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
▍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
这说明汉高祖刘邦平易近人,不拘小节用人才,当然娄敬能见到汉高祖刘邦娄敬老乡起了不小作用。娄敬有点才能,再加上汉高祖刘邦胸怀宽广,思贤若渴。
▍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
导语:汉五年,齐地一个戍边的平民娄敬路过洛阳,要求见当时已经称帝的汉高祖刘邦,经同乡齐将军介绍,娄敬拜见了刘邦,献上了定都关中的建议,后被刘邦采纳。这事透着“邪”: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一介平民,为什么会有这么卓越的见识?
娄敬见刘邦,确实是西汉开国史上一件奇怪的事情,也是关乎西汉国祚的一件大事。因为娄敬见了刘邦,谈了定都的建议,触动了刘邦,最终促使刘邦弃洛阳而都长安。
这件事在《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里都有记述,大同小异。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輓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原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根据史书记载,娄敬本来是齐人,汉五年因为要到陇西服兵役,路过洛阳,正好刘邦就在洛阳,于是娄敬就穿着羊袄去找老乡、帮助刘邦守卫的齐将军。说想见皇上谈事情。齐将军让他换上鲜亮的衣服再进见,娄敬不同意,说穿什么就什么,不用换衣。齐将军禀报刘邦,刘邦竟然召娄敬进见,并赐给他饭食,让他吃完再说。
娄敬饭后就问刘邦是否要定都洛阳,刘邦说是!娄敬就分析了洛阳存在的问题,指出定都洛阳必须是德政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否则,洛阳无险可守,一旦失德,很容易被攻破。洛阳是“有德者王、无德者亡”!西汉刚建立,德泽而没建立。且山东异姓诸侯王势大,定都洛阳很不利。而关中正好相反,关中地势易守难攻,背靠关中和巴蜀两个大粮仓,进可攻、退可守,占据关中,相当于扼住天下诸侯的咽喉。
刘邦觉得娄敬说得有道理,就把他的意见拿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人,都建议在洛阳定都,这样回老家探亲方便。
刘邦又问张良,张良认为娄敬说得对,刘邦才下定决心,定都长安。
这个现象非常奇怪,甚至不合常理:娄敬一个到陇西服兵役的庶民,刘邦怎么会接见他?娄敬一介平民,怎么会懂那么多的大道理?
因为无史可考,笔者只能根据事情做个简单的推测分析:
一、娄敬的身份推测:
娄敬一介戍边的平民,怎么会讲出那么高深的道理?看看史记的描述: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後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慕义怀德,附离而并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夷大国之民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这么长的一大段对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收录进来。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娄敬不仅熟悉历史、也熟悉地理,更对王道理论也很熟悉,对刘邦与项羽的对抗情况也非常了解。这是一个普通戍边的平民吗?
不仅如此,娄敬因为定都建议提得好,刘邦赐姓“刘”,所以叫刘敬。并拜为郎中,号奉春君。
而娄敬接下来又做了三件事,更让刘邦刮目相看:
一是劝阻刘邦不要打匈奴。刘邦因为韩王信的原因,要打匈奴。娄敬出使匈奴,看出端倪,认为匈奴有诈,打不赢。刘邦不听,结果白登被围,差点丢了命。刘邦回来就向娄敬道歉,并封娄敬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二是对待匈奴政策。娄敬认为,汉初国力弱,不适宜与匈奴对抗,建议和亲。刘邦采纳,并派娄敬为使,出使匈奴,签订和亲条约。
三是迁徙六国贵族及豪强到关中。娄敬认为,关中离匈奴近,快马一天一夜就能赶到。为了抵御匈奴,同时为了防止六国贵族造反,建议把六国贵族及豪强迁到关中来。被刘邦采纳,并交给娄敬实施。
娄敬作为一介平民,不仅懂历史、地理、王道理论,而且还懂外交,甚至军事也懂,你说,娄敬会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吗?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笔者敢肯定,娄敬绝不是一介平民,而一个“士”人,一个饱读史书及其它典籍的士人。
第一种可能,这个士人是战国四公子中某一位的门客或者门客的后人。战国四公子都与秦国有过直接对抗,特别是信陵君和平原君联手把秦国打败过。六国灭亡后,秦朝必须要对四公子进行清算。四公子的门客们为了逃避秦朝迫害,而改名隐藏起来。刘邦的结义大哥张耳曾经就是信陵君的门客,后来因为秦朝政府的通缉,隐姓埋名躲起来。娄敬很有可能也是这样的身份,从山东来,估计不是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就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或者是某位有文化的门客的后人。
第二种可能,娄敬可能是一位儒生。他对刘邦讲的那一套,完全就是儒家“以德治国”理念的重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儒生害怕被坑被杀,所以许多儒生隐姓埋名,躲到乡下避祸。
第三种可能,娄敬家里可能藏有典籍,为了防止被焚,所以躲了起来。至于他是儒生还是黄老学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读了许多书。
第四种可能,娄敬可能是六国某一贵族的后裔,秦灭六国后,为了避祸,改名换姓躲起来,等天下太平再出山。
汉五年楚汉战争刚结束,天下基本平定。娄敬虽然人在家里坐,但注意收集天下情报,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已经做好了出山的准备,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
恰好这时娄敬被征调去陇西戍边,而他可能早就打听到自己的一个齐姓同乡在刘邦帐前当将军,保卫刘邦的安全。于是娄敬途经洛阳时,就找到这位齐将军帮忙,以便见一下刘邦。娄敬知道,只要见到刘邦,他就有办法说动刘邦。
一切皆如娄敬所愿,他见到了刘邦,并且提出的建议也触动了刘邦,他勇敢的尝试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刘邦的态度推测:
娄敬见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称帝,由汉王晋升为大汉皇帝。娄敬一介平民,刘邦为什么要见他?分析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刘邦本来就是平民出身,对平民有天然的亲近感。
刘邦本来就是农民出身,起事以前,整天和田头农民、街头小贩、屠夫这些平民打交道,并且称兄道弟,许多人还是莫逆之交。像卢绾、樊哙、周勃这些人都是刘邦的铁杆。还有一些基层官吏,像萧何、曹参、夏侯婴等。这些平民兄弟,是刘邦事业的倚仗力量。所以刘邦对平民有天然的亲近感,娄敬说想拜见刘邦,所以他就没拒绝。
二是娄敬来自齐地,与丰沛比邻而居,算半个老乡。丰沛是刘邦故乡,刘邦起事后号沛公,就是管理沛县的县令。沛县属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最北面的一个县,沛县再向北,就是山东地界,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所在地。徐州话与山东话属于一个语系,语言、生活习惯基本都一样。所以啊,齐人对刘邦来说,相当于半个老乡。对于常年在外流浪的刘邦来说,听说有老乡来拜访,肯定很高兴的。
三是刘邦本身对等级尊卑看得并不是很重。
刘邦是个平民皇帝,对等级尊卑看得不是很重。虽然汉承秦制,但在礼这方面,刘邦不喜欢秦礼的繁琐,所以刘邦在定陶初登大宝时,对于礼仪,没有从秦国继承太多,这也是刘邦不注重尊卑的一个原因。刘邦和那帮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随便惯了,甚至在定陶刘邦称帝的登基大典上,那帮老部下饮酒争功、醉后狂叫、拔剑击柱、无所顾忌。让刘邦很不舒服。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后来叔孙通集结儒生,为刘邦编制了一套礼仪。汉七年,长安长乐宫落成,才正式举行朝仪大典,刘邦才真正体会到做皇帝的滋味。
不过在汉五年,还是不注重尊卑的,所以,娄敬才有机会。
四是齐将军说好话,刘邦信任齐将军。
娄敬的老乡齐将军应该是刘邦的近身侍卫,刘邦应该比较信任,所以齐将军在刘邦面前能说上话。娄敬拜托了齐将军,齐将军在刘邦面前一说合,刘邦就接见了。
五是刘邦有可能听说过娄敬是个读书人,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所以才接见。
刘邦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打天下需要人才,治天下也需要人才。所以刘邦对人才很看重,对除了儒生以外的读书人他都尊重。刘邦听说商山四皓很有名,当皇帝后就想请四皓出来辅佐自己,但刘邦对待儒生的坏名声让四皓担心受辱不愿意出来。前面我们说了,娄敬肯定是个读书人,也许齐将军向刘邦介绍了娄敬的真实身份,所以刘邦才会破格接见他,并且还赐他酒饭,让他吃完后慢慢说。
以上不管哪种原因,都会导致刘邦不计较娄敬的平民身份,放下架子接见他。
三、张良的态度推测:
刘邦即帝位以后,定都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刘邦的本意是定都洛阳,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帮大臣们也愿意定都洛阳,毕竟洛阳离他们家乡近嘛。
但是张良肯定是不建议定都洛阳的,但他没有提出来。后来娄敬提出定都长安的建议,刘邦举棋不定,请张良出来拿意见,张良支持娄敬,刘邦才下定决心定都长安。
奇怪的是,这么重要的定都意见,张良为什么不早点提出来?为什么非得要等娄敬提出来以后再“附议”?
笔者认为,张良不是不想提意见,而是张良觉得当时的形势一边倒,提了没有用。而且当时刘邦和张良太熟,张良说话又不是直截了当的,不一定能引起刘邦的高度重视。所以张良不说。
娄敬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跑过来,帮张良“助攻”?
笔者推测,娄敬很可能是张良找来的“托”!
张良的用意是:刘邦和丰沛班底都希望定都洛阳,自己势单力薄,找来娄敬,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娄敬是局外人,属于第三方,第三方的立场往往比较公正,这样决策者往往易于接受。
张良本来就是韩国贵族,娄敬也是六国人,也许他们早就相识,所以在定都的关键时候,张良找来娄敬,让他扮演“程咬金”,半路杀出。结果收到了奇效!
张良请“程咬金”可是有历史记载的:刘邦晚年,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向张良问计,张良就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结果“商山四皓”一出山,刘邦就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
娄敬这个“程咬金”和商山四皓这四个“程咬金”最后所起到的效果出奇地相似……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张良功成后身退,要从赤松子游。史记中记载,黄石公传给张良太公兵法后,约定十三年后张良到济北找他,而济北,可是齐地啊。娄敬是齐人,看娄敬的能耐,应该不输张良,娄敬会不会也是黄石公的徒弟,张良的师弟?
而巧合的是,娄敬当了几年建信侯以后,也不知所踪,会不会也从赤松子游了?
可能性很大!!!!
结论:娄敬一介平民,之所以得到刘邦接见。一来因为刘邦是平民皇帝,不注重尊卑,对平民有亲切感,礼贤下士;二来娄敬很有可能是个读书人,所以提出的建议很有见地;三来娄敬可能是张良找来的托,是为了以第三方身份公正提建议,以坚定刘邦在关中定都的决心!
▍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
娄敬是西汉历史上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他的出现也映衬出了刘邦的善于用人,不拘一格。
公元前202年,刚刚打赢了楚汉之争的刘邦,打算把都城定在洛阳,手下的这些一起跟他打江山的小地方人对于洛阳这种大城市还是非常有好感的。可是这时候一个从齐国赶往陇西戍边的小卒也刚好路过洛阳,他就是娄敬。
娄敬听说了刘邦打算定都洛阳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但是只是普通一个小兵想见到当朝的皇帝,这个难度在后来人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在娄敬看来,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他运气好的一点也在于他碰到的是刘邦,一位同样起于草莽的人。在他的眼里,人才是能不能为他所用,而起点并不重要。
而娄敬之所以能见到刘邦,其主要还在于中间有一个牵线的人,这个人就是娄敬的老乡——虞将军,一个刘邦宫中的守卫。娄敬到了洛阳,身上穿着个破旧羊皮袄,就去见老乡虞将军了,见面就直说想要见皇帝,还口口声声说,要跟皇帝说点国家大事。
虞将军作为老乡还是很看重娄敬的,还特意拿了一件光鲜亮丽的衣服,想让娄敬换上,结果娄敬却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总之就是穿啥来的就穿啥去见,换是不存在换的。虞将军倒也不强求,就去跟刘邦汇报去了。
刘邦闻听以后,也觉得娄敬这个人挺奇特的,当即宣其进见。娄敬来了以后,刘邦也没直接问东问西的,反正弄了一桌子好酒好菜供着,让娄敬吃饱喝得了,才探讨“国家大事”。
迁都关中娄敬跟刘邦说的“国家大事”就是——迁都。
娄敬的观点很明确,当年周朝以德治国,但是德高时国在,德不在时,国便名存实亡了。时至今日,汉主刘邦以武力打江山,自然也要防备其他人打他的江山,所以应该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洛阳这里实在是不太适合,虽然繁华程度胜于当时的关中,但是其防御性却要差一点。而关中是秦人当年起家的地方,无论是攻防都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而且有秦人多年的经营,其土地肥沃程度也相当不错。综合考虑,关中才是适合定都的地方。
刘邦非常重视娄敬的观点,所以把迁都的事儿拿到朝堂上跟大家讨论,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犹豫不决的刘邦于是又去找他最信任的人——留侯张良,而张良也给刘邦吃了一颗定心丸,迁都关中优于定都洛阳。
于是,刘邦一声令下,迁都关中。至于那些不同意迁都的大臣,也都是常年跟着刘邦混的,自然仰刘邦马首是瞻,这才有了后来的历史名城——长安。
除了迁都以外,娄敬还为刘邦献了两道计策——和亲和移民
这两道计策都是针对北方冉冉升起的新星大国——匈奴的
秦朝末年,中原大地打得个热火朝天,在北方的匈奴也没闲着。一代雄主冒顿单于一统草原,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匈奴远比以往强大很多,“控弦之士三十万”之巨。
但是刘邦却并未重视已经强大起来的匈奴,在韩王信投降匈奴以后,刘邦的大军也指向了匈奴。但是为保险起见,刘邦派出了十几个使者去匈奴打探情况,回来汇报的结果都是“老弱残兵”,可以轻松击败,唯有娄敬出使回来汇报的结果是,匈奴有诈,不可轻敌。
但是刘邦却并未重视,反而轻敌冒进,以致有“白登之围”,差点命丧。后来靠着陈平贿赂匈奴阏氏才幸免于难。回来以后,刘邦更加重视娄敬的意见。于是娄敬先后为刘邦献了这两条计策。
和亲
即以汉朝公主嫁予匈奴单于,未来生下子嗣即为汉朝外孙,亲人一般,匈奴自然臣服了。不过后来在吕后的制止之下,并未将刘邦唯一的公主鲁元公主嫁予冒顿,而只是以公主的名义嫁了一个宫人。
移民关中
移民关中即是将以齐国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为首的关中六国贵族后裔,移民至关中。
与和亲政策不同的是,移民关中是一个一石三鸟之策。一方面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增加抵御匈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彻底解决六国后裔的威胁。
消失于历史长河的娄敬娄敬因为被刘邦赐姓,所以也被称为刘敬,被刘邦加封为建信侯。
但是,在历史的记录中,娄敬在献出这三条计策以后,就彻底消失了。没有再为刘邦献上一策,他的建信侯爵位也没有传承后代的记录。而这三条计策也不过是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两年之间献上的。
有说娄敬得道成仙的,也有说娄敬退隐山林的,还有说娄敬告老还乡的,说法很多。不过,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有娄敬山、娄敬墓、娄敬洞、建信侯祠等地方存在。
相传娄敬晚年隐居山林,热衷于以仙术种黄金,至今仍有当年娄敬种黄金留下的种金坪、晒金场等地。
这些虽然无法证实,但是娄敬为刘邦献上的这几条计策却是记载在史书之中的,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中的一个谜——出现得神秘,消失得离奇。
▍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
娄敬:我就拿捏的死死的,知道刘邦不会杀我!
说到娄敬,我们必然想到刘邦被围白登之前娄敬劝刘邦的那段画面!
娄敬,既是刘敬,刘邦赐姓刘后改为刘敬!
娄敬本是一介平民,硬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跨越阶层升级为列侯!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本是六国之一的齐国人,因被抓了要去陇西戍边,恰好经过洛阳,遇到了同乡虞将军,于是他就说要见刘邦,也不知道当时虞将军怎么想的,皇帝说见就能见?换做今天不要说皇帝,就是科级干部都见不到!
配图-1娄敬
于是在虞将军的安排下,娄敬有了见刘邦的机会!老虞还特意给娄敬准备了几件看起来像样的衣服,当时娄敬不要,他就要穿自己的破羊皮袄子见刘邦!从这里可以看出娄敬是一个聪明人,刘邦何许人也?当年郦食其被他帽子里撒尿,就是因为看他书生样,看不惯!
你说一个大头兵,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跟皇帝说?皇帝能听你的?
娄敬还真有两把刷子!不然不会这么莽撞地去找死!刘邦骂人杀人那是出了名的,从来不留情面,更何况虞将军也没有什么值得给面子的!没想到娄敬找刘邦说定都到哪里比较合适的事情!
要是放今天,估计早就被安保人员拉到警戒线之外去了,再不行就关起来,寻衅滋事!
还好刘邦见了娄敬,娄敬就问刘邦,大王想把都城建在洛阳?或是大王还想跟周天子媲美?
配图-2周天子
刘邦回答道:是的,你一小兵蛋子,想干啥?这种国家大事是你能够过问的?
娄敬说:大王,你不会这么小气吧,我可听说你不会因言语而废人呐!难道我听错了?
刘邦说:滚犊子,你今天要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看我怎么整你!?
娄敬:大王你看,周天子为何能八百年不倒?
刘邦摸摸胡子,看看娄敬,寻思你这小崽子,不要在这扯淡!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配图-3
娄敬:周之所以能传37代王而不倒,是因为民众爱戴他,诸侯拥护他,他祖上积德,反观大王你,你觉得你祖上积德了吗?
刘邦:泥腿子,积啥德!
娄敬:那你看看周天子,战不用一兵一卒,都城布防不费一兵一将,百姓争先恐后地孝敬,诸侯四面八方来朝!你觉得你能做到哪些?
刘邦想了一想,这貌似办不到!
娄敬:大王从沛县起事至今,为天下百姓,大小诸侯做了什么实事吗?
刘邦咬着手指说到:我,我,我......最起码是个农民起义吧,出身阶层比较接近百姓呀!
娄敬:那你今晚睡觉撤掉守卫试试!
刘邦:那不行!要老命了!那你说咋办?
娄敬:都城设在咸阳,哪里有天险可守,而且关中平原也算富裕,进退都可!
刘邦跟大臣们商议,找张良合计,最后还是定都咸阳!
娄敬因此获得三个好处:1、不用戍边 2、赐姓刘 3、封郎中官职!
配图-4娄敬
娄敬还做了几件事情,影响了刘邦的大方向,其中一个是劝刘邦放弃征讨韩王信!刘邦没有听娄敬的,结果是被围白登山,最后是送钱送珠宝送牛羊贿赂匈奴,才得以逃脱,刘邦在做皇帝之前,打败仗那时常有的事情,动不动就要韩信救援,早没脸没皮,他也不觉得丢脸!
但是做了皇帝之后!御驾亲征结果差点被俘了,脸丢大了!
回来他就找到娄敬,给娄敬道歉,说我现在悔不该当初,要是听了你的我就不会这么丢脸了,这样我给你封侯,封关内侯,以后你有什么话,直接说出来!不要客气!
估计刘邦说完这个话就后悔了!毕竟娄敬拿捏刘邦是拿捏得死死的!
这不刘邦败了,拿匈奴单于没有办法,就问娄敬,要不你就劝降!
也亏刘邦想得出来,冒顿单于何人?老爸都敢杀,去了不等于送死?
于是娄敬就跟刘邦说:他这种人,不可能讲什么仁义道德,他也不在乎!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制服他.......
配图-5
刘邦就问:什么办法?
娄敬:说了怕你弄我......
刘邦说:不弄你,说吧!
娄敬:把你家鲁元公主嫁给他,给他生一堆儿子!!!
刘邦:卧C......吕雉能饶了我?你是不知道我们家母老虎的厉害吧!完犊子的玩意儿!
娄敬:当我没有说!
刘邦:别,我想想,让我想想,可不可以别的女人!?
娄敬:那就找个宫女,封为公主,嫁给冒顿!
刘邦:好主意!
很长一段时间,汉匈都是这样相处和平,汉朝大量地给匈奴送珠宝财物,送女人!
配图-6
可见娄敬此人,来历还是比较神秘的,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小百姓,至于说流传他是六国权贵之后,或者是黄石公的徒弟,张良的师弟,这些都是故事了,但是他确实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也影响着刘邦的决策!可以说是一个人物!
司马迁对其评价是:"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娄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能见到汉高祖刘邦?
娄敬一介平民之身,何以能见到贵为天子的汉高帝?
一切源于刘邦一个习惯。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後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適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
反秦起义的时候,陈胜项梁都曾占领过高阳县,但郦食其觉得他们不能纳谏,所以藏起来,等到刘邦来了,就想自荐。
刘邦手下有籍贯高阳县的骑士,刘邦常常问他同乡中有那些贤士豪俊。
这个常常就反应了问题,刘邦问各地的贤人志士不是一次临时起意的动作,而是一个习惯。
并且每占领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拜访吸收当地的贤人,这一点在《功臣表》有诸多例子,功臣表中很多功臣从起的时间和刘邦行动路径一致,这表明刘邦一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去吸收当地的贤人。
如汉中人赵衍
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后为河闲守,陈豨反,诛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
刘邦在汉中短短一个月就把赵衍收到麾下,赵衍的献计也成为暗度陈仓的真正原型,帮助刘邦打入关中功劳甚大。
既然刘邦求贤若渴常常主动去问,那么手下的人知道老板的行事作风,会不会主动推荐自己知道的能人?甚至天下人知道皇帝求贤若渴,会不会主动自我推荐,献计献策?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娄敬能见到刘邦,也是因为同乡人引荐的关系。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輓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原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秦汉时期各种郎(郎、郎中、中郎)是侍从官的泛称,就是在君主身边听候差遣的,通常是中低级官员,但是他们能直接面见皇帝,可以说是炙手可热,一旦能力得到认可,就会升迁外放,可以说是高级官员的培训班。
从刘邦身边的侍从官引荐其同乡,可以推测,刘邦有意收纳不同籍贯的中低级官员为侍从,可以方便顾问,了解各地民情,了解各地人才分布。
所以娄敬能见到刘邦三个原因。
刘邦求贤若渴刘邦手下人知道皇帝求贤若渴,不吝于引荐天下人知道皇帝求贤若渴,积极献计总结来说就是刘邦有意安排人才的引荐渠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