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因为现代枪械横空出世。使用中间威力弹药新一代枪王AK47出现了。
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末期大行其道。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二战的东线战场是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步兵在坦克的搭载掩护下迅速接近战线。战斗迅速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波波沙使用手枪弹射程短的缺点并不明显。
但是波波沙的手枪弹天生具有射程短的缺点。一旦战斗拉开距离。使用冲锋枪作战就十分尴尬。
但是二战时期的步枪全部使用的是全威力弹药。枪弹威力大,动能十足。这样给枪根心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后座力十分巨大。设计出来就是类似于美国BAR自动步枪。
但是在战争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子弹的威力过剩了。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发生在400米范围内的。于是在战争末期,德国发明了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STG44。引领了枪械发展的方向。苏联在其后发明了AK47。将枪弹的威力、枪支尺寸、射速、射程结合在一起。跨时代的产品出现。在AK47面前所有旧时代的枪械都显得黯然失色。
新的AK47拥有步枪的体积,足够的射程和威力,机枪的射速,稳定的性能。除了精度有点问题之外,几乎是完美的。
所以在二战结束后,冲锋枪迅速被ak所取代是正常的。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长江后来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一代更比一代强。
二战中的传奇冲锋枪,苏联曾经生产600万支
波波沙冲锋枪可以说是二战中最具传奇的冲锋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考虑到冲锋枪在未来战争中的价值,因此一直试图制造一款合适的冲锋枪,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战场形态并不适用,苏联始终没能制造成功一款牛叉的冲锋枪。
在二战开始后的苏芬战争中,苏联就已经吃了缺乏自动武器的亏,当时芬兰使用的M1931式索米冲锋枪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亡,因此,苏联已经加紧了研制,一直到1940年底,苏联轻兵器专家在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后,才制造出了波波沙冲锋枪,但是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大量制造,苏德战争就爆发了。
苏德战争的大部分战役都是依托城市展开的巷战,如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等,在巷战中,交战距离缩短,短兵相接的机会增多,步枪就显得没有必要,相当于在屋里使用青龙偃月刀,刀是好刀,施展不开啊!
这样的话,对体积小、质量轻、灵活多变、火力猛的冲锋枪就有了用武之地,苏德战争初期,因为德军大量装备了MP38/40式冲锋枪,在巷战过程中打的苏军是落花流水,苏军将领表示“我们用的是步枪,而法西斯用的是冲锋枪!”
在连续吃了芬兰和德国的亏后,苏联开足马力加大对冲锋枪的产出,1942年初开始大量生产,到战争结束前不足四年的时间,苏军一共生产了六百万支冲锋枪,而德军在二战中生产的冲锋枪不过一百万支。
苏军大量换装波波沙冲锋枪之前,苏军最小单位的配置是,一挺轻机枪,1-2支冲锋枪,剩下全部为步枪,1942年之后,苏军最小作战单位的配置,一挺轻机枪外,全部冲锋枪,因此,成就了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的地位。
苏联迫切需要冲锋枪,不止是因为冲锋枪最适合苏联战场,因为金属冲压技术在枪械上的应用使得冲锋枪的能够大规模生产,造价更低廉,最重要的一点,波波沙冲锋枪操作简单,对于苏联在战争中动员起来的新兵来说,教会开枪就能上去无脑突突!
二战后,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会迅速消失?
从上面的资料也可以看出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起到的巨大贡献,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人就将其大量抛弃,不得不说苏联人不重情分。
关于苏联抛弃波波沙冲锋枪,纵横认为有多种原因。首先,在二战中,苏联拥有1700万的军队,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大量裁军,势在必行,拥有1200万军队的美军,三年就裁撤了900年士兵,相对来说,苏联留个三四百万作为常备军也足够用了。
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的优点,粗糙,射程太短,精准度低等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可以说,在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巷战中,是波波沙的主要战场,然而,二战结束后,世界上还真就没有几次大规模的巷战,由此可见,冲锋枪只是二战后期的一个过渡。
在二战结束后的次战争时代,突击步枪才是王道!
其实,在二战时期,德军就已经在寻找取代冲锋枪的枪械,将冲锋枪与自动步枪进行结合,去冲锋枪的射击速度,取自动步枪的射击精度,1944年经过德国改造升级的StG44突击步枪横空出世,成为一款划时代意义的步兵武器。
德国曾经计划全员换装StG44突击步枪,但是限于当时德军的处境,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相对于冲锋枪来说,突击步枪具有很多优点,弹量充足,火力相对较猛,精准度也高一点,可以说,突击步枪简直是甩冲锋枪一百条街的产品。
在德国研发出StG44突击步枪后,苏联在1944年开始也进行了突击步枪的研制,1947年面市,到1949年最终定型。
相对来说,AK47作为一款神枪,性能很优秀,结构简单,结实耐用,造价低廉,故障较少,威力巨大,随即开始大规模装备苏军,波波沙冲锋枪在AK47面前就跟小学生一样,被取代是一瞬间的事情。
时至今日,AK47突击步枪一共生产了将近两亿支,流行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波波沙冲锋枪出生于二战,自然也就结束于二战,随着枪械的发展,前浪只能被拍在沙滩上了。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曾几何时,雷锋同志和他手里的钢枪这张宣传画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而且有一首歌就叫《接过雷锋的枪》也在那个年代流行一时。那么我们不禁想问,究竟他手里的是一支什么样的神枪,竟让我们代代相传?
雷锋和他的钢枪(仿造“波波莎”的50式冲锋枪。
其实这支枪大有来头,在二战中称为神枪一点都不为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PPSh-41(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冲锋枪。在苏联的AK系列枪械之前,同样有一支枪几乎就成了苏军枪械的代名词。它由前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格奥尔基·谢苗诺维奇·斯帕金设计,在1940到1941年初完成全面试验, 1942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苏军。它是苏军在二战期间使用量最大的冲锋枪,可以说哪里有红军那里就有这种冲锋枪,二战结束以前产量高达600万支。除此以外,PPSh-41在二战后仍然被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而中国仿制自PPSh-41的50式冲锋枪也生产了36000支,雷锋的枪就是上面提到的PPSh-41的国产版本。
柏林无名战士纪念碑
该枪采用自由式枪机原理,利用发射子弹后的气体反冲枪栓,可实现连发(最大速度大约1000发每分钟)或是单发(由快慢机切换)。使用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改型自德国毛瑟手枪弹)作为主要弹药,最大有效射程250米。枪支可以选用71发的弹鼔(5.3千克)或是35发的弹夹(4.15千克),主要零部件采用金属冲压制作,木质枪托固定在枪身后。早期型采用弧形座带缺口照门的表尺,后期型具有顶部抛壳口和可以调整为100米和200米的范围内的“L”型翻转式带缺口式照门的表尺,前瞄准具则一直是带护翼的柱形准星。
带71发弹鼔的PPSh-41
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枪管需要机床加工以外,其余大部分零件都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这样少数的熟练工人用机床加工精密部件,而大量不熟练的工人使用简单的设备生产冲压件,劳动力资源在战时可以优化。全部87个零件仅需7.3个工时,生产效率非常惊人。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也不意味着成本低下,例如枪管和枪膛内均进行了镀铬防锈处理,这个工序大幅度提高了耐用性与可靠性。由于较短的自动机行程,加上较好的精度,三发短点射基本能命中同一点。白桦树的木质枪身和专门的散热筒外观看起来粗糙,但是这显然有利于持续射击,使武器结实耐用。
71发弹鼔
弹鼓虽然是波波沙冲锋枪的最大优点,但是中国仿制的波波沙中,却放弃了弹鼓这一容量巨大,作战持续射击时间长的性能,弹鼓简单实用而不花哨,为什么就是不用呢?原来,弹鼓是波波沙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利弊共存。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最早也是带弹鼓的,但用到实战中发现,枪支本身的重量就不轻,再加上装满了子弹的弹鼓,而且不方便携带,士兵奔赴前线的脚步更是沉重不堪,而且弹鼓装子弹也是件麻烦事。
国庆阅兵装备的50式冲锋枪
虽然弹鼓装的子弹多,但是装填子弹所需要的时间也久,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一秒钟就能决定谁生谁死,关乎性命的大事,容不得疏忽。后来,各国又相继研发出各式机枪、轻武器,弹鼓更是无用武之地,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和评论!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AK47自动步枪出现以后,淘汰了波波沙。
波波沙和Ak47相比,性能上有很大的缺陷。
波波沙属于冲锋枪,使用的是手枪弹。所以波波沙射程不能超过150米,大部分是在50米内使用,再远就打不准了。
所以波波沙的作战很局限,就是单纯的近战。
然而,现代战争作战距离基本是在400米内,但绝非就是50米内。
所以波波沙存在50米到400米的火力缺口,这在战场上是极为不利的。
但AK47就不存在,它的火力可以覆盖400米内,可以点射可以连射,等于既有波波沙的有点,但是没有波波沙的缺点。
所以,波波沙被淘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同时,波波沙是使用手枪弹的,当时苏军的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已经统一使用短步枪弹。
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在大量生产手枪弹,增加后勤的负担。要知道,冲锋枪在实战中每天消耗弹药极为惊人,补充困难。
1949年AK47开始大量装备苏军部队。AK47有木制枪托和折叠式金属枪托两种,前者供空军和海军、勤务、警卫人员使用,后者则是伞兵、坦克驾驶员和特种部队使用。为了区别,—般带有金属枪托的叫AK—47S。
由此,波波沙就彻底被淘汰下来。
▍波波沙冲锋枪横行巷战,,为何战后迅速消失?
波波莎–41和波波斯–43(PPSh–41、PPS–43)冲锋枪是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形象代表之一,在反法西斯战争当中战功赫赫!从斯大林格勒城下一直打到柏林,该枪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特别是它使用的71发弹鼓供弹,近战当中火力非常密集,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战”当中充分的发挥了火力持续性好的特点!
由于PPSh–41的机械动作可靠、大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时间长,就连德军也非常喜爱它,就是因为这枪不需要瞄准,冲着敌人大概位置“泼子弹”就可以了!德军在大量缴获PPSh-41后也大量的配发到一线部队,由于它的火力持续性大大高于MP38/40冲锋枪,并且射速要比栓动的98K步枪快了许多倍…德军的一些突击队都喜爱这种近战自动武器,甚至出现了整班、整排使用PPSh-41的现象。
更可贵的是PPSh-41可以使用德国C96战斗手枪(盒子炮)的7.63毫米子弹(口径差0.01毫米不是问题)…由于PPSh-41无比的火力持续性和战场适应性,德军甚至将缴获的PPSh-41改造成可发射9×19子弹的改进型(MP–38/40所用冲锋枪子弹),编号为MP41。
二战期间主要冲锋枪型,左起:PPSh–43、PPS–43、汤姆森、MP–40、司登,它们在1950年代中期以后都退出了一线部队。
但 PPSh-41冲锋枪也包括其他型号的冲锋枪都有固有的缺陷!就是它们射程太近了,如:PPSh/PPS使用的是“托卡列夫”7.62×25毫米手枪弹,虽然冲锋枪的枪管比手枪枪管长,更能充分利用发射药推力,但也受子弹发射药量少的影响 PPSh–41有效射程仅为150米,更远的距离子弹的散布点很大,很难击中目标,也正是射程近的这个原因包括PPSh/PPS在内的冲锋枪战后退出了一线部队的装备序列,成为二线部队或者警方使用的枪械。
1960年代以后一线作战营连分队的武器火力打击距离被细化了,1000米之外是12.7毫米重机枪打击范围、400~600米是7.62毫米轻机枪打击的距离、400米之内由突击步枪去较精确射击,只有营连分队形成火力梯次,才能发挥出武器的最大使用效果,而400米的距离对于冲锋枪来说实在是的难以打到目标!所以,它已经不符合一线部队的作战要求,将它转为二线部队使用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PPSh–41冲锋枪的优越性能并没有被人遗忘,这种老枪目前仍然活跃在战场,甚至美国还采用现代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现代版的PPS–41冲锋枪,命名为SR–41冲锋枪推向民用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