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热兵器没有形成碾压式的优势,这个是客观原因。主因还是政治腐败,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骄兵必败,兵者诡道也,十而围之,最忌讳分兵冒进。军事行动军令如山,眀军中不缺乏骄兵悍将。统帅杨镐自命不凡,脱离实际,在纸上谈兵岂可不败。十几万大军分进合击,看似天衣无缝,实乃兵家大忌。努尔哈赤只有约五万多精兵强将,面对强大的对手,不免惊耸了3身冷汗。惊讶猫之余,太祖亦品出了其中命门,你只多路来,我只一路去,兵力弱势,反而成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优势。杜松,马林,杨挺之败也就顺理成章了。明军劳师动众,兵困马乏,加上天寒地冻,不眀山川异域地理,闯入了太祖努尔哈赤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而金兵养精蓄锐,视目以待,先发制人对杜松部发动了奇袭大战,真是惊天动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鬼哭狼嚎,几个时程后血流成河,尸山血海马嘶嘶鸟鸣,一切归于寂静。而其余三部人马尚不知前方战局,大搖大摆的行进着,李如柏,马林,刘挺,尚不知血盆大口正呑食着它们的贪功冒进之举。接下来的神操作,令大眀王朝损失了几十万大军。丶萨尔浒之战确立了后金雄霸白山黑水的不世之功,从此以后大明风华风雨漂搖,大厦将倾,一无是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为弱肉强食的板上之物。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不在于分兵,而在于被努尔哈赤打了时间差。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交代一下战役的背景,这场战役是在努尔哈赤几乎统一女真各部(除了叶赫部还没有统一),崛起于东北并且称汗之后,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在关外地区的统治,因此明朝发动了一场旨在灭亡努尔哈赤的战役。
分兵策略其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操作
这次战役的失败,一个重要的争议在于当时的明军采取了四路合围也就是分兵的策略,其实分兵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错。
分兵,一般是兵力占优的一方采用的策略,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快速进军。要知道,如果把11万军队全部集中在一路,那么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数必然是有限的,而分兵四路,就意味着可以在四条道路上同时行进,四条道路同时行进的人数肯定是比一条道路行进的人数要多很多,从而就加快了整体进军的速度。
同时,如果兵力占优的话,自然是希望对方能撒开来跟自己打,而不是双方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作战,如此的话,兵力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完全就变会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局面,完全拼军队的质量。当然,分兵出击,就意味着分路出击的部队能经过更多的路线,更多的村庄或者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补给。
▲四路分兵,可以在四条道路上同时开拔,进军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以上这些都是分兵出击的好处。但萨尔浒大战中四路分兵的问题在于,这种操作对于战役总指挥,兵部侍郎杨镐有更高的要求。显然兵分四路的操作难度比集中一路的难度要大很多,在四路出兵的同时,要能够保证四支部队步调一致,在同一天到达战场,这样就不会给对方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各支部队之间步调不一致,有的部队早些抵达战场,有些部队晚些抵达战场,就会造成时间差,让对方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获得萨尔浒大战的最终胜利,就是利用了明军之间各部队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弱点,打了时间差,实现了各个击破,显然杨镐并没有把这次战役指挥好,没有做到各支部队之间的步调一致,露出了破绽,让努尔哈赤抓住了。
明军完善的战前部署
而参与萨尔浒大战的明军,其实实力非常强!明朝从九边重镇征调的有精兵3万、精骑2.5万,从浙江征调了戚继光系统的浙军4000,各地土司兵7000,(这里的土司兵并不是一般我们所认为的地方部队,明朝当时各地的土司兵也是骁勇善战)又从其余各地方精选了2万精兵,由此组成了一支8.7万人的部队,此外明朝的盟友女真叶赫部出兵1万,朝鲜出兵1.3万,总兵力11万,号称47万。
各路领兵作战的将领,在当时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下面介绍一下四路大军的基本情况:
西路军主将是山海关总兵杜松,是此次作战的主攻部队,全军约3万人。他的士兵是从宣府、大同等地抽调的精兵,也是常年在对战关外游牧民族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百战之师。而杜松本人即不是将门之后,也不是将领出身,是从一个士兵开始摸爬滚打一路当到了方面军大将,可以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也是一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猛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蒙古人称之为杜太师,女真人称之为杜疯子。在萨尔浒大战中,他的这一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也是进攻的主力。西路军计划从沈阳出发,经抚顺关(今抚顺市前甸镇关岭村)进入苏子河谷,从西面进攻。
北路军由开原总兵马林带领。马林带领的队伍除本部精锐的辽东火枪骑兵以外,还有从山东、河北等地征调的兵源,总兵力2万人,从开原出发南下,其后续还有叶赫部的1万名女真士兵,经三岔子堡(今辽宁省铁岭县三岔子村),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
东路大军主将刘綎,是晚明第一猛将,能使120斤的大刀,曾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朝作战,在1600年参与了平定播州之乱的战役。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播州战场,刘綎一生从未遇到过对手,所向无敌,其手下的1万多名士兵都是从四川、浙江和福建等地征调的精兵,外加1万多名朝鲜兵,总兵力2万余人,经宽甸北上,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
南路军主将是辽东总兵李如柏,是威震东北的名将李成梁的二儿子,也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平倭名将李如松的弟弟。 他的南路大军从清河出发,经鸦鹘关进攻赫图阿拉。
为了激励士气,时任兵部侍郎的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兵部尚书黄嘉善复奏,明神宗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又诏令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建州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其实从明朝的战前部署、调度到各路大军人员的安排、战争的筹划以及对战争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了实际操作上!
萨尔浒战役过程
1619年,早春时期的辽东天降大雪,一时间大雪纷飞,这种状况其实并不适合行军作战,但是在朝廷内阁和兵部的严格督促之下,杨镐不顾将领们的反对,坚决出兵。数万明朝大军就在这大雪纷飞的天气中出发了。
▲杜松虽然作战勇猛,但他的贪功冒进最终导致了明军的全局崩溃
造成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在于主力西路军杜松的贪功冒进。杜松因为想速战速决,抢占头功,便带领部队不顾一切地往前快速行进,一天之内冒雪急行百里,这样一来,杜松一路在四路大军中便是进展最快的一路了。杜松行进速度快,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这一路是四路大军中最好走的一路,很快杜松就来到了萨尔浒山,距离赫图阿拉只有百里路程。
二十九日深夜,杜松率领1万精兵强渡苏子河,进攻在边界地区修筑工事的15000八旗军。杜松渡河的时候发现河水很浅,便快速轻装渡河,把车辆辎重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河对岸的女真士兵见明军士兵渡河,便毁掉了堤坝放水,淹死了不少明军士兵,但也无法阻挡杜松渡河。
杜松过河后,一部分士兵随杜松进攻后金军据点铁背山,另一部分由于以辎重火器部队为主,暂时无法渡河,想等到第二天天亮后再行渡河与杜松会合。三月初一,杜松带领部队开始强攻铁背山上的界凡城,但他带过河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辎重火器部队此时还没有过河,攻城非骑兵所长,界凡城一时无法拿下。到中午时分,杜松在吉林崖与后金二贝勒阿敏带领的部队展开了激战,在开局小胜之后,便遇到了大量前来增援的八旗兵,这个时候杜松可以说进退两难,无论是要萨尔浒的部队赶过来会合,还是自己回去,都会在过河的时候遭到八旗军的攻击,因此不如就此拼一把了,于是杜松带领过河的1万明军与八旗军继续激战了起来。
▲雪天作战,明军的三眼铳威力发挥不出来
此时努尔哈赤带领八旗主力赶到了战场,努尔哈赤赶到后,并没有直接进攻吉林崖,而是先进攻主帅不在的萨尔浒明军大营。而留在萨尔浒山的明军也据山防守,以火器迎敌,努尔哈赤以右翼三旗部队对战杜松,以左翼四旗加上右翼抽调的一旗兵力猛攻明军的萨尔浒大营。留在萨尔浒山的明军也据山防守,以火器迎敌,当时明军的火器以三眼铳为主,这种火器杀伤力小,射程短到不及弓弩,且装填速度太慢,在八旗兵猛烈的攻势面前也很快失去了威力,萨尔浒山上的明军在努尔哈赤主力部队的猛攻下败下阵来,纷纷溃败。
河对岸的杜松与八旗兵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了傍晚,刚开始的时候双方还势均力敌,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敌军越来越多,杜松杀退了一波敌军,又来了一波敌军,形势对杜松而言越来越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杜松转攻为守,将部队拉上了头钦山,固守待援。到了夜间,努尔哈赤在解决了萨尔浒山上的明军后,也集中了八旗全部主力对杜松展开了围攻,杜松命全军点火冲锋,在夜间点火的明军便显得格外耀眼,八旗军占据了山林上的高地,又以弓弩攻击明军,一时间万箭齐发,明军毫无还手之力,杜松身中十多箭,壮烈殉国,西路军全军覆没。
而在三月一日傍晚,马林的部队已抵达尚间崖附近,离杜松部不足50里,只要度过浑河便能很可能与杜松会师,就是这短短的50里,却成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努尔哈赤抓住了两者之间极短的时间差!
马林部在行至尚间崖,听闻杜松部战败的消息后,决定转攻为守,同时也在此等待叶赫部1万人的援军。鉴于三岔儿堡已于去年被毁,马林将部队回撤到了篦子谷,在这里设立了大营,并分兵一部分守尚间崖山头,在大营三里之外,派监军潘宗颜率万人据守斐芬山,防止努尔哈赤包抄其后路,全军呈品字排列迎击努尔哈赤。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率全军渡河,一路上杀败杜松余部,来到马林部所在的篦子谷,见马林营垒坚固,暂时没有下手,双方对峙至中午,努尔哈赤主力部队赶到战场,决定先攻尚间崖,然后再从山上俯冲而下攻破马林大营。于是八旗军皆下马步战,猛攻尚间崖,八旗军攻势异常猛烈,尚间崖在八旗军的猛攻之下很快被拿下,之后八旗军从尚间崖上俯冲而下。此时马林大营遭到了八旗军的多面进攻,明军的主要火器三眼铳和大炮在此时难以发挥威力,火炮往往还没发射,对方的骑兵就已经冲到了跟前,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明军在混战中逐渐土崩瓦解,马林率军突围,由于对地形不熟,部队在突围后来到了一片沼泽处,遭到了八旗军的猛烈攻击,士兵纷纷被射死在了沼泽地中,马林只带着数人逃出生天。
在解决了篦子谷和尚间崖的明军后,努尔哈赤集中全军攻打斐芬山上的明军,努尔哈赤率军攻山,明军以火器迎击,无奈双方兵力差距太大,山上的明军在枪炮用尽后与后金军展开了肉搏战,斐芬山上的明军主将潘宗颜与后金军激战到下午申时,壮烈殉国,至此北路军被努尔哈赤击败。
再说东路刘綎,由于他走的路线是最为难走的一路,路上尽是山关险隘,所以行军速度非常缓慢,一路上后金军又设置了多处据点,努尔哈赤也留下了500士兵一路骚扰刘綎部队,严重拖缓了刘綎的行进速度。
▲明末第一猛将的刘綎,在此战中可惜了
刘綎在二十六日出宽甸,到二十八日攻克牛毛寨开始,一路连克后金军数座营寨,三月初一,攻克马家寨,三月初二到达深河,此时西路军的杜松和北路军的马林已被努尔哈赤击败,而刘綎却并不知晓。
刘綎在深河遭遇了数千后金军的阻击,刘綎率军猛攻,将后金军逼至山头,后金军凭险固守,刘綎率军攻山,到三月初三,因手下大将刘吉龙阵亡,刘綎伤心不已,将其掩埋,全军休整了一日,就是这一日,给努尔哈赤率军回援赢得了时间。
三月初四,后金派明军俘虏来到刘綎大营,谎称杜松和马林已到赫图阿拉,催促其加快行进。此时的刘綎已过师期,急于进军,便没来得及多想便率全军轻装简行,来到了洼子沟,进入了后金军的包围圈。
此地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埋伏的后金大军四面出动,在前有绝岗后有围军的情况下,刘綎带领全军放手一搏。后金军很快就包围了刘綎大军,双方展开了激战。刘綎在萨尔浒大战之前从未有过败绩,手下的士兵也都是久经战阵的百战精兵,在此战中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伏兵四起的后金军向刘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激战中刘綎被乱箭射中了手臂,之后被砍下了半边脸,仍杀敌不止,最后手刃数十人,鲜血流尽力竭而亡,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战斗中相继牺牲,东路军就此败亡。
▲随着刘綎这一路的败亡,萨尔浒大战明军已事实上战败了
远在沈阳指挥的经略杨镐在得知西路北路两路大军被击败的消息后,赶紧命东南二路撤军,但命令没有送到,东路刘綎大军就被努尔哈赤消灭,只有南路的李如柏及时收到了命令,便率军迅速撤退,保存实力以求新的机会。
努尔哈赤获胜的原因
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来分析整个战役的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力,在三月一日的时候大战杜松部,三月二日大战马林部,三月五日大战刘綎部,在五天内连续进行了三场恶战,而在三个战场之间来回的距离,通过现代的导航系统,只是直线距离就有170公里,平均每天至少要行进34公里,而后金军其实以重步兵为主,每天只是如此距离的行进,就已经够呛。再加上连续的恶战,其作战强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当时的八旗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战斗意志,都是此战后金军取胜的关键。
▲八旗军强大的战斗力、作战意志以及努尔哈赤出色的指挥,都是后金取胜的关键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他当时手上有大约6万人马,人数几乎是明军的一半,对于他来说他的策略也很明显,只能乘着对方四路没有形成完全合围的时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其实四路明军之间的时间差非常短,尤其是西路军的杜松和北路军的马林之间,只有1天的间隔,然而努尔哈赤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他能够在1天的间隔之内就捕捉到了非常短暂的战机,可以说如果明军的对手是一位一般的军事统帅的话,杜松与马林之间仅仅1天的时间差并不一定会被对手抓住,然而他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一个转瞬即逝的战机被对手抓住了。努尔哈赤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此战后金军取胜的根本所在。
明军失败的原因
经略杨镐在指挥上也出了重大问题,除了没有协调各路步调一致给努尔哈赤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外,他在人员的安排上也出了很大的问题。四路大军中无疑刘綎是最能打的一路,杨镐却把战斗力最强的一路安排走了最为难走的一路,其实以往东北地区出征的时候,刘綎所走的一路通常都是安排给了朝鲜军,明军主力是不走那一路的,在萨尔浒大战中却安排了明军最重要的主力走了那一路,导致最强的战力没有及时赶到战场,以至于白白浪费了刘綎这一员猛将。
战术方面,明军步兵当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三眼铳,关于三眼铳的作战效能具体如何,大家可以参考央视曾经拍过的一部《古代兵器大揭秘》第五集,就专门讲了一期关于明朝火器的情况,在这部纪录片中,对明朝的火器进行了非常科学的实验,具体实验的过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只说结论,结论就是当时明军的火器作战效能并不能代替弓箭。其实不止是那个时候的火器,即便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所使用的火器也还没有做到能完全代替弓箭的程度。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是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出战的,因此火器的作战效能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而进攻的女真士兵基本以重步兵为主,在进攻的时候一般都会顶盾进攻,这样一来三眼铳自然就发挥不了多少威力,天气因素不利也应该是明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万历三大征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国力才导致努尔哈赤能够顺利崛起,但在我看来,努尔哈赤能够崛起,最大的责任在于万历本人,正是因为他三十多年不上朝,懒政惰政,才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在努尔哈赤称汗的时候,万历并不知道情况,虽然这里有地方瞒报的因素,但作为皇帝来说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及时掌握地方重大事件进展,是皇帝本人的失察。而万历得知此事,还是在朝鲜使者进贡的时候透露了相关信息才知晓的,万历对国家形势不能及时掌握,才是导致努尔哈赤崛起的根本原因。
至此,明朝倾全国之力筹划了将近1年的萨尔浒大战在5天内以全面失败而告终,此战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元气大伤,此战之后明朝被迫由进攻转入了防御,双方攻守之势逆转。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当然不是。
古代战争,分兵作战是一种很常见的进军手段,当一方的人数占据优势的时候,分兵合围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战术选择。因为即使有一方被打败,还会剩下至少一支部队可以继续挺进。此外分兵出击可以加快行军速度,如果军事阵容过于庞大,那么极有可能会行军拖沓,而后士气低落,被击败的可能性更大。
萨尔浒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明军分兵之后,各路总兵的指挥实在是差强人意。主力军杜松贪功冒进,三万大军急行军,把明军最依仗的战车丢在身后,最后面对努尔哈赤的优势兵力,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也只能被团灭。西路军李如柏畏手畏脚,拖缓行军速度,最后仗都没打就逃了回来。总的来说,四路大军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一丝的配合,根本就是独立作战。
此外分兵是正确的,但是把兵力优势分成了兵力劣势却又是愚蠢的。明军总数在11万左右,但是没路大军最多的只有三万人,这在战斗力爆表还局部人数优势的八旗军面前根本就是送人头。所以分兵至少一路也要超过五万,才有僵持的可能。
当然了,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滑落到了极点,腐败的军政使得大明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辽东军9万大军,却只有区区8000人可以一战,这样的军队,你怎么指望他打胜仗。
所以说当时对明军而言最好的战略不是出兵,而是吞并辽东,依城据守,就凭后金早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科技,是奈何不了大明的军事屯堡的,而且当时后金树敌无数,内部也并不团结,一旦被大明僵持住,最先拖垮的必然是后金。
然而,谁让万历皇帝这么死要面子呢……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其核心原因和分兵无关,与明朝错选了指挥官与混乱的管理,死板的战术有关。不过此战的惨败,归根结底是明朝末年腐败有深层联系。
萨尔浒之战前因后果
李成梁的放水
明朝末年万历三大征,特别是经历了与丰辰秀吉“万历朝鲜之战”后,明朝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昙花一现的明朝中兴进入了衰退,不过即便如此,明朝对各藩属国和地方,还拥有很强的掌控权,即便是远在海外的东瀛在数百年后,再也没有踏足中华一步,这时的明朝无论是国力和财力,人力和战斗力,在全球看来都是强国的存在。
此时明朝对辽东一带,由明朝的一代名将李成梁打理,可以说李成梁的初期的管理是有成效的。可是李成梁英明一世,却对一个人出现了误判,这使得他犯了一个严重的失误,正是这次失误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崛起,而明朝天子和李成梁都没想到,因为一个女人的私情,却导致了明朝树立了辽东最强大的敌人,其实这些都是野史,
真正历史是努尔哈赤对于李成梁的来说,是一个忠心与自己的家臣,而李成梁是对努尔哈赤有所愧疚,毕竟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就是被他错杀的,更重要的努尔哈赤被他收为义子,努尔哈赤所得到了军事知识和后来灵活的运用,启蒙者就是李成梁,毕竟努尔哈赤在他旗下待了三年,还是有战功在身,即便是后来努尔哈赤自立门户,但是他懂得低头做人,对于李成梁更是懂得其心理,待他如自己的父亲和大老板一样,他说啥自己干啥,所以李成梁为何放任努尔哈赤不理,但是却帮着努尔哈赤看那个部落崛起,就敲打一下,最后打成了努尔哈赤一家独大,反倒是后来他都坐镇不住了。
而李成梁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最后让明朝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法补回过失,就是他见努尔哈赤势大,选择性的放弃了重镇六堡,正是这一步棋,让努尔哈赤得到驰骋辽东的机会,以后辽东再也没有可以压制和牵制他的势力,他得以慢慢的蚕食和统一了女真各部落。最后盘踞了辽东,而明朝由于晚年无法对辽东用兵,也就是用防守和分化,还有收买的伎俩,可是对于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这基本不算什么,而明朝只好用了比较强大的叶赫部与之对抗,这正是叶赫部引发了萨尔浒之战!
说真,李成梁为何那么向着努尔哈赤,到至今许多历史专家和学者都没搞懂!
一战功成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起因,说穿了就非常简单,努尔哈赤见明朝朝堂腐败不堪,趁明神宗那他没办法,疏于防范之际,积蓄力量一举拿下仇敌叶赫部,攻占当时的抚顺和沈阳、辽阳等地,以夺取更大领土和战略纵深,为此努尔哈赤积蓄了许多的力量还派出了间谍,一举攻下了抚顺和叶赫部多个领地,也正是因此,让明神宗开始重视力盘踞辽东这个刺头,并且派出了明军的精锐,希望一举将他打散打残,已决后患!
可是这一战,明朝朝堂看上去非常重视,但是此时的明朝已经严重的腐朽,有点眼高手低的感觉,无论是安排指挥的大臣,还是派去辽东的将士,或者驻扎在当地的辽东守军,都出现了不同的纰漏,最后让努尔哈赤连败四路明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也可以说是将游击战和歼灭战,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范例!
萨尔浒之战初期明军分四路进军,每一路明军的都各自有数万人,而主力为中路明军这几路明军战斗力并不弱,可以在萨尔浒战斗过程中,看到明军和努尔哈赤的后金还是可以相持一段时间,但是明军犯了一个重大的失误,各路明军由于觉得自己数量足够的多,加上是齐头并进的方法,用梳子的战术,最后汇聚一点,打算攻下努尔哈赤老巢,可是他们后方的指挥所中,却出现了一个压根啥都不理会的杨镐,而杨镐对于自己的计划极度信心,连四支明军都没有派出相互通知的通信员,最后导致了几路明军,在不知道其他几路已经被歼灭的情况下,被努尔哈赤包围,只有最后一路逃脱了出战场,可是此时的明军大败已经注定了。
明朝就这样将无数的战利品和装备送给了后金,让后金的实力再度大增,可以说杨镐又是后金的一个大恩人,如果没有他的乱搞,估计后金也没那么容易成功。
可以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不完全靠自己,还有一部分是靠明朝的下了臭棋,正是明朝看上去很重视,但是操作起来却特别的误事的行为,才白白断送了大好局面,并且损失惨重,而后世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此战分兵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萨尔浒明朝分兵是不是失误
按兵法上来说,倍而分之。对于对手的兵力,分兵夹击,在冷兵器时代非常正常,古语有一句话,双拳难敌四手,那么八手如何,杨镐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自己兵力比努尔哈赤多那么多,为何要集中一路突破呢!
投资学不是有一句话,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箩筐里吗?所以按兵法和实际情况分析,分兵绝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分兵后如何指挥协调,让四路的明军,成为一个拳头,而不是每一路,都是各玩各的。这才是萨尔浒最大的失误所在,我们看现代战争就知道,多兵种要完美的结合,并不在兵力的多少,而是在于协调的是否合理和恰当,当然还有内部的团结和士气,这些都是影响战役胜负的关键,在近代历史中,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便是一个例子,特别是淮海战役,如何利用人少打人多,如何集中兵力机动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变大胜,这也符合萨尔浒之战的特点。
所以说萨尔浒分兵,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指挥得法,操作得当,搞不好萨尔浒明朝确实能够大胜而归,将努尔哈赤的老巢给烧通天,一脚踹了!可是战场上的事是忽然变化的。而信息不同步,四路明军相互没沟通,没有及时的协调四路明军的情况,在一路明军失利后,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反应,这才是此战明朝失败最大的问题所在。
当然其他的因素也非常的多,其中有明军的腐败造成的战斗力下降,也有努尔哈赤天生般的战场敏锐度和猎人嗅觉,也有明朝将领的大意,可是归根到底,还是明军的轻视与过于自负有关系,这也和明朝的末年朝堂风气和晚明的奢侈腐败醉生梦死有关,也正是这样,让明朝陷入了有能之人没法受到重用,无能之人却得到了青睐,而在重要的关键节点中,导致了用错人,无人可用的情况,最终在一次又一次失误的轮回中,明朝君主和臣子,把大明推向了深渊。
笔者可以肯定的说,即便是萨尔浒大胜,当时的努尔哈赤也没想过自己的后金能够取代大明,以当时的眼光看来,他最多也是想到割据一方而已,或者就是我的地盘我话事,学者安南脱离明朝的掌控,最多是进贡,这条道路对他当时来说,是最实际也最可行的,毕竟只有几万人的女真,想统治如此广博的土地,确实有点太贪心了也消化不了。
结论:
萨尔浒明朝的大败,其原因不是来自于分兵,是明朝由上之下的体制,出现了问题,由于其腐败不堪,导致了用人出错,战术出错,战斗力不强,协同不统一,最后被努尔哈赤利用时间差,各个击破,才有此败。历史反观现在,对于明朝的失误,我们也要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都能够更好的前进。
------------------
推荐阅读:
为什么有的人得了癌症,几个月就没有了,有的人却活了很长时间?
上一篇:土尔扈特部为何东归清朝?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