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怎么来的?
▍牌坊是怎么来的?
牌坊是中国建筑中一种特有的文化标志,在古代牌坊也叫牌楼,虽然自来有“牌坊起于宋而盛于清”的说法,但其实牌坊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比如,我们从古代的城市就可以看到牌坊的影子。
我国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所谓的“坊”就是指城市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划分成很多方形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这些坊也就成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单位。
在坊与坊之间一般修建有三米左右的夯土坊墙,坊墙中央设有坊门,以便通行,因为这些构成城市的坊有大有小,所以,一个坊一般会有二至八座坊门,每个坊门上都会写上各自的坊名,比如唐长安城有“兴安坊”、“永兴坊”、“长兴坊”等。
古代不同的坊内居住的人也不同,身份的贵贱、行业的不同都会居住在不同的坊内,比如前面提到的唐永兴坊里住的是宰相魏征等一些名门贵族,道政坊住的是酿酒工人,平康坊居住的则是一些风尘女子。
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每年除几个规定的节日外,各坊每天都必须按时开闭坊门,实行宵禁制度,这是坊门的一个重要功能,除此之外,官府还会把坊门当作告示牌,或将居民在道德功名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张榜于坊门之上。
等到了北宋中期,因为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里原先封闭式的里坊制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政府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开始允许市民不用到指定的坊市中去进行商业交易,可以自主临街开设店。
这样一来,坊与坊之间的隔墙就被拆除了,虽然坊墙被拆除了,但高高耸立的坊门却保留了下来,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既没有墙体也没有坊门的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牌坊了。
再后来,牌坊的类型慢慢的固定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功名牌坊、道德牌坊、标志牌坊、陵墓牌坊,比如,明洪武二十一(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状元坊,以表彰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此举开创了由政府批准修建牌坊的先例。
明清时期,由于“从夫于地下”的思想备受推崇,所以寡妇自杀殉夫已渐渐成为一种习俗。到了清朝雍正六(1728)年,雍正皇帝批评寡妇殉夫是逃避家庭责任的行为,提倡真正的节妇应该为夫家恪守妇道继续活下去才对。自此以后,自杀殉夫的寡妇明显少了很多,于是,为了表彰寡妇的守节行为,各地纷纷建起了很多的贞节牌坊,贞节牌坊这种道德类牌坊的大量出现一方面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极不友好的态度,另一方也反映出了当时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更为专制。现在已不再新建古时的那些功名或道德牌坊了,所建的也都是一些标志性牌坊,但还是会依照古时牌坊的样式,可见牌坊这种方式已经沉淀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了
------------------
推荐阅读: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