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迁移历史是怎样的?
▍畬族迁移历史是怎样的?
《覆巢之下,无完卵》。《长江中游》及八百里云梦泽(洞庭湖一带)是苗瑶畲先民的美好家园。⇒→公元2世纪前后,《第一次蛮华(畲汉)战争》后,受北华人的屠杀与挤压,《聚居民族》被打散成《散居民族》,由洞庭湖湘江进入赣粤闽的赣江、韩江、九龙江流域,以及其滨海地区,以【徭.畬分化】为标志。《第二次蛮华(瑶畲.汉)战争》⇒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始,至公元716年,约48年的畲汉战争期,失去美好家园,形成祖源地在凤凰山的概念,以陈元光请设【漳州】为标志。《第三次畲汉战争》失去赣西南后,此处畲民彻底消失,客家人兴起,以王阳明请设【崇义县】为标志。。
▍畬族迁移历史是怎样的?
他们讲迁徒,我来讲起源。
畲族起源
畲族始祖“盘瓠”。始见于汉代“武陵蛮”传说:远古高辛氏遭戎侵扰,帝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帝之神犬槃瓠遂衔吴将军头来,帝不得已,乃以少女配之。
槃瓠负女入南山石室中,结为夫妻,子孙繁衍。此神话传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晋干宝《搜神记》(《汉魏丛书》本)卷三: “昔高辛氏时,有房王作乱,忧国危亡,帝乃召募天下得房氏首者,赐金千斤,分赏美女。群臣见房氏兵强马壮,难以获之。高辛帝有犬字曰盘瓠,其毛五色,常随帝出入。其日忽失此犬,经三日以上,不知所在,帝甚怪之。其犬走投房王,房王见之大悦,谓左右曰: ‘辛氏其丧乎!犬犹弃主投吾,吾必兴也。’房氏乃大张宴会,为犬作乐。其夜房氏饮酒而卧,盘瓠咬王首而还。辛氏见犬衔房首,大悦,厚与肉糜饲之,竟不食。经一日,帝呼犬亦不起。帝曰: ‘如何不食,呼又不来,莫是恨朕不赏乎?今当依召募赏汝物,得否?’盘瓠闻帝此言,即起跳跃,帝乃封盘瓠为会稽侯,美女五人,食会稽郡一千户。后生三男三女。其男当生之时,虽似人形,犹有犬尾。其后子孙昌盛,号为犬戎之国。
《广异记》则云:“高辛时,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主怪之,弃于道下,七日不死,禽兽乳之。其形继日而大,主人复收之。当初弃道之时,以盘盛叶覆之,因以为瑞,遂献于帝,以盘瓠为名也。后立功,啮得戎寇吴将军头,帝妻以公主,封盘瓠为定边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再(冉?)、向、蒙、旻、叔孙氏也。”
广西金秀瑶族传说:古代平王养有龙犬。高王出兵侵扰,平王张榜招贤:能灭高王者,三个公主随他娶。龙犬口衔告示上殿,平王为之饯行。龙犬渡水见高王,借机咬断其颈,衔头渡海回国。后与三公主结为夫妻,化为人形,平王封他到南京十宝殿做“盘护王”,生下六男六女,成为瑶族十二姓之祖。
苗族神话说,远古神农时代,西方恩国有谷种,神农张榜告天下:谁取得谷种,愿以伽价公主许配。御狗洛翼取得谷种归来,神农果将公主嫁给他。婚后两年,公主生下一个大血球,神农一剑剖开,走出七个男七个女。
流传于浙江、福建畲氏地区的神话说,古代高辛王耳朵痒,扒出一条金虫,放在瓠篱里养,上盖金盘,称为“盘瓠”。后来金虫化为金龙,飞下大海。番王出兵侵扰,高辛王张榜招贤,谁杀掉番王谁就娶三公主。金龙化为麒麟,咬来番王头,杀退番兵。后来金龙化为人形,和三公主结婚,生下三男一女,成为畲氏 盘、蓝、雷、钟四姓的始祖。
涉及此神话的有关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伊尹四方经》、《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搜神记》(二十卷本)、《水经注·沅水》、《述异记》、《淮南子·地形训》、《黄冈武陵记》、《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等。
一、《广异记》记载看点“高辛时”指高辛氏时期,高辛氏指“帝喾”,帝喾黄帝曾孙,陶唐氏尧之父。文中“帝”指帝喾,帝喾之女(公主)也就是说“盘瓠”帝喾之女婿,尧之妹夫,畲族之始祖。
《帝喾 》
“喾或作告、俈。传说中远古帝王。传为黄帝曾孙,尧之父。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代高阳氏为帝,称高辛氏。在位七十年。传帝喾四妻四子:元妃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简狄,生契。次妃陈锋(一作丰)氏女庆都,生放勋(尧)。次妃娵訾氏女常仪,生帝挚。近人云,帝喾当为上古东方部落领袖,与帝俊为一人,卜辞称高祖夋。”
二、广西金秀瑶族传说中同样有高辛氏即(高王)帝喾。
三、苗族中的洛翼同样娶公主,神农氏之女。
四、浙江、福建畲族传说中同样有高辛氏(高辛王)之女(三公主)。
《广异记》、广西金秀瑶族、苗、浙江、福建畲族四家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可以肯定一点,讲述的同一故事娶公主。那么瑶、畲、苗、汉始祖之一“盘瓠”。
▍畬族迁移历史是怎样的?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
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
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
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
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
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盘古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盘古王的传说,甚至把盘古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
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
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大埔县的光德镇九社村也有人讲潮语的。
凤凰山脉横亘在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与潮州地区的饶平、潮安之间,主峰也叫“凤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粤东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与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1559米),但是粤东最高峰在广东省内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广东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远地区。
大埔县和丰顺县是原属潮州的两个客家语为主流的县,早在清末,就已经以“潮州的客家县”而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争取收复中国东海海域外群岛链国“流虬”(Loochoo)的首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还有福建省(台湾)巡抚、洋务派南洋水师人物丁日昌等。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著有《岭外三州语》一书专门论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应州,其中的潮州现在大家都只有潮语的印象,其实原来所谓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丰顺两县。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会馆,又细分为:潮阳惠来分馆、海澄饶分馆、揭普丰分馆,其中的揭普丰分馆,就包含丰顺县。共计“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丰县的潮州九邑会馆,则包括了大埔县。
mzchen123 网友回复:据最新考证:畲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条河环绕故后来就叫畲江.
畲族现在很少,在广东的丰顺、潮安、增城、东源等县域都有,但是总数很少。
畲族传说中的高辛皇,其实汉族古代传说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也叫高辛。畲族把自己民族的远古始祖盘古与汉族的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和畲人迁到粤东潮嘉一带后的民族英雄“高皇(狗皇)”混为一谈。让人怀疑畲族与汉族也许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因为从他们的文化很多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其实畲族的狗皇,谐音为“高皇”,是在潮嘉境内发生的从瑶族分化出来,与客家人斗争过程中的民族英雄,是畲族在丰顺形成过程中的真正领导者。而盘古则标示着畲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盘古应该是粤西北一带,瑶族人的远古始祖,当然因为畲族本来就是从瑶族里分化出来的民族,所以盘古肯定也是畲人的远古始祖。而帝喾,似乎与畲族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畲人的一种附和。帝喾似乎应该是中原一带的人物,理论上未必来过岭南广东。
潮嘉地区的畲族,居住在远离珠三角的凤凰山脉地区,但是他们的许多语言听来却像是粤语(广州话),虽然其间隔了丰顺、紫金、博罗等县才到广州,但是如:客家话说的“看(kuon)”字,在畲族语中是说“睇(taei)”的。畲族语说“睡”,一般讲“睡目(hsoei-muk)”,而畲族语则讲“奋(混) / 奋觉(fun/ hun-go)”。用畲族语说“梅州”,发音是 Mui-Dziu,也有读成Mue-Jiu。
畲语:
这“锅”
那“铌”
的“其”
我(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也是读阴平调,即第一声)
你(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
他(发音与客家话的“企”字基本一致,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
我们=我难
你们=你难
他们=企难(等号后字均为客家话音,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
大家=齐侪
这里=锅地
那里=铌地
哪里=逮地
谁=时人
有=呵
没有=茅
还有很多语言都可以看到畲族语与粤语的渊源,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待诸位如果有心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以证实。
也许客家人过去有称广府人为“蛇佬”,也跟畲族有关系吧,因为一些学者认为,此词中,客家话的“蛇”字,本来就应该是指“畲”字,此二字在客家话里,发音比较相近。
▍畬族迁移历史是怎样的?
潮汕畲族文化之畲族族源畲族文化是潮文化古老来源之一支。在潮汕,畲族人口只占总人口极小一部份,但在潮文化中,却处处可看到畲族文化的痕迹。
例如潮州民歌源于畲族的赛诗会,潮州歌册吸收畲歌的各种形式,潮剧老丑的“痰火喉”和“卷舌曲”仿自畲歌,潮剧武戏“招马”程式源于畲族的招兵节,畲族“龙头杖”成为潮剧《杨令婆辩本》的重要道具;又如潮人的农作用草木灰和贝灰施基肥源于畲人的“刀耕火种”,畲绣引发潮绣发展,畲人的神农节广泛流行于潮人民间,等等。 无数文化现象表明,畲族文化对潮汕文化影响深广。
因此,探讨潮文化的来源时,无疑必须对畲族族源来一番深入考究。关于畲族族源,研究者向来众说纷纭。有人根据畲民姓氏和盘瓠崇拜,认为他们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有人根据畲民的古地理分布,认为是古越人的后裔;此外,还有源于徐夷和河南夷人之说。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缺点,即忽视了畲人迁徙中的陆系和海系的区别。
从历史文献资料看,畲人迁徙方向不一,既有从湖南至广东的迁徙,也有从广东向广西的迁徙。
尤值注意的是,大量宗谱文献和口碑历史,都记载了以潮州凤凰山为策源地的畲人,向闽西和浙南的迁徙。而这方面的迁徙则可追溯到汉以前。这至少表明古粤东的畲人未必来自湘楚之地。鉴于畲族迁徙中常有漂洋过海的记载,《山海经》郭璞注也有“盘瓠杀我王,……浮之会稽东海中”说,不妨判断,古粤东畲人是经海路迁徙而来的。 印纹陶文化在南海诸岛的各线分布,也可作为海系迁徙说的一种印证。古代粤东畲族的盘瓠神话中,首先可看到的是海、陆二系的初步区别,接着则是海系对陆系的融合。前一类传说的盘瓠,是“搭救众人于海上”,后来又“漂洋过海”;后一类传说的盘瓠,则是形象复杂的龙麒图腾物,反映了畲人在不断迁徙中同其他族群进行融合与分化。
因此,到了信史时代,畲人和武陵蛮、百越或夷人,各有一种同源关系,但畲族的族源却不可简单归结为上述民族中的某一民族。 畲族族源问题是同畲族的图腾崇拜紧密相关的。通过把古代粤东畲族的图腾神话,和《后汉书》、《搜神记》所记载的盘瓠传说进行比较,可看出粤东畲族的盘瓠神话有两个方面特点:第一,其图腾形象更丰富、鲜明;第二,它同海有密切联系。由此可知,自称盘瓠之后的所有族群,是在图腾时代的后期,即祖先神初步代替了动物神(神犬变人身)、群婚转变成族内婚时,便开始分离的。这些族群的分离,乃缘于不同方向的迁徙。 在古代文献中,会稽有四处:辽西会稽、泰山下会稽、浙江中部会稽、广东潮州凤凰山会稽。
这一地名的变迁,是因古代人习惯用旧居地名称称呼新居地造成的,但仍然反映了粤东畲族所经过的海路迁徙。种种情况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既是其同他民族相融合的历史,也是其自身分离的历史,并不单是一部迁徙史。所谓“族源”,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概念,只有使用人种学的方法,追溯民族之源才能取得相对成功。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