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导读:不敢称分析令人豁朗,但相信读君看完后,会增些酒桌间三国聊侃之资。
一、近年来,为什么网媒上对魏延的褒评越来越多
要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还真是看不上魏延。魏延一出场,诸葛亮便给来了一记下马威:推出去斩。
为什么,此人脑后有反骨。敢情是有命相学做崇。
五丈原诸葛亮临逝前,留锦囊计,杨仪、马岱等一番鬼操作,让魏延领了盒饭。诸葛亮临死都得拽上魏延,这得是有多大的不待见。
古人看演义,文化率普遍不高,往往循着罗贯中扬谁贬谁的情感出发,多是认同诸葛亮神机妙算,临死还能灭掉有反骨的手下。
今人不只看演义,因为网媒的发展,互相沟通探讨的途径的便利,《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反映三国时期的史料,都能融合起来再去审视、思维。
所以近些年来,网络上喜爱三国评议的同学,有个大致的共同点,就是对魏延同志的褒评越来越有多发声。
不外原因有二。 一是读演义,受罗贯中倾向蜀汉所带引,读君们多有些惋惜蜀汉先亡,扼腕五虎大将先后离世,后继无人。有个能排第六的魏延,还让诸葛亮不待见(抑或是作者罗贯中不待见),难免生些唏嘘。感怀蜀汉本就将才凋零,魏延却也命赴黄泉。
二是现代人读古,思维更发散,更注重从人物性格上去看待事件的脉络,基本不再用好人坏人的直白二分法论事。历史上魏延是对蜀汉有军功、有能力的人物,演义中为突出诸葛亮神机,确实对魏延有些歪曲,当作垫脚。越来越多的读君跳出了《演义》本质是小说的框圈。
二、诸葛亮与魏延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点很关键,弄明白了,很多模糊会迎刃而解。 很多同学虽然为魏延鸣不平,却又跳不出魏延是诸葛亮跟班的框架,是以虽怀惋惜,心内却未畅解。
这要抛开演义,从史料看、史料分析,诸葛亮与魏延实则职级差不多,都是从龙之臣,候一级,一块儿差不多时间给刘备干活的。只是职务有点略差,举今例就是,一个是副总经理,一个是业务部门经理。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企业的业务经理不鸟副总经理,认为对老大有自身之力的奉献,是老大的红人,不必贴乎什么副董副总的,都一块儿唯大总之命而从,谁怕谁哦。
演义中诸葛亮不待见魏延,一个锅里吃饭,从人物各性来论,通常发展是:我魏延还不啰啰你呢。
退一步讲,倘若演义中魏延一出场,就被诸葛亮喝令斩了,是真实的,此后的共事时光,魏延不一生耿耿于怀才怪呢!
另一方面,企业的副总,想要话语权多,往往又要扎自己的圈子,下面多个业务部门的经理,总得交上几个铁磁、听话的人,这时的圈子条件,通常是尊顺为先,德才在后。并且多是新任经理,不是跟老总一起创业的元老级人物。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用马谡,给马谡以机运,期望马再升高台,可惜马谡跟阿斗有一拼,扶不起。他用杨仪,明知此人心量狭窄,却仍用为参军长史,无非一是杨仪却有军中文案、制度规划的业务能力,二是唯命是从。
(《三国志-杨仪传》:…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碗遂为尚书令。译文: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碗担当重任,蒋碗于是为尚书令)
《三国志》中载魏延性格矜持高傲,而这种性格最怕有小人犯冲。杨仪就是实打实小人心胸。此非推测,史志中亦有例三:
一是魏延身死后,杨仪用脚踏踩,连骂:“庸奴,还能作恶不!”本同朝为官,可见杨仪心胸之狭,及两人不和之极。
二是杨仪自诸葛亮逝后,率军退归朝廷,自以为功大,能接替诸葛亮执政,却被任命为空衔中军师,心中沉郁便溢于言表。可见度量之小。
三是起先在刘备跟前,杨仪是尚书,蒋琬是副手。后来蒋琬官高于他,杨仪怨愤之情,常常在人前谈及论资历、论才能,蒋琬哪点行,而不避场合。甚至对人言:当初丞相去世,我举兵投向魏国,怎会落到这般田地,真是后悔。 此言被人告发,杨仪终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可见心狭终无好果。
杨仪这等小人心境,魏延再耿直、居功傲些,两人同在诸葛亮帐前,不互拧巴到极点才怪呢。而诸葛亮临终前,却把军权交给了自己圈子里的杨仪,实是魏杨火并的最大导火索。
换谁,魏延可能都稍能忍一下。换了最顶牛的小人手中,本自恃功大的魏延,火气何堪再忍。当下提兵先返南谷,兵变拦截杨仪,结果终是躁心智短,也不及诸葛亮圈子中人多,兵败身亡。
《三国志》中论道,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掉杨仪,并非想叛逃。而《演义》中有句魏延兵败时,与人说道:我等投魏,若何。则有偏颇之嫌。反到是杨仪在遇到不顺时,发声后悔没投魏。
简总我文,诸葛亮有自己的圈子是事实,比如杨仪、费祎、姜维,而魏延终没迈进诸葛亮的圈子,因为当初都是从龙之臣,互不多亲近,对诸葛亮敬服成分低,应该占大概率。
诸葛亮去世,当时军中也多有议论,认为是魏延接替,魏延呢,也自以为是他。由此可见,论军功、资历,当时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绝对是上档的。可世事难料,军事上与现今职场差不多,只有业务能力,并不代表是可以顺利上位的资本。
诸葛亮临终前,把军政交付给自己素常亲近的班底,人之常情,无大非议。矛盾焦点上,不能不说恰巧杨仪是个小人,魏延本又躁火些,导致了事态升级。
诸葛亮《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然则,真正在识人方面,诸葛亮真不如先主刘备。当初刘备没有任命张飞,而是钦点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独挡益州西大门。魏延稳守十年,而同为独领一方的荆州关羽却失地身败。
魏延损命,因素很多,但不能不说有诸葛亮的部分因素,至少他没能很好的驾驭这员虎将,为蜀汉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两人被安排成了死对头。在魏延一投降,诸葛亮就要斩了他,是刘备说情才留下了魏延的性命。诸葛亮的理由是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为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为不义。魏延这种不忠不义之徒,再加上脑后长有反骨,久后必然造反,所以要杀他。
到了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开始重整刘备留下的军队。这个时候,魏延成为蜀汉有数的大将。诸葛亮在所有的战争里都带着魏延,魏延也多次为诸葛亮担当重任,屡立战功。可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魏延在诸葛亮的手下,总是被诸葛亮另眼看待。魏延献“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采纳。在街亭之战中,派马谡去守街亭,却派魏延驻扎在街亭之后,接应街亭。结果马谡丢了街亭,魏延也势单力孤救不得街亭。街亭一失,蜀军只得撤军,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在日后的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对诸葛亮满腹牢骚,和诸葛亮的隔阂日深。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要派将阻击司马懿的追兵,想让魏延担当。可当诸葛亮将目光看向魏延的时候,魏延却低头不语了。
而陈式魏延张嶷杜琼四将出萁谷的时候,诸葛亮不让进兵,魏延这时已经公开口出狂言。魏延和陈式在邓芝面前攻击诸葛亮的能力低,违反诸葛亮的军令。邓芝回去向诸葛亮说魏延、陈式无礼的时候,诸葛亮笑着说,魏延素有反相,自己是可怜他的勇力才用他,日后魏延必生祸患。在言语间已经露出了一丝杀意。
果然,诸葛亮一死,魏延为了争夺兵权,就和杨仪争夺兵权。这个时候,杨仪拿出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让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因为诸葛亮已死,无人惧怕,所以毫不疑心的大喊。就在此时,跟从他一起造反的马岱手起刀落,将魏延斩杀。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是有戒心的。他一直认为魏延是不忠不义之人,脑生反骨,不可信任。诸葛亮只是为了利用魏延的能力,才任用他。在最终,魏延果不出诸葛亮的所料,在诸葛亮死后造反,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所杀。
但是,在现实中真是这样的吗?诸葛亮真的处处防着魏延,对他抱有戒心,认为他会造反吗?其实,在历史上恰恰相反,在诸葛亮和魏延之间,是魏延看不上诸葛亮。
魏延在历史上,并不是背叛主人投降刘备的。他是带着自己的部曲投入刘备阵营的,是刘备的老部下。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魏延凭着能力、战功和资历,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被刘备挑选担任了汉中太守。
当时,大家都认为担任汉中太守的应该是张飞,而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可是当宣布是魏延时,大家都很惊讶。不过,惊讶归惊讶,汉中在魏延的防守下,没有出过差错。说明大家对刘备的选择还是认可的,刘备全军上下认为魏延是可以担任汉中太守这个重任的。这也从侧面显示了魏延在刘备阵营中所占的分量。
而魏延和诸葛亮两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继承刘备的事业,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是在战略和战术上。诸葛亮的战略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战术上是以持久稳扎稳打,防御反击为主。而魏延的战略是攻城夺地,战术上是机动作战,以奇袭为主。这就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魏延在每一次北伐的时候,都要求自己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奇兵,诸葛亮以主力作为正兵,互相配合作战。但是,诸葛亮无法驾驭战局,他不能离开魏延在军事上的帮助,所以很少给魏延独立作战的机会。
只是在阳溪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才给了魏延唯一一次独立作战的机会。在这次作战中,魏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他声东击西,在魏军纵深往返穿插,搅得张郃、郭淮胆战心惊,摸不清魏延的意图。当魏延顺利的进入羌中,曹魏将领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无法堵截了。
魏延在羌中和当地部族相处融洽,如鱼得水,很快组织了一支上万人的骑兵。他率领这支骑兵返回汉中,遇到前来堵截他的郭淮。郭淮自以为自己的兵力占优势,谁知道被魏延打得大败,狼狈逃窜。这次胜利,是蜀汉取得的有数的胜仗,魏延也因此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魏延成为蜀汉政权中职位仅低于诸葛亮的人物。
但是,从此之后,魏延就再也没有独立领兵的机会。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感到十分的憋屈。他一直感觉自己的能力被诸葛亮浪费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从心里对诸葛亮的用兵方法感到不满,经常在公共场合嘲笑诸葛亮胆怯。
我们从当时的情况看到,魏延经常在公众场合嘲笑挖苦自己的的顶头上司,蜀汉政权最高的执政者,这难道是诸葛亮对他看不上?这是魏延看不上诸葛亮才对啊。
孙权就曾经对费祎说过,魏延杨仪都是小人,他们在诸葛亮活着还能够安分守己,诸葛亮死后你们怎么办?当时的董恢帮助费祎回答说,诸葛亮只是在现在利用他们的才能罢了。诸葛亮听到后认为董恢回答的得体,提拔了董恢。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军事上对魏延十分依赖,因此处处纵容魏延。而魏延此人的人品也有缺陷,和大家尤其和杨仪的关系不好。最后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为他的性格,最终自取灭亡。
所以,我们在现实中,可以看到,是魏延看不上诸葛亮,而不是诸葛亮看不上魏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因素,诸葛亮没有让本该接班的魏延做自己的继承人,而是指定了蒋琬。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题主这个问题明显存在错误,实际上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一直得到重用。
在《三国演义》里魏延刚杀了太守,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认为这个人日后必反,差点将他杀了。最后诸葛亮更是在临死前设计让马岱除掉魏延,以绝后患。所以很多人觉得诸葛亮一直压制着魏延的发展。不过历史上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甚至到了有些溺爱的地步。
和演义中不同,魏延出身于刘备部曲,也算他的嫡系了。魏延作战勇猛,在刘备夺取益州以后,魏延因功升为牙门将军。在刘备夺取汉中以后,魏延更是升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
不过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魏延在汉中之战立了什么功,还有这个任命出来以后“一军尽惊”看,魏延这个提拔显然并非因功而得,有几分突击提拔的意思。刘备为什么这么做不得而知,但是随着关羽、张飞、黄忠等人陆续去世,等诸葛亮掌管蜀汉军政大权时,魏延已经是刘备时期留下的少数元老之一了。
因为夷陵之战蜀汉损失了很多人才,蜀汉人才紧缺,诸葛亮对于那些还活着的大将都予以了重用,魏延自然也不例外。建兴五年诸葛亮亲自坐镇汉中,为北伐做准备时,魏延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延,并多次作为先锋出战。
在建兴八年,魏延和吴懿一起深入羌中,在阳谿和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展开激战,并取得胜利。时候魏延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此时的魏延已经成为蜀汉军方真正的第一人了。
从魏延的升迁速度来说,显然不能说诸葛亮没有重用他。
当然,在诸葛亮主政时期,他多次拒绝了魏延单独领兵的要求。不过这并非他想压制魏延,而是魏延脾气暴躁,不适合单独领兵所致。从其他事情看,诸葛亮可以说很偏向魏延。
像魏延因为脾气不好和车骑将军刘琰发生冲突,诸葛亮在处理上偏向魏延,让刘琰向魏延道歉。还有魏延和杨仪关系不好,势同水火。魏延在一次军务会议上拔剑相向,声言要杀死杨仪,诸葛亮最后也没有处罚魏延。甚至在诸葛亮临死前,预计到了魏延可能抗命不可撤军,也特意交代杨仪、费祎、姜维不用去管,自己撤军即可。
从上面事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魏延非常包容,甚至有点宠溺。
所以无论是魏延的升迁速度看,还是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看,都可以证明诸葛亮一直是重用魏延,不存在压制他的情况。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不是诸葛亮看不上魏延,而是历史看不上魏延!
说到魏延,向来争议较多,有说他虽然每次都随诸葛亮北伐,但始终受到诸葛亮打压的;甚至有说是诸葛亮害了魏延,导致在自己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很快被马岱斩杀的也不乏其人。那么,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挖掘和发现诸葛亮与魏延双方交集的真实吧!
一,诸葛亮对待魏延:功过有别,赏罚分明。
丝语认为:那些喜欢拿魏延刚投蜀汉那会儿诸葛亮要斩他的桥段说事,以此抱定诸葛亮不待见魏延的观点不放,这是对诸葛亮想要点化魏延,为了给蜀汉招揽忠心耿耿的可用之才,不惜自己做“恶人”杜绝和杀掉魏延对旧主不忠之心良苦用意的不了解,甚至误解。
其实,说白了“反骨”只不过是作者通过诸葛亮之口讲出来的一个说法而已,因为即使是在今天,也不可能有谁具有看面识骨本领,更不要说是在每个人都蓄发盘髻的古代。这从准备北伐时诸葛亮就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以及后来诸葛亮主持的整个北伐期间,诸葛亮都在重用魏延,对他每有战功及时封赏,特别是当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与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会战,获得大胜之后,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可以说魏延的权力与地位已经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了。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甚至,到了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情加重,和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的时候,诸葛亮还留下了:“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的交代。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诸葛亮对魏延是公平、看重而且有功必赏的。
二,魏延对待诸葛亮:亮胆怯!
纵观诸葛亮主持开展的整个蜀汉北伐战争,魏延都是能够服从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及调遣,并且尽心尽力地参与北伐的,这从他北伐期间多有升封,立下赫赫战功不难看出魏延至少对于蜀汉是忠心耿耿的,对诸葛亮是尊重的。
唯一就是魏延由于对诸葛亮没有采纳自己的子午谷“奇谋”不了解,甚至有些许埋怨,但这些都是谋臣与武将之间的区别,即使存在,只要不影响到战争的走向与进程,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应该因此而对相关人员上纲上线。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最后,丝语要说的是:魏延作战勇猛,但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活着,至少能够让他们保持“面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瞬间激化,魏延争斗落败,被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因此,不是诸葛亮看不上魏延,而是历史和杨仪们看不上魏延!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本人认为,你纳闷,说明你在单位也难以获得提升。
诸葛亮是魏延的上司,还是国家所倚重的重臣,还是治理国家的二把手,不可能无缘无故看错人用错人。这一点不要从远古说,也不要从书本上去“寻章摘句”,在我们身边处处皆是。
单位那么多人,那么多的高材生,为什么获得提升或者领导重视的就那么几个人或者少部分人?因为领导绝不是酒囊饭袋,他在处理每天的具体工作事务的同时也在观察自己的周边同僚、属下、甚至是第一线的事情。这些信息来源是自己所见所闻,是有人通风报信(举报或者线人提供),是下属的工作汇报(正常渠道),道听途说等等,你不要以为你的所作所为反正大领导见不到,只要主管不说,就平安无事,错了,领导的耳朵很长,最大的优点是“能装”,由于隔着层级,又由于无关紧要,所以,领导根本不不屑于管(下面有那么多管理人员轮不着他),但或许就给领导留下印象,相当于“储存”起来,等到哪一天,你的资料突然摆在领导面前,领导看着看着,突然脑海里闪过,于是,如果当初是“好事”,那就加分,如果当初是“坏事”,绝对减分。领导喜欢注重细节。
一个单位,除非是刚来的新手,领导全靠人事管理部门外,老职工和老领导之间绝对不会“一无所知”,尤其是具有上升潜力的人,早已在领导的“储备库里趴着”,你平时所积累的点点滴滴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要侥幸以为人家不知道,魏延平时的所作所为,诸葛亮不知道,负面的东西积累越多,获得重任地机会越少,因为人家“不放心”。这些也可以解释为啥有的人才进单位时间不长,就获得提拔,而有的人有能力且干的时间又长,却还在原地踏步。
假设,你是一个“刺头”,影响还差,但能留在原岗位不升也不降,那一定是因为领导念及你对单位的多年贡献,所犯错不影响大局,或者技术还无可替代,凭资历能堵住他人悠悠之口。就像魏延,只要不在大方向犯错,其他的可以“忽略”。
你如果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就不会对魏延的死而犯迷糊。在单位也能坦然面对各种挫折了。
2022年4月18日18.1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