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苏南五虎都曾先后辉煌过,造成现在表面一团和气,实际谁也不服谁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合作中带有竞争的关系,给苏南板块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先是民国时期,镇江是省会,南京更是国都,这也是两地最辉煌的时刻。
后来苏南模式在常州发扬光大,一个常州所缴的赋税占全国的几分之一。那时,经济上常州最是风光。
但常州因留作城市发展的资金较少,又有铁本事件的打击,导致后劲不足,被无锡超越。无锡的民企有活力,省内有政策,正式迎来了小上海的时代。
再之后的中新工业园之争中,苏州胜出,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契机,以及中央的大力支持。那时苏州经济曾一度超越深圳,令人瞩目。苏州在苏老五的交椅上坐了多年,直到被重庆天津一一超过。
现在的局势是,南京拉拢着镇江常州,打造南京都市圈,提升首位度。而苏锡既在上海都市圈中,自身更是和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协同发展。常州在其中左右逢源,借力发展。
这盘棋从五子搏杀之局,演变到了双虎相争之势。也许最终大家都是赢家,毕竟盘子做大了,各自所分到的无疑会更多。
▍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苏南地区五座城市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当然也有苏南三市苏锡常的说法。
在这里,我们就不说苏南到底有几座城市了,只说说他们目前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上,苏南五市都是发达的经济强市。
整体上看,苏南五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堪称整个江苏省的精华。
截止2020年,这五座城市里,有三座GDP超过万亿,其中更有一座超过2万亿;
苏州达到20170.5亿,排名五市第一,既是全国仅有6座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实现这个目标的普通地级市;
南京14817.95亿,排名第二,苏州12370.48亿,常州7805.3亿,镇江4220.1亿。
如下图:
人均GDP方面,2020年,苏南五市里有四座城市跻身全国前十;
其中无锡人均GDP达到16.58万元,排名全国第一;南京15.91万元,全国第三;苏州15.82万元,全国第四;常州14.79万元,全国第七。
如下图:
单说经济,苏南五市可以说强到无敌手,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都足以跻身全国最顶尖行列。
另外,五座城市里:
南京和苏州都属于强二线城市,综合实力仅次于四大一线,与成都、杭州等城市比肩;
无锡则是与郑州长沙并列的中二线;
常州很可能成为下一批GDP破万亿的城市,经济实力也比大多数中西部省会城市更强。
二,定位上,苏南五市都属于长三角城市群,但内部又形成不同的小团体。
1.五座城市整体上都位于长三角,服从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2.五座城市内部,南京与镇江等城市组成南京都市圈,苏州、无锡、常州则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的基础非常好,一体化程度估计在全国也是最高的,2020年,第一届、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先后在苏州、无锡召开,而在2021年下半年,第三届峰会将转移到常州召开;
地铁方面,三座城市也即将对接,无锡处于三座城市的C位,地铁5号线东延接苏州相城区,与苏州7号线衔接;无锡地铁3号线将跨望虞河与苏州高新区预留线路接通,同时北延接常州武进,与常州地铁2号线连通。
这些项目完成后,苏锡常三地的地铁网络将实现无缝衔接。
可以看出,三座城市在很多方面的协作配合进度都非常快,走在全国前列。
3.南京综合实力强大,拥有雄厚的科教医疗资源,与上海重合度较高;而其他四座城市基本上都在争取与上海形成错位发展,承接上海的科教、产业资源溢出;
比如苏州提出“上海负责从0-1,苏州负责从1-10”,镇江提出“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镇江”等,实质上都是将上海作为总部和科研中心,四座城市则作为制造基地,负责转化上海的科研创新成果。
另外,镇江与南京也存在类似关系,引进南京高校在镇江设立了很多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从五座城市具体情况来看,各自的主导产业也有很大区别。
1.南京。
南京的实力毋庸置疑,科教方面南京是五座城市里唯一能够叫板上海的,985、211乃至双一流高校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堪称全国最顶尖的双子星高校;
另外,南京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接近百万,两院院士也有80多位,还有410家新型研发机构;
可以说,南京的高端人才、科研实力都是五市最强,在全国也是一流水平。
产业上,南京的主导产业为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均属于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比重高达73.0%;
另外南京的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也发展很快。
五座城市里,南京的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定位和发展上限也是最高的。
2.苏州。
苏州虽然是普通地级市,但在很多方面基本上都与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差不多,比如一把手、银行体系以及很多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等;
但苏州最擅长、做得最好、实力最强的,则是制造业,而苏州也一直专注于打造成为制造业中心。
苏州原来的产业比较传统,近些年也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比如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
另外,苏州的战略新兴产业也非常强大,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100亿,在全国排名前二;苏州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八个纳米产业集群之一,还有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端前沿产业。
长远看,苏州的发展离不开上海。
一方面苏州与上海接壤,距离最近,并且两座城市还提出了苏沪同城化发展;
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的很多城市都想承接上海的产业科研资源溢出,但只有苏州的产业链最完整、制造业能力和配套设施也是最强的。
毫无疑问,苏州的优势非常多,无论综合实力还是发展前景,在五座城市都能排到第二,唯一的短板就是没有机场了。
3.无锡。
在今天,无锡是与郑州长沙等中西部明星省会并列的城市,实力很强;但实际上,无锡最辉煌的时候还要在十年、二十年前。
无锡作为工商名城,盛名已有百年之久,改革开放后,无锡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并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
当时,全国首个亿元村、首个亿元镇、首个亿元乡都是在无锡诞生的,另外还诞生了江苏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等等。
最巅峰时期,无锡的GDP可以排进全国前十,力压成都、武汉、南京等传统强市。
今天的无锡,产业上依旧强大,仅规模超千亿元的集群就有9个。
其中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3135亿元,占江苏的一半、全国的四分之一;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也有1421亿元,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营业收入也都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
无锡的区位优势也非常明显,长三角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都在无锡交汇,西边是常州南京,东边是苏州上海,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C位。
4.常州。
各方都以苏锡常并列,但近些年无论常州的发展势头还是存在感,相比苏州与无锡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其实常州的产业基础非常强大,装备制造业尤其发达。
常州是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输变电、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生产基地;其中机器人销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工业动力电池产能占江苏总产能的近三分之一,光伏产业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另外更能体现常州装备制造业强大实力的方面是,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了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也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方面,常州并不比苏州甚至深圳差。
相比苏州无锡,常州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更靠近南京,金坛区和溧阳市还被划入南京都市圈,能够接受南京的辐射和带动。
5.镇江。
镇江与南京的关系,有点类似今天的天津与北京,民国南京做首都时,镇江就是江苏省会,也曾辉煌一时。
今天的镇江,经济水平在五座城市相对落后,GDP仅有4000多亿元,但未来发展前景并不差,被划入南京都市圈后,将与南京融城发展。
而对于这位紧紧跟随自己的小兄弟,南京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甚至不惜倾斜自己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
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镇江设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则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镇江句容的宝华镇,由于紧挨着南京,还规划建设了仙林大学城,与包括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高校合作,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园。
产业引进上,镇江也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进行了相应布局:
老城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研发经济、创意经济;
东部区域由于靠近苏锡常,因此重点发展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
西部区域则主要对接南京,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生态农业,句容下蜀和南京的龙潭滨江港城共同规划建设了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核心区、临港高端先进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城镇等等。
南京都市圈获批后,未来的重视程度、发展力度估计都会进一步加大,镇江很有可能迎来新的崛起机遇。
总的来说:
苏南五市的发展水平都是全国最发达的,由于处于长三角,都或多或少受到龙头上海的影响,但在发展上也各有特色。
南京无疑发展前景最好,苏州、无锡次之,常州和镇江处于同一档次。
你觉得呢?
▍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当然,有人认为南京不属于苏南,南京是徽京,属于苏西。也有人认为扬州也可以算苏南。但一般公认的苏南城市,主要就是苏锡常加上南京、镇江。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17年,五市的经济总量便超过了整个浙江省。放在世界上,就是一个瑞士的经济体量。人均GDP接近2.5万美元,与台湾地区相当,可以排到世界30位开外。其中,南京、苏州、无锡都已经突破了万亿。
一般认为,苏南的发展模式可以以苏南模式来代称。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人们过去总是以为浙江老板多,浙江农民厉害,其实苏南的农民也很牛。只是,在苏南五市那里,苏南模式的发展程度也并不相同。
首先,作为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京,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南京强项。南京的五大支柱产业里,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等,国企占比较较高。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以及江苏省会,南京的省会首位度问题一直受人诟病。但总比那些省会一家独大,兄弟皆穷要好。至于说到南京没有很好辐射苏北,反而辐射安徽的问题,这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看。苏北发展相对较慢,与其怪南京头没带好,不如说是全省的的发展战略所致。
其次,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一直遗憾没有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苏州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接受到了上海的辐射。昆山市就已经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在上海关怀下成长出来的县域巨无霸。而上海的发展红利,还给苏州带来了额外的发展机遇:外资、台资的大量投入。但凡事有正反两面,在这些外来资金带来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赚取的大量利润也被带走了,只留给当地少量的发展资金。所以,苏州经济总量是高,但苏州本地的有钱人相对却没有浙江温州等地多。
再次,最能代表苏南模式的是无锡。1983年,费孝通曾说:“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苏南模式的基础在于原有的民族工业和后来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先有工业化,再走市场化。可以这么说,无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本土产业发展史,甚至比浙江温州更有代表资格。
又次,常州和镇江的发展选择。常州和镇江,就好像是苏南五市富豪团里的两个跟班小弟,而且是相互不怎么服气的好兄弟,老百姓之间最爱比的就是他们两个。常州离上海远了些,甚至有人说苏锡常要改成苏锡无常,上海辐射不到,南京又感觉靠不上。而镇江,如果看经济总量,会以为它在苏北,甚至有人说,苏南其实只有3个城市,南京不是,镇江更不是。常州和镇江相比,经济总量上常州强一点,城市化建设上好像也是常州要好一些,说到常州,外地人都知道有个恐龙园,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真恐龙。而说道镇江,外地人都知道的则是老陈醋。
▍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苏州五虎,各有千秋!
南京:综合实力最强。代表作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军区;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山陵,夫子庙;苏宁电器。
苏州:总经济最强。代表作品:苏州园林,周庄古镇;苏州大学;恒力集团,沙钢集团;中国昆山。
无锡:民营经济最强。代表作品:江南大学;太湖风景区,灵山大佛;海澜集团,红豆集团;中国华西村。
常州:后天旅游经济最强。代表作品:中华恐龙园,南山竹海;常州大学;江南实业;
镇江:食品经济最强。代表作品:恒顺醋业;茅山,金山寺;锅盖面。
▍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从省内固有的概念里,苏南特指:苏锡常,也就是如果你遇到江苏人,提起苏南,一般人会说苏锡常。尤其苏北地区的人去苏州或者无锡,会直接说是去苏南,而去南京,会直接说去南京,这里有几个背景:1、经济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程度;3、地址位置;4、历史因素。但在官方介绍里,会包括南京与镇江。
作为国内最为发达的城市带之一,目前只有粤港澳可以媲美,但就涉及区域面积,其实仍是苏南、上海、浙北这条线更为广袤,涉及人群更多。
2018年,苏南五市GDP总和为:53670.05亿元,超过江苏省一半以上GDP,可见苏南五市对江苏省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未来,苏南五市转型升级是否能成功,也关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更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苏中苏北地区还需要苏南的产业带动,在基础建设上也需要通过苏南的税赋来补充苏北地区的后续投入。
自古以来苏南地区就是富裕之地,中途虽然出现过一段时间星光黯淡,沉淀的人文与环境资源仍是其发展的底蕴,但最大的变数是上海成为直辖市,背靠大山,既是机遇也是危机,因为人是流动,哪里的资源好一定会朝那里去,产业也是。至今为止,上海一直是苏南地区的发展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又增加了南京。一方面上海本身对先进制造也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南京首位度是江苏省的需求,而这两个城市所需要的产业正好也是苏南地区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那么竞争不可避免,但苏南地区无论是行政资源还是资金资源都难以相比。最近,镇江和常州经济发展滞后,这方面的因素肯定有的。
(下面有三张图,可以从中看到镇江和常州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苏南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个城市各自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打出了“苏锡常”的品牌,当年“苏锡常”代表了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但城市发展和人的命运大体相同,在不可逆转的潮流里,依然存在很多的变数。看看今天的无锡,再看看过去的无锡,也会仍不住叹息一声,但无锡这样的城市发展潜力依然不可小觑,一旦政策得当,主政者开明,仍然可以快速跟上来。再看镇江和常州,尤其是镇江,就不得不面临省内提升南京首位度的问题。
今天复盘苏南五市的发展模式及现状,不难看到苏州在深度衔接上海,成为上海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昆山与太仓,尤其是昆山首当其冲,因为地理位置,对接上海要比上海周边其他城市更为具有优势,同时上海和苏州历史性的关联且语言相通,所以今天的上海人对于苏州基本没有什么认同感上的障碍。苏州得益过去发展中,主政者更为开明与灵活,所以很好地抓住了发展的历史机遇。至今为止,这些传统依然保留,当地的营商政策还是更为宽松。这里有两个事情需要说明下:1、苏锡常地区,历来人文环境较为开放,包容性很强,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上海人怎么排外,浙江人怎么排外,广东人怎么排外,一般很少听到苏锡常地区排外的言词,即便有,也比以上其他地区要少,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2、关于台资,苏州尤其是昆山,台资是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台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而非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期一轮的产业升级,很多低附加值产业都已经迁移(附: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所以,我们都需要深思的是为什么那么台资企业会选择苏州昆山,对台胞的包容,融合,是台胞选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至于说:台资一旦全走了,昆山就完了,这种言论没必要,也没有意义。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绝不是昆山一家的问题,而整个中国经济的问题。
至于未来,苏南城市中,苏州的转型相对成功,2017年苏州GDP增速是7.1%,相对整个环境都较难的2018年,GDP增速在7.38%。无锡的增速依然不慢,2018年增速甚至比南京还快,可见无锡的发展潜力,而南京更不用说,在省内提升首位度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发展潜力依然值得挖掘。至于镇江和常州,尤其是镇江,尚未看到新的发展动能,前途堪忧。常州也是,但好在基础非常牢固。所以,综合下来,苏州、南京、无锡未来发展依然值得期待,至于苏州和南京,谁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实并不重要,短时间内看仍是苏州,毕竟差距很大,中间相隔了一个扬州的规模。很多人喜欢拿南京的大学与其他资源对比苏州,但别忘了,即便是今天不以GDP论英雄,GDP仍是一个城市综合表现的评分,经济为什么能发展好,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从个人来说,更期待江苏将来能有多个明星城市,毕竟对于江苏人来说有了更多选择,或者说是可以在离家更近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而且多个明星出现,说明这个区域的经济开放程度更高,于个人于所有人都是利好,不是吗?所以内斗,真没必要。
以上,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