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关:剑门关、武胜关、友谊关、嘉峪关、雁门关、紫荆关、娘子关、居庸关、山海关、潼关
一、天下第一关——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的美誉。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军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和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为四川省四大景观,剑门关首屈一指。历史上有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 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剑门关是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十多位帝王莅临并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着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二、关中之关——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鸡公山风景区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河南鸡公山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有“关中之关”的美誉。 武胜关地处险口,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 “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楚军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与楚军夹汉水对峙,继又识破楚军偏师堵塞大隧切断其后路之谋,终将楚军攻破。
南北朝时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侯登叛归梁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这个隘口将鸡公山、桐柏山分开,也成为鄂豫两省的分界标志之一。河南境内紧靠牌楼的是信阳武胜关村,而湖北省一侧则属于广水市武胜关镇。广水市武胜关镇境内有武胜关遗址、守卫武胜关的屯兵地将军寨、距离武汉最近的黑龙潭瀑布群等风景名胜,还有着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点。 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着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驻守武胜关地区。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战败。为显示功绩,清朝皇帝将原来的武阳关改名为武胜关。
三、现今唯一的口岸——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中曾两次被毁。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 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色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回廊第一层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第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
四、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着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嘉峪关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现长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99999块砖包墙。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五、九塞之首——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着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 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地势更为险要。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 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六、古都之“喉”——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紫荆关素称“畿南第一雄关”,距北京约340里,位于京畿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岭处的中,古代因漫山长满紫荆树而得名。紫荆关依山傍水,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接黄土岭,北濒拒马河,是锁住太行山脉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七陉——蒲阴陉,通往易县直达北京的咽喉要道。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京原铁路、108国道等皆交汇于此。 紫荆关,现存留下来的多为明代建筑,“河山带砺”和“紫塞金城”南北两座城门洞及大部分城墙近年得到修缮。关城城墙沿山而筑,原长有近4里。紫荆关北门的城门楼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门洞上方,镶嵌着上下两重石刻匾额,上行是“河山带砺”,下行是“紫荆关”,落款为“万历丁亥聊城傅光皂书”,字体浑厚古朴。 在面对拒马河的一面,城墙墙基有近一里长是以巨石垫底,用约宽50厘米、厚30厘米、长一米的花岗岩大条石砌成,至今仍显得气势雄伟。想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明朝大将华云龙督造的那段着名的石城墙了。据说长城各关隘中,像这样以大条石砌起来的关城极为少见,可见明朝对紫荆关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在近两千年间,紫荆关涉及内地与古都安危而发生的战事就达上百次。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进攻金都燕京(北京),被阻于居庸关下而不得入。至1213年,成吉思汗在攻居庸关不克后,分兵紫荆关,迂回到京畿西南侧翼攻克紫荆关后,内外夹击,才夺取了居庸关,攻入燕京。 明代,明长城以八达岭为内外长城分离点。外长城自八达岭西北上,向宣化、大同而去;内长城从八达岭往西南下,组成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的“内三关”为重点的拱卫防御体系。此时朱元璋派大将华云龙以花岗岩巨石建筑紫荆关新城。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鞑靼瓦剌部首领也先率数十万人挟持在 “土木之变”中俘虏的明英宗假传皇帝谕旨,骗开紫荆关,攻杀到北京西直门、德胜门外,朝野震动。大部分朝臣建议弃城南逃。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率北京守军抗击,也先攻城失败,从紫荆关退出长城,明王朝和北京才得以保存。 这就是明代着名的北京保卫战。1927年,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吴佩孚的讨赤军在紫荆关激战。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15师在忻口战役中收复紫荆关。1939年11月,晋察冀边区在反扫荡中,将由涞源进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诱于紫荆关附近的黄土岭,歼敌近千人,击毙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 1941年,13万日寇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牵制敌人、掩护群众的小股部队将日军引到紫荆关南的狼牙山,5壮士跳崖。 紫荆关是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在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被列为神州九塞之一。秦汉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隋唐称白壁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改称现名。紫荆关在公元前几百年即已成为华夏各民族迁徙、征战,经宣化、大同一带穿越太行山,直达华北平原和北京西南的战略要道。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历代均有修建,至明代,太祖朱元璋批准了着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 紫荆关在扞卫古都的安全中,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形象:“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紫荆关号称拱卫古都的险塞,为什么很多史料都显示出,古代从北往南攻的军队会屡屡在此破关得手,威逼北京呢?查证史料,现场观察,不难发现:紫荆关不易防守就在于,它不像居庸关那样卡在崇山峻岭之中狭窄的军都径上,而是位于一块小盆地中。 拒马河虽宽却不深,关城沿河正面防线将近一里,两边的山坡从地面算起高度仅二三百米,亦不陡峭,很容易攀爬。北方侵犯之敌若正面进攻,跟在平地上攻城差不多,亦可在两边山坡上发动攻击,致使守军有限的兵力相当被动。 扬长避短,古代筑城者大约也深知这种不利态势,特意把紫荆关建成大城套小城、外城套内城的格局,整个关城分为前后、内外五个大小不等的城,敌方攻入一重门后,守军可退二重门继续抵抗,二重门不行了可退至三重门,迟滞敌方进攻,死保南天门,等待援兵。这就形成了紫荆关不同于其他关城的一大特色。 令人遐思的是,历史上,紫荆关曾有城门9座,水门4座,19个敌台。里外城相连,城门则环环相套,若小股敌兵不了解紫荆关城结构布局,即便攻进关城,也像入了迷魂阵,最后只能被守军歼灭。我们叹息而神往:紫荆关若能全部修复起来,堪称世界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观。
七、唯一的娘子军驻守——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原名“苇泽关”。 娘子关是长城的着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 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们、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每间房子都有百年以上。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满世界的都是水,村中的妇女各自在家门口洗衣洗菜。更有村民在自家的院中修建小桥自娱自乐,让溪水沿着院子转。 头顶上葡萄架,桥边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声相伴,赏花赏月。水给了村子灵气,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间美景。村中的湍急的山壁处遗留有24台巨型古石磨,远远就能听到大石磨轰隆隆的响声。 即使在电力普及的今天,大石磨也是日夜不停地转动。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着牲口来村里磨米磨面。村中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水动石磨,加工粮食根本不用出户,更少了一份推碾转磨的辛苦。为了便于寻找,各家的大门上都刻有“一号磨、二号磨……”根据磨的编号找人,准能对号入座。 穿村而过的是一条以前被称作“岩崖大道”、“兴隆街”的明清古道,建道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从地些依旧保持古风古韵的民居建筑和青石板路上的坑洼不平,仍能读出它久远的历史。精明的娘子关村人靠着24台大磨加工粮食,沿途开店设铺,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 娘子关村的民居虽说都是石头垒砌,但从宽窄、大小、高低、先后还是能够分出各家的财力。今天居诠在这里的村民大多数是商贾之后,也有守关将士的后代,故此留下了“胡、杨、马”等几个大性。其中一座胡家的祖宅远非相邻的民居可比。 它不仅门楼宽大,护墙石块上雕有各种吉祥图案,仅是门前的一对石狮就很气派。这所宅院没有山西有钱人家所建民宅宽阔,但照壁、耳房、厢房等一应俱全,尤其是砖雕更是精美、细腻。买卖人家的门楣自然写上“招财进宝”、“财源茂盛”等话。虽说与众不同,可也透着一份朴实,也许这正是晋中生意人的特点。
八、居庸叠翠——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着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又与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 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九、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古称榆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却以他那雄伟庄严地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诗人陈志岁游山海关,在其《山海关》诗中发出如下感慨:“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 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着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十、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 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潼关八景,是潼关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军事名关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些关隘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著称,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关口,它们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六处关隘都是万里长城上的关口。
山海关——河北省秦皇岛市
山海关为明代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也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关隘,因关乎明朝京师重地的安全,因此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山海关最初并不叫山海关,在此之前被称为渝关(一作榆关)、临闾关等,最早修筑于隋朝三年(公元583年),古渝关旧址在河北省抚宁东部的榆关镇,因渝水充沛,水流湍急,故在此设立关隘。
隋朝灭亡后,渝关在唐代依然作为东北军事重镇,不过在辽代、金代、元代时逐渐被废止。
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渝关才被重新复建,不过因为渝水河的水量减少,不再适合作为军事重地,为此徐达、刘伯温等人便将此关迁至东六十里外的石河一带修筑,因北倚燕山,南连渤海,便不再沿用渝关一名,为此取名为“山海关”。
后又历经数代修筑,最终被建筑成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作为长城的东部起点,山海关扼守辽西走廊,同时又护卫华北平原,是一处很重要的关隘,加上紧邻京师重地,便逐渐有了“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被正式列入国家军队的女将秦良玉就曾镇守为山海关。发生在山海关的重要战役有公元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也称为“甲申石河大战”),此战是清军入关的重要战役。
嘉峪关——甘肃省嘉峪关市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也是明长城河西走廊最西处的隘口,南接明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 与中间的镇北台和东边的山海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
嘉峪关因地势天成,攻防兼备,加上与长城连为一体,关隘内又有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嘉峪关有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
嘉峪关同山海关一样,也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不过要比山海关早修筑九年。在嘉峪关还没有修筑之前,玉门关自古以来是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随着嘉峪关筑成,玉门关才逐渐被废止,嘉峪关成为西部边陲重镇。
历史发生在嘉峪关的战役有公元1516年发生的“嘉峪关之战”(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相关人物为明朝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芮宁和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满速儿(蒙古族)。
潼关——陕西省渭南市
潼关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此关是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关中之关”的美誉,和函谷关都是关中平原的门户。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废弃函谷关,始设潼关,之后潼关便取代了函谷关,成为关中的东大门。而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仅能容纳一车一马同行,故而有“百二重关”之美誉(只要有两个人镇守,便能抵挡百人进攻)。
历史上在潼关发生的著名战役:渭南之战(曹操、马超在潼关、渭南大战)、刘裕北伐、东西魏潼关之战、安史之乱潼关之战、金蒙潼关之战、潼关南原之战等。
居庸关——北京市昌平区
居庸关同样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最早始建于秦代,居庸关之名相传始于秦始皇,众所周知,秦代的长城是秦始皇下令强征民夫和囚犯等人修建,于是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取名为“居庸关”。
居庸关与西边的嘉峪关类似,只不过两关位置不同而已,同样也是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关隘,因居庸关中间长达十八千米的溪谷中清流萦绕,翠峰重叠,风景很是绮丽,故而居庸关有"居庸叠翠"之美称,也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历史上发生在居庸关的著名战役有:土木堡之变(居庸关外40公里,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金灭辽之战、元灭金之战。
友谊关——广西省崇左市
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同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属于西南边防重镇,最早始建于汉朝,原名为雍鸡关,之后又先后更名为界首关、大南关、镇夷关、镇南关、睦南关。
后来为了纪念中越两国之间的友情,于1965年正式命名为“友谊关”,不过还是明朝更名的镇南关听着比较霸气。
历史上在镇南关发生的著名战役有:镇南关大捷(谅山大捷)。
雁门关——山西省忻州市
说起雁门关估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雁门关在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其名始于唐初,因盘旋崎岖,绝顶置关,取名为西陉关,亦称为雁门关。
雁门关也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修建于雁门山上,此山群峰挺拔、地势险要,雁门关自建成之后,便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在先秦时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便大举进攻北伐,先后击败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在当地建立云中、雁门、代郡,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就曾长期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的雁门郡,以防备匈奴的侵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当时就是从雁门出塞。汉高祖刘邦也曾亲率32万大军从雁门出塞,准备要彻底解决塞北的匈奴,不过却被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率领40万铁骑被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
娘子关——山西省阳泉市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同样为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位于现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部的绵山之上。因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领数万“娘子军”为李家守卫山西大本营,而镇守之地便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地苇泽关,故而更名为“娘子关”。
娘子关在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地,因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即便在现今,娘子关也是交通要道,石太铁路和晋冀公路均要从此关口经过。
历史上发生在娘子关的著名战役有:百团大战、娘子关战役等。
紫荆关——河北省保定市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称为“上谷关”,后来在先后更名为五阮关、金坡关,位于现今河北省易县西北的紫荆岭上,在元代以后更名为“紫荆关”。
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修筑的三处重要关隘)。紫荆关自古以来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同样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地发生的战争就多达140余次。
明代土木堡之变后,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绰罗斯·也先就曾攻破紫荆关,进而包围了北京,企图迫使明廷订立城下之盟,不过因北京军民英勇奋战,也先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只好退回蒙古,并将明英宗送还。
历史上在紫荆关发生的著名战役有: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因攻居庸关难克,成吉思汗便避实击虚,采取奇袭战法,亲率主力东出攻破紫荆关、公元1449年明蒙紫荆关攻防战。
剑门关——四川省广元市
剑门关因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其峰峦似剑,且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又似门状,故而称为“ 剑门”,素来享有“剑门天下险”之美誉。
由于剑门关是入蜀的咽喉要地,加上地势险要,同样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如今的剑门关已经成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打卡旅游。
历史上在剑门关发生的著名战役有:秦惠文王用金牛、美女诈蜀王,最终定巴蜀、剑门之战(北宋)、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退守剑门关,阻挡钟会进军。
武胜关——河南省信阳市
武胜关的历史很悠久,在先秦时期便有记载,春秋时被称为直辕、澧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名为武阳关,之后又经过多次改名和复名,在清代时被称为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现今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此关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是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也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被历代兵家所重视,与东边九里关,西边平靖关合称为“义阳三关”。
三关之中,武胜关居中,左右相顾,地势尤为重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此有“关中之关”的美誉。
历史上在武胜关发生的著名战役有:柏举之战,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曾率领吴国军队于公元前506年一举攻占武胜关,随后占领楚国都城郢都,差点灭亡楚国,伍子胥也是在此战后掘楚平王墓,并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结语:
十大名关皆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关隘,它们雄踞险绝,控险扼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御敌防患、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历朝历代的保卫战役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赢得了十分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关”。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中国古代重要的关口很多,不同时期各个关口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具体的有函谷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潼关、紫荊关、剑门关、娘子关、井陉关、雁门关、武关、镇南关(友谊关)、大散关等。
秦秋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武关、井陉关
函谷关,函谷关在秦秋战国时期当属天下第一关,那个时候秦国据守函谷关,便掐断了东方六国进攻关中的咽喉,六国攻秦便终于函谷关。秦国和东方六国多次战于函谷关,秦国凭借函谷关的险要地形,用少量兵力便挡住了六国军队。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地区陕州市境内,是一条狭窄的通道,仅能过去一辆战车,在车战为主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函谷关有三座,汉武帝时又在洛阳西的新安县修建了汉函谷关,汉献帝时曹操又在三门峡黄河沿岸修了魏函谷关。
武关,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塞”。武关是秦、楚两国大战的地方,秦国多次从武关出兵攻楚,楚国也数次从武关攻秦,刘邦就是从武关攻的关中灭秦的。
井陉关,井陉关位于河北省井陉县的太行山上,是山西进入华北平原的一条隘道,在秦汉时期的军事要塞,秦国王翦灭赵,韩信北水一战都是从井陉关攻入赵国。
汉晋隋唐时期的潼关、剑门关
潼关,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为汉代所修建。在函谷关的作用渐渐失去优势后,潼关成为华北平原进入关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失守长安必被攻破,关中尽失,所以潼关对关中十分重要。历史上曹操与马超大战于潼关,高欢与宇文泰大战于潼关,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后进入长安,黄巢破潼关入长安等。乾隆皇帝手书“天下第一关”。
剑门关,剑门关是关中进入四川的要塞,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
剑门关是蜀汉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所修,关前的剑门要道是秦国时秦惠王骗蜀王赐五金牛,由蜀王派兵丁所开,被称为“金牛道”,道路开劈成后秦军沿此道灭蜀。剑门关在后来的四川防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多次将来自陕西的攻击挡于关外。
长城上的三大关
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山海关是明朝大将徐达所建,出名主要在明未时期,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居庸关,居庸关长城在北京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60公里,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形势险要。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居庸关为秦朝所修,是防备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口,守住居庸关北京城就安全了。
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现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其它关隘
雁门关,雁门关“九塞尊崇第一关”,座落于 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
镇南关(友谊关),镇南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
娘子关,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部,是河北进入山西的要道,初建于唐朝初年,由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镇守而得名,被称为“长城第九关”,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关口有关门两座,关内为居民区,它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地势险要。
武胜关,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南部,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古名)三关”,为大别山隘口之一。今存部分古代建筑。
其它还有紫荊关、平型关、玉门关、阳关、娄山关、瓦桥关等很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军事价值。
▍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我国古代十大关口:
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长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
历史沿革:山海关最早被称为渝关,修筑于隋朝。辽代、金代、元代时渝关逐渐被废止。
明代洪武年间,渝关才被重新修建,因为渝水河的水量减少,不再适合作为军事重地。关卡被迁至东六十里外的石河一带修筑,因北倚燕山,南连渤海,便不再沿用渝关一名,为此取名为“山海关”。
二、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地址:甘肃嘉峪关市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历史沿革: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关城依山傍水,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相关关口:阳关和玉门关。阳关和玉门关在嘉峪关以西,在历史上阳关和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后来废弃。
三、居庸关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
居庸关与嘉峪关类似,也是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关隘,因居庸关中间长达十八千米的溪谷中清流萦绕,翠峰重叠,风景很是绮丽,故而居庸关有"居庸叠翠"之美称,也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历史沿革:最早始建于秦代,居庸关之名相传始于秦始皇,众所周知,秦代的长城是秦始皇下令强征民夫和囚犯等人修建,于是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取名为“居庸关”。
四、雁门关
地址:山西忻州市代县
雁门关也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历史沿革:自秦汉以来,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所以,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关关口:平型关。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这里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
五、潼关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关关口:函谷关。函谷关和潼关分别在一条长约五十公里的峡谷的两头。函谷关在东边,潼关在西边。汉朝末期,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函谷关的险要位置发生了变化,它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承接它的重任的是相隔七十公里的潼关。
六、友谊关(镇南关)
地址:广西崇左凭祥市
友谊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镇南关。友谊关是中越两国边境线上最重要的隘口。镇南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七、娘子关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
娘子关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现在的关城是明代所建。
抗日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就发生在这里。
八、剑门关(剑阁)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剑门关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由于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九、武胜关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
武胜关,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重要隘口。
武胜关与东侧九 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十、大散关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
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大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地设置的守卫处所,历史上的关口是兵家必争之地,每一处关隘都是是著名的军事要地,古代十大关口有:
1.山海关
2.紫荆关
3.娘子关
4.雁门关
5.居庸关
6.嘉峪关
7.潼关
8.平型关
9.友谊关
10.武胜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