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
▍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
处暑期间刮风、下雨好不好?下半年是旱是涝?看看老祖宗的农谚说了啥?
今年的天气有多热,相信你已经有深有体会了,我们熬着熬着就要迎来处暑的凉风了。今年长江流域遭遇旱情是很严重的,当地农民和庄稼都盼望着下雨,来缓解旱情。据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消息,截至到本月16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六省市已有78.3万人次因旱灾需要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1764万亩。希望这些地区快点下雨,减少农民损失!
今年8月23日将迎来处暑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是终结暑的意思。虽然农谚说“处暑还暑,好似秋老虎”,但是处暑一到,“秋老虎”也蹦的不了几天了,再忍耐一下吧,很快就凉快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白天还是很炎热,到了晚上温度就有明显变化了,还是要多注意增减衣物,别感冒了。
古人把一年中,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月初为节,月中为气。处暑也有三候,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处暑的第一个五天,老鹰开始大量的去扑捉鸟类,就像陈列的祭祀一样;到了第二个五天,万物开始到了秋天逐渐凋零,出现了萧肃之气;到了第三个五天,各种农作物将要成熟了。
处暑一到,就将迎来秋收的好时节,特别是河北等一些地区,秋收完玉米之后,紧接着就要播种小麦了。所以,按平常年份来说,还是不希望处暑期间下雨的,不利于收获和播种。但是,今年长江流域比较特殊,干旱地区较多,还是希望尽快下雨的。
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收成决定生活质量,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那么,处暑期间刮风下雨好不好呢?
一、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立秋节气的时候,正处于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适当的温度、光照和充足的水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结实。所以,处于中伏期间的立秋是希望多下点雨的。但是,到了处暑节气期间就不希望在下雨了,按古人的经验,处暑期间是害怕刮风、下雨和冰雹的。田间积水、作物倒伏不利于收获,并且,不易保存,易发生霉变。
总之,人们是希望立秋下雨,处暑天晴的。类似的农谚还有“立秋下雨万人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处暑若逢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等。
二、处暑一场风,庄稼半场空
按古人的经验,春不暖、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都不是好的年景,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才更有利于庄稼获得丰收。因为,四季不明,通常都会导致出现极端的天气情况。
在万物停止生长的时候,籽粒处于很饱满、头重脚轻的状态,秸秆任性已经没有那么强了,风一刮就容易倒伏。并且,倒伏以后,挨着地面的籽粒就容易出现发芽和霉变的情况,这样一来产量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古人总结的“处暑一场风,庄稼半场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期间下了雨,后期的雨水通常都不会少,会造成部分地区出现涝灾。这个时候出现涝灾,农民就要发愁了,不仅粮食减产,还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金钱去收获,使原本就微薄的种粮收益,进一步缩水。
类似的农谚还有“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语一河装”,“立秋处暑有陈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等。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雨水多就意味着秋凉来得早,而谷物要想获得高产,在成熟末期还需要一段时间光照,使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减少秕籽的基数。所以,秋收这段时间已经不需要太多的雨水了。
写到最后:
农谚是古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地域性。有些地方不希望下雨,而有些地方反而希望下雨,笼统的来看就行。
今年一些地区干旱比较严重,还是希望尽快来几场大雨的。比如,安徽省肥东县的中晚稻,再不下雨有可能会面临减产或绝收的情况。还有,四川近一段时间也是高温不断,玉米、红薯以及部分果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旱影响,特别是对秋玉米的影响更大。再比如,湖北受旱情的影响较大,截至8月16日,农作物已因旱受灾面积635.8万亩、成灾263.3万亩、绝收35.4万亩。
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大的旱灾和涝灾面前都是没有太多的办法的,靠天吃饭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民真的很不容易,请善待!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
▍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这是一句农事谚语,它阐述的是,在立秋前后到处暑这段时间内,天气降雨量的多少,与当地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现在,就拿我们山东省潍坊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来打个比方,对这个谚语作一个充分的说明。
在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的秋季农作物是玉米;像其他的地瓜、花生和小米、大豆等等,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就拿玉米来说,立秋(8月7日)时节,正值玉米扬花授粉期,播种早一点的玉米,此时已经开始灌浆膨大。而这时,也正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段,田间水分蒸发迅速,玉米植株需水量也最大。此时若“立秋无雨”,很容易造成授粉不能按时进行,部分植株因授粉失败,出现玉米棒缺粒少粒的空穗现象。另外,因水分供应不足,正在灌浆期的玉米棒也出现粃粒,而不能完全膨胀结实。这种现象,会导致大面积减产或绝产,从而造成“一半收”的局面。
何为“处暑有雨也难留”呢?因为前期的干旱,使得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即使处暑时节雨水不断,怎奈玉米最佳授粉期和灌浆期已过,无论如何,也是回天乏术,只能接受减产的现实,这就是“处暑有雨也难留”的含义。
在这里,可把“难留”中的“留”字,理解为丰收或全面丰收的意思。
▍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
我们这老人古语有这种说法,立秋下雨籽立成,处暑下雨一场空,意思是立秋下雨粮食长的饱满,处暑下雨多了,粮食作物容易倒,粮食挨在地上容易长牙子。
▍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
的确如题主所说,今年的处暑节气将会在几天后的8月23日交节。而具体的时间节点就是当天上午的11点15分59秒,当时的太阳黄经将会达到150°,北斗七星的斗柄也会指向西南方向的“戊”位。
题主的问题是,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解析问题,题主的提问不免让@乡村萤火虫想到了两句在农村里极为流行的农谚说法,一句是“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另一句是“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再由此反推,我们也就比较容易想明白题主问题中“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这种说法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了。
说到立秋和处暑,我们大家都知道,它们分别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三和第十四个节气。先于处暑交节的立秋,是每年秋季的首个节气。尽管民间向来就有“立秋,把扇丢”的说法,不过现实却是,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稍有下降,但仍然还没有摆脱“伏”里“热”的袭扰。而反观立秋15日后接着交节的处暑,虽然只不过与立秋差了十几天的时间,但国内多地气候方面的变化却又是极为明显的。在立秋节气里,秋老虎可能还会在副高的加持下逞强发威,即使有雨当时的气温也不会出现大降和骤降。处暑交节后则不同,此时国内多地的气温变化更明显地会呈现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显著特点来。
不得不说,节气都是与农事相关的。立秋节气当中的“立”字,是“开始”的意思,而“秋”字则意在表明,生长在农田里等待秋收的庄稼将在立秋后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全面转换。处暑当中的“暑”意味着“热”,而“处”字是有“末了”的意思的。也就是说,处暑交节后,一年中的暑热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了。
从节气与农事的角度看,立秋交节前后,国内稻农们栽培在稻田里会的中稻陆续抽穗、扬花、结实;单季晚稻也同时会转入圆秆期;早已播种在大豆田里的大豆已经进入花期,并在授粉后开始结荚;夏播种植已生长经日的玉米展现出来的是抽雄吐丝和扬花授粉过程;红薯田间以块根为食的地下红薯块迅速膨大;棉田间生长棉絮的棉花开始决定产量的蕾铃期。而包括上述庄稼在内的所有被农民寄予希望、等待着秋收的农田作物,想要茁壮生长,无一不是需要合理的积温和适宜的雨水给与助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授粉受精和结实成熟过程的。
应该说,任何庄稼在抽穗、扬花、授粉或者是开花、受精、结实的过程中,少了雨水的滋润,都不能不说会对终极产量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导致受旱的作物形成减产损失,尤其是缺少相应灌溉条件的农田更是如此。个人感觉,这应该就是题主问题中所说的“立秋无雨一半收”可以倚仗的现实依据吧!
实践证明,“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既是颠破不破的真理,又是极为正确的农谚说法。不管是什么庄稼,一旦在立秋时节的抽穗与开花期失去了必不可少的雨水加持,因天旱无雨的影响而错失了结籽、结荚、结铃或膨大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整个过程,想要靠后续处暑时节的降雨弥补早前缺雨形成的遗憾和损失,都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应该讲,这便是题主问题中所言的“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的根由所在。
总之,植物生长靠太阳给予的光照和积温,当然也少不了雨水的助力。光照和积温也好,雨水也好,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上,同时都呈现适宜才可以说是最好的。让秋收作物,沐浴在立秋时那秋季之初既能保有充足的光照,又能同时享受积温和合理降雨的双向助力,才会有利于田间各种农作物更好地积累营养物质,形成秋收时的优质高产。
▍8月23日处暑,“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或8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22-24日。
“立秋无雨一半收”说的是立秋这段时候如果没有下雨,那么收成就会少一半,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很多庄稼需要雨水快速增长的时候。充足的雨水会使庄稼的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这些养分也会被输送到庄稼的各个部位,所以庄稼会长得越来越好。反之雨水不充足,庄稼就会长得不好,收成也会少一半。
而处暑的时候 ,庄稼最需要的是阳光,充足的光合作用,会让果实长得更饱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太多,反而会让庄稼生长变得缓慢,过多的雨水也会使庄稼的根系腐烂,停止生长,庄稼也会随之减产。这也就是说,“处暑有雨也难留”。
雨水在适宜的时候适宜的出现就是最好的。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在你穷时,真的能看清许多人”,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人们使用视频平台经常停不下来,刷小视频会上瘾吗?对此你怎么看?
上一篇:太原理工大学是个什么层次的学校?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