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史记》有云:其猛如虎、贪如狼、狠如羊,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这句话出自项羽本纪,也是对项羽性格描述的一段话。说的是项羽为人凶狠,且喜欢与人争强好胜。项羽虎狼之性格,也是他能够在乱世立身的根本。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倒也说的过去,毕竟如狼似虎是那个年纪该有的霸气。可是为什么会有羊乱入呢?而且还形容羊非常狠!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农村生存过,若是有过这种经历,仔细回忆一下村中的羊打架。
其实村里的许多动物都会打架,比如老鼠打架、蚂蚁打架、公鸡打架、猫狗打架等等,甚至连慵懒的猪都会打架。这些动物打起架来虽然也有头破血流,但是大都是点到为止。
唯独这羊打架,却是与众不同。
春天到了,正是动物发情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躁动的气息。雄性动物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巢穴,开始追求异性,公羊也在其中。
在一个群体里,母羊的数量往往都是少数。数量众多的公羊,为了维护下体的张扬,不得不为自己的幸福而战。
经过数轮争夺战,最终只有两只公羊站在决赛席。如果你仔细观察公羊的眼睛,你会发现每只眼里都有一个金黄色的一,嗯,那就是羊标志性的长方形瞳孔。
站在决赛席的两只公羊,往往双角竖起,目呲欲裂。经常在对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便已经发起冲锋。四角相抵,八蹄蹬地,两具肥羊的躯体拼命向前拱。
忽然,两只羊分开,忽而又怼在一起。几番来回下来,两只羊的羊角几乎断开。即便是这种情况,只要两只羊都不认输,战斗就依然在进行。。。
直到有一只羊认输,输了的羊,不仅失去了交配权,还会受到所有的羊歧视。
之所以会说羊喜欢斗狠,是因为它们的确只在窝里横。倘若来一只狼,羊立马就会认怂,窝在那里一动不动。古人正是因为看到羊的这股狠劲儿,方才将之形容项羽。
然而,后面还有一句: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什么意思呢?太牛逼不为我所用的人,那就杀了吧。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这样的: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这是宋义下的一道军令,具体的故事在这里就不讲了,注意一点就行:很通狠。
不顺从
对于“很”的解释,一直以来很有争议,有人把狠理解为执拗、不顺从,是根据《说文解字》来解释的,但实际上,说文解字对于“很”这个字,就有不同的解释,既有不顺从,也有凶狠的意思。
不聽从也。一曰行難也。一曰盭也。
所以,如果仅根据《说文解字》来解释为不顺从,似乎有些说不通,并且如果把很解释为不顺从,那么跟后面的“强(倔强)”就重复了,司马迁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而且根据羊的习性,这个说法似乎又说得过去,普通人只知道羊儿温顺,很少有人知道羊发起性子来比牛还倔,不管是谁都劝不动。
凶狠
去掉不顺从这个答案,剩下的就是凶狠了,我们又会很奇怪,猛如虎、贪如狼都很好理解,但是羊儿不是温顺的代表吗,怎么是凶狠呢?
实际上,根据《史记》中这段话延伸出来一个成语叫“羊狠狼贪”,今天对狠的解释就是凶狠。
在《聊斋志异》中有用到这个成语,是用了形容当权者“贪婪凶恶”的意思。
另外,羊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吃草的时候,不像其他食草类动物那样,把草咬断了吃,羊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不觉被把草咬断的能力,所以它就只能把草连根拔起,这简直是斩草除根的完美诠释,民间有谚语曰:
牛食如浇,羊食如烧。
就是说羊吃过的草地,就跟火烧过的一样,枯萎难以再生。
这倒符合相遇的性格,喜欢玩屠城,相遇就好比那只羊,被屠的城就是草地,城中百姓就是草。
到了羊发情的季节它们则表现得更狠,在阳盛阴衰的羊群中,往往会因为争夺交配权而大打出手,换做别的动物打完也就算了,羊之间的斗争只有一句话:今天,我们之间,必须有一头要倒下。
可以说是凶狠至极了。
以上,是我对两种解释的认识,不代表我更倾向于某一种,欢迎交流。
键盘侠们随便喷,反正我也不会理你。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狼是一个很神奇的动物。
贪如狼是很好理解的,在《狼图腾》一书中,对狼有丰富的细节描写。
陈陈在无意收养一只小狼时候,这只狼就表现出与小狗很大的差异。
狼吃东西,都是带抢的,尤其是带肉的吃的,会把肉吃的很干净。以至于吃的撑着肚子。可见狼贪婪的本性。
在另外一部关于狼的电影中,也有狼捕食黄鼠的情节,狼把自己吃的撑得不能走路,就躺在地上。
这也是食肉动物的一种本能,从根源上来说,人类之所以会受胖的困扰,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因为“贪婪”的结果。喜好脂肪和甜味,这些都是很容易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的。这样就可以让古人经受住一天饱两天饥的狩猎采集生活。人如此,狼也如此,已有可能,就会尽量填饱肚子,毕竟进了肚子的才是自己的。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说完贪婪的狼,我们来说说羊。
在我们的印象中,羊是温顺的动物。乖乖的小绵羊,正如《遥远的地方》中所歌唱的那样:“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真的是美丽的场景,怎么也不会想到“狠如羊”的说法。
要知道羊这样的群居食草动物,为争夺交配权,是需要大打出手的,对于羊来说,就是用坚硬的羊角,相互去用头顶。这时候的羊,可是不温顺的,哪个温顺,哪个就找不到对象,就无法传递基因,由此可知,温顺的羊,都绝种了吧,所以这些羊体内,还是流淌着狠的基因。羊顶人以至人受伤的案例也是时有发生。
所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的“贪如狼,狠如羊”,是很有道理的。
更多河南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这句原话是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钜鹿之战前夕,宋义下令军中:“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其中“很如羊”的“很”,应为通假字,同“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义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贪懒如狼,倔强不可为用的人,一律斩首。”
让人疑惑的是,虎狼好解释,羊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温顺的形象,这里为什么会有“狠如羊”这么个形容词呢?
一、从古文释义这方面来看,这里的狠指的是 “违逆”。
违逆是什么意思呢?有书君认为,这里的违逆指的倔强、执拗。狠如羊,即指执拗、倔强如羊者。
羊,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其实不然。真正接触过羊的人会发现,羊是一种非常倔强执拗的动物。
如果大家小时候看过羊,就会深有体会,羊发起倔来,非常难拉动。有书君听家中长辈说起过。
有时候天要下雨了,人们要拉羊回去,但羊如果看上了哪丛草,想要吃的话,你是怎么都拉不动的,它是非犟在那里吃了那草不可的。如果看羊人不依着羊的,那么,很可能一人一羊在那儿要角力一番。
二、从羊的其他行为来看,羊也有“狠”的一面。
草原上的牧羊人都知道,只要是羊吃过的草场,保证一段时间内寸草不生!其他草食动物吃草时会直接咬断咀嚼,而羊吃草是将草连根拔起,这简直是“斩草除根”呐,够狠。
此外,羊看上去没什么大力气,但做事的时候从来不留余地,全力以赴,甚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用力过猛把结实的羊角顶坏了。
从某种程度上,也许羊的倔强、执拗、斩草除根习性让为将者觉得,类如这样的士兵是不好指挥、难以控制的。所以才有“皆斩之”的命令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谢邀。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原文是“很如羊”,但是历来被当作是通假字,应该就是“狠”的意思,毕竟上下文连接起来才讲得通。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为什么“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都要斩杀呢?这里面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沙场夺帅事件。
说这话的人,叫做宋义,当时是楚国的上将军。楚怀王非常看重他,让他节制各路军队。还给了他一顶前所未有的高帽子““卿子冠军””,项羽只能做他的次将,范增仅为末将。
为什么他如此受重视呢?因为宋义成功预测了项梁之败亡。在六国复辟战争中,项梁取得了多次对秦军的胜利之后,骄傲情绪开始冒头,这个时候宋义就看出来了,进言被拒,还被打发出使齐国。
宋义在路上碰到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就劝他别急着去见项梁,因为项梁骄兵必败,杀身之祸旦夕之间。
后来果然应验了,高陵君把这事对楚怀王一讲,这未卜先知的能力,那还了得?这个时候正好赵国被围,楚怀王就重用宋义,带着项羽、范增等人去救赵。
而这句话就出自众人作战方针开始出现分裂的时候,是宋义用上将军的威风强力打压项羽部属的手段。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大部队到了安阳,滞留四十六天不继续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巨鹿,必须立刻引兵渡河,我们在外面打,赵国在里面呼应,必然能够战胜秦军”。
宋义虽然于人情世故见微知著,但估计是被“卿子冠军”的称号和楚怀王的厚爱给捧晕了,也可能本身性格如此,并不是很懂战术。他怎么回答的呢?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宋义说:“不对。要想解决破秦(虮虱)的根本问题,去打牛虻(章邯围赵部队)是没什么用的。如今秦国攻赵,胜了,就没了决战之心,我们正好可以打他的疲惫厌战之师;如果败了,那么我们引兵西进,必然一举克秦。所以不如先看他两家打着。”
这是个救援之上将军说的话么?很显然宋义在虚名之下,变得和项梁一样,甚至更加骄纵了。他受命援救赵国,却因为心中想着更远大的目标,要战胜秦国,居然不履行王命。
所以历史作家蔡东藩评论他:
视人则明,处己则昏,吾于宋义亦云。
宋义还对项羽提出建议表示鄙视:“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穿上甲胄冲锋陷阵,我是不如你的,但是运筹帷幄,你还差得远呢。
宋义还是个聪明人,知道项羽肯定不服气,所以提前下了军令,对项羽部属做出节制——所以说这个冠军确实不糊涂,只是因为过高的捧杀让他误会自己的身份,他不过是个援赵的上将军,破秦这个目标对这个时候的他来说,实在还是有些好高骛远,不现实。
处在这种情绪中的人,是看不清自己的,但是也做出了防范项羽的准备。
打仗他不行,内斗第一名。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宋义在军中下令:“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倔强不服从指挥的人,一律处斩!”
然后就被项羽一刀砍了。
西楚霸王也是从这里才开始真正成为楚国上将军,并成功收服章邯,成为反秦势力中最壮大的一支。
说回问题,为什么“很如羊”历来解释成为“狠如羊”呢?
这个解释是历史悠久的。
如《中华活页文选》(四)注:“很,同‘狠’,羊性好斗,故云‘很’。”《两汉文学作品选》注:“很,同‘狠’。很如羊,是说如山羊那样好斗。”台湾《中文大辞典》:“羊很,与‘羊狠’同,谓羊暴戾贪欲也。”《辞源》(修订本):“羊很狼贪”是说“象羊和狼那样凶狠贪婪。”
羊的性格温驯,是人类肉食的千年好友(五到八千年圈养历史),为什么这里说它“凶狠”呢?
并没有人说为什么,于是有很多人另辟蹊径,想要证明羊的“凶狠”。
有一种说法是羊对别的动物(人)温驯,但是发起情来,雄性内斗,不死(不断角)不休,所以说挺狠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羊吃草拔根而起,斩草除根,不留活路,所以算得上“狠”。
其实这都是想当然。
这世间的动物,狠的多了去了,为什么偏要选给人温柔美好印象的羊来形容项羽军队的凶狠?
要知道我们汉字造字中只要和“羊”有关的,都是好的,褒义的。比如“美”、“姜”、“鲜”、“馐”、“祥”,哪一样不是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享受?
至于吃草绝根,这更是强行解释“狠羊”,这个解释有些类似于现在流行的谐音梗,用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来打通逻辑,本身就是很荒谬的。
所以,这是说不通的。
那到底为什么?要知道古书的解释就未必对啊。说不定当时注释的人就像我们今天读书读到这句话一样的想当然,就作个注,然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变成了正确的解释。
我们要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要从原本开始。
这个“很如羊”中的“很”字未必就是“狠”的通假字。
“很”字是什么意思呢?在今天是表示“程度非常高”的意思,比如很好,很高兴。
但是《说文解字》中这么解释:
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盭也。
“很”有它自己单独的意思,就是“不听从”。然后还分两种,一种是“行难也”,这是什么意思?不听从,不好好走道,引申到事情难执行下去,所以“行难也”。
而另一种就是“盭也”,这个字读“lì”,什么意思呢?同“戾”,乖戾。
这就很清楚了,跟“凶狠”就没关系。羊平时性情温和,但使性子时脾气也很倔,人牵它走就硬是不肯走,是谓“行难、乖戾”。
宋义用的正是“很”的这个意思警告项羽:如果你的部属象羊一样性子执拗,不服从命令,也就是后文的“强不可使”,那么通通都要斩首。
他怕是不知道项羽、项梁起事之初就砍了顶头上司会稽郡守殷通的脑袋。
所以我们还是要为羊正名,其实羊一直都不凶狠,很温顺,只是偶尔不听话,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人类餐桌上的好朋友。
至于“狠如羊”,那都是古代、今时文化人的想当然,时代太久远了,很多事情就这么算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干监理就不受人待见?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