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弘历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为何放心弘昼?
▍雍正为弘历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为何放心弘昼?
因为弘昼不争,不参与,不关心朝廷纷争。
▍雍正为弘历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为何放心弘昼?
文/炒米视角
雍正其实对谁都不放心,康熙选储位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弘时爱争, 第一个倒霉;而即便不争的弘昼,其实雍正也不放心,因为雍正当年就是靠“不争”,才弯道超车的。所以他必须弄清楚弘昼是”真不争”,还是“假不争”?
所以有一段挖坑大戏是《雍正王朝》的粉丝绝对不能错过的。那段戏发生在胤禩逼宫失败被抄家之后,弘时被杀之前。其实就是短短的几句对话,让人背后寒毛直竖,两颊冷风忽忽。
雍正派弘时和弘昼去抄胤禩(阿其那)的家,弘昼却搞了个”活出丧”(正史之中“活出丧”发生在弘时死后次年,这里是因剧情需要改编的)。雍正召见弘昼的时候,“朕叫你来,不会让你染上血光之灾吧?”直接戳穿弘昼。弘昼承认自己“活出丧”是糊弄人的,但一口咬定是”怕办不好差”,请雍正治他欺君之罪。
其实雍正让弘时、弘昼去抄胤禩(阿其那)的家,这本身就是一个杀招,看看弘时的结局就知道了。这就和当年邬思道说的那句“太子毕竟当了三十多年储君,盘根错节,谁扳倒太子,谁就不容于皇上和天下。”而八王党也是树大根深,虽是雍正的旨意,但谁去执行,谁还是冒很大风险的。而弘昼显然是要比聪明的。这表明弘昼识破了雍正的用心,所以雍正说,你自己说出来了就不算欺君。
然而紧接着,就是第二个杀招,雍正说:”小小年纪就懂得明哲保身,比你阿玛都强。”弘昼马上就紧张的回答“儿臣百无一用之人,就算再修十辈子,也望不到皇阿玛的项背”。这句话的意思,”你小小年纪心机深重,等你到了我这岁数,还还不得成“人精”,更有当皇帝的资格?”弘昼吓坏了,我是个百无一用之人啊,你就是天,我万万不敢想皇帝这个位置啊!这见招拆招的水平,雍正其实已经服气了。
但是,雍正是谁?自己就是一个装“不争”的高手,所以又一个杀招紧跟而来,雍正说”他一心向佛,不在乎功名利禄,几个儿子中,只有你最像朕。”这句话感觉和之前那句一个意思,但其实就更挑明了,更露骨了一点。因为自己从“不争”到最终上位,你现在也是“不争”啊,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跟我一样啊?弘昼更是吓坏了,说“皇阿玛这样说,儿臣就更羞愧无地。皇阿玛本就是天上的太阳,虽无意与其争辉,但光芒自然普照万物。儿臣本是萤虫之光,拿什么去争啊”。意思是,你当皇帝是因为你牛逼,你争不争你都是皇帝。我都说了我是无用之人,我但求活命,根本不敢觊觎皇位。
说到这,都快要完全撕破脸了。雍正一转念,我再换个坑,测试你一把。于是让他看曾静的折子。弘昼差丢丢就犯了个无法挽回的错,超级惊险。但刚把折子接到手上,弘昼突然元神归位。因为这折子是陕甘总督岳钟琪转呈的曾静骂雍正的折子。虽说弘时是皇子,你有何权力看这等机密奏折?另外一旦看了,你如何处理才不至于引火烧身?所以,弘时就说这些折子里说的都是狂犬吠日的话,儿臣不屑理睬,也请皇阿玛不要理睬。这奏折里不管什么内容,都是国事。当年雍正自己虽“不争”储位。但是做事历练都是一刻都未停止的。如果弘昼拿起奏折翻看后,大骂曾静,并像李卫一样,跑到牢里去打曾静。他的结局将和李卫完全不一样,估计自身都难保。因为雍正会认为“不争”+”做孤臣”,这不就是当年的自己么?既然我已经属意弘历,那么定不能留此后患给弘历。
这一关关键时刻,弘昼又蹚过去了。雍正看弘昼就是不上套,于是最后的杀手锏又扔了出来,”你告诉阿玛,你是怎么误传圣旨的?”这句再次确认下他与八王党究竟有无干系?其实估计连雍正都觉得自己白问,但是目的是为了引出这句话“你三哥当时说了什么?”真是没有一点点防备,就把弘时的脓包扔给弘昼,让弘昼去挑破。弘昼一旦挑破,自己就变成了“不争而争”,三个皇子,你说其中一个的坏话,如何摘干净自己?但是弘昼能活到最后,真的不白给啊,“儿臣记不清三哥当时说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说”。 注意电视细节的观众,发现雍正那巴巴的颜色等着弘昼的回复,最终失望地转向了奏折,最后咳嗽了起来。
而弘昼此刻一边给雍正捶背,一边说要有请求请雍正俯准。就是介绍一个道士进宫给雍正看病。那个道士在小说原著里才是高人。弘昼为什么那么聪明,也就不言而喻了。
▍雍正为弘历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为何放心弘昼?
雍正一生共育有十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和弘曕(yan),这其中,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是在雍正十一年也就是雍正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所生,而其他三子全都是雍正做皇子时所生,相比于老爹康熙和儿子乾隆,可以说雍正子嗣不旺。
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了争夺储位,上演了竞争激烈的“九子夺嫡”事件,最终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帝,雍正继位后,鉴于“九子夺嫡”事件的惨痛教训,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夺嫡再次发生。
基于以上所述,第一,雍正子嗣不旺;第二,雍正创立了秘密建储。所以“雍正为弘历顺利继位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但放心弘昼”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那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呢?其实,这种说法是源自于由二月河先生的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影视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突出人物矛盾,所以,其情节要夸张很多。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时被刻画成一个为了夺嫡而不择手段之人,他不但暗中和父亲雍正的政敌“八爷党”联合起来搞“八王议政”企图推翻雍正,还收买江湖高手半路截杀弟弟弘历,可谓阴狠之极,但最终行迹败露,雍正为了替弘历扫清障碍,忍痛亲自赐死了弘时。
而在剧中,弘昼则和弘时、弘历都不同,弘昼起先是政治经验不足,在迷糊中被哥哥弘时拉拢进了“八王议政”时间中,但经过此事后,弘昼成长了,他小小年纪懂得了明哲保身的道理,通过一出“活出丧”的戏码远离了朝堂纷争,之后又在雍正面前通过种种表现洗脱了嫌疑,可以说弘昼是大智若愚。
在正史上,关于弘时的记载很少,《清史稿》上只有一句“弘时年少无知,行事不谨,性情放纵,雍正五年削宗籍,无封。”史料记载很模糊,那么,正史上弘时究竟是不是雍正亲自赐死的呢?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父亲雍正放弃的呢?正史上的弘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就从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历史两个方面来说说这个问题。
《雍正王朝》中,弘时热衷于跟弘历争储,最终行迹败露被雍正赐死;弘昼则主动远离朝堂,不问政事,所以雍正才对他放心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事件是最为精彩激烈的一段剧情,“八王议政”事件是八阿哥胤禩对雍正的终极挑战,因此,八阿哥胤禩可谓竭尽全力,他联合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上书房大臣隆科多,四位关外旗主王爷,诸多反对新政的朝臣外加雍正的儿子弘时,纸面阵容可以说非常强大。
弘时正是在“八王议政”事件开始时决心跟弘历争夺储位,这主要是因为胤禩看穿了弘时不甘心屈居弘历之下的小心思,所以,胤禩主动拉弘时下马,弘时则被胤禩描绘的美好前景所迷惑,胤禩向他保证此举主要是为了推他上位,因此,弘时暗中加入并推动了“八王议政”事件。
胤禩利用雍正急于整顿旗务的心思,同时让弘时在雍正面前提出整顿旗务的条陈和建议,目的就是为了让关外的几个旗主王爷进京,从而暗中推动几个旗主王爷加入到对抗雍正的行列中来。因此,当弘时提出整顿旗务的可行性方案之后,雍正让弘时和弘昼帮办着整顿旗务顺带着历练一番。
八阿哥胤禩和弘时利用弘昼假传圣旨,让关外旗主王爷带的几个参将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目的就是控制兵权,让雍正孤立无援,虽说弘昼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但在回京的路上他闻到了一丝危险气息,因此,他向弘时提出质疑,弘时当场敷衍过去了,但弘昼心里一直有疑问。
所以,在朝会开始之前,弘昼没有急着进殿禀报给雍正,而是等到十三叔胤祥出现后,把情况和心里的疑虑及时反馈给了胤祥,胤祥从弘昼的反馈中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拖着病体亲自赶赴丰台大营去重新掌控了兵权,可以说,弘昼起先虽然迷糊,但他也为自己犯的迷糊做了及时补救,同时,他的补救措施也挽救了自己,而弘时则深深地陷进去了。
在朝会上,八爷党对雍正步步紧逼,弘昼还因为误传圣旨一事被雍正扇了一个大耳光,就在八爷党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计划要得逞之际,十三阿哥胤祥控制了丰台大营并带兵进宫,瞬间扭转了局势,而八爷党一伙自此彻底落败。
在“八王议政”事件结束后不久,十三阿哥胤祥病入膏肓,无药可用,最终病故,胤祥临终前对雍正说了自己的担忧“弘时身上有八哥的影子”,胤祥的去世让雍正极为悲痛,他也因此把胤祥的去世归咎于八爷党身上,于是,雍正不但给胤禩和胤禟起了“阿其那和塞斯黑”的脏名,还派三哥胤祉和弘时,弘昼两个儿子去抄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的家。
雍正之所以派这三个人去,实际上也是为了试探他们,在“八王议政”事件中弘时和弘昼都掺和进去了,再加上胤祥临终前的担忧,因此,雍正是想试探这两个儿子究竟谁和八爷党掺和到了一起,而在“八王议政”事件中,胤祉连朝会也没有出席,雍正是想试探他究竟是坐山观虎斗还是无意政治躲避纷争。
结果,雍正的这一试探最终锁定了弘时,在奉旨抄家之时,弘昼为自己上演了一出“活出丧”的戏码,其目的就是为了远离政治,不想再掺和到朝局之中,弘昼这么做不但是做给雍正看,还同时是做给两个哥哥看,表明了自己无心储位的想法,让他们对自己放心,弘时当时还想拉着弘昼一起去,但弘昼被坑过一次之后,哪里还会再沾染此事,热衷于储位的弘时没有看破弘昼的心思,但胤祉看出来了,因此,胤祉对弘时说“让老五继续,咱们两人去就行了”,但胤祉去了以后只是在外面应付差事,大头戏则由着弘时去折腾,胤祉也因此洗脱了嫌疑。
弘时则害怕八爷党一伙把自己参与“八王议政”的事情说出去,因此,弘时违背雍正的初衷,把他八叔和九叔的门人远远的发配到边远地方,并把所以书信都私自收缴烧毁,但胤禩并没有打算把弘时卖了,而是进一步地给弘时贯穿夺嫡的心思,他激弘时说“你不如弘昼聪明,精明不及弘历,你争不过弘历,想要争夺那个位置,就要狠心”,胤禩暗示弘时要够狠,怎么狠?那就是除掉弘历。其实,胤禩对于弘时成不成功并不关心,他就是为了给雍正制造乱子。
弘时显然被争夺储位的想法冲昏了头脑,他派人暗中谋害知道他秘密的隆科多,还买通江湖杀手半路截杀弘历,最终,弘时的行迹败露,雍正为了替弘历清理障碍,忍痛赐死了弘时,而弘时直到临死前才知道后悔,一边哭,一边喊着“八叔,阿其那......"。
弘昼则在上演“活出丧”之后,主动进宫向雍正表明心迹“儿臣是百无一用之人”,在经过雍正的几番试探之后,弘昼最终洗脱嫌疑,明哲保身,雍正还夸他“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很不容易”。
历史上弘时并不是雍正为了替弘历扫清障碍而清理的,历史上的弘昼是有名的糊涂王爷
在历史上,雍正一生共育有十个儿子,但只有四个活到了成年,其他的都早夭,雍正所生的这十个儿子几乎都是雍正做皇子时生的,只有最小的弘曕是雍正做皇帝以后所生,乾隆继位后把弘曕过继给了一生无子嗣的十七叔胤礼。
历史上,雍正的四个成年儿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弘曕,因此,弘时算是长子,但史料关于弘时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清史稿》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其实,早在雍正做皇子时就不怎么看好弘时,当初,雍正请康熙到圆明园赏牡丹时,特意带了弘历和弘昼两个儿子见了康熙,但并没有带年纪更大的弘时,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雍正并不看好弘时。
在历史上,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弘时的性格大概属于比较耿直倔强,不受约束,生活方面也比较放纵,因此难以得到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的赏识,大概也基于这个原因,弘时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在康熙晚年,老三胤祉的长子弘晟和老五胤祺的长子弘昇都被康熙封为王府世子,弘时当时的年龄也和他们两个差不多大,但却没有受封,从这一点上来看,康熙也不怎么看好弘时。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弘时不受待见,雍正在建立秘密建储的制度时,曾说过:“朕的诸皇子尚幼,立储之事,现在怎么可以进行呢?”而雍正说这样的话时,弘时已经成年了,他当时已经十九岁了,怎么能说诸皇子年幼呢?雍正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其实不是,雍正之所以这样说,就表明了他早就把弘时排除在储位之外了。
弘时得不到康熙的赏识也就罢了,为何让自己的父亲雍正也不待见他呢?这可能跟胤禩有关,在雍正三年上半年时,雍正似乎对弘时还有有些指望,但也仅限于教导他做个贤明的皇子,为此,雍正特意为几个儿子从全国各地聘请了名师,而弘时的老师是王懋竑,此君是个程朱理学派,五十一岁时才考中进士,在考中进士后,大概是面试表现不行再加上年龄得原因,并没有被当时得康熙看中,没有授予他官职,因此他只能回到家乡教书,王懋竑对程朱理学研究得非常透彻,讲究淡泊无欲,同时他还对王阳明的心学深有体会,雍正让这么一个人来教育弘时,可谓用心良苦。
但王懋竑教了弘时没多久,他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因此他只能回家守孝,在临行前,雍正特意对他说:“不必遵制守丧三年,料理完丧事就回京吧!”可见,雍正对王懋竑的教育是满意的,在王懋竑守丧期间,雍正经常派人催他进京。
雍正四年下半年,王懋竑回到京城后,却发现再也见不到雍正和学生弘时了,他只得住在客栈等待消息,等了很久之后,他接到圣旨,雍正命他回家养老,王懋竑始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呢?
虽说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大致可以推测雍正和弘时产生了矛盾,而且矛盾很深,以至于父子绝情,雍正不但将弘时继给胤禩,而且还将弘时从玉牒中除名,并交给十二弟胤祹看管,弘时于一年后郁郁而终,死在了圈禁之所,很明显雍正心里没这个儿子了,雍正本来子嗣就少,为何要对亲儿子这么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冷酷地对待弘时呢?
其实这一切跟雍正打击八爷党有关,历史上弘时性格耿直,而他很欣赏八叔胤禩的为人,历史上的胤禩确实很得人心,因此,当雍正打压八爷党时,弘时看父亲雍正对八叔打压得太过分,因此他站出来为八叔求情,结果,他的行激怒了雍正,雍正的意思大概是:既然你那么喜欢你八叔,那就给他当儿子去吧。因此,雍正直接将弘时从宗室里除名。
还有一方面可能是弘时对父亲雍正也没有好感,因为雍正很早就让他与储位绝缘,在他看来雍正偏心,自己做为长子居然在雍正心里一点地位也没有,弘时也可能因此产生了叛逆心理,最终弘时死在了囚禁之所,终年二十四岁。
历史上的弘昼则是个有名的糊涂王爷,他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一样也上演了活出丧的戏码,但是历史上的弘昼上演活出丧不是在雍正时期表演给雍正看的,历史上弘昼在雍正时期表现并不荒唐,弘昼表现荒唐上演活出丧是在乾隆继位之后。
弘昼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乾隆继位后为了进一步集中皇权亲手炮制了“弘晳逆案”打压了弘晳和一批宗室成员,比如雍正指定的托孤大臣十六弟胤禄和胤祥的儿子弘皎,弘晳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也是康熙最为喜爱和牵挂的孙子,雍正也对弘晳颇为照顾,乾隆把弘晳改名“四十六”终身囚禁了起来。
因此,弘昼在乾隆时期表现很荒唐,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乾隆的猜忌,表明了自己无心黄泉,弘昼经常在家里给自己举行丧礼,自己则躺在床上,让王府中的人都跟着哭丧,弘昼还为此说过一句后世流传的名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弘昼不但自己上演活出丧,还经常为别人主持葬礼,乾隆看到这一点也很放心,因此,把很多宗室的葬礼交给他来主持。弘昼的荒唐还表现在在朝廷上殴打军机大臣讷亲,这一切都是做给乾隆看的。
最终,弘昼的荒唐表现消除了乾隆的猜忌之心,乾隆此后对他非常宠信,给予了弘昼足够多的钱财让他享用,弘昼最终得以善终,享年60岁,弘昼去世后,乾隆还经常写诗来怀念他,弘昼看似糊涂,实则精明,是典型的大智若愚。
▍雍正为弘历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为何放心弘昼?
雍正为了给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铺路,不得已只能除掉自己的另一个亲生儿子弘时,但是他还有一个儿子弘昼,却安全的做了太平王爷,各种原因不尽相同。
我觉得,雍正皇帝除掉弘时,是作为皇帝的正确选择,毕竟,他不想看到自己驾崩之后朝野混乱,自相残杀。因为弘时有野心,还和八阿哥扯到了一起,为了大清朝将来的稳定,为了弘历能够顺利继位,只能痛下杀手除掉弘时。
有人说,弘时被杀也是八阿哥的计策,自己失败了也要拉倒四哥的至亲,其中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再来说说弘昼为什么能够全身而退。弘昼一心装疯卖傻,大智若愚,善于藏掖,为的只是做个太平王爷,富贵一生。但是作为皇帝,雍正还是要弄清楚弘昼是不是弘历将来的潜在威胁,通过和弘昼的谈话,发现他十分坦白,说真话,弘昼直接说自己是装的,并且说雍正皇帝是太阳,而自己是荧荧之光,这让做父亲的雍正宽了不少心,另外,弘历也是个有能力的人,继位后也能够镇得住弘昼,所以雍正能够放心。
其实,从康熙皇帝晚年对弘历的疼爱有加,就可以知道后继之君是谁了,弘时有机会,但是只有一次,如果能够一次性除掉弘历弘昼,那时候雍正也没有办法了,但是一旦失败,就将万劫不复,皇家就是这样,要么一辈子图个安乐,要么一击取胜!
【个人看法,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
▍雍正为弘历扫清障碍,清理了弘时,为何放心弘昼?
雍正清理弘时并不是为了乾隆扫清障碍,这应该算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说法,在电视剧中雍正为了不让乾隆步上自己和老八胤禩的后尘,他决心在乾隆继位前替他扫清障碍,赐死了弘时。
而历史上雍正将亲儿子弘时削除宗籍,终身圈禁,并将其赐给胤禩为子,最终弘时在圈禁中抑郁而死。但在历史上雍正绝不是为了乾隆扫清障碍,弘时获罪于雍正更多是因为九子夺嫡的波及。
雍正与弘时之间的父子矛盾虽源于储位,但更多的是性格之上的不合
诚然,历史上的弘时与雍正之间的矛盾肯定是与雍正秘密立储有关系,雍正在雍正元年(1723年)继位之后就立刻进行了秘密立储,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雍正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是谁。
而雍正一生共有10个儿子,虽然儿子不少,但是雍正的儿子大多数都夭折了,最后雍正的儿子中长大成人的只有老三弘时、老四弘历也就是乾隆、老五弘昼和老六弘曕,这其中弘曕是雍正的老来子,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生人,而老四乾隆和老五弘昼是同一年生人,弘昼的生日仅比乾隆小不到3个月,所以为弟弟。
因此雍正继位时只能从三个儿子也就是弘时、乾隆、弘昼三人之中择一立储,弘时比两个弟弟大了7岁,雍正继位时他已经年近20岁,他实际上是雍正的长子,且当时已经生有儿子,而乾隆和弘时当时都年仅13岁,所以按正常逻辑选择,雍正继位后理应选择弘时为继承人。
弘时确实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美梦直到雍正元年年底就被打破了,十一月份是雍正老爹康熙的忌辰,雍正本应亲自前去祭奠,但雍正当时国务繁忙,于是他派了儿子乾隆代替自己前去祭奠。
在历朝历代能代替皇帝去祭奠先人的通常都是皇太子,因此来说雍正这个举动无疑对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他秘密立储的人是乾隆。所以说雍正秘密立储之后自己还早早就暴露了真实意图,有点让人感觉他的秘密立储有点显得多余了。
但一次代替祭奠先人还不能说明什么,但第二年康熙两周年忌辰时,雍正又再次派了乾隆代替自己去祭奠康熙,这一下满朝文武大臣基本都是心中了然,皇位继承人十之八九就是乾隆了,而弘时再傻也知道这些意味着自己与皇位无缘,他从皇位继承人选中败了下来。
弘时本来信心满满,他认为自己年级长,且还生有儿子,而弟弟乾隆和弘昼年纪都比较幼小,父亲雍正没理由不选择自己,结果雍正还偏偏就没选择他而是选了乾隆。
这种失望自然是让弘时极为沮丧,其实雍正之所以没选择册立弘时为继承人,和弘时的性格以及弘时与雍正最为反感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交往过密也有关系。
弘时为人性格比较率直、任性,这一点在史书上有些记载,《清史稿》记载弘时为“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基本上史书被这么记载的人这都是往坏了说,往好了说就是率直、任性和没城府。
史书上由于对弘时记载非常少,无法知道弘时具体性格和事迹,但是从这些只言片语至少能看出弘时的性格与其父雍正城府极深,善于隐忍的性格大不相同,所以就性格而言雍正都不会选择弘时为继承人。
除却这些,弘时还与胤禩交往过密,老八胤禩与老九胤禟都非常善于拉拢人心,胤禩为人斯文儒雅,待人接物心思非常细腻;而老九胤禟慷慨豪迈,挥金如土,所以都他们俩都深得人心,以至于雍正继位之初显得非常孤立无援,雍正也由此非常厌恶他们俩。
弘时的率直性格是最容易被胤禩这类人所折服,而且雍正在继位前与胤禩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雍正继位前韬光养晦,城府极深,与胤禩关系保持的也比较亲密,因此弘时可能根本摸不清父亲雍正在继位后内心中有多么厌恶胤禩,所以弘时在不了解父亲雍正的情况下和胤禩的关系走的必定是极近。
因此弘时和雍正父子之间的矛盾看似是因为皇储之位,实际是因为性格不合,弘时不了解父亲雍正的性格,与胤禩走得极近,而雍正也十分不喜欢弘时的率直性格,觉得他与自己格格不入。
因此在大概知道继承人是乾隆之后,弘时就越发沮丧,但是这也是他生性率直的地方,他并没有对乾隆做出过激举动,只是他对父亲雍正越发不满,与父亲雍正渐行渐远。
而且自雍正二年(1724年)之后,民间关于雍正得位不正的谣言四起,胤禩一党始终不肯臣服于雍正,这时候雍正怀疑是胤禩在背后使坏,于是开始决心对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进行毁灭性打击,也是自这一年开始,雍正对胤禩越来越厌恶,打击越来越大。
生性比较率直的弘时没考虑过这么多,由于继承人问题,再加上雍正对胤禩打击越来越大,弘时也对父亲雍正越来越不满,父子矛盾开始加剧。
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在此之前胤禩一党的党羽老十胤䄉和雍正同母弟老十四胤禵已经被雍正圈禁起来,这一年雍正开始彻底正面清除胤禩和胤禟,终于弘时对父亲雍正的不满也在这一刻爆发。
这段事史书记载很含糊,但是大概应该是弘时为胤禩向雍正求情,然后言语中顶撞了雍正,最终致使雍正大发雷霆。
雍正大发雷霆的结果就是弘时当时本来在紫禁城居住,他将弘时一家子从紫禁城中赶了出去,并且雍正削除了弘时的宗籍,还被过继给了胤禩为子,然后也同胤禩一样被圈禁在宗人府。
一下子从天上到地上,还摔得这么惨,弘时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替叔叔胤禩求情顶撞了父亲雍正几句就受到如此严厉惩处,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父亲雍正早就对他不满,只是这一刻被他顶撞之后爆发了。
在这种情况下,弘时被圈禁了一年,在第二年的雍正五年(1727年)就抑郁而亡。
因此来说历史上雍正将自己的儿子弘时圈禁而亡不是为了替乾隆清理障碍,毕竟当时雍正才5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暂时还考虑不到身后之事,他只是对儿子弘时的不满情绪日积月累到那一刻爆发了,他容忍不了自己的儿子居然会站在自己最厌恶的政敌胤禩这一边,而且还为了胤禩顶撞自己,这都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弘时结果就悲剧了。
弘时生前并没有想伤害或除掉乾隆的想法,反而他率直的性格更受弟弟乾隆喜爱,他们的兄弟感情还是比较不错,所以乾隆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后,乾隆刚刚继位还没有改年号时第一时间就先下诏为哥哥弘时平反,乾隆恢复了弘时的宗籍和皇子身份。
弘昼是历史上的荒唐王爷,但背后实际是明哲保身之道
电视剧《雍正王朝》弘昼唯恐陷入弘时与乾隆的皇位之争中,他表现出一副荒唐的活出丧闹剧,后来又在与雍正对话时稀里糊涂的装傻让雍正得以对他放心。
电视剧中的弘昼与历史上形象相似,只不过活出丧是弘昼为了表演给哥哥乾隆看的一出闹剧,并不是为了给父亲雍正表演的戏,剧中将这一情节提前了很多。
弘昼与乾隆同岁,只是生日上下了不到3个月,所以乾隆是哥哥,弘昼就是弟弟。这兄弟俩自幼就在一起学习,乾隆不用说,雍正选择的天之骄子,肯定是聪明过人,事实也证明乾隆执政60年的功绩摆着呢。
而弘昼则自幼就相对表现比哥哥乾隆差了一些,所以雍正选了乾隆没选弘昼,但不要以为弘昼是笨,他虽然是荒唐王爷,但却是历史上最会明哲保身的王爷。
弘昼不是笨人,所以雍正那近乎于公开似的秘密立储,他也早就知道了自己与皇位无缘了。先有父辈的九子夺嫡,后来又有弘时因为这些因素被雍正圈禁抑郁而亡,所以目睹了皇室的腥风血雨,弘昼早就明白既然与皇位无缘,那么报名最重要,因此弘昼在成年之后基本就是装疯卖傻,所以历史上雍正对弘昼并不是很担心。
雍正毕竟是父亲,弘昼在雍正时期装疯卖傻行为还有所收敛,但当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之后,弘昼的装疯卖傻行为越发升级,所以历史上弘昼的装疯卖傻主要是给哥哥乾隆表演呢。
弘昼其实本身还是比较有才华的,他比较工于诗词和书画,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锋芒,他很少在外人面前展现自身的才华,他更多的是留给后人一幅荒唐王爷的形象。
弘昼曾经在酒后给哥哥乾隆写过一首《金樽吟》: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首诗是弘昼留给后世的唯一诗作,也是唯一能证明弘昼工于诗词的诗作,这首诗被后人公认为保命诗,弘昼在荒唐之余还在担心哥哥乾隆对自己有什么想法,于是利用酒后吐真言似的写了一首诗,向乾隆表明自己无意于政治,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与知己好友推杯换盏即可。
除了写诗,弘昼还净干荒唐事,他曾经说过:“人没有一百年还不死的,还有什么好避讳的?”于是经亲自指挥过丧仪,坐在庭院的中间,让府里的家人祭奠哀泣,自己在一旁安然笑饮以为乐趣。而且制作冥器、象鼎、彝盘盂等物品,放在自己的塌前。
这就是影视剧中所表现的活出丧情节,只是历史上弘昼的活出丧是在乾隆继位之后表演给乾隆看的闹剧。
弘昼不止喜好举办丧事,动不动整活出丧的行为出来,他还真喜欢帮别人也办丧事,某些王公贵族去世,弘昼都是主动向乾隆申请去主持丧事,到后来乾隆已经习惯了弘昼主持丧事,于是让他专门宗人府的事物,也就是日后哪家皇亲贵戚去世,都有弘昼去主持操办丧事。
弘昼荒唐的表现除了在喜好在家里举办活出丧和热衷于操办主持丧事之外,他还展现出贪财嚣张的一面。
乾隆继位不久,他对弟弟弘昼还是比较不错,晋封弘昼为和亲王同时还任命他为议政大臣,参与决策军国的大事。某次朝会,弘昼与一等公兼军机大臣讷亲产生了口角,弘昼当场撸胳膊挽袖子挥拳头痛揍了讷亲一顿,讷亲的官职在不设宰相的清代就相当于宰相了。
而且讷亲也是王公贵族,他是康熙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的亲侄子,是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孙子,也是乾隆和弘昼的叔叔康熙皇十子胤䄉的表弟,按辈分来说乾隆和弘昼都算时讷亲子侄辈。
但是弘昼丝毫没给讷亲留面子,当着乾隆和所有朝臣的面痛揍了讷亲一顿,乾隆看到这一幕之后对弘昼的表现十分放心,他还并没有制止殴打,可见乾隆对弘昼殴打大臣的表现比较满意。
这就是因为弘昼当着朝臣面殴打大臣,就等于失去了朝臣之心,对于一个失去人心的皇子,那么他对皇位威胁肯定是非常小的。所以这就是弘昼想借机表演给乾隆看,想向乾隆表明自己无意皇位。
所以弘昼的荒唐表现,喜好活出丧,喜好办丧事,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殴打大臣,这样的人怎么会对皇位有威胁,而且弘昼为了更彻底打消乾隆顾虑,还表现出了贪财的模样。
殴打讷亲之事后,弘昼还故意向乾隆求取财物,表现出一副贪财的样子,乾隆也对弘昼的表现很满意,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皇位是绝对没威胁的,所以乾隆很大方地将雍正生前的潜邸雍和宫连同里面财物都赐给了弘昼。
可以说乾隆此举说明了继位之初皇位刚刚稳定的他彻底打消了对弘昼的顾虑,从此乾隆不再提防和猜疑弘昼,而弘昼也十分明白此点,此后也是一如既往地荒唐。
殴打讷亲之事后,弘昼不止没被乾隆惩罚,还获得了不少赏赐,从此朝廷大臣们都对弘昼敬而远之,当然这也是弘昼想要的效果。
弘昼可以说在乾隆继位之后又是写诗又是通过一系列的骚操作树立自身的荒唐贪财的人设形象彻底打消了乾隆对自己的猜忌。
相反弘昼在雍正时期却并没有这么多荒唐的毛病,这也可以看出弘昼主要还是为了表现给乾隆看,毕竟九子夺嫡的腥风血雨历历在目,弘昼可不想步上叔叔胤禩的后尘。
此后弘昼在乾隆时期一直深得哥哥乾隆的喜爱和信任,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昼去世,享年60岁。
所以说历史上弘昼是最懂明哲保身之道的皇子,他用大智若愚的行为打消了哥哥乾隆对他的顾虑,凭着一番胡闹妄为一生都深得乾隆喜爱和信任,乾隆一生都对他恩宠极高,弘昼也得以一生平安无事,寿终正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
推荐阅读:
清朝广州将军是多大的职位?周星驰版本的苏乞儿里展示的排面真能大过王爷吗?
上一篇:有文化可以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