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有句俗话说的不知道对不对,让大家来评判下:“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我不动,“敌”却在变!这是历史的变迁轮轴!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祖籍,南直隶高邮(当代江苏高邮),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吴三桂之所起起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惧怕这三件事,逼着他不得不反清复明,造反康熙。
△罢官,缴权,打散
不是吴三桂不愿意在家独乐乐,试问身为半截入土的老者,那个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子孙满堂乐呵呵,你问问万三千愿不愿意?
答案是肯定的,谁都愿意安享晚年,数着余光,躺椅上摇摇晃晃,看看书,回忆回忆往事,抱着孙子聊聊自己的英雄战绩,辉煌过去。
正所谓: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真是智者的行为,杞人忧天虽然有些贬义,但是瞻前顾后绝对恰如其分,更贴切额一个词语应该是身不由己吧。
其实最懂吴三桂而最能治吴三桂心病的还数孝庄太后:他吴三桂已经半截入土了,你就不能再等等,容他再多享受几年福,等他老的不能动了,三番自然也就瓦解了,他现在虽然年迈,但是他本人却有将帅之才,虎狼之心,深险难测,恩怨必报!
△孝庄太后剧照
不论是吴三桂还是鳌拜等人都是权臣之辈,嗜权如命,他们可以没有财色,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权利的操控感,吴三桂为了大清打下了半个江山,顺治帝为了让吴三桂稳定安心,破例将其封为异性王爷,这也是吴三桂权利的证明和实力的体现。
所以说罢官激起了他心中求生的欲望,在他心中没有赖活着,哪怕好死,身为一个武将也要死在沙场上。
孝庄太后说的对,吴三桂钱财富可敌国,武力身边的将是也是久经沙场的虎将,之所以那么多年没有造反,也是基于先帝爷的恩宠,内心飘忽不定,不想做“三姓家奴”,所以唯有提康熙抵御外患。
如果康熙没有撤番的意愿,相信吴三桂致死不会造反,或许直到他儿子吴应熊也就直接瓦解换人镇守了,但是事与愿违,吴三桂顾忌的不仅仅是他吴家,还有跟随他多年,拖家带口的兄弟,他不愿断臂求生。
吴三桂不是不愿因在家做富翁,而是想想做康熙那样的富翁位置,与康熙抗争八年,最终以称帝自立,立王朝大周,改元昭武,他有一颗君临天下的心,可惜时不我待,错失良机,未能如愿以偿。
吴三桂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雄心,虽然失败了,但是相信他也是死而无憾了,圆了皇帝梦。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谢邀。
一、东门逐兔,岂可得乎
这个问题让我不由想起秦相李斯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对儿子李由说的那一句历史上著名的话: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史记 • 李斯列传》
这种临终的感慨和调侃,这份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想和对自己热衷追逐权力的反思,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李斯当时平静而又激荡的心路历程和浅显而又隽永的深刻反省。
因为李斯的这句话,东门黄犬或东门逐兔,成为一个成语,被用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二、失去权势,毋宁死
同样的,吴三桂想做富家翁,“岂可得乎?”
回答是肯定的,不可得。
历史上的多少次削藩,削的还大都是血脉至亲,有几个被削的王爷落了一个好下场?何况吴三桂这样很早就被康熙皇帝心心念念记恨的异姓王。
康熙帝自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这已经和在柱子上挂上吴三桂的画像,经常有事没事往画像上扔飞镖没有什么区别了。
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撤藩就是一个说得好听一点的必杀令。
对于这一点,双方均心知肚明。
对于吴三桂而言,被撤了藩,失去权势,毋宁死。
更何况,抗旨造反不仅不会速死,还有成功的机会。
被逼反的吴三桂,还确实有机会住一住乾清宫,上一上金銮宝殿。
在起兵反清初期,手握雄兵的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旗帜,四方响应,天下动荡,反清势力迅速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是,正如今天的“汪半壁”一样,要想上头条还是很不容易的。“吴半壁”要一统天下,需要战略得当、队友给力、气运支撑。可是,吴三桂在这三点上都出现了问题,而且是致命的问题。
最为关键的关键,是吴三桂出现了战略失误。《清吏稿 • 吴三桂传》记载:
三桂初起兵,其下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三桂皆不能用。
“吴半壁”上中下三策“皆不能用“,而是不思进取,等待观望,心存划江而治的幻想,导致大好局面的丧失,最终在对手的步步紧逼和队友的纷纷捣蛋中走向灭亡。
渡江北伐,直指京师,是要成决胜之势,队友和民众才会团结一心。
直下金陵,占据江浙,是要抢精华之地,断绝清朝可能的钱粮支援。
如此,方可将吴三桂白首举事、名声不佳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乃至胜势。
事实上,明清更替之际,明朝官员将领投降清朝,从来没有什么因为大义千里投奔的事情,也甚少有什么主动弃暗投明的事例,投降绝大少数发生在事到临头、兵临城下或者战败被俘。
这虽是题外话,但“三藩之乱”同样适用。
三、胜利者才有话语权,失败者只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这一场“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波及十余省、兵马数十万,给国家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的破坏。
然而,“三藩之乱”本可避免。因为三藩是被逼反的,三藩并没有必反之由,也没有必反之象。
最为重要的是,吴三桂等已垂垂老矣,去日无多,处理三藩问题只需要等待和稳妥。其间道理简单明了:能够用政治解决的问题,不需要战争;能够用时间解决的问题,只需要等待。
中国历史上,早已留下了西汉景帝削藩、唐代历次削藩、明建文帝削藩等成败的经验教训。年青天子却因为皇权和意气,致国家危险于不顾,大力削藩,急于求成。若不是吴三桂战略选择失误且无得力继承人,加上台湾郑明和耿尚两藩互不信任、相互拆台,“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都可能成为亡国之君。
以逼反三藩之过,却收平定三藩之功,这道理实在是怪异无比。以我看来,在处理三藩问题上,康熙皇帝是急躁的、失策的,更与英明相去甚远。
历史书上,把这一段战争定性为“三藩之乱”,是因为清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如果是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推翻了清朝,同样可以声称为了国家统一,实现了恢复中华,拨乱反正。
因此,不论从那一方来说,都是为了国家的统一,都具有正义性。只不过,这种正义性需要用胜利来证明。
总之,胜利者才有话语权,失败者只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有人说,吴三桂的的起兵时康熙削藩造成的,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就算康熙真的削藩成功,也不会把吴三桂的荣华富贵一概抹去,毕竟清王朝的建立,吴三桂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当时康熙要让全天下的人看到满族人对汉朝人的宽大,对汉人也是非常重用的。所以,就算是削藩,吴三桂也不一定下场很惨。
但是,为什么吴三桂要放着富贵荣华不去享受非要起兵呢?
一、形势所迫
虽说削藩结局不一定不好,但是毕竟削藩就代表着自己的一切大权的旁落,今后要受到地方政权节制了。
二、判断失误
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吴三桂对形势分析的问题。
清军入关已经30年,吴三桂认为此时的满洲八旗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血性,而自己这些年东征西讨,从来都没有卸甲,队伍战斗力十足。
因此,吴三桂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推倒清廷。
三、百姓基础
满清入关,本来原本民族就对清廷有所不满,入关以来,反清复明的团体丛生,而民间大大小小农民军也是此消彼长,这也是吴三桂起兵初期连连得胜的原因。而且,当时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还假惺惺地祭拜了曾被他亲手用弓勒死的永历皇帝。而怀就坏在,吴三桂称帝把自己唯一的出兵正当理由破灭了。
▍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不是吴三桂不想,而是不能!
康熙上台后,就开始着手削藩,从他的角度上来看,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终究是大清的隐患。应该越快解决越好。为何呢?
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在不断减弱。
所以他要尽快做出决定,尽快收拾了这些藩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绝非如此。
当时孝庄太后一再劝告他小心谨慎行事,但是康熙根本听不进去,他一意孤行。虽然最后胜利了但实际上整个过程很危险。因为前期满清军队节节败退,直接将长江全部给丢了。
如果吴三桂不是存在了划江而治的念头,那么接下来的操作就是跨过长江,直接将满清打回老家。因为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支持吴三桂。
不过吴三桂这个人打仗还不错,但却缺乏足够的战略考量,所以最终被翻了盘。
那么为何当初他不愿意做个富翁呢?
因为做不成,他深知,康熙绝对不会让他安然的享福,所以一定要在剥夺了他军权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来折腾他。显然这绝对不是他能接受的结局,所以他只有反抗这一条可以走。毕竟谁也不愿放弃到手的利益。
▍康熙撤藩吴三桂为何起兵造反不愿做富家翁?
康熙下令撤藩时,吴三桂已61岁高龄,任谁在这个年龄也不愿再折腾了,然吴三桂仍愿起兵造反而不愿做富家翁,无非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造反成功几率很大。吴三桂经营云贵十几年,手下的部将非常忠于自己,再加上耿精忠、尚可喜的广东福建,已然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京城的朱三太子、漠北的察哈尔王、陕甘提督王辅臣都是支持自己的,造反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这从吴军在很短的时间就打到江北可以验证。
2、吴三桂对清廷、康熙不信任。纵观历史,成王败寇,兵权一旦交出,又有几个能够善终。明朝朱棣的江山不都是打来的,吴三桂经历山海关之战,对清廷的残忍是非常了解的。况且康熙拥有雷霆手段,小小年纪就降服鳌拜,鳌拜可是满清的巴图鲁,都不得善终,何况自己呢!
3、漂白自己。吴三桂作为明朝的部将,杀永历皇帝成为一生的败笔,这不仅引起明朝遗老们的憎恨,同时让满清皇族更加对吴三桂提高警惕。所以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也是为了漂白自己。
4、部将的干预。撤藩后,康熙许诺辽东地区作为吴三桂的养老地,永享富贵,但吴三桂的数十万士兵怎么办?康熙可不会管他们的死活。毕竟这数十万士兵,已经过惯衣食无忧的生活了,突然间失去了供给那还不得造反,在全军的鼓动下,再加之吴三桂称帝的野心促成反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