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务员好考吗?
▍古代的公务员好考吗?
看看范进中举的故事就知道了,他乡试中了举人后,喜极而疯,难度可想而知。
▍古代的公务员好考吗?
古代公务员有两种:官、吏。靠考试当官,当个小官倒也容易,当大官就很难了。当吏员大多不必考试,但很少有人愿意当吏员。
想当官,至少要考到“举人”这一阶段。
念书了就是童生,但属于白丁,参加“院试”,就可以考中秀才。
秀才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到手的。
秀才再考,就要参加“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
举人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但如果做官的话,起点会比较低,一般只能任从七品。
举人就是飞黄腾达的第一步,如果能考到举人就有了各种特权,那就算脱离苦海了,这是一个门槛,很难跨越。
但举人还有一个算是副榜的体制,叫贡生。对某些人来说,拿到贡生的身份比考取举人功名要容易得多。
举人功名需要考取,而贡生是推荐选拔制,相当于直接从秀才拔擢为举人这一档,不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上贡生,也可以去当官了,但起点低,一般只能任从七品。
换句话说说,贡生就是“保送”,名义上是最优秀的秀才。贡生考试可以考取为贡士,贡士比举人的地位还高。贡士去当官,起点就很高了,至少能任正七品。
举人在往上考,就去参加“会试”,考中了就是进士。
进士就是古代朝廷承认的最高的公务员起点,根据名次不同,不一定任何职,但至少可以从正七品开始,而且在大计升迁时要比举人、贡生、贡士更有利,升迁更快。
如果家里有钱,花钱买个贡生的身份也不难,只是起点低,升迁可能慢些。但由于只需要考过秀才即可,是很简单的晋身之途。
吏员大多不必考试。
吏员,包括库丁、斗级、民壮、铺兵、皂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
需要经过考试的吏员只有库丁、斗级、民壮、铺兵,但也只是简单考核专业技能,也只有这四者不列为“贱役”。
这种考试当然算是简单的,就属于古代最好考的公务员了。
虽然吏员大都不需要经过考试,但一来此类小吏多来自世代相承执役的市井无赖,其他人未必挤得进去,二来此类小吏的后代是三代不允许科举、不允许捐纳买官、不允许与良籍通婚的,所以一般百姓反而不愿意当这种官,并讽其为“衙蠹”。
换句话说,吏,真正的下等贫困百姓想当当不上,而家境稍佳的普通人不屑去当。
就考公务员来说,库丁、斗级、民壮、铺兵,就是最好考的公务员,当上了之后还能保留良籍,在古代也属于比较吃香的职业。
只不过,正因为资格要求太低,又吃香,所以这几种职业通常也跟行贿受贿挂钩。如果跟官员牵不上关系,又没行贿的话,还是难以捞到这种美差的。
综上。在古代想要仕途变得简单,其实就两点:要么有实力,要么有钱。
钱多的,买个贡生,从当小官开始;钱少的,买个库丁、斗级、民壮、铺兵,当一辈子吏员。特别有钱的,直接纳捐买个大官。
▍古代的公务员好考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是古代每个书生的梦想。想金榜题名,与现在的公考难度无异,都是在挤独木桥。
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的竞争与选拔,走向金榜题名,迈入人生巅峰,那么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究竟要熟读多少书呢?这里要划重点,这个书不止是要看,还要能熟记于心,科举八股文,动不动就是要子曰圣人云的引经据典,这些记不牢是不行的。
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三百千千,也就是给小娃娃们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规定要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叫开蒙。
这些喂完了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一般的顺序是先学校孝经,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再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再读“经书”《易经》、《书经》、《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不是天才就是无知了。根据中国历史译文中的统计,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书经中有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有99014,而左转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四十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古代的读书人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盛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六七岁的年纪,这些童生们就要去考秀才了。之所以称他们为童声,按照明史选举制,士子未入学者,通渭之童生。意思就是还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只有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关于入学资格的考试,未来才能到官办的学校读书,以后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这每一关都是不容易的,县试由知县老爷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的学正主持。(范进中举之后,就当了山东的学正,相当于省教育厅长)每过一关就要和更远的地方,更多的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不少读书人多次复考,也只能通过最基本的县试和府试,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考不上,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只能不自称童生,范进50多才考中举人。
即使是通过了这三次考试,考上了秀才,也不能说就平步青云了,秀才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徭役,但是还是当不了官儿,要想拥有公务员的身份,一定要参加8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但是这举人一般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能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
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清朝巅峰时期有人口4.36亿,每年考中的秀才2万人左右,再秀才再考中举人的也就这几十几百人而已。这恐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古人想要考上公务员即使能在无边无际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当中挣扎起伏。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十年寒窗苦读,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