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
一提到职称,是很多老师心头的痛,特别是很多年轻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的付出,由于受高级职称名额的限制,在中级岗位上待了很久,迟迟评不上职称,自己的努力好像没有得到回报,于是会产生抱怨的心理,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呢?
老师的教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代表教师水平和能力,也是职称评定的关键。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评职称方面,挖空心思研究怎么快速评职称,对于日常的上课、备课和批改作业等,采取敷衍的态度。结果竟然比那些认认真真教学的教师早评职称。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得不到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最终让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受到损害。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落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目前一个普遍现象,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发挥他们的学科特长,有的高级老师,甚至从事着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真的让人痛心,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我知道的一位老师,10年前,为了评职称,一部分材料弄虚作假,学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利地评上了高级职称。评上了高级职称之后,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了两年,就离开教学第一线,从事着后勤的打杂工作。
为了更好的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把职称和岗位相匹配的情况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之一,解决岗位和职称严重脱节现象,有利于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
我常常对需要评职称的老师说,要熟读“兵书”。所谓“兵书”就是指你要评职称,省市县的“硬杠子”,以及学校内部的《职称评定考核办法》。
各个学校都把教学成绩作为职称晋升考核的重中之重,所以每个教师必须把教学质量搞上去。
教育科研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尽管有人说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在教学中指导意义不大,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做资料,但是我们还是得去做。
市县一级的公开课必须得上。不同的学校要求职称评定的公开课级别不同,我们应该积极参加。
把所有该做的都做好了,我们就静静地等待,有机会申报就申报。如果没有评上,就对照学校《职称评定考核办法》,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涨分”,要把心态保持好,以后还有机会。
总之,我们要熟读“兵书”,做好准备,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特别是政策突然放松、变化了,指标突然增加了,你准备不够,机会就会从你身边溜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
还别说,在“职称问题"成为教师“吐槽”的热点话题的当下,教师在对待“教学”和“职称”的关系上,还真有必要捋一捋。
正常情况下,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职称是上级对教师教学本质工作完成度的认可与嘉奖。前者是任务,而后者是对前者的评价。
按这层意思呢,就是说:老师们平时只要一门心思地搞教学,只要把学生教好了,有了优秀的教学成绩,上级是不会视而不见的。有了成绩,要想的职称也就自然会有!
这才应该是最正常的教育现实!
但现实却让许多教师将“教学”和“职称"的因果关系弄反了:
教师为了评职称,拼了命搞教学,希望获取好成绩。为了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好成绩,尽量多的接受教学工作,心甘情愿地为学生牺牲休息时间补课、批改作业。甚至,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干一些与教学工作关系不大的事:写论文、搞课题。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放下自己熟悉的学生,外出支教……
如此付出,不仅于教学无益,也许职称的事依然没个着落。
因此,职称制度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理顺职称与教学的关系。让教师安心教学,只要教出了好成绩,就应顺利地获取相应的职称。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按理说,教学和职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质量好,水平高,职称就应该高。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做得到。我觉得,作为老师来说,抛开职称不提,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没有谁故意拉倒车,因为都有一张脸,都有上进心,即便有个别人工作拖拉,不求上进,那也是极少数。以前没有职称,教师们的工作也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自从有了职称,教师们的反而怨气冲天,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了职称就有了竞争,有了压力,虽然说人有了压力就有动力,但对于一个负荷满满的教师来说,还让他有啥动力?物极必反,本来工作积极向上,全心扑在教学上,但是因为职称名额少评不上,心态再好也会有情绪。更何况职称和工资捆绑,一样工作工资比人家少,搁谁也不高兴,心情不好能工作好吗?所以说,职称不但没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反而打击了积极性。致使教师心态不平衡。
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除非取消职称,从政治思想上教育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没有别的办法。
▍教师该如何平衡教学和职称的关系?
教学和评职称,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理论上讲,两者是不存在冲突的。
努力搞好教学,取得成绩,能为评职称增加筹码;评职称的过程,学更多教学理论,做更多教学研究,可以提升教学水平。
但事实不全然如此。
本月初,教研室发布通知,有一个国家级语文课题,我县分配的是名著导读《昆虫记》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研究,需要五名教师参加课题组。
在往常,这样的名额是要争抢的。因为参加国家级课题,评职称时最高可加4分。职称打分项目多而细碎,所以这已是很高的加分项了。
但今年,通知发下来很久,却无人报名。
原因很简单——从去年开始,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校将不再分配高级职称名额。
我校是城区内一所老牌实验中学,教师平均年龄大,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17%,远超8%的上限(这个规定可能各地有不同)。在职称名额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大背景下,我校教师近几年是不可能有机会评副高职称的。据称,要等那些副高职称的老教师们退休,自然减员到规定比例以下,才能分配名额。
既然评职称无望,谁愿意劳心费力参加课题组呢?课题组成员要写论文,做课件,讲公开课,录制微课,需付出极大精力,难保不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
搞课题研究,还算跟教学有牵扯,有些职称评分项目,基本与教学无关,比如论文。说实话,在中小学,真正有能力写作论文并在省级以上权威刊物发表的老师,寥寥无几。但那些评上职称的老师,却都有级别很高的论文。哪儿来的?无非是花钱买的。
所以说现有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根本不能促进教育教学,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进行大力改革。
职称制度如何改,是顶层设计,离大多数教师很遥远。没有改革之前,教师确实需要平衡好教学与评职称这两件事。
我比较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用流行的话来解释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发现某件事有问题,但想要改变它非常难。那么就不要选择正面对抗。要去适应它,进入它,然后控制它,最终按自己的意志改造它。
认真教学,但也积极参与有利于评职称的一些评比和活动。表面的文章要做,实在的工作也要搞。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不做一个迂腐的知识分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