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苏州的枫桥和寒山寺因为一首诗歌而闻名遐迩,历史运用一种非常有意境的方式让人记住了这两处风景胜地,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这首诗歌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唯美的意境,惆怅的情感,交相辉映在诗词的历史画卷上,成为一道永不褪色对的绝美风景。
但是你真的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他:
张继, 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和号称“五言长城”的著名诗人刘长卿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并且与刘长卿,皇甫冉等著名诗人关系很好。总体来说,张继学识渊博,见识广泛,明事理,识大体。他尽管也像当时的很多文人一样崇尚儒道,但是却没有官僚习气,从他的一首诗歌就能看出:”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这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资料图
可是张继的为官之路并不是很顺利的,他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随后又参加铨选(这里的“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最高级职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凡经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具有资格的人均须到吏部听候铨选)他最后在铨选时却名落孙山,因此不得不落寞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直到后来唐代宗李豫时的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10月,唐王朝军队历经千辛万苦才打败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收复两京,张继才被录用进入员外郎征西府(一个军事机构)以供官员的差遣,用现代话说就是他捡了个漏。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原本是儒生的张继开始过上了弃笔从戎的军旅生活。被朝廷任用的他后来一路升官,一直做到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盐铁判官。可惜后来他在盐铁判官的任期内去世了。他的好友,曾经写过著名的诗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刘长卿为他写下了《哭张员外继》:“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足可见张继是一位廉洁自律,正直不屈的好官,深受他的友人的褒扬和百姓的爱戴。他的妻子也为了他殉情而死,又能够看出张继在家中也是顶天立地又能体贴家人的好丈夫。
其实从张继很多的诗歌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官,他关心安史之乱后民生——他在《送邹判官往陈留》写过:“女停襄邑抒,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他又在《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中写道:“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等等。这些诗句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官品和人品,他最后也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很有可能是累死的,这也会使当时很多的不作为的或者贪污受贿的官员汗颜。
在唐诗的历史上,张继算不上一位大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并不很高。(“接武”是《唐诗品汇》中的一个品级,这本书记载:"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但是他的诗篇却能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和他那首《枫桥夜泊》不仅在我国流传很广,而且在日本也有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同时张继的人品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无论是官品和人品,还是诗品和文品,张继都是值得后世人仰慕的。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有人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因为没有这首诗,世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号。这话听来虽偏颇,但在看过张继传世的其他40多首诗作之后,不得不感叹:事实的确如此。
张继的一生,虽只短短六十载,但却历经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这沉浮之间,才有了这首传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中国人喜欢这首《枫桥夜泊》,却不知道这首诗作在亚洲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极大的热捧。
这首诗作,甚至还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本,也正因此,这首诗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户晓。因为这首诗作的魔力实在太强,1929年,日本还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的名字也叫寒山寺。这座寺庙完全仿照了苏州寒山寺,寒山寺旁还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写着的正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此地,日本人还很有情怀地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说到底,这首诗能历经千年传诵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于:张继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情境。
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张继怀着忧愁途径苏州,在异乡,当船停在城外宁静的枫桥时,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后,顿时在被美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寥和惆怅,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羁旅之孤独。
而恰恰在这时,划破静谧秋夜的钟声响起:“咚,咚,咚”,大概钟声是最能唤醒灵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张继竟突然在钟声的敲击下灵感乍现,写下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比会发现,这首诗作与张继的其他诗作存在明显不同,张继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独这首却浑然天成。不信请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问法》:
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相比之下,风格迥异不说,连遣词造句都存在明显差异。
大概,人的灵感和情境是最相关的,离开这种情境后的张继此后再也没有创作过如此佳作了。这与他后期的际遇有关。世人只知道张继在写作《枫桥夜泊》时是落第才子形象,却不知,张继在"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继在这一年考上了进士。
考中进士以后的张继,立马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巅峰和同时代的很多才子一样,都是始于高中。高中进士以后,意气风发的张继就慢慢弃笔从官了。说实在的,文章憎命达,命太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很难触动人心了,要不怎么都说:悲剧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张继的人生最巅峰是在考取进士9年后,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这年的另一个秋天,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张继就经由“弃笔入仕”以后转为“弃笔从戎”了。之后,张继还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张继这个盐判官主要干什么呢,主要是:分掌财赋于洪州,用白话文讲就是管财务的。
张继的这个盐判官其实职务并不大,就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办公室主任,但这个职务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此时的张继也可以说得上是春风得意。然而,偏偏在这时候,命运又开始捉你欧诺个起了张继,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后,他病逝于任上了。只叹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
在张继死后,尤其到了宋朝,他的这首《枫桥夜泊》更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佳作。人红是非多,作品红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一度引发了各界的争议。
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提出了异议,他直言不讳地说:这诗有问题,“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显不对啊,哪有人半夜敲钟的?此言一出,哗然一片。但苏州当地人立马跳出来反对啦,他们说:寒山寺本来就是半夜敲钟的传统嘛!结果,这寒山寺还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钟。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这寒山寺敲钟每次都得敲108声,8秒一次,最后一次正好是午夜12点。图为寒山寺
除了欧阳修之外,以各种方式质疑这首《枫桥夜泊》的人,还有很多,但不管人们怎样争议,始终也改不了这首诗被经久传诵的事实了。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唐朝代宗的大历年间,某一个夜晚,苏州寒山寺来了一位乘船而至的客人,他叫做张继。
寒山寺这个地方,颇有由来,光是唐代,就有太宗皇帝李世民、玄宗皇帝李隆基先后来此,算是“圣地”,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寒山寺成为了一块“净土”,虽然天下大乱,但是人人有信仰,不敢妄动。
深夜到访,苏州河上薄雾蒙蒙,张继不觉有些寒冷,掖紧了衣裳,他这些年,一直过得很潦倒,大唐不复盛世的绚烂,看到夜里的寒山,大唐的命运如同白昼黑夜般的转折,从光芒到丝毫无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如是构思着。
天宝十二年,大唐的盛世到了一个极点,李白在人间流连忘返,时不时惊世作品,但李白终究不是科举学子,也不是政治高官,不为高层所追捧,这一年,长安的进士放榜,密密麻麻的榜上有着两个平凡的小字:
张继。
按道理说,一旦成为进士,在大唐都会衣食无忧。
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而考上了进士后,一般都会先放置几年再下放地方做官,可是张继这一批进士运气不好,因为再过三年,正是改变神州大地千年命运的动乱:安史之乱。
所以从张继中进士之后,一直到唐代宗收复两京,张继的记载就几乎没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他在做些什么。
张继有一个好友,名为皇甫冉,历史记载他俩“情逾昆弟”,而张继的好友皇甫冉乃是天宝十五年的状元,张九龄非常器重皇甫冉,从这个关系结构来看,张继所处在的社交层次并不低。
安史之乱发生着,唐玄宗被唐肃宗“强迫”尊为太上皇,以朔方为主西北军开始南下,扫荡安史叛逆,总的来说,实质已经分裂的大唐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肃宗年间,天下秩序基本恢复,代宗宝应元年,两京被收复,政治秩序恢复。
也是两京被收复后,张继再次出现在史书中,这也许是自他中进士之后,第一次“正式上岗”,历史记载为“录用”,张继被安排到“征西府”当员外郎,所谓员外郎,就是“郎中”的副官,张继这算是从进士的身份直接从了“武职”。
不过这个岗位没太久,张继继续转回了文职,进入了“盐政系统”的组织。
在洪州时,张继成为“盐铁”判官,管理这个地方的财税,拿着大部分的经济管理权,这也是张继职业生涯的巅峰了,其实根据张继的人脉和他的才华,在安史之乱后,朝廷急需用人,张继肯定未来前途不限。
可惜,张继在洪州任职一年多后就病逝了。
据当时张继的友人刘长卿、皇甫冉回忆,张继留下来的诗作为他们所知的,整理下来也仅是五十多首而已,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了原版,所以他们留下来的也不多了,张继的《金谷园》、《山家》、《上请词》就是这些仅剩的硕果。
而最著名的,让张继的名声流传千古的,还是送给半夜苏州的《枫桥夜泊》。
张继死后,刘长卿给张继写了《哭张员外继》,其中的开篇就感受到了刘长卿的悲伤: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
据刘长卿的说法,张继的生活其实非常拮据,时值安史之乱后,天下一片紊乱,在安史之乱时,张继是个穷书生,后来再当官,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个性,所以生活比较困难,他的妻子后来也跟他葬在一处,十分简陋。
写给“寒山寺”的诗,让死后的张继忽然名声大噪了起来。
当时的姑苏寒山寺,乃是一个让人心灵有所寄托的地方,张继本人是否信仰不可知,但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里面透露了一种夜半来客终有落脚处的安稳,寒山寺半夜仍然敲钟,苏州一片祥和。
跟他的好友皇甫冉不同,皇甫冉在安史之乱后,非常喜欢写“现实主义”,跟杜甫的风格是一样的,可当时这样写的人并不少,又是差了一些灵气,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了一种生活的灵气在其中。
不过张继也不是没有遇到“质疑”。
北宋欧阳修后来写文“抨击”张继,说张继写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乃是“强说词”,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半夜三更敲钟的寺,一时之间,被这位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批判的张继陷入了北宋人的“风口浪尖”之中。
而后来有有心人到了苏州寒山寺去考察,发现寒山寺果真是和别的地方不同,喜欢半夜敲钟,再问一下这些地方世代居住的百姓,他们都说这是寒山寺的传统,所以这件事情上,张继并没有为了韵律而瞎编,反而是欧阳修不知明理就随便批判。
张继本人在唐朝,到底算不上是名家,甚至在当时,人们对于《枫桥夜泊》也只是持欣赏的态度,也没有追究说这个作者是谁,当时的诗人,如果想要出名,还是要跟政治地位相符合,否则的话,就要特别才华出众。
张继有才华,但确实是比不上李白、杜甫、王勃之流,但写千古名诗,却未必是需要惊艳千古的笔法,可能就是很平凡的事物,或者是抽象、反差极大的事物。
写了《枫桥夜泊》,如同写了一幅画,宋人们都觉得,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幅画,仿佛在眼前,很真实,触手可得,寒山寺完美至极,夜半敲响了钟声,船客到达了岸上地面,景色一派和谐。
也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跟“张继”就有了冥冥之中的关联,宋代王硅到寒山寺留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正是《枫桥夜泊》,但是这块石碑却在金人南下时,多次遭到破坏,最终“尸骨无存”。
到了明朝,汉人再次纪念起张继,于是重修寒山寺,文征明又给寒山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是“明代版”的《枫桥夜泊》,让张继和寒山寺产生了更深刻的联系。
可寒山寺命运多舛,在唐朝后仿佛更容易受人伤害,寒山寺在多年后发生了一场大火,再次严重受损,就连这块文征明写下的石碑,上面的字都已经没剩下几个了,也有好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
时间到了清代,在光绪末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看着自己所管理的苏州寒山寺寸草不生,于是再次重修寒山寺,而后请来了“俞樾”再次写下了《枫桥夜泊》,内容还是千年前的内容,却跟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第三块石碑。
此后,石碑没有再被破坏,到了文艺色彩丰富的民国时期,寒山寺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他叫做“张继”。
这个张继,乃是民国的张继,他题下《枫桥夜泊》放在了寒山寺,在当时的人听来,这乃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今之张继写古之张继,二人同名同姓,却在不同的时空在同一个地点“留下”同一个诗篇,十分梦幻。
之所以张继的名气能传千古,还是因为这份不懈的传递,这份传递是需要运气的,“接力”的路上,少了一个人的传递都是完成不了的,也是不完整,这才有了张继在如今如此“华丽”又“忧郁”的诗篇。
只可惜的是,张继自己或许想不到这一幕,他竟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世间,在当时比他更出色的皇甫冉到了宋朝都几乎“无人知晓”了,而他还名气越来越大,这历史的背后,又何曾不是一场说不明白的人间乐趣。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困顿一生的张继,终于在当了一年多的盐铁判官之后,驾鹤西去。生前的功名利禄,死后的荣辱得失,与他再无任何联系。
不知道他临死之际,是否会想起十年前那一段紧张时刻。
高堂之上,唐明皇危坐龙椅,杨国忠侍立一旁,他的姐姐杨贵妃坐在黄帝的侧身。大殿里,跪着几个等待铨选的进士,张继赫然其中。
几十年来他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又无数次落第。这一次他终于如愿得以考中进士了,他怎么能不紧张?胳肢窝的冷汗顺着肋骨流下,粘在衣服上,湿了一大片。他跪在大堂不敢抬头,浑身哆哆嗦嗦的,甚至听不清皇上在说什么。
啰嗦一大堆之后,皇帝陛下金口一开,一串儿名字脱口而出,张继并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他懵逼了,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落第了,吓得瘫坐在地上,不知所措。
杨国忠使了一个颜色,明堂之外进来几个金甲侍卫,把张继架出宫殿,扔在外面。秋天的风真的和煦啊,太阳照在脸上暖洋洋的。间或还有一丝丝的桂花香飘在鼻子里,这是他家乡的味道,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他没脸回去。
长安居、大不易,他不过是一个落魄文人,又怎能在都城过日子?终究,他还是背着一身行囊,离开了他梦寐以求的朝堂。
南下的路艰辛而漫长,比来时更难走。狼虫虎豹已无所惧,张继甚至祈求路上跳出一个强盗把他杀了,或者草丛里跑出来一只老虎把他吃了。他没有勇气自杀,却一次次躲过了他杀,唉!命运啊,造化弄人。
分岔路口,张继再一次迷茫了,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张继本是书香门第,因得罪权贵,家道中落,为了重振张家,张继一心想进入仕途。这次考中进士,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机会了,可是他失败了。
无人的旷野,哭声震天。可是老天爷在忙着伺候当朝皇上,皇上在与杨贵妃嬉戏游乐,没有人会关心这么一个失落的文人。
哭是没有用的,泪水流干的张继,拍拍身上的泥土,向东走去。东边这条路通向苏州的,年轻的时候,张继也曾走过这条路。当年何等风光!现如今,穷的连个买路钱都没有了。
行至苏州,已是夜幕。张继窝在河边等渡,可是身上全无一文钱了。船家将舟摆过,看到他是一个落魄文人,顿生怜悯,把他请上船留宿。唉!唉!唉!同情穷人的,在这个世上也许只有穷人了。
月上枝头,张继惆怅的无法入眠,起身站在船头,写下《枫桥夜泊》。
此时的大唐已是千疮百孔,奸臣当道、风起云涌,一场阴谋已经悄然酝酿,只待一个临界点。张继来到苏州时,安禄山纠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自大唐开国以来,百姓安居乐业,从未有兵戎之祸。今日忽闻战乱,张继怎不愕然?失落的张继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投笔从戎,加入了征讨叛军的队伍。
终于,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大唐的军队收复失地。因战功,张继被提升为盐铁判官,穷了一辈子的他,竟然被人测试人品,让他去管钱!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张继虽然在这判官任上,不贪不枉,两袖清风。
一年之后,张继死在任上。好友刘长卿来祭拜他,看到张继的尸体就摆在庭院当间,家徒四壁,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便纠集几个好友,发起了众筹,要给他买一副棺材。让人意外的是,众筹并不顺利,钱没那么好哄。
张继死的时候,大唐有太多的文人陨落,比如李白、杜甫等等。大家都很穷,到底该接济谁是个大问题!张继无名无姓,看客还不紧着诗仙诗圣的棺材买?
等到开始给张继众筹的时候,他已经凉了好几个月了。据说张继被埋在苏州,又有传说他被埋在襄阳,一千多年过去了,无人祭拜张继。世上关于张继的传说,只剩下那个秋夜,只有那个失落惆怅的落魄文人。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人,唐朝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不甚可考,据各家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及第。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其俊朗之气,为后世稳赞。所作诗篇,大多散佚,流传下来的大概五十来首。
张继赴洪州任途中,经过苏州,感慨自己的身世,在寒山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绝句____《枫桥夜泊》。在洪州任上一年多,张继便病逝了。而这一首≤枫桥夜泊》,便足以让张继名流千古。其中乌啼山,愁眠山,也因张继的诗而传开。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另录张继一首五律吧。
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唐*张继
寂寂讼庭幽,森森戟户秋。
山光隐危堞,湖色上高楼。
禹穴探书罢,天台作赋游。
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
------------------
推荐阅读:
C罗下家基本确定葡萄牙体育,连续参加欧冠记录真有这么重要吗?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很多将领都因为背锅而被处决,科涅夫为啥能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