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没想到呢?
▍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没想到呢?
想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不止曹操一个人,而且曹操也不是第一个,只能说曹操做得比较成功。
最早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口号的其实是沮授
早在兴平二年(195年)十月,袁绍初平冀州的时候,沮授就曾劝说袁绍应该“挟天子而令诸侯”。
但我们都知道了,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原因就在于,郭图、淳于琼认为挟天子有个副作用,就是:如果迎立了天子,那么以后袁绍想做一些事情,要不要上表请奏?
听皇帝的话,自己的权力必定会被皇权削弱,不听皇帝的,就是抗命。那么其他的诸侯是否为因为你袁绍抗命于皇帝,而找到讨伐你的理由。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上一个不把皇帝当回事儿的董卓,引发了诸侯们成立讨董联盟,后来又被点了天灯;这件事儿袁绍比谁都清楚,所以他犹豫了,结果被曹操捷足先登。
袁绍无法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主要原因
原因就是:当初袁绍不承认汉献帝,袁绍想自己另立新君,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持献帝西走长安。袁绍准备立刘虞为皇帝,既然选择另立新君,就代表袁绍不承认董卓手中汉献帝的合法地位。
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
之前不承认献帝,现在又怎么挟献帝而令诸侯?
说到这里,董卓的行为算不算“挟天子而令诸侯”?同样是挟制皇帝,同样是替代皇帝发号施令。虽然没喊口号,但实际行为却是一样的。
所以,不能说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也想到了。
▍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没想到呢?
这個三国有一个缺德的就够皇帝伤悲的了!倘若再来一窝,该不是三国了!
那该是几国呢?
问问他吧!
他說:这天下有德者居之,焉缺德者所有!
[大笑][大笑][大笑]佩服佩服!
[捂脸][捂脸][捂脸]他演的真好!
▍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没想到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显而易见,挟天子之威而命令诸侯。
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管仲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长,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正式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思想。
初平三年(192年),毛玠就向曹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此时曹操刚刚入主兖州,实力不济,更面临着青州黄巾军的威胁,毛阶的建议那就是真正意义上尊奉天子,按照天子的号令行事,而事实上是为了积蓄实力,毕竟此时天子尚在长安的董卓手中,无法理事,关东诸侯是不会听董卓命令的。
但机会很快就来了,吕布王允杀死了董卓,西凉军内乱,天子趁机东归。在长安的时候,关东诸侯没有机会,现在则是有了迎奉天子的机会。此时是兴平二年(195年)冬,汉献帝到了安邑,在张扬的地盘上。
如果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有可能的就是张扬,但也许是张杨自知实力不济,不敢留天子在侧,把天子送到洛阳后,自己又返回河内了,然后得了个大司马的官爵。
占据冀州的袁绍本来也是有机会迎奉天子的,袁绍初入主冀州之时,沮授给袁绍献策就是“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但可惜袁绍当时觉得不错,等事到临头又犹豫了,做惯了老大,不想自己头上多个约束,拒不出兵。
吕布此时远在徐州,因为和王允诛杀董卓之故,天子在河东时就下诏书令吕布迎驾。但由于吕布才夺了刘备的徐州,军民尚未归心,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再加上道路遥远,要经过曹操的地盘,自然不敢远离,只能派遣使者上书谢罪,却也得了个平东将军的封号,封平陶侯。
刘备就不用说了,地盘已经被吕布夺取,有心无力。
袁术盘踞淮南,势力倒是挺大,但他想自己做皇帝,又岂会愿意去迎奉天子?
孙策还在袁术帐下,尚未独自领兵攻略江东,而江东各郡,也没有实力去迎奉天子。
刘表倒是派人给洛阳送了不少物资,但却决口不提迎奉天子的事,显然也不愿意。
西凉韩遂、马腾,汉中张鲁、益州刘璋就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可能。
所以,只有曹操有这个意愿,也有这个实力。
在天子刚到洛阳的时候,荀彧就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纳,于建安元年八月击败护卫天子东归的杨奉,迎汉献帝于许,开启了平定天下的过程。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曹操的对手们强行加给他的,当然也许曹操初心没这么想,但到后来,却已经是事实。
▍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没想到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是曹操的独家政治创新,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开先河的是齐桓公,他在管仲的建议下,“奉天子以今诸侯”。此举为他争霸天下添了不少分。
(齐桓公)
说实话,要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稳定的地盘,让汉献帝有个安居乐业的地方,这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二是领导者要有政治眼光和决断能力,能看到落泊天子的剩余价值并当机立断收留他。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那么汉献帝无家可归、风雨飘摇时,谁有条件迎接他?
试分析一下那时的天下群雄。
吕布,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有点武功、毫无政治眼光的小混混,自从董卓被灭之后,肯负三姓家奴的骂名,一直居无定所,最后在刘备收留他后,他反过来撬门别锁,雀占鸠巢,赶走了刘备,总算有个安身立命之处。这样的人,不可能去迎汉献帝。
刘备,那时候一直颠沛流离,被吕布抄了家之后,只好逃到曹操那寄人篱下混日子,他就是有眼光也没这个条件。
荆州的刘表,胸无大志,是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土财主。他就想守着荆州这一亩三分地,过个小康日子就行了,根本沒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思。
袁术占据着安徽、江苏的大部分地盘,他有条件迎i汉献帝,可他自己正一门心思当皇帝,怎么可能把汉献帝弄来压在头上?
孙坚一家,那时不过是袁术的高级打工,地盘都是人家袁术的,有什么想法都没有用。
那么剩下的就是袁绍和曹操两个最大的军阀了。
袁绍那时占有河北四州,也就是河北、东北、山西、河南北部和陕西东部地区,可谓地广千里、带甲百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实力远超曹操,是天下最强的军阀。
不但如此,袁绍的政治眼光不输于曹操。
汉献帝尽管如丧家之犬,四处漂泊,但这个人还是东汉王朝的政治标志,人心思汉、尊汉的政治惯性还在。所以,汉献帝的政治剩余价值还很大。
袁绍看到了,他的课士也看到了。
曹操也看到了,谋士同样看到了。
但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归于最强大的袁绍,最终却在弱小的曹操那落脚?
这就牵涉到二人的性格。
袁绍有敏锐的眼光,却有一个极大的性格缺陷,即曹操和当年投奔袁绍后来转投曹操的谋士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谋事早,见事迟。”
也就是,看问题很深刻,解决问题很缓慢。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执行力太弱!
一句话,性格犹疑。
当然,这犹疑的背后是矛盾的算计。迎汉献帝对我号令天下确实有利,但我这家大业大,天下马上要归我了,还找个虱子在头上挠,心不甘情不愿地天天向他下跪,何苦呢。将来如何处理他,不亦是个难事?
这就是狐疑,犹豫,让他行动迟缓。
不但如此,袁绍还有个更大的缺点,自视甚高,表面尊重人才,内心深处却看不起谋士。
尤其是谋士尽管说得对,却是忤逆他的时候,即使在理,他也决不听从。
田丰是袁绍最为忠诚的谋士,谋略高远,但脾气大。
就是他,强烈建议袁绍把汉献帝弄到手。
他讲得高瞻远瞩,切中肯綮,与表绍一拍即合。但他说话语气难听,让袁绍不痛快。
所以在汉献帝问题上,袁绍的决断是:迎是要迎的,但放一放,等等看。
这一等,失去了天大的机遇!
因为曹操不会给他等的机会。
曹操不仅眼光独到,办事更加果断。也就是既能坐而论,更能起而行。
他与袁绍是尿尿和泥玩的发小,对袁绍了解到骨头,知道他有断事犹豫拖拉的弱点。
对汉献帝这件事,他觉得必须当机立断,断不能让袁绍抢去。袁绍是个明白人,只是办事迟,一旦缓过劲来,肯定要抢汉献帝。
曹操的判断与他的谋士们不谋而合。
荀彧、郭嘉都是从袁绍那转投过来的,他们对袁绍的为人一清二楚,都极力劝曹操立即行动迎接汉献帝,不给袁绍这个机会。
曹操毫不犹豫,立刻行动。
而那时的汉献帝正在洛阳风雨飘摇,饥不择食,谁给我吃喝,我就跟谁走。
机遇就是给有准备的人有决断能力的人。
瓜熟蒂落,汉献帝落到了曹操之手。
袁绍后悔吗?
当然后悔,他先向曹操要,曹操当然不同意。
他又句曹操建议,把汉献帝安置在离他袁绍不远的地方,以方便我兄弟俩给汉献帝当好服务员。
曹操当然看出了他的“良苦用心”,又是一个断然拒绝。
看出携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的人肯定很多,但真正能够果断行动的人却很少。
机遇就是给行动果断的人准备的!
这就是我的结论。
▍为什么只有曹操做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他诸侯没想到呢?
汉献帝刘协原本要投奔吕布,吕布说没有力量接养汉献帝。
袁绍集团有人主张接养汉献帝,袁绍给否定了。
曹操集团荀彧等主张奉养汉献帝,曹操本人也主张把汉献帝的东汉朝廷接到许昌,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方面的优势。曹操雄才大略,是有远见的英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