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就其DNA來看最古祖先不是至今中国西南中国另族人元媒洞人,而应该是北京周口山顶洞人的后代。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陕西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跨越不同维度的省份,南部,中部,北部文化差异巨大。咱们首先从陕北地区讲起,这里被誉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前几年在榆林神木县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考古成果与史料记载得到了完美的相互印证,据考古专家推测黄帝部族就是从这里兴起并发展壮大,最终一统华夏帝国。
这里也一直是汉族与异族文化交汇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以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与汉民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其中汉武帝大败匈奴以后,漠南匈奴开始大规模内迁到陕北地区,到了东汉时,羌人又开始迁入这里,直至南北朝时期,居于西北的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也逐渐向陕北迁徙。
接下来虎哥给大家讲陕西的第二部分关中地区,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距今5000 年到7000 年仰韶文化时期,西安的半坡人就已经发展了农业文明,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到了夏商时期,活动于关中地区的部族有井方、犬方、等,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而且还派兵护送他迁都,于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充实国都,并防止六国残余势力,旧贵族图谋复辟割据,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后又于公元前212年,徙三万户于今陕西临潼区,五万户于今淳化县。
西汉初期,汉高祖制定一系列鼓励增殖的人口政策,并开始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防止这些人坐拥一方,形成地方割据,对抗朝廷。当时迁移的有燕、赵、韩、魏等六国国王后裔,以及豪门名家,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家族共计10万余人入住关中,至汉武帝元光五年,陕西人口约220万人。东汉初以来,又有羌人陆续迁入关中等地。
隋唐时,中亚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先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部分迁到了陕西。到了盛唐时期,陕西为国都长安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籍人口已经达到了424.1万人,占全国人口8.9%。作为一座国际性的都市,唐长安城里的外来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其中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
到了唐朝末期,随着战乱和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失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大量人口开始外迁。原来在关中的一部分宗室、贵族、大臣等及其附属人口随之东迁洛阳,有些则迁入其他地区。
第三部分是陕南地区,这里地处秦岭南麓,属于长江流域,群山环抱,地形封闭。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这一地区始终在人口的迁徙运动中起伏跌宕,尤其是明、清两代,陕南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地区之一。其中商洛安康一带为秦楚文化交融之地,素有“秦风楚韵”之称,在秦统一之前,这里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鬻熊建立芈姓楚国。 秦统一之后一直到汉代,秦人和楚人进行融合,到明末清初,继“湖广填四川”之续,又有了“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
汉中市属于陕南西部,是一座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两汉三国的发源地,汉人,汉字,汉族,汉朝均源于此。战国时秦政权曾将一些罪犯以及关中地区的富豪、老百姓等遣送至汉中定居,另外蜀地人也迁徙至汉中,秦末,刘邦曾率10万大军驻扎汉中,离开时,曾将部分将士留下,并从汉中征召大批壮丁带走。
三国时,向陕西迁入的人口明显增加。魏国的郭淮从魏蜀边境将3 000余户氐族人口迁入关中。后来刘备夺取汉中后,也不断向汉中移民。诸葛亮北伐时,又将天水一带1000余户百姓安置于汉中。晋元康元年,今陇南和关中地区闹饥荒,又有10万余人逃荒来汉中,其中有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明朝,汉中首任知府费震招抚流民,开发汉中,曾有数千户外省籍农民来汉中定居。
就这么滴,延续了上千年的大迁移和各民族大融合,组成了陕西独特的人文风俗习惯,大家是不是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兴趣呢!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此文为主是说关中地区)?我给大家说说。
只要是陕西土著人应该都知道,不是陕西土著人,好好在家多学学历史再出来说话。
元末明初,陕西原住民因刀兵不断,所余人口不过十之二三。自元末以来,到明初自山西移民以实关中(相信爱好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个事情,史称洪洞大移民)。
至清同治元年到十年因回(按谱书记载回为犬旁)逆做悖,而有乱离他乡者,而有被回逆伤亡,十不存六(因县域而异),渭河两岸大荔、泾阳、三原,渭南、二华、临潼、户县、周至、兴平、武功县域人口十不存三。渭北、陕北、陕南相对人口减员为轻。至光绪三四年年荒饥馑(史称丁戊奇荒
)而有饿俘道途者,长幼之绝灭,妣氏之云亡,可胜叹哉!合阳之地,经同治回乱,光绪年谨,由六十余万人减至二十五六万人,十分民众留四分。渭河两岸县域人口十分民众留一二(大家可以参照相关文献资料)。而后由山西、河南移民而填关中(陕南光绪年谨后,商洛西南安康移民多为湖北,汉中移民多为四川)。再后兵荒马乱,人口一直增长很慢,至蒋花园口黄河决口,有河南荒民逃荒,至三年困难时期,有甘肃荒民逃荒,陕西原著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
陕北居民基本来源就是原住民,此文一笔带过。
文行至此,我想问问提问者,现在能不能明白陕西人祖先来自哪里?
在此默哀,我苦难深重的关中人民,但愿从此兵灾年谨不再有,人民生活节节高。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这里的低素质文太多了。不要那么激动,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理不在声高。
典故是解释不了地处要冲的人的稳定性的,只可能解释偏远地方的人的稳定性。而陕西,尤其是关中局部属于全国有名的地处要冲之地。
现在我一步一步的分析:
一、陕西关中什么地方地处要冲
(一)、为什么古代人将关中视为兵家必争之高地?并因此造成了古代关中的数次大屠杀。
1、关中这个地方是四面环山,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的地方,加之,中间有足够的良好土地可当粮仓。
欲打入关中,必须经过三个关口。东为渡过黄河,闯过潼关。西为闯过四川的丘岭及山脉,闯过阳平关。北为突破长城,渡过黄河,闯过口镇(关)。
历史上无人从秦岭进入关中的。上面这三个关都是"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关口。
2、古人主要是从周朝开始认识到了关中的重要性,之后便是秦汉魏晋隋唐等朝代。
也正是由于有好多古代抢占中原,便于统一中国,或可以称为中国老大的人,所以说,古代关中确实经历了许多次绞肉机和大屠杀。
(二)、容易遭到绞肉和大屠杀的地方
1、古代首都或首府设于关中时,其重心往往都是长安县或咸阳县,基本上都是涵盖户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阎良(栎阳)、高陵、临潼几乎全境,以及周至、武功、乾县、礼泉等县局部(也就是平原区)。
2、大兵经常过境的也就是三个方向。
一是东西方向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老陇海线。打开潼关就过境潼关县、渭南县局部、临潼县到达长安。打开阳平关,就过境宝鸡、风翔、岐山、扶风、武功(含杨凌)和兴平、咸阳,到达长安。
二是从北也基本上都是当年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沿线。到口镇前,一般途经榆林和延安地区部分县,到达关中的旬邑县和淳化县局部,然后突破口镇(关),经泾阳到达咸阳及长安。
三是还有一个大兵过境路线,就是沿西兰路西突。这个主要还是关中驻军向外出兵或逃跑的路线。也就是过境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到达甘肃的平凉地区。向内进攻的人一般不选这个路线的。
3、现在就知道大兵几乎不去的关中地方了。就是富县、富平、大荔、白水、蒲城、韩城、华县、华阴县等渭南地区的许多县。陇县、榨水、太白、眉县等宝鸡地区的许多县。长武、彬县、永寿以及乾县礼泉、周至局部。
算起来,受大屠杀危害的还是关中的三分之一上下地区。
二、逢兵荒马乱时,古人的行动分析
(一)、主动向前和不得不向前的
1、当兵的和官家有关人员当然是必须向前了。
2、关中官家去山区征兵买马的。当然是部分青壮年了。
3、山区一些自视有战斗力的人中,想建功立业,或者是趁乱世起家的人。
4、关中还有富人祖辈自筑小城堡。他们又不参与政治。夺江山的人一般不太在乎他们。遇强敌时可以买安全。遇非攻不可的人,可以抵抗,有胜有败。
比如大家知道的安吴寡夫的安吴堡人,就是186几年白XX大闹关中时的幸存堡之一。
5、军队和官家的逃兵和投降者们。有的杀投降者,有的还用投降者。
当然,投降者们又继续参与绞杀。
(二)、可以向后跑的人
1、得到风声后,有条件逃往山区的人,应该是大多逃难了。因为从周围山区初到关中几十年的人,往往都与山区老家有来往的,他们逃难很方便的。
这些有来往的人也会带部分无来往的人的。
2、一些富人结伙去山区避难。他们有钱,只要不被打劫,日子照样可以。
他们可以去山区高价买生活和生产之地盘的。
3、一些官人自己不得不抵抗,很可能安排家里妇幼进山躲的。
三、大屠杀过后,是谁来抢占关中肥地及语言风俗趋势
(一)、基本上都是市场化抢占
1、首先还是关中附近的山里人,因为这些人平时就很羡慕嫉妒恨关中平原地区人的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
也就是说,是山里富人趁关中地价便宜,携银子来买地的,许多都是从官方手里买的。
2、其次才是外省人。他们当然知道的晚,行动时间长了。除非个别人有手伸到陕西的官方背景。
3、举个例子。白XX大闹关中后,我家就是那时从商洛到关中置地安家的。
我们县境内有不少特色村,大多数都是以商洛、安康和关中山区的某县人为集中村的,也有河南村、山东村、湖北村、山西村等。
(二)、风土人情趋势
我根据近现代观察,都是逐渐归化当地的趋势。
1、还举我家例子。我家一百多年逐渐接力吸引到当地的九十年代还在农村的一千多人。大多数都是当地土话和风俗习惯。
因为村上陆续还有从老家来的人,口音上与我们有所不同,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不过,一二代后就随乡归俗了。
2、那些外省人也差不多。最大是与从老家来的人说几句老家话,沿习老家一些风俗。与当地人或其他同样的外来人都随当地方言和风俗习惯。
总体来说,都是一代坚守,二代松动,三代基本上归属当地,四代纯归属当地。没有家谱的,只知道祖先来自那里的第一个地方,代数多了,很可能就失传了。有家谱的知道更多。
四、大地震、大瘟疫损耗
1、大地震是无差别对待的,能活下的人数是震级和破坏越小越多。
人类社会只有个别地震是全部毁灭的。就是陕西华县那样的大地震,震中也有幸存者的。
2、瘟疫还是最易伤害城市人和交通要道的人更多一些。
古代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整村整村灭亡。
五、中国古人的迁移与战争损耗问题
(一)、过去的迁移幅度和频度还是很大的
1、逃荒逃难迁移。往往都是几十年一批。
2、人往高处走迁移。时刻小批量发生着。
3、随军随任职迁移。
4、为生意迁移。
5、官家组织的大规模迁移。
也就是说,各地来回融合,现代人根本就不知道祖先们都是从那里到那里,后来又到那里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都是古民族中那几个民族的融合体。就是家谱也是按男系基因记载的,几乎没有记录女系基因。
所以说,搞那些地域黑,民族黑等等,有什么意思?!
(二)、全国各地与关中相似的多了。
全国各地的著名地方,包括都市和交通要冲等,都与西安及大关中相似。
只有偏辟偏远的地方相对安宁一些。大多数是走出,很少走入。
也就是说,关中地区条件好的地方人员变化幅度大,偏远的还是少。秦国入关中前,关中并非无人之地,只是秦国带入了许多人(也就是许多基因),秦亡后又带走了不少基因。其他地方毫无例外,都是相似的过程。
▍陕西人的祖先都来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陕西人的祖先,可以说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的地方,但不能排除始祖在陕的陕西人。历史上由于改朝换代,战乱災荒,百姓逃难,政府移民,商业交流,工作调动,甚至有犯罪流放等都涉及人们居地的变更。所以,很显然,现在住在陕西的人绝不只是陕西人,他们的祖先很多是外省的。
还有个定义很难下,所谓陕西人,並非是户籍在陕的人称为陕西人,而是老家原籍在陕西的人才算陕西人,但何时在陕没有严格时间的界限,至于何时的祖先更是无时间标准,因此可见问题的复杂。比如,许多王姓人,传说是六百年前,从山西洪洞移民来陕的,但更早的祖先又在何地呢?
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来陕的不少,如今天的金姓、强姓,叶姓等的祖上,从近代来看,民国的未年,祖上从河南来陕的最多,那是由于河南水患,逃荒而来,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河南人很多。为啥全国上万个姓名,分佈全国各地,为啥各省各地姓氏不一,这正是国人及其祖先流动变更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