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郡王和太子,谁地位最高,每个朝代有哪些区别?
▍亲王、郡王和太子,谁地位最高,每个朝代有哪些区别?
第一个就是太子,
第二个是亲王,
第三个是第二个是儿子叫郡王
▍亲王、郡王和太子,谁地位最高,每个朝代有哪些区别?
首先,这三者毋容置疑太子的地位最高。太子,身为国家的储君,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仅次于皇帝、皇后,拥有自己的官僚系统—“东宫”,可自置僚属,置太子三师、太子三少等与朝廷大同小异的官员。同时,太子还能在京师,合法的拥有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身为帝国的储君,太子就是君,而亲王、郡王虽是王,但归根结底也是臣,君与臣之间,自然君最重,臣最轻,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为君的太子,亲王、郡王这些臣子,岂能不敬呢?
其次,至于亲王、郡王之间地位谁最高?显然是亲王,历代自有亲王、郡王始,就是亲王最大,郡王次之。
亲王、郡王爵位,始于北周。
北周时期,周武帝仿《周礼》,置十一等爵,即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隋代,隋文帝更改封爵,改十一等爵为九等爵废县王、乡男,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
自隋代开始,王品级被定为正一品,郡王品级被定为从一品,由此亲王的地位自然要高于郡王。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到了唐代,亲王、郡王品级亦是如此,未有变化。《旧唐书》载:“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唐代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皆封亲王;东宫太子的儿子,皆封郡王;亲王的儿子,若皇帝特旨加恩,也可封郡王。
唐代,亲王为正一品,郡王为从一品,亲王是皇帝的兄弟或儿子,而郡王则是皇帝的孙子或侄子。此外,在唐代,郡王爵还会赐予臣子,如汾阳郡王郭子仪、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哀王崔玄暐、南阳平郡王袁恕己等等,而亲王至唐高祖后,除赐予藩属国的君王,皆不会赐予臣子。由此,从这三点,我们就可看出唐代亲王的地位绝对高于郡王的。
宋元二朝,在亲王、郡王的设立上,则是依旧延续唐制,第一等爵为亲王,第二等爵为郡王,其品级也依照正一品、从一品而定,亲王地位高于郡王。
到了明代,亲王、郡王不再拥有品级。当然虽没有品级之分,但从亲王、郡王的待遇可以看出,明朝亲王的待遇还是高于郡王的。如郡王每年只能得粮六千石,钱二千八百贯,而亲王却能得粮五万石,钱二万五千贯,两者相差仅10倍。由此可知,亲王地位是高于郡王的。
除此,郡王不再是只有皇太子之子才能直接拥有,而亲王之子只能特旨加恩方可,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在明代,只要是亲王的儿子,除嫡长子封世子外,其余子嗣皆封郡王。
到了清朝,亲王、郡王虽在品级上皆为超品,但却同样是亲王地位高于郡王。清代,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而郡王岁俸却只有银5千两,禄米5千斛,由此可知在清代,亲王的地位是要高于郡王的。
总得说,自北周始设亲王、郡王以来,亲王的地位都要高于郡王,亲王始终是一等爵,而郡王始终也只是二等爵。多数情况,获封亲王的都是皇帝的兄弟和儿子,获封郡王的都是皇帝的孙子和侄子。
当然,有些时候,历代也会帮王爵、郡王爵赐给臣子,如明代,朱元璋就曾将王爵赐予功劳最大的六位开国功臣,即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黔宁沐英、宁河王邓愈和东瓯王汤和。再如唐代,李显也曾将郡王爵赐予有拥戴之功的五位大臣,即博陵郡王崔玄暐、汉阳郡王张柬之、平阳郡王敬晖、扶阳郡王桓彦范和南阳郡王袁恕己。
但是,不管朝廷将亲王、郡王爵赐予谁,亲王的地位都要高于郡王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亲王、郡王和太子,谁地位最高,每个朝代有哪些区别?
太子,在曹魏之前,并非只有一个。两汉时期,皇帝的法定继承人叫太子、诸侯王的法定继承人也叫太子,只不过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诸侯王太子。比如被汉景帝刘启用棋盘砸死的那位刘贤,他就是刘启的堂大爷吴王刘濞的太子——吴王太子;而彼时的刘启,则是他父亲汉文帝刘恒的太子——皇太子!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皇太子的地位要远高于诸侯王太子。所以,皇太子刘启虽然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太子刘贤,但彼时刘濞也只能是打碎了牙齿和血吞、没有任何办法,让皇太子抵命就更加不可能了……
直到曹魏时期,诸侯王的法定继承人才正式由太子改称世子。其实,这样的改变在东汉末年便已经出现了。东汉末年,权臣曹操进位魏公、魏王,加九锡。不久之后,他的法定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彼时被立为了魏王世子。请注意,曹丕彼时不是魏王太子、而是魏王世子!此后,“太子”二字便彻底成为了皇帝法定继承人的专属,世间只剩皇太子,再无诸侯王太子。
▲魏文帝曹丕(画像)
那么,两汉时期的皇太子与诸侯王谁的地位更高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皇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继承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刘盈就是跨过他庶出的哥哥刘肥、被册立为皇太子的,而刘肥的身份正是诸侯王——齐王。显然,皇太子的地位必须高于诸侯王!否则汉高祖刘邦立嫡子为皇太子、封庶长子为齐王还有什么意义?再如汉景帝刘启的废太子刘荣,在被废黜之后、改封为了临江王。显然,临江王的地位肯定是要低于皇太子的。诸侯王再大,那也是臣;而皇太子却是储君、是君。虽然只是“后备皇帝”,但那也是君,君臣之别、天壤之别!
▲西汉·废太子、临江王刘荣(剧照)
再后来,晋又将王爵分为亲王(也有国王之说)、郡王,亲王自出现之日起,其地位就高于郡王,这一点毋庸置疑!最初,亲王是专门用来封给皇子和皇兄弟的,而郡王则是给皇太子之子特设的封爵。起先还是比较严格的,但后来的各个朝代是越封越滥……到明朝时,亲王的儿子除了袭封亲王者之外皆封郡王,郡王便彻底“烂大街”了……不过,有一点还是非常明确的,直到清朝灭亡,亲王的地位一直都高于郡王!但无论亲王还是郡王,地位都要低于皇太子。
▲清·和硕庆亲王奕劻
▲清·多罗顺承郡王纳勒赫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皇太子>诸侯王>诸侯王太子;晋之后,皇太子>亲王>郡王。但这只是国家层面的东西,如果论家礼,那就又另当别论了。比如晚清的醇亲王奕譞、载沣父子,他俩都是皇帝的亲爹!虽然爵位只是亲王,但皇帝私下里也得对他们客客气气,不是吗?
▲清·和硕醇亲王奕譞
▲清·监国摄政王、和硕醇亲王载沣
▍亲王、郡王和太子,谁地位最高,每个朝代有哪些区别?
皇太子是君上,而亲王与郡王都是封爵是臣下,君臣有别谁更高贵一目了然。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而亲王、郡王等王爵都是皇帝的叔伯兄弟,也就是所谓的皇族旁支,按照宗法制来说,太子是大宗,亲王与郡王等都是小宗。
在汉朝与汉朝之前,皇帝与诸侯王的储君都被称作太子,不过皇储称作“皇太子”。而之后诸侯王的储君称作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专用代称。而其地位在朝野中也仅次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拥有监国辅政的巨大实权的(当然,在皇族私人家庭中,其地位还是低于皇后、太后等自家长辈的)
早在汉朝,就开始册封皇帝的叔伯兄弟为王,而亲王、郡王的称号是到了魏晋时期才逐渐出现的。
当时皇帝的除了储君之外的其他儿子、皇帝的兄弟们会被册封为亲王,而皇帝的嫡孙、功臣们会被册封为郡王。而唐朝时代,分辨亲王与郡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看其封号的字数——一个字的都是亲王,比如秦王、齐王、越王、韩王等;两个字的是郡王,比如汾阳王、衡山王、岐阳王等。
而明朝的情况也差不多,亲王都是以封地为号,都是一个字。
到了清朝,王爵册封承袭制度进一步收紧也更加严格,亲王是地位最高的王爵,而雍正帝以后不再公开册立储君,所以“皇太子”之封号已经名亡实存。清朝亲王之下,设立郡王、贝勒、贝子等,郡王地位低于亲王。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所有爵位都要降等承爵。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行朝贡制度的古代,朝鲜国王位同郡王,也就是皇帝的子侄,但可以享受亲王的冠冕。然而其实际地位仍旧只相当于郡王。
▍亲王、郡王和太子,谁地位最高,每个朝代有哪些区别?
太子是储君,将来要做皇帝的,肯定是他的地位最高。在历朝历代都如此,当然太子的风险也是很大的:一天没继承皇位,就有被搞掉的风险,历朝历代被搞而不得善终的太子太多了,比较经典的有唐朝的李建成、清朝的胤礽等等……
亲王和郡王这都是皇亲贵族的王爵,也是功臣封爵中最高的等级,从汉朝时就有“异姓不王”的说法,极少用于皇族以外,功臣封爵一般以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能封侯的已经极少,比如西汉时名将李广始终无缘封侯,所以有“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的说法……而东汉末年关羽得了个汉寿亭侯的爵位,就已经开心的不得了。
当然呢,也有给异姓裂土封王的例子,只说一个最极端的,北宋末年率部与金军合力灭辽的大太监童贯,就被封了王,这也是史上罕见。王爵最贬值的,当然是太平天国,洪秀全据说封了两千多个王,汉字都不够用了……
就本题来说。亲王跟郡王当然有区别,亲王似乎是清朝才出现的说法,之前王爵的区分往往是以字数的多少,一字王比如秦王福王燕王,这都是离皇帝最近的,比如亲兄弟;二字王,当然就略远一层了。大体上应该也相当于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