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说的三川是哪三样东西。
而且,四川省称呼的来源,是北宋初期四个 行政监察区“路”的合称,与什么三川扯不上。
我们来看看“四川”这个地名称呼的由来和演化过程。
四川之地,起初称为蜀地。
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时期建立了蜀国。从而有了古称“蜀”。
后来,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国、巴国等小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庆)。
西汉时,在今四川之地增设了广汉郡。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立了13个刺史部,今四川地区属于益州刺史部。
三国时期,刘备建国“汉”,史称蜀汉。
三国末年,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增设梁州。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这期间,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称呼一直存在。
唐朝建立后,废除州、郡制,将全国分为十道,每道各辖若干州。
在隋唐时期,“道”属于监察区名称,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在此期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为此地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
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剑阁以东地区,属于山南东道、山南西道管辖。
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同时,设置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路”,地位高于州(府/军/监)。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分为15 “路”。后来增加到18路、23路。
起初,今四川之地主要分属西川路和峡西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把西川路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把峡西路拆分为利州路、夔州路。
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四个 “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在此期间,这里还设置了四川制置使的机构官职。
因而,就有了简称“四川”之说。
例如南宋邓深《柔远楼》诗中有:“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其一》诗中有:“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
当时“四川行省”的衙门驻成都路,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
这是“四川”建省的开端。
清朝建立后,在天下设置18个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省。
新中国初期的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西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和西康省。
1952年9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7年,原四川省的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组建重庆直辖市。
至此,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有一说,“四川”之名来自当地的四条河流。
例如晚清民国时期的通识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对四川的解释就采用了这个说法:
“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这一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正统说法。
“川”本义是河流、水道,这倒没错。
例如甲骨文中,“川”的字形像两岸之间有水流过。字中两边的两条曲线,像河流的两岸;河中的几个小点,指奔流的河水。
但是,四川省内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并不仅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河流。
还有黄河、金沙江、雅砻江、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等。
而且,四川籍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曾经专门否定了四川得名于四条河流的说法: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所以,综上所述,正统的说法应该是:北宋咸平四年合称的“川峡四路”或“四川路”,是“四川”之名的来源。
元朝设立“四川行省”,成为“四川”建省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了四川省。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四川这个名字,最初来源于北宋的川峡四路合称。现在的四川省管辖范围只有原始四川定义的2.5路,但不可能吃饱了撑着去改名二点五川。
四川的最初得名,是北宋川峡四路的合称。川峡四路分别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益州路首府益州,即成都,管辖区域包括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绵州、汉州、嘉州、邛州、简州、黎州、雅州、茂州、维州、陵州和永康军。益州路大致就是今天的成都市和周边地区的雅安市、德阳市和绵阳市的安州区、北川县、江油市等地。
梓州路首府梓州,即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梓州路管辖区域包括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盐亭县;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南充市;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重庆市合川区、潼南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和贵州省的六盘水市、毕节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区域。
利州路首府兴元府,即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利州路管辖区域包括兴元府、剑州、利州、阆州、洋州、巴州、蓬州、文州、龙州、兴州、集州、壁州、三泉县,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
夔州路首府夔州,即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路主要管辖区域是今天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也包括湖北和贵州的少部分地区。
总的来说,四川名字的起源川峡四路中,夔州路与今天的四川完全没关系,益州路全部在今天的四川境内,梓州路大部分在今天的四川境内。利州路的首府在今天的陕西,但管辖区域有一半多在四川境内。川峡四路,今天的四川可以算占有2.5路,和原始定义的四川已经区别很大。但今天的四川不可能蛋疼的改名为二点五川,只会按传统继续叫四川。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事实上,今天的四川比起最初的四川,仅剩下两川。
北川汉中与东川重庆,一个归了陕西,一个自立门户。
不过四川这个古代沿用下来的名称仍旧还在,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比如河北如今跟黄河不挨着,仍旧叫河北,古代的山东与现代的山东,意义也不一样,但这些都不影响它们的称呼。
巴蜀之地,从益州再到四川
先秦时期的四川一带,分布着古蜀国、巴国与苴国等,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惠文王时代,秦国灭蜀,顺带手也灭了巴、苴,正式设立蜀郡。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巴蜀与中原文化区的联系密切了起来。
秦王朝建立后,延续蜀郡设置,汉朝亦然,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部,其中的益州刺史部设立在蜀郡,管辖着蜀郡与汉中郡等大小十二个郡国。
当时的益州,包含了如今四川的大部分与陕西的大部分,还有云南中北部地区,直到晋朝晋武帝泰始七年,如今的云南大部被设立为宁州,从益州剥离出来。
此后,益州就长期存在,直到北宋时期,宋朝大致延续唐朝建制,不过将地制最高等的“道”改成了“路”,剑南道益州地区被分成了四路。
益州地区在被宋朝,正式分成益州、梓州、利州与夔州四路,之后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梓州路改名潼川路。
这四路被合称为“川陕四路”,也就是四川,而四川之名由此诞生,不过此时的四川还只是个日常的口头语称呼。
有意思的是,宋朝时期,广南路被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广东与广西的名字也在宋朝诞生。
元朝失北川,四川之名正式确立不再更改
宋代的四川,包括着川陕四路,这也就是所谓的四“川”,不过在宋朝以后元朝建立行省,四川就开始保不全四个川了。
元朝初期,在川陕四路的基础上设置四川行省,不过却将四川之中的北川汉中,也就是梓州路给剥了出去,划入了陕西,如此一来,四川剩下了东川、西川与南川。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中地区地势险要,乃是巴蜀之地与外界的门户所在,历来割据巴蜀者必然紧握汉中方可自保,因此划走汉中,也是为了降低四川割据的风险。
虽然划走了一川,但四川并没有改名为三川,原本宋代口头上的“四川”之名被正式鼎定,成为了正式的一级地区的名称,而后的明清两朝也延续了这个做法。
东川壮大要分家,四川再失一川
元明清三代,四川剩下了东川、西川与南川,不过四川的面积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其省府成都根本无法顾忌到四川所有地方的发展。
尤其是东川,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地区,这里是四川东部的门户,地处要冲人口稠密,但与成都之间来往不便,彼此联络淡薄。
明清之时江南经济繁荣,重庆这个连接着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迅速崛起成为了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大型商业都会,晚清时期,规模已不逊成都。
晚清长江五虎之中,也有重庆一席之地,再加上列强纷至沓来开设口岸通商,重庆的城市地位急速上升,到20世纪30年代,其外贸额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与汉口。
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孩子大了留不住,更何况四川本身的具体情况,的确不合适仅有程度这么一个中心城市,重庆的强盛,坐镇东川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建国后,重庆一度成为直辖市,但在1954年为了发展经济,又再次将重庆划入四川,不过因为重庆是西南后方的重镇大城,受到了格外的照顾。
1984年,重庆成为计划单列市,名义上归四川管辖,但其经济方面的权限与四川同级。
后来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为了开发三峡经济区,自然要赋予重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1997年,正式让重庆从四川剥离,成为第四个直辖市。
至此,四川再失去一川,如今的四川其实只剩下了西川与南川两川而已,北川汉中归了陕西,而东川重庆已经单飞。
四川之名已经叫惯了,没必要改动
四川之名在宋朝成形,而在元代确立的时候,其实当时就已名不副实了,因为本来的四川只剩下了三川,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四川”这个名字,所以如此沿用。
后来明清两代,四川的名字又被叫了五六百年,可谓是深入人心,就算再失一川,也还是叫四川这个名字,毕竟“四川”早就成了正式单位名称,而非口头称呼。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安徽的名字来自安庆府与徽州府,但徽州被改名,安庆也不再是省府之地,可安徽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广东与广西之名来自于宋代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所谓的“广”,指的是两广之间的古城广信,但广信城早就没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广东广西的叫法。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四川的得名,并不是四条大江,而是川峡四路。
原四川省长张中伟,曾在一档叫做“放眼看四川”的节目中,普及过四川得名的由来。然而,关于“四川”究竟如何得名,曾有过多次改变。
众说纷纭的由来
关于“四川”的得名,较早的说法是,因为四川境内的四条大江而得名。
在一本叫做《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识字课本中这样写道: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关于具体的河流,还有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的说法。
而1997年,嘉陵江流域的重庆市正式成为省级直辖市,题主所说四川仅有三川,大约就是指的这一点。
汉字“川”的本意就是河流、水道,因此,这个说法,似乎很有道理。
“川”作为河流的常用词,在先秦、秦汉时的确比较常见,比如“子在川上曰”,“百川东到海”等。而魏晋隋唐以降,含义更加明确的河、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川作为水流的常用词。
而且,川作为河流的含义里面,还有一个隐含的意思,是指水道流过形成平坦而地势较低的地带,也就是冲积平原的意思。在这一点上,四川却找不到其对应的含义。
而先秦时,现在的四川还是巴国和蜀国的领地;秦时为巴郡和蜀郡;汉时四川叫做益州,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四川不会得名于秦汉之前。
换句话说,如果四川得名是因为境内的四条水系,那么为何不使用更加常用的四江、四河作为地名,而要用含义不那么贴切的四川呢?
况且,四川境内并不是只有四条水系,而是有着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玲江等多条水系,称作四川也并不准确。
因此,四川得名于境内四条水系的说法,应当是不可靠的。
除此之外,还有人说四川得名于青川、汶川、沐川、北川四个县名,也有说四川得名于建国时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大行政区。
但事实上,这些也都是以偏概全或本末倒置的说法。要搞清楚四川因何得名,我们首先要明白,“四川”这个称呼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
四川得名于何时?
13世纪末,元朝统一中原,面对巨大的疆域,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试用地方行省制度。也就是在各地建立移动的“行中书省”,像中书省统领全国政务一样,行中书省将作为地方的最高政务机构。这个制度沿用至今。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元廷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行省衙门驻成都。
四川行省的辖区包括了今天的四川中东部18市、重庆大部以及汉中、陇南等地区,基本与大四川吻合。
这是已知的“四川”得名的最早出处。
可见,四川的得名和忽必烈与元朝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或许也并不是源头,因为元廷设立四川行省也是有着历史沿革的。
从行政辖区上来看,元四川行省没有今天的西部三州,基本和两宋时期的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四路辖区相吻合。
而这四“路”,在两宋颇有来历。
先是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服了后蜀,在其地设置西川路,后又在今陕西汉中一带设置峡西路。
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赵光义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公元997年,宋至道三年,宋廷开始正式确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基本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其中川峡路再次被分成西川路、峡西路两大行政区划。
后数年之间,十五路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而原西川路再次被分为在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原陕西路分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益州路更名为成都府路。
大约是因为处于西部边境地区,以及宋廷执政的频繁变更,原川峡路地区经过了多次分分合合。
因此,宋人取西川的“川”和峡西的“峡”字,多将今天的四川地区成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很多人认为,这才是元廷四川行省取名的依据,也是今天“四川”一名的真正由来。
四川籍著名学者流沙河,曾为此进行过多年考察而得出结论: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宋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那么,真相是不是就此尘埃落定呢,这一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我们从历史的沿革来印证一下。
从益州到四川
先秦时期,四川大地上是蜀国、巴国的土地,巴蜀两国因附周克殷而得以存国,成为周王朝若即若离的属国。
战国时期,巴蜀两国互为仇雌,巴国为与楚国争夺盐井而发生多次战争,而秦国与蜀国多次争夺黔中地区。
公元前368年,蜀国分封宗室葭萌为汉中侯,后演变为苴国。苴国与巴国友好却仇视蜀国,而四川地区陷入了三国纷争的局面。四川因此也曾被称作“三川”。
秦王嬴驷趁苴国求救之机,吞灭巴蜀苴三国,四川从此归属中原。秦分郡县,四川立巴、蜀二郡,因此被称作巴蜀之地。
汉初沿秦制。汉武帝开拓西南夷,置十三州刺史,将巴蜀两郡和西南夷一起设置为益州刺史部。
东汉沿制,三国之时,刘备据成都,已有西川之名。魏晋时,分益州北部为梁州。
南北朝乱世,四川地区先后有成汉、谯蜀等割据势力在此立足,后经宋齐梁,乃至北周,终于统一于隋唐。
唐代,四川再次开启了改名模式。
唐初,分全国为十道,今四川省中南部隶属于剑南道,而重庆及川东部分地区隶属于山南道。玄宗时,山南道又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四川也就分别隶属于三道。
唐朝时,益州安定,经济发达,成都曾作为与长安、洛阳、扬州并成为四大都市。
唐肃宗时,在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其诗《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中写道:“ 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
因此,在唐代之时,今四川之地已有“两川”之名。
而赵匡胤在此基础上设置西川路、川陕路,进而演变为川峡四路,这与历史的沿革一一印证吻合。由此可见,巴蜀之地由三川到益州,再到两川,进而成为四川,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作为四川人,子彧必须出来说一盘,不管境内是三川四川,还是五川六川,四川省这个名字都是立得住的,因为“川峡四路”早已给巴蜀之地盖上了深深的烙印。
文/子彧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四川省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一个省份,其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那么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叫做四川呢?究竟四川指的是哪四个“川”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一、四川最早称巴蜀
古时被称为巴蜀之地。更应其首府成都周边的平原地区沃野千里,粮食产量极为丰富,故而又得名天府之国!这其中的巴、蜀两个字实际上指的是先秦时期的两个游离于中原之外的国家,巴国和蜀国!
其中巴国在四川南部,围绕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建立的国都,蜀国在四川北部,围绕成都建立的国都。这两个国家最终都被秦国所灭,但是旧时的称呼却被保留了下来。于是就将“巴”与“蜀”合在一起称巴蜀。
这一称谓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历经汉、三国、两晋……一直到唐朝,期间在行政上四川也被称为益州。
二、四川先叫的“两川”,后叫“三川”
到了唐代,全国分为“十道”,所以四川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当时的四川被称为剑南剑南道,也就是取“剑门关以南”为意,后来又将之一分为二,称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这个时候,四川也就被称作“两川”了,一个东川一个西川,二者交相呼应。
接下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他对四川的行政区划又进行了更改,把陕西汉中、四川东部、重庆西部划出去单设一道,称之为山南西道。这样一来四川就被划分为三个道,故而又被称之为“三川”。
三、宋代之后四川始得其名
到了宋朝,四川才开始真的叫“四川”。这也和宋朝的行政区划有关系!
宋朝将整个天下分为15路,其中四川被分为西川路和峡西路两个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又分别对西川路和峡西路进行拆分。其中将西川路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把峡西路拆分为利州路、夔州路。
这样一来四川便有“四路”了,在当时被称为“川陕四路”或者“四川路”。从这一时期开始,“四川”这个词汇开始被广泛接受,于是频繁的出现在宋朝当时的文献或者诗歌当中。
然后到了元朝,全国设置行省,川陕四路于是直接就被定名为“四川行省”,于是接下来四川省这个概念便逐渐的延续了下来。
四、现在的四川省实际上只有“二点五川”
由于重庆市在97年被定为直辖市,所以现在四川省的管辖区不能将重庆算在内,那么其实际的行政区域便要将原先川陕四路中的夔州路去掉。另外,陕西省的汉中原先属于利州路,现在也不归四川省所管辖。
这样一来现在四川省确实有些名不副实,但是估计谁也不会赞成将“四川”这个底蕴深厚的名字去掉,而改成什么“二点五川”之类的名字。
最后还要纠正一个错误说法: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说法,就是四川的得名是因为四条江,即: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川在汉语中有“江”的意思,所以人们就误认为四川得名于这四条江。实际上四川境内水系众多,抛开小的支流不算,金沙江、雅砻江、涪江等都从四川流经,就连黄河都从这里过,又怎么能单纯从中取四条命名呢?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三十岁左右的男生不喜欢同龄的女生,反而喜欢二十多岁的年轻小姑娘呢?
上一篇:都说命运注定好了,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存款,那有没有改命的可能?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