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历来也是许多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所关注的焦点。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以袁绍的惨败,曹操的崛起而收场的。从双方的势力来对比,袁绍的军队数量是曹操的数倍,袁绍手下有更多的谋士以及猛将,但是最后还是以带着几百人仓皇逃跑收场。
总结下来,袁绍有很多表面上看似必胜,实际上却是有着非常大的隐患的点。这和袁绍本人多疑、不善决断的性格与内部不团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究其失败原因,在曹操的谋士郭嘉那篇《十胜十败论》中便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十胜十败论》虽然是为了鼓励曹操迎强敌袁术来写的,但是其中所写不无道理。
郭嘉先是在开头举了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体现了刘邦的智慧与项羽的孤傲。通过两个人的例子来将曹操比作刘邦,将项羽比作袁绍,暗示着曹操虽然弱小,但是最终会凭借着智慧,战胜袁绍获得最终的胜利。
接下来郭嘉陈述了袁绍必败与曹操必胜的十条内容。其中第一条的意思是说,袁绍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名门之中待人接物繁文缛节太多,往往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贴心,让一些身份不是很高贵的谋士和将领很难感到信任。而曹操有所不同,曹操对待能人架子往往比较低,多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态度。
在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曹操听闻许攸前来,竟然披头散发光着脚就跑了出去,这种听到谋士前来,急得不顾个人形象的事情,袁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这就是差距。再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虽然体现出的是关羽的忠勇,但何尝不是体现曹操的求贤若渴与心胸宽阔。从格局以及个人魅力来讲,袁绍就不如曹操了。
第二点就是袁绍并没有打着汉室的旗号,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换一句话说就是袁绍属于自己的武装,自己拉起了一杆大旗。从道义上以及出兵理由上有些站不住脚。
反观他的对手曹操此刻虽然并不能完全把持住朝廷,但是起码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距离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近了一步。要知道在古代,只要打着朝廷的旗号肯定会有一些忠于汉室和朝廷的人前来投奔,在招兵买马上更具有吸引力。曹操化身正义的一方,而袁绍反对皇帝,就代表着不忠不孝,这样的罪名在士兵心里肯定会形成干扰。
第三点则体现出曹操的治军之严格,而袁绍却没有严格的制度。袁绍的联盟仿佛像一盘散沙,各怀鬼胎。这样的制度往往使得袁绍的军队做不到令行禁止,干什么都慢半拍。而曹操军队虽然少,但是他的手下都比较忠心,能够做到对曹操说的话绝对的服从。
第四点,从气量和格局上来看,曹操明显格局更大,心胸宽阔。而袁绍明显多疑,当断不断。有句话说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的就是曹操。而袁绍在挑选手下的时候往往先看他的家世以及出身,这样选人的方法不见得能选出有用的人才。而曹操所看重的是人的才能,从这一点看来,曹操手下的质量更高。
第五点,曹操善于决断,并且对时局的把握更加精准。而袁绍的手下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但是袁绍却不能当机立断,以至于失去最好的实际,可谓是得不偿失。
第六点,袁绍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名门身上那点虚伪的作风并没有摒弃,而是喜欢说一些空话和套话。用老百姓的话来讲袁绍没有曹操实在,总喜欢来一些虚的。反观曹操,虽然出身和地位较袁绍低,但是胜在平易近人,赏罚分明,能够分辨忠奸。
曹操面对有功之臣该赏就赏,绝不说空话,面对自己所犯错误也会起表率作用来惩罚自己。曾经曹操三令五申不许自己手下践踏庄稼,而曹操自己不小心踩踏了农作物,因此着急地想要自刎,最后在手下的劝阻下以割断头发作为代替。这在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也是非常罕见的,即使是让袁绍装也是做不出的。
第七点,袁绍的眼界比较小,对于小事反而表现得很上心,往往在大事上反而犹豫。而曹操对于小事可以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大是大非上绝不犯糊涂,这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领导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袁绍恰恰不具备。
第八点,袁绍手下虽然多,但是手下势力比较错综复杂。换句话说,袁绍并不能完全领导到每一个人身上。袁绍的几个儿子互相之间争斗比较凶狠,根本不顾全大局,手下的谋士也都是各为其主,这极大的削弱了本方的势力。
第九点,袁绍有时候会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杀害劝谏他的谋士。田丰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田丰早早就劝过袁绍,袁绍不仅不听反而将其关进大牢。结果果然如同田丰所料,袁绍做的并不是虚心接受和改正,反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将田丰这样的忠臣杀掉出气,这就是他不如曹操的地方。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袁绍对于用兵并不是很擅长,虽然起初曹操也并不是伟大的军事家,但是起码军事才能在当时要比袁绍强很多,这就是比较关键的。
曹操在战争的前期先打好头一炮,先取得局部的小胜来提升本方的士气,在相持阶段能够做到波澜不惊稳如泰山,即使内心非常着急,但是也给手下士兵营造一种我们可以的氛围,这极大的提升了本方的信心。
曹操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打仗打的就是粮草,捣毁掉袁绍的粮仓就能赢了一大半。最后运气也站在了曹操的这边,许攸的到来和成功的火烧袁绍的粮草使得天平彻底倒向了曹操这边,使得曹操最终取胜,奠定了自己的基业。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而我觉得最直接的原因有三条。
1.袁绍表内宽和,内心猜忌心重不能容人。官渡之战时袁绍的的谋臣田丰反对袁绍这么着跟曹操决战田丰认为袁绍军不需大动干戈而曹军已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拖垮了,眼下袁绍只需拖住曹军就可以,不要倾全力决战于一役,急于出击,反倒对袁绍不利。袁绍不听,田丰再三规劝,力谏不可轻率出兵。袁绍大怒,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后来袁绍真的败了,狱卒对田丰说先生说对了,主公应该更中用主公了。田丰叹气说:“主公要大胜了还好,打败了我就必死了” 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眼下要被他耻笑了。”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袁绍外表宽容文雅,颇有大将风度,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容不下人,自然也容不下别人的计策,官渡之战时谋士沮授曾建议袁绍出兵劫了曹操的粮草,袁绍还是不听,结果自己的粮草反倒被曹操烧了。
2.袁绍多谋而少决,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说的是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说袁绍偷袭曹操的后方,袁绍居然以儿子有病为由拒绝了,气的田丰大骂,如此天赐良机居然因为一个婴儿而错失了,太可惜了。等后来袁绍的儿子病好了,曹操已经得胜回来了。可见袁绍的优柔寡断,缺乏决断的能力。
3.袁绍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说的是,袁绍喜爱他的小儿子袁尚,因为袁绍长得很好还想立袁尚为继承人,但是袁绍又没有明确宣布。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 审配,逢纪拥立袁绍。辛评,郭图拥立袁谭。袁绍集团内部的这种争权夺利使得兄弟不睦,谋臣不和这也是袁绍官渡之战败于曹操的重要原因。
郭嘉
袁绍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袁绍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最主要配角,在官渡之战中一举被曹操击败,病逝在战败的道路之中。但可曾想过,曹操的胜利,真的只是由于袁绍的愚蠢吗?袁绍作为天下士族领袖,拥有幽、冀、青、并四州,拥百万之众,怎么可能是一个平庸之人?但怎么到了官渡之战中,他就变的如此举棋不定,畏首畏尾,不仅智商掉线,军队的战力也下降了呢?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势力集团就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要解释上述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在汉末时期最重要,但也是最易被人忽略的人物,他就是汉献帝刘协。
一、袁绍不承认刘协的合法皇帝地位,双方矛盾颇深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大将军何进开始重用士大夫贵族,引起了当时势力极天的宦官集团的强烈不满。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士大夫贵族支持立何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刘辩为太子,而宦官集团支持由后妃王美人所生的刘协为太子。虽然宦官集团势力很大,但最终还是以何进与士大夫贵族集团取胜,刘辩继位而宣告结束。大家都知道袁绍有一个著名的身份标签,即是“四世三公”,因此刘辩继位后,时任司徒的袁绍叔父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共同执掌朝政。不久何进被宦官所杀,何进集团残余势力又诛杀了宦官集团,接着董卓趁机入京控制了朝政,然后废了刘辩,立了刘协。
对于废立皇帝这件事,袁绍是坚决反对的,不惜以身犯险,都要阻止改立刘协。这说明袁绍家族是刘辩的坚决支持者。后来袁绍逃出京城,但在当时,就算董卓手握重权,依然十分忌惮袁氏家族的影响力。当然袁绍举起了反董的大旗,接着董卓一怒之下把留在京师的袁隗和袁氏宗族全部杀害。所以袁绍与董卓之间于公于私,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也正因为如此,袁绍不仅坚决反对董卓,也坚决反对由董卓所立的皇帝。在董卓挟持刘协西迁的过程中,刘协曾派出多名使者面见袁绍袁术兄弟,而使者的结局,是四人被杀,一人侥幸存活。使者生前的一封信上写“你袁绍因为董卓迁怒于皇帝和我,简直太恶毒了”。
五名皇帝使者,四人被杀害,可以说在当时影响是非常恶劣的,不仅使得皇帝刘协威信尽失,同时还说明了以袁绍为代表士大夫贵族阶级,根本不给皇帝刘协的面子。而同时袁绍在处于权力真空的东部,还积极谋划另立天子的计划,且东部地区的很多人都拥护袁绍改立刘虞为天子。虽然最后由于刘虞本人不愿意,导致改立最终失败。刘协对袁绍的种种行径也是强烈的不满。袁绍与刘协之间的矛盾已经是积怨已久。从这些方面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李催、郭汜内斗之后,皇帝刘协东归洛阳,各地军阀几乎无人迎接。因为他们对这个由董卓非法所立的皇帝是否合法,是存在质疑的。
二、曹操率先奉迎天子,得到大量红利,袁绍则处于被动之中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曹操敏锐的政治眼光,对于奉迎天子这件事情,袁绍作为当时天下最有实力的军阀,难道就看不到其中的利弊吗?袁绍也并非傻瓜,袁绍麾下也并非都是庸庸之辈。早在曹操与荀或商讨是否要奉迎天子之时的前一年,公元195年,袁绍麾下就有一名谋士向袁绍提出了奉迎天子的计划,但最终没有被袁绍所采纳,因为袁绍认为刘协不是合法的皇帝。再加上袁绍之前一直针对刘协,现在却率先奉迎刘协,那天下人又会如何看袁绍呢?接下来又如何面对刘协呢?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公元196年,曹操奉迎皇帝刘协迁都许昌,祭天拜祖,帮助刘协树立威信,确立合法性。一时间各地名人贤士,纷纷归附,比如孔融、华歆、王朗等等,并且曹操还利用天子的影响力,获取了河南大片土地,连关中淮南等地区的割据军阀也纷纷归降中央,奉迎天子的红利,让袁绍感受到了中央的威力。袁绍也不得不渐渐正视起刘协的皇帝身份,于是袁绍向曹操提出 了一个重要的建议,要求把朝廷从许都迁至鄄城。鄄城虽然还是曹操的势力地围,但鄄城基本已处于袁绍势力的边界地区。所以对于这个建议,无论曹操还是刘协都不会同意的。
袁绍谋士田丰、沮授、许攸曾经多次向袁绍献策,让袁绍直接派兵到许昌把皇帝夺过来,就完事了,但袁绍又没有采纳。为何如此?因为袁绍面临的难题就是“忠臣”和“逆臣”的选择。袁绍如果选择“忠臣”,他自己知道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让刘协忘记,如果选择“逆臣”,那袁绍基于汉朝的“四世三公”的形象,“故吏天下” 的基础,可能就会崩塌。因此这便是袁绍在对待刘协问题上,凡事都慢一拍的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袁绍选择了缓和,慢慢地化解与刘协之间的矛盾,让刘协认可自己,支持自己,比如再次面对皇帝的使者时,袁绍均是亲自出城百里,拜奉帝命,以表态度。但曾经的伤害就那么容易化解吗?终于到了公元200年,随着曹操专权,刘协的排斥,矛盾终于在此爆发。恰时,车骑将军董承自称受衣带诏讨伐曹操,刘备也袭击徐州,杀害刺史车胄,反叛曹操,袁绍认为机会到来,率军进屯黎阳,发檄文布告天下,讨伐曹操。
袁绍虽然已经率军进屯黎阳,但是又再次否定了许攸在此提出的偷袭许都的建议,说明袁绍要做的是击败曹操之后,合理合法的迎接皇帝,而不是直接绕道许都非法暴力的抢夺皇帝。但皇帝刘协支持谁呢?比起曹操来说,刘协更加畏惧袁绍,刘协虽然没有实权,但刘协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在战争中极其的被动。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队行动迟缓、内部意见不一、士兵士气低落,有一定的原因是袁绍对抗的不仅是曹操,还是皇帝刘协。
结束语
由于皇帝的影响力,冀州很多地方都背叛了袁绍,没有这样的特殊原因,曹操怎么可能会实现以寡敌众的战果呢?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仿佛犹如陷入了刘协的魔咒之中。
所以说,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无形当中受收了皇帝刘协的束缚,导致刘协东归之后,袁绍一直处于政治被动的状态,不得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威力确实强大。往后再看荆州的投降,汉中的投降,凉州的投降,以及江东士族众多的主降派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袁绍对抗的是皇帝刘协。
而曹操麾下那么多能人智士,又有多少本是慕皇帝之名,前往许昌的。当然也不可否认,曹操自身能力确实也是极强的,其手下班子也是出奇的忠诚团结还能干。如果袁绍当年没有那么排斥刘协,如果当年袁绍能够放下顾虑先于曹操奉迎天子,那未来历史的发展则完全不可预料。因此击败袁绍的不仅是曹操,更是刘协。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不是牌不好,是人的能力不行。官渡之战即是。
▍官渡之战,袁绍到底为何失败?仅仅是因为他的愚蠢吗?
郭嘉的十胜十败讲的非常清楚!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内衣的未来发展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