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因为清末不具备汉末和唐末群雄并起的条件和底蕴。
汉末地方豪强经过几百年发展已经根深蒂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垄断官员入仕,朝廷拿这些人根本没办法。各路诸侯的背后基本都是这些世家大族在支持。
唐末是因为各地节度使权利太大,形同独立王国,一百多年遗留下的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很多藩镇兵强马壮甚至可以以下克上,比如魏博牙兵,导致整个五代下犯上的事情层出不穷,间接影响到了宋代形成压制武将地位的传统。
清朝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相对稳定。再加上自宋代以来的文化影响,社会上下对朝廷的向心力还是在的。而且太平天国中后期不得人心,直接导致地方势力站在朝廷一边。即使当年曾国藩造反,顶多也只是又一次安史之乱。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盖因清廷三力同发,直接残酷血腥镇压了太平军,进而稳定了既有的统治秩序,才没有形成那样天下大乱,甚至四分五裂的局面。具体言之,主要归结于清廷控制力犹在,向心力尚在,以及外压力明在等因素的建功了。
首先,清廷镇压太平军,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军事指挥权依旧在于军机处,在于朝堂之上。公元1851年,洪秀全于金田揭竿而起,经永安建制,又立都北伐,以有半壁江山,号称太平天国。彼时,清廷十分震恐,八旗、绿营兵轮番上阵,可惜屡屡败北,遂借地方团练以行剿灭之策。适时,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空降地方,分别建立了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于是乎,清廷破例授予他们权柄,开始了极力镇压太平军的军事行动。最终,太平军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了。
其次,参与镇压太平军之大臣,个个忠心耿耿,千里觅封侯。譬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典范,左宗棠更是身体力行。前两个家世清白,以功名出道,立图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耳。后一个出身幕僚,关心国家大事,毅然决然加入了保卫大清的行列。就这样,他们三人行,一起扶大厦于既倒,功成名就了。
最后,列强势力虎视眈眈,汉人大臣都精明的很,深得坐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自鸦片战争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洋坚船利炮的厉害。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些人依旧不改本色,继续镇压太平军。同时,利用一些手段,还获得了洋人的大力支持,联合对付起了太平军,从而加速了太平军的败亡时间,腹背受敌了。
综上,其所形成的晚清局势,既与众不同,又独具特色,以致让清廷苟延残喘了近半个世纪。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让我们拿几件“小事”出来对比一下,不难发现清末与汉末、唐末的不同。
兵权:拒不交兵的董卓和主动裁军的曾国藩,他们背后的底气不同
汉末,朝廷以董卓久据凉州,决定改任董卓为并州牧。
董卓拒绝交出部队。
清末,曾国藩攻破天京后的第17天,朝廷与他就达成了裁军方案,随后的2年,12万湘军逐次被裁。
诚然,武人董卓与儒者曾国藩个人特质不同,他们的主观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个影响不可高估。曹操、刘备们并非一开始就存异心,满清大员们未必死心护清。关键还是:形势!
我们注意一个问题:
董卓在被任命为并州牧,卸任凉州牧后,他的凉州军依然跟着他有饭吃!
曾国藩呢?裁军期间,尽管他依然是两江总督,但湘军依然粮饷不继,闹出过“索饷事件”(曾国藩裁军,虽出自愿,也属无奈)!
东汉时期,主要的经济命脉把握在各地豪强手中,离开了中央财政,擅长“结交豪帅”的董卓,养活一支军队并没有压力。
督抚虽然管着数省,但他与各省巡抚并无隶属关系。总督主要把管军事和监督,至于财政,他只能在战时进行调拨!因此, 太平军打完后,他连钱都搞不到了···
现在普遍把1862年曾国藩的到总督任命视为“兵为将有”+“掌握地方”的结合,认为这是地方分裂的开始。
事实上,曾国藩能全权负责的,只是对太平军的战争,所谓“全权”,只是战时的临时举措。一旦太平天国灭亡,这些“优惠”都收回了。
曾国藩们要搞割据,是没有经济基础的!
嚣张的王重荣与无奈的“中兴名臣”:稳固的根基很重要!
比起唐末的军阀,董卓还算是讲规矩的。好歹他是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才敢入洛阳,才有机会趁机作乱。
黄巢起义后,河中节度使和宦官田令孜闹翻了。朝廷下旨要他移镇。结果,老王干脆和河东李克用一起闹事,天子和田令孜一起跑路!
对于后来闹翻天的节度使,一开始大唐是能控制的。初时,大唐坚持“不久任”、“横向制衡”的原则,因此,尽管节度使权力大,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大清也是用这两手,控制住了地方实力派。
1、不久任。
比如:曾国藩。
曾国藩1862年做两江总督,镇压完太平天国,1865年,去镇压捻军(所率多淮军),1867年,直隶总督,1869年,调回两江总督。
左宗棠、李鸿章也类似。调来调去,防止坐大!
据统计,清朝后期,共计119个督抚,其中,任职2年以下的有80%!其中,55%的总督,49%的巡抚任职在半年以下!
如此短的时间,督抚们即使是把事情理顺,正常施政都有困难,遑论培植力量对抗中央了。
2、横向制衡。
与大权独揽的东汉州牧、唐末节度使不同,大清的权力体系相对完善。
地方上主管财政、民政、司法等职的官员,既受督抚监察,也直接受朝廷控制。
同样,在战时,这些权力部分下放,战争一结束,中央又收回了相关权力。
当在湖北经营了18年的张之洞调走后,他曾经和袁世凯“吐槽”:继任者赵尔巽轻易地更改了他的部署、经营。
经营了18年,湖北依然不是张之洞的地盘!
正因这套权力制衡体系,虽因各种阻力、利益关系磕磕绊绊,但仍然使督抚无法形成自己的地方势力,生杀予夺。
大英的钱
如果军队闹事,夺些地盘,制衡啥的都是扯淡。要不然,洪秀全是怎么蹦跶这么些年的?
古代社会也是如此,不要说王朝末期了,就是在武则天时期,也有不少地方反抗中央者。
因为:农业社会,田地就是钱!有了地盘,就有了钱!
可是,近代社会:钱在客户手里!
在那个“出口创汇”或“扩大内需”还遥远的时代,最大的客户,是列强政府!
说直白点:列强认为谁能帮他们打开大清市场,就愿意选谁做“伙伴”,就会“下注”给你!
对于近代化军队来说,没钱,就什么都没有。
左宗棠、李鸿章打仗,要找洋人银行贷款!
从1840年开始,英国就在对大清的侵略中战局了主导地位。
与日俄不同,英国在大清的主要利益是贸易。
英国通过苦心经营,对大清的经济控制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贷款,他们可以直接控制大清的许多主权(而不只是地方权力),对他们来说:一个羸弱而统一的中国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因此,大英等列强对大清的支持,也是大清中央对地方掌握绝对优势的关键!
袁世凯逼清皇室退位,“突破口”,也是钱。
袁世凯说:“现在要和革命党打也可以,要军饷!现在,各国都不给我们贷款了。我们没钱,怎么办?”
不符合地方利益
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割据,一定是符合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利益。
比如:汉末的地方豪族(庄园经济可以自给自足,地盘就是经济利益);唐末的藩镇牙兵(希望保持割据军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东南互保”,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地方分裂的象征。
“东南互保”,固然是地方利益集团与大清中央之间矛盾的表现,但是,却没有形成“军阀”。
东南互保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很快被调回直隶、张之洞调回中央、许应骙被开缺···
显然,所谓的地方实力派,不是指这些地方大员,而是地方的经济利益集团。
一个统一的全国市场是他们的诉求。
同时,一旦国家分裂,洋人对各地影响力将更大,不利于他们的利益。
因此,当大清风雨飘摇,他们东南互保,甚至提出了李鸿章做总统的替代方案。
可是,一旦大清与列强言和,缓过来,他们也不会冒险对抗中央!
同归于尽
最终的大清,死于中央与地方的同归于尽。
大清新政后,满清贵族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在一连串的集权操作下,地方上没有了强势督抚,而朝廷的新一代贵族也无力掌控军队。
最终,军人冒了出来。
最后各省纷纷独立后,大多数省的领导是新军将领或北洋军人,而不是大清地方官!
换而言之,中央收回了军队的权力,却无法调度,地方原本有一些强势督抚可以控制局面,权柄却被收走!
最终,大清无能为力,只得退位!
作为最后一个封坚王朝,大清的统治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他可以避免自己走上汉、唐时期地方混战的局面。但是,该来的总会来,一个已经无法保护人民的统治者,他能躲过汉唐的死法,却终究不能躲过最终的宿命。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东汉末年和唐末的分裂,是有一定原因的。东汉末年的分裂,主要是汉代还是相对原始的社会,保留了春秋战国时代留下来的门阀阶层。
什么叫做门阀,就是地方的豪族。这些豪族的特点是人丁兴旺,人才众多,拥有大片土地,掌握地方的实权。
说这个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也就是几十年前,地方基本都是地方家族控制。乡下人都听本族族长的,而不听政府的。族长掌握生杀大权,比如对犯了淫戒的女人,直接浸猪笼处死,没人敢管。
而广东地方宗族械斗,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甚至还有数万人械斗的。这些都是宗族的力量。
东汉也是如此,地方实际上是掌控在门阀家族手中。朝廷的官员要和门阀家族合作,才能坐稳位子。
比如三国陈登家族是徐州的门阀,无论是刘备、吕布、曹操占领徐州,都要和陈家保持很好的关系。
陈登家族判断吕布不能成大器,就联络曹操,很快将吕布整垮。
由此,可见陈家在徐州的势力之强。
而当时的官员任用制度是举孝廉和世袭制度,也就是地方推荐制度。其实推荐来推荐去,这些人大部分是门阀的代言人,可以合法掌握权力。
所以,三国天下大乱后,各个门阀家族就自治了,形式上归属本州的军阀而已。
这是三国长期分裂的根源。
门阀制度在隋唐逐步消亡,主要是中央政府全力打击门阀,取消了门阀家族世袭制的做官特权,改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其实是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门阀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获得权力,也就逐步消亡了。
但是,唐末的主要问题是天下大乱以后,为了应付安史之乱和异族入侵,大唐被迫任命了很多藩镇节度使。
这些军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土皇帝,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等于独立了。
最终唐朝就形成无数国中之国,自然会长时间分裂了。
但由于门阀制度的瓦解,唐朝之后五代十国分裂时间并不算长,几十年而已,而汉朝之后的南北朝分裂长达200多年。
而清代就完全不同了,中央集权制决定了国家各省交流密切,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没有人会愿意,长期的国家分裂。
打个比方,山西的晋商主要是做茶叶生意,需要在沿海省份购买茶叶,长距离运到山西,再转运到外蒙古等地。如果国家分裂,晋商的生意就没法去做。
同时,当时华北等地大量缺粮,江南和湖南产量区则多出大量余粮。余粮需要长距离从南方运输到北方,南北农民都以此为生,当然希望国家统一。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覆灭,地方豪强崛起,为什么没有形成东汉末年和唐末分裂局面?
后来的军阀割据,难道不是和汉末,唐末的分裂一样吗?
------------------
推荐阅读:
郑亚飞成了学霸,郑亚旗成了学渣,郑渊洁特立独行的教育方法为什么产生两种不同命运?
“普通人别总想着传宗接代,而是要想自己怎么过好这一生”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