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夺人之地本来就不是什么正义之举。你想吃下人家,对方跟你翻脸有错么。
不过从大局上说,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好坏善恶可言的,弱肉强食本就是自然现象。我们也没必要用普通人的是非观来评判历史大事了,根本就不是一个评判体系和一个评判标准。
▍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因为刘备攻取益州这件事,在道义上确实是他人生的一个黑点。
早在张松邀请刘备入川前,孙权就派人找过刘备,谈瓜分益州事宜。
结果刘备采纳主簿殷观建议,拒绝了孙权。
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三国志·先主传》
孙权见刘备不配合,就派堂弟孙瑜率水军驻扎于江夏,准备强行穿过刘备地盘,攻打益州。
刘备知道后,大义凛然回复孙瑜:你如果敢打益州,那我马上归隐,我绝不配合你们东吴做这种失信于天下的龌龊事!
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献帝春秋》
后来孙瑜见刘备早有准备,不敢强攻,便率军退回去了。
刘备把话说的很漂亮。然而呢?他后来却取了益州,而且还是一个人独吞。
这件事也能解释刘备取益州后,孙权为什么会那么愤怒。会第一时间派诸葛瑾到荆州找刘备索取南郡。
被人耍了嘛,这事搁谁身上能不愤怒?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
张松见到刘备后,说了益州的虚实情况。
庞统等人随即劝刘备入川。
刘备起初颇为犹豫。但在庞统劝说下(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最终还是同意了。把自己当初对东吴说的大义凛然的话,全部抛到了脑后。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九州春秋》
当然,仅仅于此,也不能说取川就是刘备的黑点。毕竟军阀之间攻掠,很正常。我们不能拿人民子弟兵的纪律来要求古代军阀。
并且,取益州也是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就规划好的战略。绝非刘备临时起意,眼红别人家的财产。
所以我们如果要批评刘备,说他取川是人生污点,一点要找准批评他的切入点。
那么切入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刘备骗了刘璋。
如果刘备是大摇大摆的入川,正大光明的取益州,没人会说他是伪君子,假仁慈。
但刘备偏偏没有这么做。他是打着帮刘璋对抗张鲁的名义入川的。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庞)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三国志·庞统传》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想象: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时,刘璋是诚心相待,刘备却是阴怀二心。如果不是刘备还要点脸,刘璋可能当时就要脑袋搬家了。
哪里还有机会“先翻脸”。
而既然刘备是抱着不怀好意而来,那他后来不按承诺办事,挖刘璋墙脚,收买人心,反复跟刘璋要物资,也就是说得通的事了。
北到葭萌,未即讨(张)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三国志·先主传》
我们可以站在刘璋的角度想一下。
你是刘璋,你请刘备过来帮忙,但刘备却磨磨蹭蹭,前后一年时间,啥正经事不干,净干挖墙脚的事。而且他突然还派人来跟你说曹操打孙权,自己要去帮孙权,想走了。希望你再借点粮草和兵马。你会怎么对待刘备?
我觉得这要是搁正常人,早就翻脸了。还再借他点粮草和兵马,当自己是傻吗?
但是刘璋却没有翻脸。他在知道自己被刘备耍了的情况下,还是给了四千兵和刘备要求的一半物资。直到张松被家人告发,勾结刘备,事机泄漏后,他才对刘备翻脸。
乃从(刘)璋求万兵及资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三国志·先主传》
从这可以看出,刘璋确实是厚道人。也确实很能忍。
估计他也看出了:刘备想逼迫自己下手,然后以此为借口,师出有名,吞并益州。
所以他就都忍了,只想送走瘟神。
只不过刘璋最终还是没忍住,他杀了张松后,令各地的守将不准再与刘备有联络。而这道命令被刘备知道了,给了刘备借口。以此也拉开了益州之战的序幕。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璋拨给刘备的物资不够。加之刘璋又下令封关,刘备的一万多人马存在走不出益州,被刘璋吞掉的可能性。刘备可能也是为了自保才与刘璋开战。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不怀好意的入川,这是铁的事实。
连刘备自己也说了: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连刘备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动机不纯,认为自己揣着一颗背刺的心入川,是不折不扣的权变,从道义的角度看,取川将来妥妥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黑点。
我们还有啥好说的呢?
诚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的斗争,不是请客吃饭,不可能文质彬彬,温良恭让。刘备作为政治领袖,他的仁义是有目共睹的。他比起别的军阀,算是很仁义,也很励志的一个人了。
我们不能因为刘备取益州是黑点,就完全否定刘备。就说刘备一生都是虚伪的。
但黑点就是黑点。硬要把黑洗白,那吕蒙偷袭荆州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公元211年,刘璋派人邀请刘备率军入川,攻打张鲁,刘璋的这个决定算得上他一生最昏庸的决定,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叫引狼入室,原本刘璋想用刘邦来对付张鲁,解决自己的外患,结果刘备反手把刘璋给灭了。
刘璋为何要请刘备入川?难道他不知道引狼入室的典故?
并非没有劝刘璋,黄权和王累都劝过刘璋,黄权说一国不容二主,王累甚至把自己倒吊在城门劝刘璋不要请刘备来,但刘璋不听,态度很坚决,再加中张松等人的劝说,刘璋仍然同意让刘备入川。
刘璋
事实上,刘璋怕的不是张鲁,而是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法进一步南下,于是把眼光看向了关中,寻求统一关中,公元211年,曹操借口讨伐汉中张鲁,率军进军关中,这是曹操假道伐虢的计谋,借口讨伐张鲁实际想占领关中,因为曹操不可能不占领关中而讨伐张鲁,那样的话,曹操的后路会被关中马超、韩遂那帮军阀给切断,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在公元211年,曹操与马超、韩遂那帮军阀打了起来,张鲁和刘璋反而喘了一口气,张鲁庆幸曹操没有打过来,刘璋更是庆幸曹操没有打过来,一旦曹操拿下了汉中张鲁,下一个目标不就是益州刘璋了吗?
张鲁
但是,对于刘璋来说,曹操的威胁仍然切实存在,如果曹操打败了关中的马超、韩遂,接下来就会拿下汉中张鲁,到时候还是威胁,刘璋并不是怕张鲁,因为他俩已经对峙了几十年,谁也吃不了谁,就这样共同存在,一旦曹操来了,刘璋与张鲁共同存在的局面就不存在了。
所以刘璋必须解决这个迫切的现实威胁,怎么办呢?刘璋依靠自身能力是无法对抗曹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外援了,请谁呢?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只有刘备和孙权,当时刘备与孙权是军事同盟,请了刘备等于三家缔结军事联盟,这是刘璋自保的唯一办法。
刘璋不请外援,将来要被曹操灭掉的,这是注定的,刘璋又不想投靠曹操,又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再加上张松等人的劝说,所以刘璋决定了请刘备入川来支持自己的决定,这是个无奈的决定,刘璋做出这个决定,当然明白是有风险的,可不这么做,又没有办法。
曹操
刘璋的这个决定在今天看来很愚蠢,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璋确实没有办法了,病急了只能乱投医了,刘璋有昏庸的一面,也有无奈的一面,毕竟在乱世之中,想要生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来说刘备,刘备在入川前,就已经定下了要夺取益州的战略,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中,早就告诉刘备,益州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刘璋暗弱,又不会用人,我们应该寻找合适的机会夺取益州,这都明文规定了,刘备又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当然想要夺取益州了。
而且刘备向孙权借南郡的时候,就是为了能攻取益州,没有南郡的话,刘备的地盘就不与益州交界,所以包括刘备借荆州都是为了夺取益州的战略,也可以理解为实行隆中对战略的行为,周瑜在世时,也为孙权制定了夺取益州的计划,只是因为周瑜突然去世,才给了刘备机会,孙权并因此而失去了争夺益州的机会。
刘备
然后刘备又接到刘璋请他入川的消息,这都能让刘备睡着了又笑醒,刘备正想如何夺取益州,刘璋就派人来请刘备入川,这不是神助攻吗?刘备是抱着目的入川的,这个目的肯定不是帮刘璋打张鲁,而是如何获取一个堂皇的理由来夺取益州。
在入川的路上,庞统曾经劝刘备,趁刘备与刘璋在涪城会面的机会,把刘璋拿下,然后就能夺取整个益州了,但是,刘备拒绝了庞统的这个建议,理由是: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刚进入他人的地盘,恩德威势还没有建立起来,不能这样做。要注意这话的内涵了,刘备的意思是恩德威势没有建立起来就不能这么做,那么一旦建立起来了呢?就可以这么做,就可以夺取刘璋的益州了。
刘备与庞统入川
很多时候战争缺的就是一个借口而已,无论怎么样的战争,都得给自己找一个正当并且有道理的借口,这叫出师有名,如果听从庞统的建议,使用欺诈的手段抓了刘璋,夺了益州,益州很多人也会不服刘备。
而且刘备在此之前,表现给天下人的是仁义,陈寿在《三国志》中给刘备的评价是: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当时刘备在整个天下的名声是很好的,是宽厚仁德的,当年长坂坡之战时,十几万百姓宁愿跟随刘备也不愿意投靠曹操,已经能说明刘备比曹操仁义了,得民心,这是刘备的优点,但同时刘备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需要夺取益州扩充自己的地盘,同时也需要一个夺取益州的借口。
刘备有仁义之名
那么刘备是怎么做的呢?
刘备先是听从了刘璋的安排,来到了益州最北边的葭萌关,然后不再前进,也不攻打张鲁,而是留在当地,树立恩德、收买人心,这是刘备一贯做法,当年刘备投靠刘表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先在当地收买人心,扩大自己的势力,然后等待时机。
终于让刘备想到一个办法了,刘备给刘璋写了一封信,说道:
曹操攻打孙权,需要率军回荆州救援孙权,关羽在荆州面临乐进的攻击,情况危急,张鲁只是一个据守一方的势力,不足以产生威胁。
刘备还向刘璋请求拨付一万精兵及军用物资,做出一幅往荆州救援的举动,刘璋知道后,只给刘备派了四千士兵,然后刘备要求的物资只给了一半。
刘璋与刘备决裂
刘备这个举动就是以退为进,故意激怒刘璋,刘备都来益州一年时间,刘璋又是派兵给刘备,又是供养刘备数万人的吃穿物资,但刘备呢?啥也没干,张鲁也没打,反而就在当地收买人心,挖刘璋的墙角,刘备用的是激将计,想办法激怒刘璋,然后寻找借口攻打益州。
结果刘璋没激怒,张松沉不住了,怕刘备真的走了,写信给刘备让他不要走,结果这信被张松的兄弟看到了,大义灭亲举报给刘璋知道了,刘璋就杀了张松,同时刘璋知道了刘备的野心,于是双方反目,刘璋下令益州各地不要再把文书给刘备,刘备也有了攻打益州的借口了,于是双方就发生战争了。
所以很多人说刘备虚伪,明明是去夺刘璋的益州,到益州却不断拉拢人心,挖刘璋的墙角,还得挖空心思找一个攻打益州的借口,你要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刘备确实是虚伪的,但是,战争是不讲道德的。
刘备夺取益州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没什么虚伪,政治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而达到政治目的,刘备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夺取益州,但刘备为了掩护自己之前的好名声,他不能不顾名声直接使用阴谋害死刘璋,那样就让天下人有了把柄。
政治人物为了达到目的,往往是需要不同政治手段的,打个比方,天下人都知道曹丕是逼迫汉献帝刘协让位的,但在历史上,曹丕却以汉献帝禅让帝位的方法来掩盖真相,为的就是名声,你能说曹丕虚伪吗?这就是政治,不存在什么虚伪,黑点之类的说法,政治只有成功与失败之说。
虽然是刘璋邀请刘备入川的,但刘备明明带着目的进入益州的,这并非是刘备虚伪,这只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政治手段而已,最终刘璋投降刘备后,刘备也没有杀刘璋,而是把刘璋安排到了荆州,仍然给了他荣华富贵,这同样是刘备为了自己的名声。
▍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攻取西川不是刘备的黑点,也不是因为刘璋翻脸才攻打的,这么想可能是没看清形势,那我们就来把入川事件梳理清楚。
刘备早就已经计划好了攻取西川了,从他见诸葛亮的第一天开始,应该说是诸葛亮帮他计划好的。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去东吴结婚,找孙权要南郡,就是为了北能伐魏,南能取益州。
刘备在入川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谋划夺蜀了。当时庞统就已经建议他入川,而刘备在犹豫,有顾虑,甚至是不愿意,因为他知道夺同宗基业意味着什么,会影响到自己政治建设,而在庞统的劝导下,刘备做了决定。
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庞统之所以劝刘备入蜀,是因为此时不取更待何时。导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的直接事件就是曹操打算征讨张鲁,只不过刘璋刘备孙权万万没想到曹操沿途把马超韩遂逼反了。张松死了,这时候刘备要是采纳庞统的下策撤回荆州或者白帝,那就失去了大好机会。曹操想从巴蜀入手,所以历史不会给刘备更多的时间的。
刘备入蜀以后,在刘璋宴会上,庞统叫刘备杀刘璋,刘备说的不是“我不可以杀人夺地”,而是“这个时候动手不合适”,显然是想动手,但是时机不成熟。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并不打算帮助刘璋讨伐张鲁,而是在筹谋他的夺川计划: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然后,刘璋也是自己有点“作死”,答应的粮草没给够,给了刘备以此为理由去刺激将士的借口: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魏书曰: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於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张松以为刘备真的因为刘璋粮草没给够要走,去帮孙权和关羽打曹操,激动得很,结果事情败露,就被杀了:
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
这个时候东窗事发了,庞统给刘备献计,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当然是取中计。而且你注意下我框出来的内容,看看庞统怎么把刘备“教坏”的,他叫刘备利用自己的名声去害人,刘备照做了。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然而刘备在白水关的当天晚上,做了一件他这辈子最错的事情,也是最后悔的事情。刘备在宴会上酒后胡言被庞统劝诫,发脾气把给人轰出去了。后来,刘备立马酒醒,知错后悔了,主动放下身段把庞统找回来道歉,庞统还挺有脾气,生闷气不说话,也是刘备先开口和解。
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看看裴松之和习凿齿两位史学家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习凿齿是《汉晋春秋》的作者,《汉晋春秋》以汉为正统,连他都在批评刘备了,而裴松之说话不需要立场,一向喷人很直。裴松之比习凿齿喷得更直,而且还喷了习凿齿喷刘备不够直在帮刘备辩护。
习凿齿曰:夫霸王者,必体仁义以为本,仗信顺以为宗,一物不具,则其道乖矣。今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虽功由是隆,宜大伤其败,譬断手全躯,【何乐之有】?庞统惧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众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谦之道,矫然太当,尽其蹇谔之风。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纳胜而无执,是从理也;有臣则陛隆堂高,从理则群策毕举;一言而三善兼明,暂谏而义彰百代,可谓达乎大体矣。若惜其小失而废其大益,矜此过言,自绝远谠,能成业济务者,未之有也。
臣松之以为谋袭刘璋,计虽出於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宴酣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云"君臣俱失",盖分谤之言耳。习氏所论,虽大旨无乖,然推演之辞,近为流宕也。
这简直就是批斗大会啊。意思就是,你打了是没错,你的基业是得到了发展,但是这也损伤了你的根本啊,应该感到愧疚和痛心,有什么好高兴的呢?按裴松之和习凿齿的观点,刘备发脾气凶庞统是没有道理的,他们都指出刘备确实有错,而对庞统之错有不同看法,我个人比较偏向于裴松之的观点:【此备有非而统无失】。
裴松之和习凿齿批判的是刘备【伐人之国而以为欢】,【武王伐纣,载歌载舞,非仁者邪】,而不是【伐人之国】,也就是说批判的是刘备酒后得意忘形,而不是入川本身的战略。刘备不该得意忘形,还强行解释一错再错,而庞统虽然让刘备当众难堪,可是直言敢谏,所以是刘备错得更多。庞统的心情很复杂,从头到尾都是他在“教坏”刘备,可他为刘备着想,坏人我来当,骂名我来背,可主公你不能出错啊。庞统之所以说都有错,是为了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刘备错是错在得意忘形,而非战略与手段。好在他敢于承认错误,能够及时止醒,没有滑向反面。
所以,入川本身根本算不得什么黑点,那是刘备取天下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势所逼。刘备是一个政治家,他的仁义是有条件的,应该是只跟自己人和百姓讲仁义,而不是对敌人讲仁义,不是那种圣母式死板的仁义道德。
刘备从入川之前,庞统就已经做好了心理疏导,他就下定决心要打了,显然是一个有主见有谋略的人,不是脑子迂腐的白莲花。入川这事不仅不是黑点,反而是亮点,整个入川的过程就是很能体现他政治能力和手腕的地方,很能体现刘备【的王霸之略】,刘备并不只会仁义。
然而入川这件事的确如裴松之和习凿齿还有庞统担心的那样,是有副作用和负面影响的,这让他的政权合法性模糊了,而且给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政治名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所以这件事情在刘备心里就是个心结,刘备视此事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黑点,直到临终前仍然心有愧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从遗言可以看出,刘备平时对自己要求有多高,而自己做了件亏心事,所以心里过不去。这都还要喷的话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极品了。
把入川这事当做黑点,去攻击刘备的道德和人品,是没有安好心,站在道德高地看待历史人物是什么正确的思维方式吗?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观不应该出现在成人世界里,你不能因为他一件事情做错了、不仁义、虚伪,你就说他不虚伪的时候也虚伪吧,你不能推翻他的全部吧。比此恶劣百倍的行为被认为是真性情,各种吹捧,也真是奇了怪了。
入川就是刘备和别人从头到尾一手策划的,张松事件只是导火索,他白莲花不起来,而这事也不算什么黑点。打不打是早晚的事,只是方式和手段的问题,但是入川本身就与仁义没有关系,指望手段仁义也只是想尽量不要有副作用太难看罢了,有些事情既然避免不了,那就放开手去做,受什么束缚呢,毕竟,他是要取天下的人啊,婆婆妈妈能行吗?
▍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题主光看“北上葭萌”,没看到后面的“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以“雇佣兵”的身份进益州,刘璋这个雇主出钱给人,结果刘备是拿钱不出力,光干私活。
哪怕这样,刘璋也没怎么抱怨,听说刘备要去救东吴,又给人钱,虽然只出一半,但刘璋的作为真的无可指摘。
题主光看刘备没拿刘璋一城一池,不见刘备小心思?
好比我请你来公司帮忙,结果你只拿钱不办事,顺便还交好我公司骨干,想着挖人,你说有这道理吗?
题主说论迹不论心,难道刘备非得明晃晃说着要抢益州的话才是所谓的”迹“?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