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打掉苏联的领导层,斯大林等领导阶层能够控制苏联的一切战争资源,最后苏联凭着战争资源及各方的援助打垮了德国的战争机器,使德国的战争实力越打越弱,到最的完胜,斯大林万岁!苏联万岁!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战略布置有问题,莫斯科方向布置了二个集团军群,实际上只需要一个,斯大林格勒方向只需要一个,但布置了二个。多出来的二个一个应布置在北非,拿下埃及,进军中东,伊朗,阿富汗,从南面包围苏联。另一个布置德国本土,作为战略预备队。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根本上说,德国对于作战需求预期太简单,直接造成多项失误,1941年内结束战争的预期不现实,最大的动员太晚。直到1943年,德国才进入总体战,1941年,德国只能算部分动员,实际本可以压缩非军需生产,让军需生产进一步扩大,也可以动员更多的人力,扩充军队,可惜德国晚了至少二年。
德军追求速战速决,却没有想过,苏联太大,这个构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在1941年,攻占列宁格勒加莫斯科,也无法让苏联屈服,苏军的总规模远比德军估计的规模大。既便到年底时,德军已按自已的预期歼灭了足够多的苏军,几乎与战前所计算的结果差不多,按德军的估计那时,苏军规模已下降到无力再战的水平,可是实际上,苏军在损失惨重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规模,远不至要认输。
莫斯科战役为什么以苏军的成功而告终,仅仅是冬天,如果这样想,那就是太简单,其实根本原因,当德军用尽最后的力气,攻到莫斯科城下时,苏军已经集结了相当规模的预备队。斯大林一直在避免过早过多的使用预备队,直到确信德军进攻势力过后,才把预备队部队投入战斗,这才得以德军击败数百公里。
1942年时,也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德军的兵力依然不够充足,即便采用重点进攻的方式,也没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家只注意到城市争夺战,却没注意到,苏军兵力集结情况,在反攻开始时,苏军的规模已大大超过德军。
归结起来说,苏军可以在关键时投入相当数量兵力,影响它的只是如何输送到位的问题,相比之下,德军的问题是无兵可调。如果德军及早进行动员,那么它拥有的潜力比苏军更大,可是等它全力动员时,苏军已经足够强大了。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1941年的6月22日凌晨苏德战争爆发,对于这样一场不同寻常的战争,希特勒以及纳粹德国显然是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由于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德国一开始是打得顺风顺水的,在战争开始之初貌似强大的苏联红军根本就顶不住德国人的强大攻势。
在战争的头三个月的时间里,当时苏联损失部队约在三百万左右,武器弹药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至九月初德军重兵集团又合围了坚守基辅的苏联红军部队近一百多万人,其中俘虏苏军部队就达66万之众。
但最终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一役中成功的打退了德军企图占领莫斯科的军事行动,继而又在1943年的一月份围歼了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军团的33万官兵。
德国攻打苏联的计划最终失败,并在1945年的5月份最终被苏联军队攻克柏林,希特勒举枪自杀,纳粹德国最终覆灭。
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举措,德国人在进攻苏联之初难道就没有细细的进行一番考量?
这句话其实是不对的,德国在攻打苏联之初,从德军最高统帅部再到德军总参谋部,都是经过了精密计算的。
第一,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国界毗邻俄罗斯帝国,对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素养和民族传统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当时的苏联军队数量虽然庞大,但战斗力极差,苏芬战争的失利为希特勒德国下定决心进攻苏联提供了一种自信。
第三,苏联经过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说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但是在技术装备领域依然落后于当时的英德法三国。
第四,历次战争的事实表明,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多次被西方列强压着打,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
第五,德国人还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苏联国家有很多人对布尔什维克政权不满,一旦打进去这些人就会揭竿而起。
用希特勒的话说:我们往那座破房子上踢一脚,整个的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当时苏联在苏德边界一线部署军队大约有四百万人左右,德军总参谋部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用六周到二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定。
这些苏军部队一搞定,就意味着战争便可以结束。
事实证明,德国总参谋部的计算是正确的。
到一九四一年的11月份时,苏军战斗伤亡是320万人,失踪近400万人。
也就是说在开战后的两个月内,原驻苏德边界地区的四百多万军队,已经在战争的狂涛之中被消耗一空,对于这一点德军总参谋部的计算是正确的。
但是纳粹德国统帅部和总参谋部还是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它是基于对英和对法战争上得出的经验而计划的,它还是错估了苏联的民族凝聚力和优越的社会主义体制的特殊性。
按照以往对法国战争的经验,一旦在战斗中击溃法军主力,政府很快就会失去继续抵抗的信心而妥协投降。
但是这一点用在对苏战争上却就不灵了,它仅仅是进行了军事上的计算,却忽略了其他的因素。
第一,苏联战争的军事潜力非常的大,虽说军队战斗素养低下,但是人口是英法的这些国家的两倍以上,有着充裕的兵源市场。
第二,辽阔的国土面积为战争的到来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不似英法那样缓冲的余地太小,没有充分的动员时间。
第三,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大大出乎德军的意料之外。
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时,苏联有军队月500万人,陆军有360个师。
在战后一个月之内,苏联又紧急动员月1000万人参军入伍,除去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的之外,年龄凡在18岁至36岁的每个苏联男性公民,一律应征入伍。
用戈培尔的话说,刚消灭了俄国十几个师,随后俄国人又投入了十几个师的作战兵力。
应该说这是纳粹德国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没有充分估计到的地方。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是德军战败的要点。
第一是在进入九月份之后,苏联那连绵绵不断的秋雨季节严重的影响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第二是进入苏联呢可怕的冬季之后,德军因为没有冬衣穿,冻死冻伤许多德军,以至于因为冬季的严寒而没有拿下莫斯科。
其实这两点是不成立的,第一德军本来的计划是在秋雨连绵的季节到来之前搞定苏联。
原本的计划是用两个月的时间击垮苏联,从六月中旬开始计算应该是在九月份之前。
而苏联的秋雨季节是在九月份才开始,这一点德军没有把它包括在内。
第二是压根就没有想到会在冬季的时候没有拿下莫斯科,所以德军的冬季装备准备不足是可预见到的。
但我不同意那种说德军在攻打莫斯科时还穿着夏季服装作战的说法,试想一下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条件下作战,没有冬衣的话不出三天就会把180万大军冻得一个不剩。
真正的事实应该是,德军的制式冬衣不足以抵挡苏联那特有的寒冷天气,即便是准备充分的苏军士兵亦出现了冻死冻伤问题,更不用说德军官兵。
苏联不是英国,也不是法国,它没有出现那种在一触即溃的情况之后,便妥协投降的情况。
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之下,依然稳住了阵脚、依然进行了最大的战争动员,在面临德军即将拿下莫斯科的情况之下,它的最高统帅部依然没有撤离,并且还搞了一出振奋军心的红场大阅兵。
这种战斗意志不是西方国家那些政客和民众所能做到的。
▍二战中德国攻打苏联时,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德国是有机会赢得这场战争的!
二战时期,蓄谋已久、准备一雪前耻的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北欧、西欧,偌大的欧洲大概只剩下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势力范围、意大利及其控制下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等。
从军事的角度看,德国将欧洲大部分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理论上已经达到了“以战养战”的目的。但有2个问题,德国并没有处理好,以至于最后被美英苏法“轮奸”致死。
究竟是哪两个问题呢?
独舌视界认为,其一是没有将占领区的资源优势、军工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军事优势,其二是在未彻底打垮英国之前,贸然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以至于原本敌对的苏联和英国不得不携手抗敌,最终从东西方两个方向反攻德国,两线作战的德国腹背受敌,加上美国的参战,德国最终输掉了这场完全有可能胜利的战争,即便不能取胜,也不会败的这么惨。
接下来,我们不妨跟着这两条思路,逐条分析一下我考虑的这两个问题,对当时的德国有着怎样的致命威胁?
首先,德国没有将庞大占领区内的资源转化为军事优势。德国发动二战初期,的确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占北欧、败法国、亡波兰、揍苏联,可以说,整个欧洲地区被德国搅了个天翻地覆。
然而,除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法国之外,德国并没有将诸如波兰等国的资源优势整合成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军事实力,而捷克斯洛伐克拥有当时欧洲最大的兵工厂,法国号称拥有世界第一的陆军,装备规模庞大可直接化为己有。
独舌视界认为,如果德国在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之后,如果能暂停进攻,转而修整国力、军力,并及时消化占领区,将占领区内的经济、工业、资源等转化为自己发动新一轮进攻的军事优势,那么,在进攻苏联时就会拥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苏德战争的结果肯定会比历史上的苏德战争结果更辉煌。
第二,两线作战,德国腹背受敌!德国在打败法国之后,欧洲大陆基本上就只剩下英国和苏联,而英国因为有英吉利海峡的天堑,加上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强大,尽管德国空军实力彪悍,其施行的“海狮计划”虽然对英国本土狂轰乱炸,但弱小的德国海军无法在空军的掩护下输送登陆陆军。
也正是因为没有德国陆军登陆英国本土,才让退守英国的33万英法联军保存了实力,其本土的军工实力也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为日后美英法反攻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也让德国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一战因两线作战致使德国惨败的迹象,已经在德国调转枪口进攻苏联之前就显现了出来。
------------------
推荐阅读:
半年营收3000亿喊活下去,难道就连5G业务,也救不了华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