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过度期,总有人去当主角吧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水镜先生就是司马徽,“好好先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司马徽,而“水镜先生”这个称呼却是来自庞德公。
庞德公称呼司马徽为水镜先生是指司马徽善于识人,如清水和明镜一样会识人,事实上,司马徽确实算的上一代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却甘愿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做一个隐士。
一般来说,愿意做隐士的人,坚持不肯出山,都是淡泊名利的人,既然是淡泊名利,就不可能对天下大势作出过多的研究,而不像那些隐居只是待价而沽的人一样,隐士的目的,就是不愿意参与尘世的纷争。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和三国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是潜心做学问的隐士,基本不问世事,心无杂念,潜心修炼,虽然他们不出山,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弟子不出山。
水镜先生的弟子也有很多,比如刘廙、向朗、尹默、李仁等人,也是一时之才,同样,水镜先生的朋友也很多,比如有庞德公、诸葛亮、庞统、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都是一时之俊杰。
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不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还推荐了庞统,为什么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而不是向近在咫尺的刘表推荐呢?
道理很简单,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很早就看出了刘表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不仅拒绝了刘表邀请自已出山的请求,而且没有为刘表推荐过一个人才。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允许有名望的人推荐人才,但是推荐人是要承担被推荐人是否合格的风险,推荐人才并不是推荐完就没事了这么简单,而是要对所推荐人才负责任,否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二是因为诸葛亮有强烈的建立功名的意图;三是因为刘备是水镜先生看来,将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雄主。而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力,也许水镜先生了如指掌,但并不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原因。
能让人才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也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意愿。
我从来不认为水镜先生是一个对政治及天下大势非常感兴趣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隐士更恰当,但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将来是一定要出山辅佐雄主的,至于辅佐谁,诸葛亮显然有自已的主意。
也许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本身就是诸葛亮的主意也说不定,刘备请出诸葛亮出山,得到过水镜先生、庞德公、徐庶等人的推荐,刘备是在公元201年就已经到荆州投靠刘表,直到公元207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那么这中间六年,刘备为什么不请出诸葛亮出山,而是在最后时刻,在曹操攻打荆州的前一年,同时又是刘表去世的前一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当时名气很大,刘表为什么不用?刘备为什么要等到最后时刻才用?
在这里大胆的估计一下,刘备应该是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字,但是刘备一直没有请诸葛亮出山的意思,而诸葛亮对荆州的局势相当了解,刘备到荆州,诸葛亮一定是知道的,因为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网不是一般的强。
刘备迟迟没有请诸葛亮,这让诸葛亮着急了,再晚的话,曹操就会南征荆州,到时候诸葛亮就会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在紧要关头,诸葛亮请水镜先生、庞德公及徐庶等人向刘备推荐自已,而正因为这些有名望的人推荐,刘备才开始对诸葛亮重视,才开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而这并非水镜先生根据天下形势做出的判断,况且刘备又不代表汉室,只有汉献帝才代表汉室,也没有证据证明水镜先生是忠于汉室的,如果真是忠于汉室的话,就不会做隐士了,而是做汉室的忠臣,才能兴复汉室。
另外,诸葛亮出山也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为刘备开创一番事业而已,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是政治目的,不代表刘备及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如果真要兴复汉室,扶助汉献帝这个正统皇帝,才是兴复汉室,而刘备不能代表汉室,虽然他后来建立的政权叫“汉”。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这是一个有趣的好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明确的记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没有人相信他。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不错,认为他说得没错。
也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投奔了刘备,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辅佐他。
三顾茅庐及《隆中对》,这么重要的事,在刘备一生中,可以称作里程碑式的事件,却在《先主刘备传》中没有一字提及,不管《三国演义》说得多么热闹,但史实还是需要尊重。
但这不是说,诸葛亮的出山就跟水镜先生没有联系。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水镜先生"之称。
庞德公,字尚长,三国时期荆州襄阳人(现湖北省襄阳市),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司马徽与庞德公都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与诸葛亮、庞统都有很深的交往。庞德公还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
据一些资料介绍,是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德称为”凤雏“。而由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以为庞统是”南州士之首“,似乎是说在诸葛亮之上。
从年龄上来看,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因为是诸葛亮姐夫的父亲,一般来说应该比诸葛亮大三十岁左右。
诸葛亮大约是在207年追随刘备出山的,时年二十六岁左右。
这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大约四十五岁,庞德公大约五十五岁。
在这个年龄还是可以出来做事的。作为大隐士,淡泊名利,身体状况应该没啥问题。
为啥他们就不出来做事哪?
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司马徽与庞德公跟诸葛亮的好友,流寓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都有来往,关系还很密切。
韩嵩、孟建、石韬等人都曾在刘表手下做事,后来都成为魏国官员;
崔州平是后汉太尉崔烈之子,曾做过西河太守,因为董卓之乱其父被害,与袁绍等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最后不知所终。
刘表也曾经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出仕,但没有请出来。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与刘表是连襟,刘表也就是诸葛亮妻子黄氏的姨夫。
刘表是汉末颇具实力的军阀之一,是荆州文坛的领袖,很有声望。
因而,诸葛亮不会与刘表没有交往。
庞德公、司马徽等人深知诸葛亮的才能,也不会不向刘表推荐。
之所以没有被刘表重用,无非就是:一是刘表并不认可诸葛亮;二是诸葛亮根本就看不上刘表。
当刘备屯兵新野时,司马徽等人再次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刘备。
这起码说明了几个问题:
1.诸葛亮、庞统的志向远在韩嵩等人之上,他们不屑于刘表那点格局,想办大事。
2.庞德公、司马徽是真正的隐士,看破天下,不屑于繁琐的世俗事务。但也不是甘于寂寞的人,终因为诸葛亮、庞统而成名,实乃高人。
3.诸葛亮跟庞统一样,不是真正的隐士,是渴望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
4.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诸葛亮、庞统再不出山,就没有多少机会啦。
5.刘备尽管是一代枭雄,但韩嵩、石韬、孟建等人并没有追随。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许多荆州的官吏都依附了刘备,但他们并没有投靠刘备,而是做了曹魏的官员。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看好刘备,认为刘备能有很大的作为。
再看一下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他也是颍川郡颍阴人士,跟司马徽同属颍川郡。
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大量颍川郡的人才:
荀攸,颍川颍阴人;
钟繇,颍川长社人;
杜袭,颍川定陵(今襄阳)人;
戏志才,颍川阳翟人;
郭嘉,颍川阳翟人。
其中戏志才、郭嘉跟司马徽都是颍川阳翟人,可谓真正的同乡。
汉末三国时期,实行察举制举荐选拔人才,即便曹操唯才是举,也是需要有人推荐的。
读书人自命清高,毛遂自荐是很没面子的事。
司马徽客居襄阳,作为祖籍颍川郡的名士,自然知晓天下大势,更熟知曹魏集团的情况。
这就是司马徽所说的,孔明生逢其主,不逢其时。
司马徽深知汉室已经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力回天。
作为隐士,司马徽不会去趟这湾浑水。
但司马徽还是举荐了诸葛亮,起码有两个意思:
第一,司马徽希望因诸葛亮而成名,留名后世。史实证明也正是如此。
第二,诸葛亮本身渴望成就事业,留名于世。
三顾茅庐,的确是表明了刘备的诚意,如果诸葛亮本人没有功名思想存在,是绝不会因为这份情感就出山辅佐刘备的。
诸葛亮不会不清楚汉室已经没有了希望,估计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在一起,也没少谈论此事。
通俗的解释就是,庞德公、司马徽对诸葛亮、庞统说:你们年轻人想成就梦想,开创一片天地,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施展自己的才能,留下一个名声,不枉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只重过程,别问结果。
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不是诸葛亮被刘备感动那么简单。
这里就不多说了,在下一个问题再说吧。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诸葛亮先生年青时,隐居于乡野,而卧龙先生之名却远播四方,足见孔明先生不是真想隐居,而是在待价而沽!
青年人纵有才华,但资历尚浅,若投入已成气候的雄主门下,恐怕短时间难已出头。然而韶华易逝,人生道路关键的第一步,一旦行将踏错,可能会导致一生蹉跎。
水镜先生作为年长的智者,对世道、人心都了然于胸,所以他将诸葛亮先生举荐给玄德公:
1,玄德公声名远播,口碑不错。
2,玄德公处于事业低谷,身边缺有才气的谋臣。孔明先生有机会大展拳脚。
3,玄德公虽落魄,但身边依然有英雄、名士追随。
4,玄德公虽然实力单薄,但是天下依然是个乱局,建功立业的机会依然存在。
5,玄德公胸怀大志,有英雄气魄,具备成大器的个人素质。
6,玄德公虽然条件差了点,但是的确是个好老板,追随玄德公的人杰,后来很多都名扬千古。而这正是孔明先生有兴趣的目标。
以孔明先生的条件和背景,选择玄德公是明智之举。尽管玄德公的条件,让孔明先生犹豫过,但是孔明先生综合分析后,还是决定加入玄德公集团。
显然孔明先生不甘于老死山林,他向往名扬千古。尽管他当初也许就知道玄德公无法一统天下,但是孔明先生找不到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的选择,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三顾茅庐"其实就是在讲述,孔明先生内心挣扎的这么一个过程。
水镜先生的确明了汉朝气数已尽,大势已去。但是无论什么时代,个人都会有追求,都会有个人价值,都想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水镜先生年事已高,纵然有济世安邦之能,也不愿纵横天下了。孔明先生正当年,又有名扬千古之志,因此水镜先生才向玄德公推荐孔明先生。
1,水镜先生虽知汉朝大势已去,但以水镜先生之才,可以断判出真命天子并未现世,无人能统一天下。所以推荐孔明先生出道,不算有违天道。
2,玄德公是一代人杰,有孔明先生辅佐,必成大器。届时,孔明先生必将名扬千古,而水镜先生也可借机在人世间秀一把。如今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水镜先生之名还被世人传颂。这个就叫“姜还是老的辣"。
------------------
推荐阅读:
债务人把即将被法院查封的房子卖掉。买房者全款买房并过户完毕,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有些老人,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把子女培养得太优秀”你怎么看?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