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次我家附近来了个峨眉山来的耍猴子的人,那个人带着两个猴子,在那表演,
两只猴子极其听话,按照他的指示表演了一出枪毙坏人的场景剧,然后又给他们戴上紧箍咒,穿上孙悟空的花衣裳。猴子扮演真假美猴王,拿着棍子互相比划。周围群众都拍手叫好。
我一看那两只猴子,不像是被他虐待,倒像是特别通人性训练出来的。
于是等他散场后,我就过去给了五块钱,然后和耍猴人攀谈起来。
他告诉我他从四川峨眉山来,从小有个奇人传授给他耍猴戏的本事,他后来就在山里面养了两只猴子,一直从小养大,什么都听他的,他就带出来耍猴戏混口饭吃。
我看他包里还带着几本书,我一看,有本《西游记》我饶有兴趣地问:你也看书啊。
他说:大哥,我读过初中的,也认得几个字啊。
我说:西游记你看了多少遍?
他说:少说也有十遍了吧。
我说:我有个疑团,正好问问你。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他说:佛祖要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的妙处有几点?第1点是:法不轻传。
传法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也只有到今天这个时代才会铺天盖地,大家都出来传法。
因为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人人都能上网,不用跑那么远去听课。修行有点路子的人也挺多的,大家都在网上开课了,虽然良莠不齐,但这也是好事。
所以现在已经不具备所谓法不轻传这种事了。你有兴趣,你就能随时点开看。看完了你还能私信联系这个老师。即使你没有亲自见到他,你也如同拜他为师了。
可是以前的情况不一样,以前来求法,很不简单。要付出太多的东西。禅宗的二组慧可大师,为了求法,站在雪地里站了一夜。最后达摩祖师还是不搭理他,他只好拿出一把戒刀,咔嚓把自己的胳膊削掉了。
就这种决心才换得达摩祖师出来见他。玄奘法师要去求真经,实际上一路走了无数个国家才到印度,九死一生。就这种精神,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也是走了十万八千里,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搞得已经极度疲惫,最后到了西天大雷音寺。
他们这种求法的精神确实值得鼓励。按我们的想法如来佛怎么也得赶紧开门迎接,把大藏经全部奉上。
可是唐僧师徒智慧还是没到顶点。拿了无字经书回去,不懂不识货。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呀。真正的佛法不立文字,不可言传。归于空性所以以无字真经所传乃最高佛法。
唐僧师徒四人以为如来佛忽悠他们。又回来找他要有字的经书,这就是有优质的货品不要非要次等货。
如来佛也没有强迫他们,你不懂没有办法,将来有机会可能会懂,现在不懂不能强迫你,于是拿有字的经书给你,有字的经书,那就不能白给了。所谓法不轻传。轻传佛法你就会怠慢佛法,我这里是随便你来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吗,肯定不能。
所以你要留下一点人事。
唐僧无奈拿出了紫金钵盂,这是唐王赠送的好宝贝啊。无奈送给迦叶阿难了。
难道如来佛跟迦叶阿难就少了这点钱吗?他们也是家大业大不少供养啊。当然不是。这是一个教育法,教育唐僧师徒4人。不要怠慢的佛法,
即使是有字经书。也不能白拿,将来出去要慎重传播。不是你随便拿了到大街上乱喊乱给人家的。传法就要有传法的样子。学生看见你庄重。他才会跟着你学庄重。学生看见你重视佛法,他才会也跟着重视佛法。
所以说法不轻传。可是如今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候呢,是自由选择时代,大家各自都能在网上轻松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
所以庄重不庄重,轻传不轻传都在于这个老师和学生本人。这老师在那里讲法讲的是不是庄重,是不是如法?这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不是他有没有收门票,有没有收钱。
重要的是他如法不如法,如果他如法,学生们交点钱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不如法,还大肆收钱,那就完了,完犊子了。
学生在网上学佛法也是一样,无非都是一个动作,点开看一下,可是看完之后你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跟着佛陀所说的话去照做,有没有跟着老师所说的话去照做,这就是法有没有轻传。如果传下来的学生们都是听了当做谈资,那有什么用呢?
第二个原因呢,是考验他们的得失心。
付出才有回报。这是个世俗的规则,但是却是平衡的法则。得失,是一个人成道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到了西天如来之所,还在患得患失,还是舍不得付出东西,那取了经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付出才有回报。这虽然是俗世的道理,可是它其实是一个平衡的法则,你不付出怎么会有回报呢?你想要回报当然就要付出嘛。
阿难迦叶他要去取经书打包给你也是一种服务,服务费也要给点嘛。照世俗道理,饭是不是要请人家吃一顿。
就算你不是乐善好施,这是基本的服务费,你必须给嘛,这种道理是很浅显很简单的。不可能学佛求经,就把做人的道理都不记得了。
做人的道理都不记得,还成什么佛呢?所以说你要先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要对得起别人不辜负别人。别人在帮助你,别人在为你服务,你就要回馈给别人,这是很基本的信念。
另外这个得失心是个很重要的考验,如来佛就是要考验他的得失心。
你们4个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苦难磨难,打了很多妖怪,好像是什么都舍得了,可是真的吗?要你们一点人事。拿着这个紫金钵盂,你能舍得吗?
我们看西游记电视剧里沙和尚第1个就皱起眉头,要阻挡的。因为这是唐王给的宝贝啊。尤其是这样的唐王的宝贝,你都要舍得这才是有修为。
如果你搞到最后还在得失心上牵挂挂碍,身外之物都不舍得,那你连门都还没有入,还取什么经呢?
另外你认为取到经书就是一种得,你认为给出一个紫金钵盂就是一种失去,这也是一种偏见,你为什么要这样去定义这件事情呢?
你认为取到这些经书就是得到了佛法吗?当然不是。所以如来佛用这个办法来教育唐僧师徒,你们要搞清楚,得失并不是你眼前所看到的这样。
法界是圆满的,是不得不失的,你认为在给东西认为在拿东西,这都是你的妄见。其实没有得也没有失,你要是明白这个那取经才会有用。
第三个原因呢,是接纳世界的不完美。
如来要教育唐僧师徒的另一个,就是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你要接纳他,你要接纳人性的不完美,接纳世界的残酷不公平等等这些。
当你觉得人家找你要贿赂你就心里不开心,你认为在佛祖的地方,还有这种事简直太离谱了,那就是你的偏见了。佛祖的地方凭什么就不能要贿赂。一样是要的。因为你的定义就错了,你把这个事情定义为贿赂就错了。
你世界的不完美,是你定义出来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完美的,本来也是不完美,叫你自己去领悟感悟这个完美里面的不完美和不完美里面的完美。
如果不完美,你能不能接纳?你能不能接受?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如果你有圆满的智慧,本来很圆满很圆融的智慧,那么你就能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甚至你还能接受苦难,灾难,痛苦,黑暗,一切人家都不可接受的事情,你都能够接受。
地藏王菩萨能够去到地狱去度众生,他必须去承受地狱众生那种苦难。他为什么能够承受而自己不受损害,就是因为他有圆满的空性智慧,在他圆满的空性见地下,一切都可以是极乐世界。
那么唐僧师徒四人在这里,在佛这里,到了佛祖大雷音寺这里,还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定义在定义这个地方,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是神圣无比的,是必须绝对完美的,所以这种想当然的定义是靠不住的,
佛祖就是要打破他们这种定义。任何神圣完美佛地或者好像狮驼岭这样的充满恐怖景象的地方都是师徒4人内心的定义而已。你如果没有这种定义,那么你在任何时候,当下就是西天,就是如来所在之地。因为你清净了,清净就是如来。
一念清净,即见如来。
假若你认为你已经亲自见到了如来,如来就坐在那里,你却还没有住在清净心地上,那你等于没有见到如来了。因为你还在以音声佛相而见如来,金刚经说那是谤佛。
很多事情都是你觉得是这样,可是他并不一定是这样。尤其是我们修行人。总是认为我们自己境界很好,我们觉得我们到了哪一步了,我们觉得这种感悟是不是离成佛不远了,等等等等,
可是这是真的吗?这靠谱吗?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清净心常在。有没有时刻和如来在一起?如果你清净心长在,你就等于与佛同在。
如果你还总是以自己的妄念在定义自己的所谓境界,定义自己的所知所见,那么。佛永远都在西天,不在你这里。
第四个原因呢,是象征性收取你最珍贵的东西,这叫做供养。
还有一个原因呢,就是如来需要收取你最珍贵的东西,你认为最舍不得的东西,这叫做供养。
如来是贪心吗?当然不是,如来并不贪供养。他不需要供养,但是你需要。你去求如来,你就需要供养如来。
供养如来是有功德的。如来需要接受你的供养,这是他的慈悲。他给你一个平台,给你一个实现供养的机会,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你知道。你供养的就是自己。
当唐僧把紫金钵盂交出去的时候。心里已经没有一丝牵挂的时候,这个供养就功德圆满了。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很多僧人要燃臂供佛。并不是佛需要你烧掉这条臂膀。二祖慧可要砍掉自己的胳膊,也不是因为达摩想要他这条臂膀。
是因为当你舍弃了这些,你觉得很珍贵,一般人都舍不得舍弃的东西的时候,你的得失心消失,心性在刹那之间就有机会接近圆满了。你能不能在这一刹那悟到空性?如果能悟到,这个供养就起作用了。
人之间的道理也一样,比如我们赡养父母孝顺父母,父母亲可能并不需要你那点钱,也不一定非要你天天在他身边,可是当你发出那个孝顺的心,你去做出这件事的时候,你人性中的善就圆满了,你就可以成其为一个人了。
所以如来很慈悲,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唐僧师徒。
他说到这里,两只猴子一起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起来。
▍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无字经书才是真经,唐僧师徒苦行十数载,最终也只是一场空!
经不可轻传,免费的东西,大都不会珍惜!
一、佛祖凭什么不能收钱?
在世人眼中,佛祖是神圣的象征,是完美的化身,怎么能够纵容手下索要人事(钱)呢?
换一种角度思考…佛祖几时说过传经不能收钱呢?
佛教讲“五毒心”以“贪心”为首,但我佛传经,唐僧给钱,这算贪吗?这叫等价交换。难道说企图白拿佛经的唐僧就不算贪吗?
这不是双标吗?
我们以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佛门之人应当普渡众生,抛去钱财之欲,行天下大善之礼。
但是普渡众生不等于分文不取,抛去钱财之欲也不等于坐吃山空,灵山雷音寺的规模那么大,他老人家如果不把“佛教思想”换成养家糊口的银子,那么800比丘尼可能会被活活饿死!孔老夫子办学也要收学费,太上老君传道也要收些金子炼丹,凭什么佛祖传经就不能捞点好处??
二、佛祖需要钱吗?
佛祖已经修成八丈金身,成神成圣,自然不需要钱。
但宣扬佛法却需要钱来运作。盖佛寺、修庙宇、广纳门徒,哪一个不需要钱?
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途经大大小小的佛寺、菩萨庙,哪一个不是屋宇华丽、金碧辉煌?没有钱怎么修的起庙宇?
弘扬佛法并不是如来佛祖坐在灵山上念动阿弥陀佛就行了,还需要发展分店、扩展区域、收纳信徒,庙宇修的破破烂烂,会有人来拜吗?没人拜佛怎么传播佛法?
朋友们不要认为“钱”是脏东西、是坏东西,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人心才是。
“钱”是法,是大道。
普天之大,众生芸芸,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活着哪有不需要钱的?
正所谓“取财有道方为正也”,佛祖传经,唐僧给钱,你买我卖,有何不可?有什么值得黑的?
三、无字经书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读者们,或者压根没有读过《西游记》,仅仅通过电视剧了解《西游记》的观众们,都会认为由于第一次传经时,唐僧没有交钱,所以会得到无字经书。
其实不然,无字经书,是真正的“真经”。
用紫金钵盂换来的有字经书,才是一场空!《金刚经》中有一则故事叫做“拈花微笑”。
佛祖在灵山开法会,大梵天王献于佛祖金色菠萝花,请求佛祖传授佛理。
佛祖拈起菠萝花,意态安详,微笑不语。
坐下几百弟子不能窥见佛祖之意,皆一头雾水。
唯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言为笑。佛祖将花交给迦叶,并说出了一番绝妙佛理:
“佛法光照寰宇,超脱生死,能够摆脱一切浮于表相的正果,其中奥妙不可言传,语言文字是空、是假,以心传心,方见大道,我将此法传授给迦叶。”
佛祖将“佛法”讲的很通透,最高深的佛法,是发自灵魂的淡然,无欲无求、心境悠然……
宁静、祥和、安闲、无相无声、自在豁达、无拘无束、思想超然、超脱生死、扎根般若、不可动摇、立地成佛。 “佛”是“大善”,“大恶”,“大雅”,“大俗”是完全的空。
真正的佛理只能用心感悟,通过语言和文字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难道唐僧对着猪八戒讲一段佛经,猪八戒就不好色了吗?
孙悟空拿着无字经书找佛祖评理时,燃灯古佛叹了一口气说到:“南赡部洲之人,多征多杀,多淫多诈,东土僧侣遇迷无知,只认文字,不参大道,不识我佛无字真经啊…”
唐僧言:“无字真经虽好,但无法向唐王交差啊……”(原话是这个意思)
李世民想利用佛经教化人心,百姓们如果信仰佛法,都不争不杀,国家会更为方便管理,唐僧若是取回无字经书,李世民只怕会一掌把唐僧拍死。 最后唐僧上交了“紫金钵盂”,拿到了“有字经书”。
这有字经书共有伍仟零四十八卷,唐僧取经所花费的时间一共是伍仟零四十八日。
千辛万苦,得来佛法皆无用,原来结尾是开头。
一个字,空!
▍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还记得《西游记》中唐僧到达了西天雷音寺后,佛祖令阿傩、迦叶带唐僧师徒去取佛经,并向唐僧收贿赂么?在86版《西游记》中是最后一集,在原著中是第九十八回,回目是“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这一回唐僧师徒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原文这样写道:
阿傩、迦叶带着唐僧看遍了经名后居然要收人事,人事指的就是赠送的礼品,就如《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这里的人事也是 赠送礼品的意思。奇怪的是阿傩、迦叶向唐僧收贿赂是不是佛祖故意考验唐僧的呢?我们先看原文,孙悟空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阿傩担心收贿赂的事被人知道,说明这是他们两个私底下做的事,佛祖并不一定知道。而是另有含义。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唐僧没有给他们礼物,得到的全是无字经书。第二次来的时候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他们,最后才取到了真经。我们看原文: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写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从这里可以说明并不是佛祖刻意安排考验唐僧的,如果是考验,那么唐僧这一关就是贿赂人家,也不可能取到真经。那么这说明阿傩、迦叶收贿赂是他们私底下的事情,从阿傩、迦叶直接向唐僧要贿赂中可以看出,这是他们经常做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了。那么通过这件事,反应出佛门弟子收贿赂可能成了风气。那么作者吴承恩为什么要这样写,难道是在毁谤佛吗?从西游记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扬佛的。这样写其实隐藏了一个秘密,我们首先看看阿傩、迦叶是什么人。阿傩、迦叶本是佛陀的弟子,在佛教中确有其人。阿傩其实值得是阿难陀,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傩的身光净如明镜,他容貌端正,经常遭受妇女的骚扰,但是他的意志非常坚固,是佛头十分喜爱的一位弟子。我们在看伽叶,伽叶一般值得是摩诃迦叶,他是释迦摩尼成道后的第三年做了佛陀的弟子,是佛陀弟子中最没有执着之念的弟子。这两个弟子代表无欲无执,为什么作者却写他们收受贿赂?说明阿傩、迦叶代表无欲无执的象征,而无欲无执的形象其实是有欲望有执著的。我们都知道佛门弟子,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就是无欲无执的形象。但实际上却是有欲望有执著的。作者并不是争对所有的佛门弟子,而是揭露及讽刺就着无欲无执的形象做有欲望有执著的事情。而作者披露的就是佛教中一直存在的乱象,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处,日子是清贫的,思想是丰腴的。他要看破的是人对物质的欲望以及意念的执著,然后消除烦恼,到达觉悟解脱。所以僧人的衣服叫百衲衣,就是许多家的废布缝补做成的僧袍。要做到僧人不取财,不占有私人财物。但是佛教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佛陀圆寂后,这种乱象就更加厉害。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寺院无处不收钱,都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团体。《西游记》这本书成书以来到现在400多年了,但是吴承恩披露和讽刺的更像是今天的佛教寺院。▍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这个问题,《后西游记》给出了完美答案。阿傩和迦叶这么做不是因为贪财,也不是作者要讽刺佛家,他们自有苦心,只是悟空、唐僧没能理解。
很多读者、学者认为,西游是一部很现实的小说,处处在说人间真相。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阿傩和迦叶问唐僧索要人事。
唐僧取经成功,佛祖答应给他经书,叫阿傩和迦叶去给唐僧挑选经书。阿傩和迦叶则很直接,问唐僧索要人事,唐僧师徒没给,结果两个给了唐僧无字经书。
最后,唐僧师徒重新回去取经,悟空还质问如来佛,但如来没有责怪阿傩和迦叶,反而替他们说“经书不能白给”。
堂堂佛祖,传经居然还要钱。据此,不少读者认为,这是作者讽刺如来佛祖。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讽刺古代皇帝,说皇帝身边的太监、大臣要贿赂。
不过,我个人并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因为很奇怪。
首先,如果阿傩和迦叶若是索贿,为何如此明目张胆呢?就算是佛祖身边亲近的人,这种事也应该偷摸进行,最多暗示,而不是堂而皇之啊!
其次,阿傩。迦叶后来拿到紫金钵盂,为何只是“微微一笑”?这和历史上“迦叶拈花一笑”太像了,是不是典故呢?
最后,如来得知阿傩和迦叶索要贿赂,为何不作任何批评,还替他们解释原因?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最重要的是,佛祖也没让阿傩和迦叶把紫金钵盂还给唐僧。
后来,我翻看了一些资料,觉得找到了答案。
所谓“人事”,不能仅仅理解为贿赂,而应该理解为“人间之事”,或者说一切烦恼、牵挂,六根、杂念等等。
唐僧取了真经,就意味着他完成了十世修行,成了旃檀功德佛,也就可以从凡人唐三藏,再次成为如来的弟子。毕竟,他本就是如来二弟子,下界修行只是惩罚,或者说考验。
既然成了佛,唐僧就应该“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佛教用语,本意是指人没有一丝的牵挂),不应该再有牵挂、烦恼的东西。可是,那会儿唐僧已经成佛,就应该放下一切“人事”。
基于此,所以迦叶和阿傩才问唐僧要人事。
只是,可能吴承恩没解释清楚,或者读者没读懂,所以理解为讽刺佛家或者皇帝身边人了。
事实上,在清代的《后西游记》中,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迦叶道:昔年唐玄奘虽说不沾不染,还有一个紫金钵盂,藏在身边,苦苦不舍。我恐他贪嗔不断,故逼了他的出来,你看这个穷和尚,清清净净,一丝也不挂,就勒逼他也无用,转显得我佛门贪。
这本书说,迦叶之所以问唐僧要紫金钵盂,就是要唐僧断了贪嗔,放下一切,清净无念。这里,迦叶说得很有道理,尤其是说唐僧舍不得紫金钵盂,要逼着他放下,成佛之人大抵如是。
正如《西游降魔篇》里的玄奘所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唐僧从苦苦不舍紫金钵盂,这是他的牵挂,到后来放下钵盂,这是他了无牵挂。唯有如此,才能成佛。
这一点,符合禅宗“本来无一物”之理。
迦叶拿了紫金钵盂,为何“微微一笑”?因为这是个典故。了解这个典故,就能明白为何迦叶先给了唐僧无字真经。
宋代《五灯会元》中,记载过迦叶尊者,拈花一笑的故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祖拈花,迦叶尊者微笑,猜透了佛祖的意思。佛祖即告诉迦叶尊者,经书不立文字,也不外传。
这里的“微妙法门,不立文字”,就是西游中唐僧取到的无字真经。不过一般人是愚迷的,没这个境界,如果给了无字真经,他们反而不懂,所以只能给唐僧有字真经。
当然,无字真经其实唐僧取到了,他取经的决心、经历,以及他修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他而言就是无字真经。所以,如来说“无字经书也是好的”。
可惜,这一切唐僧当时不懂,悟空也没有看透,后来的读者也很少有人懂。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阿傩和迦叶要钱,也很正常。凭啥经书要免费给唐僧?免费的东西,谁会珍惜?这么重要的宝贝,要点钱怎么了?
▍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真的是对佛教的一种讽刺吗?
收受贿赂的行为,在古今中外任何主流价值观里,都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如来佛祖作为佛教的精神领袖,他能不知道吗?
唐僧师徒第一次去藏经阁取经的时候,阿傩迦叶便提出,要求唐僧给他们“人事”。
唐僧师徒自东土大唐历时十多年、跑了十万八千里路,从来都没有想过还有这一出!在唐僧的感知里,取经不应该是“我来了,你把经书给我”这么简单吗?
更何况,唐僧虽是寺院长大,却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仁爱谦和的;收取贿赂的行为,根本就是小人之所为!
于是,唐僧婉言拒绝了二尊者的无理要求。
对于这种人,阿傩迦叶也是见多了。他们既没有对唐僧的话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成,只是幸灾乐祸的笑道:
“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阿傩迦叶此时已经把话说的非常明了:你们这帮泥腿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家都像你们似的装圣人,都来这里白嫖,那后人还过不过日子了?
唐僧还没发话,孙悟空可管不了这么多!直接嚷嚷着要去告他们。
猴子也是吃了猪油蒙了心,佛祖一念而洞悉四海之内。唐僧取经一路都在菩萨的严密监督之下,在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事情,如来能不知道?
由此,阿傩迦叶的这样公然受贿行为,完全得到了如来佛祖的默许。理由就如阿傩所说,白手传经会饿死人的。
在唐僧取走无字经书之后,燃灯古佛派白雄尊者前去阻挠,以告知他们经文有误。燃灯古佛阻挠他们的理由,非常奇怪:
“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燃灯古佛认为:一、东土众生愚昧无知;二、不想让唐僧白跑一趟。完全没有怪罪阿傩迦叶受贿的罪名。
由此可见,阿傩迦叶的这种行为,虽然让人不齿,却并无过错。存在即合理。
唐僧在重返灵山,问罪如来之后,如来也说了一段话,内容与燃灯古佛差不多: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如来佛祖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在哭穷。索取“人事”的理由和阿傩迦叶如出一辙: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看来他们早就串通一气了!
最有意思的,当属如来对于东土众生的描述,竟然也用了“愚迷不悟”!而东土众生愚迷不悟的后果,自然是只趁用“白本”了。
过去佛和现在佛为什么会有如此统一的意见呢?因为东土众生真的愚迷不悟啊!
在唐僧取经之前,东土大唐是个什么样子呢?人人尊信孔圣人,大家都学习孔子描述的君子的形象,皇帝也以儒家思想在王化四海!
儒家思想整到最后,整个社会布满了虚仁假义!以至于很多人都有这种错觉:拿别人的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从来不用考虑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
这种恶习是会让人变懒的,而唐僧取经队伍就沾染了。比如说孙悟空去化斋的时候,可曾想过给人家念一段经?
唐僧在刚刚出长安的时候,尚且知道给刘伯钦唱个亡灵序曲换饭吃。出了大唐的地界,就只会念紧箍咒了。因为紧箍咒给他一种错觉:化斋是可以白嫖的。
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唐僧竟然默认了白嫖是一种对的价值观。于是,他们一路嫖,并且嫖到了灵山,嫖起了佛祖!然而,他们还是遇到了阿傩迦叶…
尽管唐僧师徒还想反抗,可是阿傩迦叶强大的背景,使他们想白嫖而没机会。最后,唐僧师徒被迫接受改变,重新做人。
因此,阿傩迦叶与其说在向他们收取贿赂;不如说是在如来的授意下,强行剥离他们本性上错误的价值观!很显然,阿傩迦叶成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