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白起之死,大大影响了秦军的士气和团结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两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则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已经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东方诸国对白起的仇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总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却也不可惜。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从这方面来说,白起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从国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面对这样的白起,秦昭襄王并不是就拿白起没有办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白起打了一场漂亮战,完美避开了赵国的廉颇,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又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的赵括相遇,然后赵国惨败。到底有多惨呢?《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再加上之前被杀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当然这个数字一直是一个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并没有这么多人被坑杀,但无论如何,白起坑杀的赵国降卒一定是个大数量。
赵国有这样的损失,再重新组织兵力反抗是很困难的,而东方五国还处在观望状态,在这个时候,攻进邯郸,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白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白起调兵遣将准备攻进邯郸。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赵国一旦灭亡,东方各国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对抗秦国,这是白起能预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贵神速。但是韩国和赵国还是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更是和宣太后执掌国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无法亲政,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亲政,废了宣太后,将魏冉赶出关外。有这样的过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处。而范雎确实在白起的被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于是秦军由王陵率领攻打邯郸,结果王陵节节败退,秦昭襄王想让痊愈的白起重新上战场攻打邯郸,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不干了,他不想攻打邯郸了。
他对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可以说是分析的相当有道理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齐国章邯攻打燕国和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就懂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出兵,白起竟装病不肯去,应侯去请依旧请不动白起。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固然与白起的不服从君令和应侯的火上浇油有关系,也和诸侯们对白起的态度有关系。秦军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寻思解决的办法,白起不出兵,秦军一定会失败,但是损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东方六国的怒火呢?自然是让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悍马功劳,但也将东方诸国得罪了个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斩首的人数是八十九万,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万,这样的数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数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这样的白起,哪个诸侯国不想除掉?
于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过,白起到底对秦国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另,说起白起的年龄,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公元前294年他成为秦国的左庶长,此时的白起应该差不多三十岁以上,这样算来,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岁了,这个年纪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是利大于弊的。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白起是秦国后期的名将,“有名”到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素以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著称。其辉煌的起点应该是在伊阙之战。先了解秦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孔武有力的秦武王跟人比赛扛鼎,发生意外,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没有子嗣,几个弟弟成为了王位的潜在继承人。
芈八子原为秦武王父亲秦惠文王的一位姬妾,是楚国人,联合了自己的弟弟魏冉,拥立秦武王其中一位弟弟,公子稷继位,即后来的秦昭襄王。芈八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宣太后,而魏冉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有说法是白起祖上也是楚国贵族,后流落秦国,居于郿(陕西岐山)。按照白起的成长轨迹,很可能其幼年从军,历经多次战斗,至此时已成为“善用兵”的基层将领。“他乡遇同乡”,魏冉姐弟是倍感亲切。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4年,白起得到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荐,出任左庶长。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左庶长为第10级。这一年,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取得胜利。韩国向魏国求救,组成了韩魏联军以阻止秦国东进。
这次出征,魏冉举荐了白起担任主将,进攻韩魏,史称“伊阙之战”。战前,秦国国内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白起,理由有三:
1、秦国兵力为10万,但并不是精锐。韩魏联军兵力是24万,均为垂沙战役的主力军队。其中韩国军队是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材士”;而魏国军队则是战国时期,身披重甲且耐力惊人的“魏武卒”;
2、白起比较年轻,没有指挥大型军队的经验;
3、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可见,韩魏两国是下了血本,为此,都想着在战争中,尽量减少损失,保持自己国家的精锐。白起敏锐地感觉到韩、魏之间的嫌隙,他断定韩军不敢出击。于是,绕到魏军的背后,偷袭得手,反过头来,又全歼了韩军,俘获了韩国主将公孙喜。韩魏24万联军,灰飞烟灭。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敌二十万以上的歼灭性战役,至此,韩、魏两国一蹶不振。
(魏武卒)
鄢郢之战
公元前278年,楚襄王任用善于用微弓细绳射下大雁的人。此人借着楚怀王(楚襄王父亲)客死秦国,故意激怒楚襄王,使其奋发振作,励精图治。受到刺激的楚襄王,转而联络各诸侯国进攻秦国,不再臣服秦国。
秦昭王大怒,派出了白起讨伐楚国,史称“鄢郢之战”。此时的白起,又历经了夺取魏国61城池,赵国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等多次的战斗,军工爵的“刻度”来到了第16级,为大良造。
白起选择了千里奔袭,出其不意,放弃后方依托,深入敌国腹地,进攻的目标是楚国的别都鄢。楚襄王也清楚鄢的战略意义,其为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咽喉和门户。一旦鄢守不住,郢都也是朝不保夕,为此,楚襄王在集结了楚军的精锐。
经过战争多次洗礼,变得更加成熟的白起,面对重兵把守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另辟蹊径。仔细研究了当地地形之后,筑起堤堰,拦蓄夷水,同时挖条渠,直通郡城。
准备就绪,白起派兵占领了西陵,控制长江,接着顺江而下,占领夷陵(湖北宜昌),一把大火,将楚人的宗庙陵墓,烧得干干净净。等到楚国知道,面对以取得“制江权”的秦军,也只能“隔岸观火”了,楚军士气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兵败后,楚王只好将都城迁至陈(河南省淮阳县)。
灭赵被阻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辉煌军事生涯的“揭幕战”,那么,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其“谢幕战”了。“长平之战”简单的经过是: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部攻占了韩国的新野,造成了上党郡与都城的隔绝。上党郡守并没有按照韩王的意愿,归入秦国,转而投进赵国的怀抱,引发秦赵两国的大战。
战争结果,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军队后,继续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却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当年拥立有功的宣太后姐弟,因严重威胁了秦国王权,被秦昭襄王赶出了统治阶层,启用范雎为丞相。
秦国使用“反间计” ,让赵国换将。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赵国也用上“反间计”了。受赵国重托的苏代(苏秦的族弟)找到范雎,晓陈利害关系:白起如果灭了赵国,必然位列三公,到时候,您范雎就得屈居在他之下了。再说即使灭了赵国,国内的百姓也不愿意归于秦国,会就近迁徙到齐、燕、韩、魏,秦国得不到多少人口的。
范雎深以为然,便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可以说,秦昭襄王与白起是相互成就,亲密无间,此举使得他们之间的信任出现了裂痕。
晚节不保
等到秦昭襄王想再次进攻赵国之时,却被白起拒绝。一则赵国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开始回血;其次,是咽不下“秦昭襄王下令停止攻击邯郸”的这口气,彼时白起正值生病,估计也与此有关。
在王陵出征失利后,秦昭襄王再次下令白起出征赵国。遭到白起的再次拒绝,还给秦昭襄王上了 “课”: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意思是说,表面上秦军很强,实际上连年苦战,已是强弩之末。另外一边,魏、楚等受秦国威胁的诸侯国,正谋划共同对付秦军,对秦国有利的军事态势正在发生逆转。
不肯罢休的秦昭襄王请出了范雎当说客,结果还是一样。秦昭襄王只得令王龁代替王陵。果然,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统帅数十万联军前往救赵,使得疲惫不堪的秦军渐渐露出了败像。此时,耿耿于怀的白起还不解恨,幸灾乐祸的加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话传到秦昭襄王耳边,这还得了?君王纵有失误,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责的。于是,再次强令白起出征,仍然遭到拒绝。正如《魔兽世界》里面,打不赢小兵,我还是英雄?秦昭襄王震怒,治不了你,我还是秦王?
秦昭襄王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和爵位,降至士伍行列,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南)禁锢,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下,秦昭襄王又决定赐剑让白起自裁。呜呼,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结语
在封建社会,君王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嘛。年逾古稀的白起,为了当年的一口气,始终与秦昭襄王怄气,不给君王一点台阶下。诚然或许白起分析的事实,只要服软,领兵出征,以其 “功力”,对战局的预判,多少还是能挽回损失,而不至于落得自裁的结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因为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君臣”吊诡,白起之死,重点不是在于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白起在接到秦昭襄王的“赐死令”后,毫不犹豫地自刎,堂堂一代战神白起,何至于此?
毫不夸张地讲,白起经过了伊阙之战、郢城之战、长平之战三场大战后,秦国的“帝国”基础已经奠定,再毫不夸张地说,这样德高望重的白起,不是秦昭襄王想要杀就能杀的。
自古以来,臣子功劳太大,君主必然是厌恶的,白起不是独例。
白起之死,根源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而是白起为何就要忠于这一道“赐死令”。
咱们先从白起的“发家”说起。
秦昭襄王时代,早期执政者是著名的秦宣太后,秦武王举鼎意外丧生,秦昭襄王年龄尚小,为了维护住王位,太后摄政,并且引入了外戚势力,也就是魏冉。
秦宣太后是著名的“美人计”的使用者之一,以这个方式灭掉了义渠国,手段强硬可见一斑,而魏冉作为宣太后的兄弟,秦昭襄王的舅舅,按照惯例,成为国相那是再正常不过。两人把控朝政,秦国也的确因为他俩而中兴,但问题也来了,秦昭襄王也会长大,作为秦国的真正主人,他能不能忍受母亲和舅舅的专政?
毋庸置疑,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和白起有何关系?
白起之死看似和这背景八杆子打不到边,但实际上关系大了,因为白起就是宣太后、魏冉等外戚势力扶持起来的将领,白起的出身烙印,注定他是宣太后这一派的,这也决定了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推心置腹,二人心里都明白,只是互相利用。
白起被提拔起来的时候,秦昭襄王的权力被分割,说秦昭襄王不抵触白起,那就是骗人的。白起是忠心的,可是秦王却会把对外戚势力的“愤怒”也转移到了白起身上。
要说白起自己也肯定懂这个道理,所以“容不下他”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那么白起在秦国存在的意义就是建功,只要功劳足够多,他就能一直立足。
虽说外戚势力影响着秦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宣太后以及几个兄弟的能力都很出群,白起所主导的几场大战,其实就是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白起很强大,因为本身年龄已经不小了,再者有着国内力量的支持,白起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将领,执行力很强。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成为了秦国左庶长一年后,在伊阙击败了韩魏两国两军,伊阙之战正是战国格局的一种真实写照,实力强者竟然瞻前顾后,实力弱者又有心崛起,却无力回天,伊阙之战反映了秦国将士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强大的统一性和对外性,这样的军事机器,注定会让秦国中兴。
几场大战,白起成为了秦国的“战神”,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秦昭襄王一天天地成长,成为了一个中年人,也开始对权力有着渴望。
公元前271年,范雎被秦昭襄王看重,范雎来到了秦国,成为了秦国的客卿,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范雎不断获得秦昭襄王的信任,以往对于秦昭襄王而言,头疼的外戚势力,正在一一被范雎分析瓦解。
公元前266年,范雎完成了对外戚的削弱,宣太后的权力被夺,宣太后的几位兄弟、秦昭襄王的几个兄弟权力也被夺走,而范雎成为了国相,这一年,是秦国内部势力发生巨变的一年,但因为宣太后终究是秦昭襄王母亲,而且宣太后晚年有着宠爱的男子,多重因素下,外戚势力顺势退场,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
可这里面有一个人就很尴尬了,他就是白起。
毋庸置疑,秦昭襄王也好,范雎也好,他俩肯定不喜欢白起,前者还可以利用白起,但是范雎就把白起当作“敌人”,因为范雎这个人的命运算是比较曲折的,他对自己的前途极其重视,别人有能力,就意味着对他进行了“变相打压”,所以白起此时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算是和国君以及国相的关系都不好。
但关系不好归不好,白起能被撤掉吗?
不可以,因为公元前269年,赵奢创造了军事奇迹,打赢了阏与之战,这也意味着秦国还有着强大的敌人赵国,战国末期四大将领,赵国就占据了两个,秦国要中兴,必须要有强者,可想而知,白起的重要性。
于是便有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的情报优势、战术优势全部显现,其实长平之战的本质就是一场“攻心战”,当廉颇被撤,赵括纸上谈兵,赵国就注定了衰败,长平之战是秦国的国运之战,秦昭襄王发动了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参军,力度前所未有,堪称是春秋战国的巅峰之战,最终以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国将士而告终,赵国因此一蹶不振,近乎灭亡。
白起也因为这一战获得了无尽的荣耀,同样的,也让他后世落得“杀神”、“人屠”之名,因为赵国将士已经投降,却还被白起坑杀,是为失德之举。
不过在当时这不重要,胜利就是话语权。长平之战后,秦国想要一举灭了赵国,就是这个时候,又出了幺蛾子。
苏代私底下联系了范雎,因为范雎并不是秦国的原始政客,属于半路加入的,一旦白起真的灭了强敌赵国,那么二人的关系矛盾既然是白起占据上风,为了不让白起压过范雎一头,留下已经苟延残喘的赵国是一件十分恰当的事情,范雎听信了苏代的话,也等于中了苏代的离间计,范雎从中周旋,赵国、韩国割地让秦国退兵,秦昭襄王被劝服,白起因此痛恨范雎。
自此之后,范雎就开始了“除白计划”。
长平之战后不久,战事又起,秦国主动出击赵国,本来应该以白起为将,但是白起恰巧生病,没有办法出征,因此秦国战争失利,秦昭襄王着急地等待白起病愈,可白起病好了之后,他却拒绝否认了秦昭襄王的“伐赵计划”,还一度指责秦昭襄王的鲁莽之举,导致将士兵败。
秦昭襄王十分愤怒,觉得白起居功自傲,而且还抗令不尊,于是强行下令,让白起出征赵国。
实际上,白起因为曾经屠灭大量的赵国将士,导致赵国人对他恨之入骨,于情于理,他都不应该出征,因为一旦出征,赵国士气高涨,对秦军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白起的指责,很有可能是为了避免出战。
不过即便是做做样子,白起也要出发,可这一路走得很慢,秦军前线不断被击败,白起还在路上,这个时候,白起的死对头范雎又来掺和了,秦昭襄王和范雎商量过后,得出了白起不服命令的结论,秦昭襄王因此赐死白起,让人拿着剑去找到了白起。
其实秦昭襄王赐死白起一事,很有可能是范雎一举推动的,因为秦昭襄王这行为的前后十分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白起都收到了秦昭襄王的“赐死令”,最关键的是,白起也愿意执行秦昭襄王的赐死,在一顿自责后,自刎而死,白起认为,他自己坑杀了长平之战数十万赵国将士,这是他的报应。
这便是“吊诡”,样样一代战神白起因为君主的一句话而自杀。
之所以说是吊诡,因为在整个战国末期,君主一句话赐死功臣的事情并不少,后世更有吕不韦被赐死,还有扶苏被赵高的假诏令赐死,这种吊诡的背后,是各种难以论述的原因。
而白起自刎一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还涉及了当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将士的动机,涉及了白起后来拒绝出征赵国的原因,而他,也不是单纯的不为秦昭襄王所容,也还包括了范雎的针锋相对,年纪已经很大了的白起,无力在从中保全自我,或许自刎,也不失为最好的一种解脱。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讲,他顶多只是气愤白起一时的跋扈,很难说秦昭襄王有没有后悔,而白起之死,源头更大还是在于范雎的针对,真正容不下白起的,不是秦国的主人,而是范雎。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他统率秦国军队三十余年,攻城略地,大破魏韩楚赵,为秦国扫平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起的赫赫战功,也使他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起也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他三将分别为廉颇、李牧与王翦。
但这样一位为秦国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军事统帅,却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自刎而亡。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白起招致杀身之祸呢?
白起在秦国的崛起离不开秦宣太后和丞相魏冉的提携。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秦军灭掉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魏国大将公孙喜被白起杀死,秦国得到韩国大片领土。
指挥伊阙之战的正是秦将白起,白起也是在这一战后,声名鹊起,一战成名的。而正是丞相魏冉举荐白起担任这次战事的主将的。
所以说,魏冉对白起是有知遇之恩的,两人的私交深厚。
此后,白起在沙场上大放异彩,南征北战,攻打魏赵楚韩四国,夺取城池百余座,战无不胜,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
秦昭襄王是在舅舅魏冉的支持下,取得王位的。即位后,朝政一直由他的母亲秦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并且宣太后把自己的另两子封泾阳君和高陵君。她的弟弟魏冉和另一个弟弟也被封为穰侯和华阳君。
秦宣太后的这两子和两弟位高权重,号称秦国四贵,直接限制了昭襄王的王权。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昭襄王采纳客卿范雎的建议,罢免了魏冉的相位,由范雎取而代之,并把四贵赶出了京城,收回了王权。
而白起作为魏冉曾经举荐的武将,又战功卓著,这令倍受秦王器重的范雎丞相既嫉妒又不安。而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后,白起与范雎终于将相失和。
前260年,秦将王龁率兵攻打赵国。赵将廉颇率领的赵军连战失利,遂修筑壁垒,在长平地区坚守不出,与秦军形成长达三年的对峙局面。
廉颇的这种以逸待劳、意图拖垮秦军的战术却被赵王认为是胆小怯战,因此,赵王对廉颇多有不满。
面对长平的长期相持局面,秦相范雎又巧施反间计,遣人扬言廉颇并不可怕,秦国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马上临场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廉颇。
而此时的秦国却令武安君白起取代王龁任长平之战的主将,以求彻底击溃赵军。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误中秦军包围圈,被秦军分块切割,主帅赵括、上党郡守冯亭突围不成,均战死。
群龙无首的四十余万赵军纷纷溃败,投降于秦军。
由于白起担心赵国的降军日后反叛,遂将四十余万的战俘全部坑杀。长平之战,使赵军几乎失去了全部的有生力量。
这时的赵国为了避免亡国之虞,马上派苏秦之弟苏代携重金赴秦国游说秦相范雎。
苏代称,若此时白起拿下赵国,那白起的功劳可就大了,历史上的周公等人也比不上白起,白起的地位一定在范雎之上,位列三公。
范雎本来就是心胸狭窄之人,听了苏代之言,担心秦王日后冷落自己,于是就听从了苏代的计策,借口秦军疲弊,向秦王建议与赵国停战,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秦王于是采纳了范雎的建议,令白起班师。
白起本来是想乘胜攻取邯郸,一举拿下赵国的。但由于范雎的从中作梗,使白起的作战计划泡汤。白起心中对范雎非常不满,两人心中各怀芥蒂。
就在停战后的次年,秦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此时由于白起生病,王陵担任此战的主将。
但攻取邯郸之战进展并不顺利,秦军伤亡不小,却毫无战果。
于是,秦王令病愈的白起再次披挂上阵,但却遭到白起的拒绝。
白起认为,长平之战虽然取胜,但秦军也减员不少,而且现在各诸侯国都在派兵支援赵国,到时候和赵军里外夹击秦军,所以此战不能打。
秦王请不动白起,又令范雎去请白起出山。白起更不待见范雎,干脆称病不起,连范雎的面都不见。
秦王无奈,只得派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
战事果然如白起所料,由于楚国和魏国分别派遣春申君和信陵君率援兵出战,秦军遭受内外夹击,一败涂地。
而白起听闻秦军战败,又慨叹秦王当初不听他的规劝,导致兵败山倒。
此话传到秦王的耳里,令秦王非常恼怒。他再次要求白起出山,但白起铁了心,任范雎再次登门请求,也不买账。
对于白起的拒不从命,秦王已失去了耐心。白起被拿掉了官职,并被驱逐出咸阳。
而范雎本来与白起私怨极深,这时又怕日后白起咸鱼翻身,对己不利。于是又对秦王煽风点火,称白起一肚子怨气,如若被别国所用,一定是秦国的大患。
秦王一听范雎所言,甚有道理。于是派使持宝剑,赐死了白起。
白起之死,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白起的自身原因,也有范雎落井下石的补刀。
在秦军围攻邯郸惨败时,心急如火的秦王再三强令白起出征,白起却违抗圣命,拒不出征。事后还放言秦王不听他的规劝,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白起生性耿直,认为邯郸之战必败,拒不出征,这已令秦王非常震怒。但秦王只是将其革职流放,并没有想要他的命。
而由于白起是穰侯魏冉的人,范雎与魏冉仇怨已深,这也波及到了白起。
白起被流放后,范雎唯恐白起哪一天再复出,清算到自己,于是干脆怂恿秦王赐死了白起。白起也可以说是范雎与魏冉斗争的牺牲品。
------------------
推荐阅读:
当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辱你和你的家人的时候,你会如何应对?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