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也就是227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还写信给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说诸葛瞻现在已八岁了,十分聪明,可爱,但是担心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这一年,诸葛亮去世。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而且诸葛亮从建兴六年就开始北伐,也就是诸葛瞻出世的第二年就开始北伐,诸葛亮一直没有在诸葛瞻的身边,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在北伐,所以诸葛瞻的教育上面,显然不能做得很好。
诸葛亮临死前,给诸葛瞻留了下非常著名的【诫子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了刘禅的女儿,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后为侍中。
蜀汉人是十分怀念诸葛亮的,所以朝廷每颁布比较好的命令,老百姓都会认为这个是诸葛瞻提出来的,所以诸葛瞻确实有点名过其实。
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共理朝政,这个时候刘禅宠幸宦官,诸葛瞻也没有出来纠正这一问题。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诸葛瞻与董厥认为姜维北伐无功,致使国内疲敝不堪,于是联名削掉姜维的兵权。
公元263年,魏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攻蜀国,姜维抵御钟会于剑阁,邓艾率军从阴平渡入内直达江油关,江油关守将投降,诸葛瞻率军于涪城,绵竹抵挡邓艾部队。战前,诸葛瞻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进军又守不住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最后,诸葛瞻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说,我们父子受了那么多国恩,早些时候没有除掉黄皓,才有今天的大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然后就冲进了敌军战死。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向西蜀长老求证,陈寿因为曾经是诸葛瞻的手下,受过诸葛瞻之辱,所以就在三国志里面诋毁诸葛瞻,把黄皓的事情归到诸葛瞻身上,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诸葛瞻毕竟没有打过仗,对手又是魏国名将,诸葛瞻父子战死于沙场,无愧对诸葛亮之忠烈了。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邓艾,最后兵败身死。他交战前曾说道自己“内不能除黄皓这是其一;外不能制姜维这是其二”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黄皓专擅朝政,致使蜀汉乌烟瘴气
虽然诸葛瞻临死前悔恨没有除黄皓,但黄皓专擅朝政诸葛瞻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镇军将军陈祗死后,黄皓开始专擅朝政。黄皓一方面对刘禅阿谀奉承,蛊惑刘禅享乐不理朝政;另一方面党同伐异,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党羽,如右将军阎宇等,陷害忠良如离间刘永排挤姜维,搞得蜀汉一片乌烟瘴气。作为朝中统领朝政的大臣,诸葛瞻却对黄皓没有阻止,对后主刘禅的过失不加劝阻以致蜀汉后期朝政混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知道董允当初在世时,对于刘禅的过失每次都是正颜厉色的匡谏,多次责备黄皓,黄皓见了董允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始终不敢造次。在匡正君主过失方面来说诸葛瞻和前辈董允相比,差得太远了。
失和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者,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然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好。诸葛瞻是姜维北伐的反对者之一。在陈祗死后,姜维在朝中就失去了靠山,北伐没有了支持者,而诸葛瞻与董厥认为姜维北伐没有建立功勋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于是向后主上表,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削掉姜维的兵权架空姜维。姜维由于在朝中没有大臣的支持,又与黄皓交恶,最后为了避祸不得不屯田沓中。姜维去沓中屯田拥兵自保,严重的削弱了蜀汉的国防军事力量。钟会邓艾攻蜀时,姜维来不及回援以致于汉中失守退保剑阁。
试想如果诸葛瞻支持姜维,不说北定中原还都洛阳,最起码进退有度保卫蜀国还是没有问题的,蜀汉也不会在魏国进攻时没有准备,更不会这么轻易的就灭亡了。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把蜀汉灭亡的责任全部归到诸葛瞻的身上是不公平的。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拒绝了邓艾的高官厚禄(封琅琊王)选择了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忠诚无论过了多久依旧都会被人称赞,他的过失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引以为戒。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大梦虽已醒,可惜日已迟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三国的诸葛亮出山之前,隐居南阳岗,以管仲乐毅自居,并且“躬耕陇亩、以待天时”。直到26岁才娶了荆襄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
婚后不久,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下山,从此黄月英留在了老家。直到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川蜀之地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黄月英才得已和诸葛亮团聚。后来,46岁的诸葛亮老来得子。诸葛瞻遗传了诸葛亮的良好基因,从小聪颖过人,但同时也颇为自负,。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了然于胸。
诸葛瞻7岁时,曾写信给哥哥诸葛瑾曰:“(瞻)十分聪明可爱,只怕他过于早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诸葛亮一语道破了诸葛瞻,事实证明,诸葛亮果然高明,诸葛瞻后来果然没成大器。
也就是这一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时,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7岁的诸葛瞻承袭了父亲爵位——武乡侯。17岁时,诸葛瞻成了“国婿”——娶了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随后仕途扶云直上,先是官拜都骑尉,随后又担任御林军中郎将。
当时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的恩德,把朝廷的成绩都归功于了诸葛瞻,这让诸葛瞻不由洋洋得意起来。
公元623年,在蜀国成都保卫战——绵竹之战时,诸葛瞻带领的京都禁卫军至少在3万人以上,竟阻挡不住邓艾1万人马的进攻。诸葛瞻最后兵败悲愤地说道: “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护卫国土,我有三罪也”。
诸葛瞻所说的“三宗罪”里,黄皓是有名的奸臣,而姜维却是有名的良将,他为什么却说没能制衡姜维呢?
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超级人才,他原本是魏国将领,但在魏国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遭到猜忌,后来,他一气之下转投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这时正为蜀中后继无人而苦恼,于是对军事才能突出的姜维很欣赏,认为他是:“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于是,把他当作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来培养。
诸葛亮死后,一切都按照他的遗愿进行,姜维接过他的衣钵,继承他的遗愿,进行了九次北伐。
诸葛亮死后,面对蜀中无大将的悲惨局而,姜维不但主动接过了诸葛亮的班,而且还扛起了蜀汉大旗。
后来,深受刘禅器重的宦官黄皓奸诈弄权,诸葛瞻有心除之,却无力下手,这一点为人诟病。
而诸葛瞻和姜维的矛盾也是日积月累而成的。
原来诸葛瞻少年英才,颇为自负,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全面继承父亲的事业,当上蜀汉的丞相,结果姜维把他的梦想破灭,于是诸葛瞻把姜维视为最大的“政敌”。
为此,诸葛瞻想尽一切办法来削弱姜维的力量,但姜维长期带兵在外,他能找到的借口和证据又不足,因此,根本拿姜维没有什么办法。直到姜维带兵9次北伐都遭遇失败后,诸葛瞻才以“好战无功,北伐损耗国力”为由攻击姜维,加上此时黄皓的排挤,姜维眼看形势不妙,也不接招,也不应招,而是闪招——跑去沓中避难。
单从这一点来看,诸葛瞻无疑成了黄皓的帮凶,单从这一点来看,就比智者有很大的差距。而当邓艾、钟会分别率魏军大举进攻田蜀国时,诸葛瞻的“庸才”更展现无疑,他又亲自统兵应战,却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更在亲自部署的绵竹之战中遭遇失败。
最后,诸葛瞻也在绵竹之战中殉国了,最终导致刘禅不战而降,可见他也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诸葛瞻在兵力优势,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却错失良机,失去了拯救蜀国的最后机会,诸葛瞻临死前的那句话,其实是为自己卸责。他死前非但不检讨自己的责任,反而把所有责任推给姜维,这显然是寄祸于人的,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刀叔导读:有血性的官二代和官三代,三国时期特别多。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在各自的战略思想上都其独到之处。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天时,孙权父子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要而占据地利,而刘备则罗致英雄,思慕贤才而拥有人和。
所以,虽然蜀汉于三国之中最先灭亡,但在灭亡之时却仍有众多的官二代、官三代为其舍身赴死。
刘谌(?~263),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当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时,其父刘禅决定开城投降,刘谌在苦劝无效之后,自杀于昭烈庙。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偷渡而兵临成都,刘禅准备向邓艾投降,刘谌愤怒地说道"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然而刘禅不听其言,仍然向邓艾投降。于是刘谌悲愤的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仰天痛哭,在将妻子、儿女子全部杀死之后,刘谌愤而拔剑自刎。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在与邓艾的决战时阵亡。
诸葛瞻作为蜀汉的官二代,他十七岁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被授为骑都尉,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诸葛瞻承袭其爵。邓艾奇袭阴平之后,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继而率军出战。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最终他与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诸葛亮之孙、诸葛瞻长子,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在与其父战死于绵竹时,年仅十九岁。
邓艾攻入蜀中由江油南下时,身为蜀军先锋的诸葛尚两番冲锋陷阵,独自杀退邓忠、师纂二将而重创魏军,后不幸与其父中了邓艾的埋伏,于是诸葛尚再次策马冲入魏军阵中血战,在寡不敌众后悲愤的叹道"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随后拔剑自刎而亡,实现了诸葛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遵(?-263年),蜀汉名将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官至蜀尚书,后与邓艾军力战而死。
张遵的爷爷张飞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义弟,父亲张苞更是诸葛丞相的爱将,而他则身为皇室的外戚,官至蜀汉尚书。在魏将邓艾攻入蜀国之后,张遵在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的麾下镇守绵竹关,当诸葛瞻父子双双阵亡之后,张遵继续与邓艾军血战,最终战死沙场。张遵作为蜀汉的官三代,他的武艺比不上爷爷张飞,名气也比不上父亲张苞,但却能死战不退,总算没有辱没“燕人张翼德”的威名。
赵广(?-263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之次子,赵统之弟, 官拜牙门将,曹魏的五路大军伐蜀时,赵广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后为掩护姜维退守剑阁,赵广于沓中战死。
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赵云)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而《蜀汉本末》中也有:"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败绩还守剑阁,牙门将赵广战死。"的记载。当姜维在沓中被邓艾击败溃退的时候,为了掩护姜维撤退、保卫父辈们打下的蜀汉基业,赵广虽没有其父赵云的“七出七入”,打遍曹营无敌手那般勇武,却也如同赵子龙的一身是胆。
黄崇(?-263年)三国时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西)人,蜀汉名臣黄权之子,官拜蜀汉尚书郎,最终战死于邓艾的乱军之中。
公元263年,黄崇跟随诸葛瞻抗击邓艾,当大军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犹豫不前,黄崇数次劝诸葛瞻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否则将被敌军所取。而诸葛瞻则担心成都的安危犹豫不决,黄崇因此痛哭流涕,邓艾也正是因此得以长驱直入。诸葛瞻在退守绵竹之后,黄崇激励部下将士,使部下将士都抱有必死的决心,但因为寡不敌众,黄崇最终战死于邓艾军中。
傅佥(?--263年),蜀汉名将傅彤之子,蜀汉后期大将,官至关中都督,是大将军姜维的爱将,魏国攻伐蜀汉时,傅佥兵败战死于阳安关。
傅彤父子是蜀汉的中坚人物,傅彤为蜀汉将军,领刘备的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刘备在被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傅彤为保护刘备而领军断后,吴军曾令傅彤投降,傅彤则骂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最终因精疲力竭吐血而亡。而傅佥继承了其父的忠勇,他追随姜维九伐中原,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傅佥斩杀过魏国大将李鹏,活捉过太守王真。傅佥其父一样忠勇,后人有诗叹曰:“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这些蜀国的官二代、官三代真的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们却碰上了一位“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这也难怪连司马昭都会感叹道:“人的无情,竟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让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安全无事,何况是姜维呢?”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出品,全网15亿次阅读的优质原创自媒体)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