓和弟弟曹植有染。
但我认为,这根本不可能。
【与曹植有染?不可能】
甄宓去世后不久,曹植写下《洛神赋》,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虚构自己向洛神求爱的故事。
有好事者发挥想象,认为曹植是在惋惜甄宓。
后来,还有人借题发挥,认为曹植与甄宓有不可告人的恋事,他们肯定两情相悦。
但我个人认为,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甄宓基本上不可能和曹植有染。
首先,曹植和甄宓并没有见过面。
不少影视剧,都在曹丕和甄宓第一次相见的情节里,加一段甄宓和曹植的相遇。
但史书上,根本找不到相关记载。
其次,曹植和甄宓年龄差距过大。
建安三年,曹植13岁,甄宓21岁,两人相差8岁。
按照古人嫁娶习惯,就算两人见过面,曹植也不会对大8岁的甄宓动心。
其三,《洛神赋》悼念的是曹植的理想。
曹植写的《洛神赋》,悼念的是他的理想,隐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君臣大义之下,曹植怀才不遇,才会抒发此情。
这根本不是对甄宓的惋惜。
最后,曹丕度量狭小,绝不会容忍弟弟曹植觊觎妻子。
曹丕的度量,并不大。
有一次,曹丕的妾室任氏,对他心生怨恨,口出怨言。
曹丕当场大怒,当场要赶走任氏。
甄宓得知,连忙来求情:“我受你宠爱,人人都知道,如果你就这样赶走任氏,我必定会遭人误会,受到专宠之罪。”
但即便甄宓这样求情,曹丕还是坚持要赶走任氏。
由此可见,曹丕的心胸不大,若曹植和甄宓真有私情,他绝不会容许曹植继续活着。
综上所述,我认为曹丕大怒的原因,绝不是怀疑甄宓和曹植有染。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曹丕如此对待甄宓呢?
【事情的真相】
甄宓到底因何而死,史书没有明写,但是我们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事情的真相。
我认为,曹丕如此对待甄宓,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甄宓犯了曹丕的忌讳
曹丕是个比较偏执的人。
他曾在《内诫》中,提到很多负面的女性人物,比如郑袖、袁术的妻妾们,袁绍妻子刘氏等。
在曹丕心中,政权败落、家庭腐败,都是因为这些女性的干政和嫉妒。
比如,郑袖毁了楚怀王,是典型的红颜祸水;
再比如,袁术的妾氏冯方女受宠,其他妻妾将她杀死,还伪装出冯方女自杀的模样,是典型的嫉妒害人;
再比如,袁绍的妻子刘氏,也是一个嫉妒成性之人,趁着袁绍一死,她就马上杀了袁绍的5个宠妾。
(《三国志· 袁绍传》也有类似记载:“刘氏性酷妒,绍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刘尽杀之。”)
曹丕非常固执地相信,只要注重身边女人的品质,就可以维系江山稳固。
一旦发现有人善妒、怨恨,曹丕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
之前,他孤注一掷,非要赶走任氏,就是这个原因。
而晚年的甄宓,恰好触碰了曹丕的忌讳。
曹丕称帝时,身边美女如云,比如:郭贵嫔、李贵人、阴贵人……
曾经,甄宓是被盛宠的人;如今,年老色衰,新人如云,曹丕自然冷落了她。
甄宓不免有落差。
曹丕在洛阳称帝时,郭贵嫔等人都陪伴在侧,只有甄宓被留在邺城。
甄宓难免抱怨两句,有心人就添油加醋,把她的话传到曹丕的耳朵里。
曹丕大怒,而远在邺城的甄宓,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
曹丕最厌恶善妒的女人,而此事以后,曹丕对甄宓必然心怀成见。
第二,流言蜚语,让曹丕怀疑甄宓不忠
异地恋是最难长久的,因为很多误会,根本来不及解释。
而曹丕的大怒,极有可能是他怀疑甄宓不忠。
当然,这个对象不是弟弟曹植,而是父亲曹操。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对甄宓动过心,只是被儿子抢了先。
“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 ‘五官中郎已将去。’ 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曹操确实喜爱人妇,作为儿子的曹丕,应该也了解。
因此,曹操和甄宓之间到底有没有私情,可能曹丕也不敢百分百确定。
怀疑一旦有了苗头,就永远是心中的刺。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丕不敢问、也不敢表露;
曹操死后,曹丕最多也只能找甄宓出出气。
只是,曹丕实在太狠了,不仅赐死甄宓,还让她死后不得安宁。
第三,曹丕行事荒唐,夫妻爆发争执
曹丕当上皇帝后,行事作风非常荒唐。
什么宠幸妹夫的女儿,把父亲生前的小妾占为己有等等。
甄宓是他的发妻,而且熟读诗书,极有可能进行劝诫。
而她的劝诫,极有可能触怒曹丕,最终导致被赐自尽。
【写在最后】
从史料来看,我认为甄宓应该没有做什么太过分的事。
她给曹丕生了2个孩子,孝顺公婆,宽厚大度,可曹丕称帝后,她却没有享受到任何好处,甚至连死后也不得安宁。
这件事上,曹丕实在是有些心狠了。
大家都说,甄宓触怒曹丕,是因为写了闺怨诗《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或许,古代的帝王权力至高无上,可以轻而易举让一个人死。
但于此相对应的,是他很难得到真心。
我想,被赐自尽时,就算甄宓还是爱着曹丕。
来生,她应该也不愿和曹丕再见面了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谈秦说汉(349)
刚刚丧夫孀居的甄宓有多美?肤白、腰细、大长腿。甄宓不仅有美丽的容颜,而且性格温柔善良,二婚嫁给曹丕为妇后,相夫教子谨慎恭顺,被宠爱了二十年。但曹丕称帝后却听信郭女王之谗言将其赐死,而且下葬时甄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曹丕为何突然如此狠心,将曾经如此迷恋的女人置于死地呢?这里有曹丕自己的原因,也有其弟曹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郭女王在兴风作乱。
曹丕与甄宓初相识却说曹操率军攻破冀州之后,立即派兵包围了袁绍的府邸,下令任何人不得入。何也?原来坊间传闻袁绍之子袁熙,其妻甄氏乃绝色女子,怎能让偏好人妻的曹操不心动。但其子曹丕跟曹操一个德行,曹军刚刚打进冀州城,曹丕就冲向袁绍府。
曹丕也很有学问,传闻其八岁能诗,博古通今,善骑射,好击剑,跟随曹操征战多年,最重要的年纪到了十八岁,还没遇到心动的女子。他早就听说了人妻甄氏之美,顾不得老爸有禁令,抢先一步进城寻甄宓,让垂涎美色的曹操心中暗暗叫苦。
守卫袁府的士兵当然不敢阻拦曹丕,只得派人飞马报告曹操。却说曹丕进入后堂寻找,见到有个年长的妇人卧地放大哭,身后还跪着一个披发垢面的女子在低声饮泣。曹丕以衣袖拭尽女子脸上之污垢,见玉肌花貌、倾国倾城,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此美貌女子正是袁熙之妻甄宓,年长的妇人是袁绍之妻刘氏。这时,刚刚接到消息的曹操策马扬鞭匆匆赶来,曹丕已经跪于府前,请求父王将甄氏赐予他为妻,而袁绍之妻刘氏也拜而请求,说:“非世子不能保全母女,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
曹操恼怒曹丕捷足先登,但看到事已至此,大男人也不能跟儿子争女人,只得忍痛割爱,当场宣布将二十三岁的甄宓以二婚之身赐给十八岁的曹丕为妾。刚刚死了男人的甄宓,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只得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成为曹丕的女人。
曹丕与甄宓相恋曹操的事业进展比较顺利,婚后的甄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曹丕生儿育女,从此相夫教子,不敢逾越。甄宓虽然有绝世的容颜,却没有政治野心,也从来不与别的侍妾争风吃醋,甚至经常劝曹丕对所有妻妾要雨露均沾,不能只独宠她一人。
甄宓经常在闲聊中劝导曹丕要多纳后宫,说:“古时黄帝子孙繁盛,是因为妻妾多的缘故。所以夫君也应该多纳贤淑美德的女子,才能使子嗣旺盛。”曹丕听到后非常高兴,对其更加宠爱。但甄宓劝曹丕娶妻纳妾并非阿谀奉承,是为添子添孙。
古人三妻四妾的主要原因是开枝散叶,只有子孙众多才可能成为地方豪门势力,才可能避免被别人欺负。但有的女人嫁入豪门后,为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自然就本能地阻止男人另外纳妾来与自己争宠。甄宓已经得宠却不独宠,胸襟开阔如海。
曹丕有个夫人叫任氏,人如其名,比较任性,曹丕不胜其烦,想将其赶走。甄宓两次三番劝说曹丕要给人机会,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一个女人而得罪任氏乡党。但曹丕听不进去,还是将任氏将出家门。从此,甄宓与曹丕之间稍稍有点裂痕。
曹丕与曹植争宠曹丕有个弟弟叫曹植,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能三步成诗,《洛神赋》就是其代表作,曹植经常与建安七子一起吟诗作对,名气很大,深得曹操的宠爱,被内定为曹操的接班人。曹植又因有才学而放荡不羁,让对王位有追求的曹丕内心相当不满。
更要命的是,甄宓之美也让曹植对嫂子心生仰慕,时常以诗文暗誉,传说其得意之作《洛神赋》就是为甄宓有感而发。文人赞美女人本身是平常不过的事,但曹丕以为弟弟觊觎嫂子美色,加上曹操在重点培养曹植,因此越来越对曹植深怀恨意。
但甄宓对此事却一无所知,她看到曹丕与曹植不对付,就以妻子的身份劝导曹丕,要他对弟弟曹植稍微让着点,不要伤了自家兄弟的感情。但甄宓越劝,曹丕内心越难受,他时常在幻想,甄宓会不会有一天离他而去转而又嫁给了才华横溢的曹植。
为了继承权力,也为了保住自己宠爱的女人,曹丕准备迫害曹植。甄宓比曹丕大了五岁,曹丕又比曹植大了五岁,等于甄宓与曹植相差了十岁,而甄宓都生了两个小孩了,怀疑甄宓会与曹植劈腿是真的没有道理。但曹丕怀疑归怀疑,对甄宓的爱却有增无减,对曹植的恨也同样有增无减。
郭女王助曹丕继位南郡太守郭永之次女少年秀慧,与众之同,被郭永喻之为女中之王,取名为女王,这绝对不是调侃。但郭女王自幼父母早逝,她在战祸中漂泊流离,寄身在铜鞮侯家,吃了不少的苦,因此渴望权力,幸运嫁给了曹丕,跟甄宓做了共侍一夫的姐妹。
郭女王有绝美之容貌,而且年轻有活力。她与曹丕成亲之后,一样谦虚恭顺,对后室妻妾与下人们都很友好,也因此赢得了很多人的赞美,但这一切都是装的。郭女王工于心计,为曹丕谋取曹操的接班人之位而出谋献策,曹丕对其越来越宠爱。
曹丕在郭女王的谋划下,很顺利地整倒了曹植成为曹操的接班人。曹操死后,曹丕成为了新的魏王,并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魏朝。为感谢郭女王之功劳,破格擢升其外亲孟康为散骑侍郎(正常情况下散骑侍郎只有学识渊博的儒士才能入选)。
郭女王因为长时间没有生育,又对曹丕依然迷恋甄宓产生了恐惧感,因此设计陷害甄宓。于是,郭女王派人在坊间散布谣言,说甄宓之子不是曹丕的种,可能是袁熙的血脉。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掐指推算,袁熙死后一年多儿子才出生呀。
甄宓被郭女王陷害却说曹丕称帝之后,按程序需册立皇后。虽然郭女王对曹丕称帝立了不小的功劳,但曹丕还是希望立甄宓为后。一方面是甄宓生了儿子,另一方面曹丕的确对甄宓的恩宠未减,但甄宓对权力与荣誉毫无兴趣,多次以不够贤良淑德为由,不愿接受。
曹丕立后的玺书下了三次,甄氏辞让了三次,言辞十分恳切。因为甄宓不愿为后,皇后之位被顺延给了郭女王,这又让郭女王找到了攻击甄宓的借口。郭女王经常在曹丕耳边吹枕头风,说甄宓怨恨曹丕残害曹植,看不惯曹丕谋朝篡位、僭越称帝。
却说当初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刘协,曹丕接受禅让建立魏国之后,刘协退位为山阳公,也将两个女儿嫁给曹丕为妃。而且,曹丕的后宫又有李贵人、阴贵人得宠,因此渐渐冷落了甄宓,并将其移居邺城,以致甄宓真正地流露出怨言。
郭女王由于不能生养,生怕有一天甄宓会死灰复燃再抢了她的皇后之位,继续在曹丕耳边吹风,搬弄是非凭空捏造甄宓的种种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对甄宓的爱怜一点一滴地被消磨殆尽。公元221年,曹丕下令将在邺城居住的甄宓赐死。
结语一代美艳少妇,被曹植称之为洛神的甄宓,一生真的没做过出格的事,却好人命不长,不得不含冤九泉。但郭女王嫌赐死还不够,派人在下葬时,将甄宓的脸用头发遮挡,用米糠将口塞住,以期甄宓死后没脸见列祖列宗,不能说出心中之冤屈。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甄宓之子曹叡即位,也就是魏明帝,尊郭女王为太后。有人将其母甄宓死后之惨状告知曹叡,曹叡心中忿恨,向郭女王追问其母之死状。郭女王不能回答,曹叡暴怒不已,也逼杀郭女王,以报母亲惨遭迫害之仇。
2021/2/2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黄初二年,曹丕在称帝之后的第二年,就将他的妻子甄氏赐死了。甄氏自从嫁给了曹丕,双方的感情融洽,还生下了儿子曹睿。她孝敬公婆,善待家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谁知道曹丕称帝不久,她便落得了如此下场。可是,这件事本身就扑朔迷离,甄氏的下葬更是给这件事添上了一层迷雾。那就是甄氏下葬,也并不是正常下葬的,而是“被发遮面、以糠塞口”,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甄氏之死。
甄氏原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打下邺城时,曹丕因为甄氏美貌,趁乱娶了她。这一点,曹丕还随他的父亲曹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甄氏嫁给曹丕是不得已的。因为在这个时候,袁熙还活着。在这种被迫的环境下,曹丕和甄氏的夫妻感情能够和睦,确实十分难能可贵。而且甄氏不但容貌很美,而且才学出众,在各方面都做得无懈可击。
而甄氏嫁给曹丕,也遭到了旁人的讥讽。当时的名士孔融就向曹操写信是,当年武王伐纣,成功后将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信以为真,赶快问孔融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孔融说,是从今日你的儿子娶甄氏,推想到那个时代的。曹操听了,也只得无可奈何。
孔融将甄氏比作妲己,可以想象,在那些道学家眼里,甄氏的美貌成为了不祥之兆。果然,在和曹丕度过了十几年的夫妻生活后,甄氏被曹丕赐死了。在历史上的解释,甄氏的死,是因为被人陷害所致,陷害她的人是曹丕的宠妃郭贵嫔。当时,曹丕身边的美女越来越多,和甄氏的感情逐渐淡泊。于是甄氏对这种情况口出怨言,被郭贵嫔向曹丕告密。于是,曹丕就派人去赐死了甄氏,并把她葬在了邺城。
至于说甄氏下葬的时候,以糠塞口,被发遮面,有的记载是郭氏所为,有的说是曹丕所为。目的只有一个,是防止甄氏死后作祟。古人比较迷信,他们知道甄氏是冤枉而死的,怕她到地府诉冤。于是将她被发遮面,是让她无法以真面目见人。以糠塞口,是为了让她不能诉说自己的冤情。
那么,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甄氏的死因,也知道了曹丕为何对她下葬采取这样的手段。那是因为曹丕知道自己冤枉了甄氏。可是这样一来,甄氏的死因反倒更加扑朔迷离了。
二、甄氏的死因。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曹丕和甄氏两人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婚姻,在曹丕刚刚登基一年,就对甄氏如此恩断义绝,是在说不过去。而且,曹丕既然知道甄氏是被冤枉而死的,可是对当事人并不进行惩罚,反而对郭贵嫔更加宠爱。曹丕死后,郭贵嫔还做了太后。而且,曹丕还用那种手段去给甄氏下葬,明摆着就是死不悔改。更为奇怪的是,曹丕杀了甄氏,却又立他和甄氏的儿子曹睿为继承人,这就更匪夷所思了。
我们从这中间,感到了曹丕对甄氏的一种恨意。甄氏的死是被冤枉的,但是在曹丕的心中,她是罪有应得,只不过是死非其罪罢了。我们知道,那些所谓的口出怨言,都是古人惯用的陷害人的手段。就算你不说话,也要给你安上一个“腹诽”的罪名。甄氏的口出怨言,就是曹丕随便找的一个杀她的理由而已。就算甄氏不口出怨言,一样也得死。
那么,曹丕为何要杀甄氏,这应该要从很久以前说起。我们看曹丕的历史,就可以发现,这个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而且这个人能够隐忍,很多人被他报复的时候,早就把得罪他的原因都忘了。比如曹操的亲信大将曹洪,因为拒绝借钱给曹丕,竟然被曹丕关进监狱,要杀掉他。而曹丕要杀甄氏,也是酝酿了很长时间,一直等到登基当了皇帝之后才下手。他知道甄氏的死是冤枉的,但是他只需要一个杀甄氏的理由。
那么,甄氏的死因,应该是如同曹洪被关押一样,在很多年前就种下了。在众多的原因中,最让人可信的,应该是甄氏与曹植的关系了。在历史上有一个说法,是“一女乱三曹”,说的就是甄氏与曹操、曹丕与曹植直接的关系。在这里,甄氏与曹操的关系十分融洽,是有目共睹的。曹丕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宴请下属。在酒席上,曹丕让甄氏出拜众人。在座的官员除了一个叫刘桢的都低头还礼。这个刘桢不但不向甄氏回拜,反而平视甄氏。曹操知道后大为恼怒,下令处死刘桢。最后刘桢被免去死罪,被罚为苦力。
曹丕对于曹操与甄氏的关系并不介意。因为当时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甄氏与公婆的和睦关系,能够给曹丕带来很大的助力。但是,曹丕最容忍不了的,是甄氏与曹植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曹植是曹丕事业上最大的对手,让他耿耿于怀。
曹植的文才出众,被曹操称为才高八斗。曹丕在竞争世子之位的时候,在这方面十分吃亏。曹丕虽然有一定的文才,可是不如曹植,就想方设法在其他方面进行弥补。他在军事、政治方面,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使得曹丕养成了好大喜功的毛病。这个毛病到死,他也没有改过。他喜欢和群臣谈论军事谋略,治国理念,还非要占上风不可。在夷陵之战中,他的神评价就被记载史册,流传后世。
至于说曹植与甄氏的关系,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二。这个《洛神赋》的原名叫做《感甄赋》,是在曹睿登基后,为了避讳母亲的名讳才改为《洛神赋》的。其实,这里面已经隐含了曹丕杀害甄氏的原因。
甄氏的名字在历史上并没有流传下来,她被称作甄宓的原因就来自《洛神赋》。在这首赋中,有着洛神名宓妃的词句,因此后人就将甄氏称为甄宓。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家对曹植的《洛神赋》的一般看法。那就是曹植的这篇《洛神赋》就是为了怀念甄宓所作的。
甄氏是在黄初二年,曹丕登基第二年赐死的。而这篇赋,是曹植于黄初三年写的。而且曹植毫不隐晦对甄氏的感情,将这篇千古佳作命名为《感甄赋》,这是一种何等决绝的情形。曹植在这个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可是他竟然不顾生死,为死去的甄氏作赋,并公诸天下。这种感情,不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但是曹丕就能够理解,他面对曹植的悲愤,十分冷静。在他和曹植会见的时候,曹丕做出了一件更加伤痛曹植的事情。他将甄氏的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看着曹植痛哭流涕。在这个时候,曹丕的心里一定充斥着报复的快感。在曹丕的心中,并不计较甄氏是否冤枉,并不计较她是否与他人有私情,他在乎的就是这种报复的快感。
曹丕被压抑的太久了,他的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压抑中度过的。即便是他怀疑甄氏与曹植的关系,为了世子之位,他也只能隐忍不发。在他登上皇位的时候,他首先做的就是报复。他要把他多少年的压抑都发泄出来。甄氏的隐痛让他一天都难以忍耐下去,这才是他迫不及待的冤杀甄氏的原因。
结语:
曹丕杀害甄氏,是早就想要杀她,只是时机不便罢了。当他登上皇位,地位稳固之后,就马上下令赐死了甄氏。因为甄氏代表的是曹丕过去的屈辱生活,让他无法忍受。所以他宁可以冤屈的罪名杀死她,也不能看到她活在世上。
曹丕知道甄氏是冤枉的,因此才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而他杀死甄氏,又立甄氏的儿子曹睿为继承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曹睿继位后,因为甄氏的死亡,去追究郭太后的责任。其实郭太后只是一个杀害甄氏的推手,真正要杀甄氏的还是曹丕。曹睿在郭太后死后,同样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下葬,算是为母亲报仇。可是对杀死甄氏的真正凶手曹丕,他也是无可奈何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推荐阅读:
都说空调有使用的环境温度,超过40多摄氏度将不能工作,是吗?
上一篇:王杰跟刘德华比较,谁的唱功更好?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