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名义上叫知识青年都是初高中没毕业的
▍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谢谢邀请!不知道你说的知识青年,是指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年轻人吗?如果是的话,老艾不但了解,也和他们接触过,因为我自己就是你说的那种“知识青年”,大家所说的“知青”。
说到让城市的年轻人到农村去务农,做农民,可以追溯到50年代,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落后,城市就业岗位紧缺,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困难,动员部分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到广阔的农村去,居锻炼了人,又缓解就业压力。到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一直到1978年10月国家停止这项工作,据相关资料统计大约有两千万“知青”,他们所去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到了北方的黑龙江、内蒙、甘肃、青海、新疆,有的到了大西北的贫困山区,也有的到了南方的云南,贵州,还有的到了中部的安徽、江西等。有人离家数千里,几年才能探一次家;也有人就在出生的城市附近农村,乘车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到家。有去建设兵团的,有去农场的,也有到知青点的,更多的人是安排到生产队插队落户。
老艾(当时我还是小艾)是七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和同学一起身戴大红花,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来到江西省某县某乡某村的知青点,当地村民很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就这样,我们几十个同学,做梦式的一下子从城市户口变成农村户口,以前凭粮票到粮店买粮吃,现在用双手在田里种粮吃,过去去菜场买菜,现在在菜地拔菜,昨天我叫别人乡下人,今天别人叫我乡下人[捂脸]。我们当时经常说的口号是~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前面三条好说,要我们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简单~与他们同吃同劳动。第二条向贫下中农学习更简单~不懂就问,尊重他们。第三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没问题~我们以前本来就是学生,本来就是让人教育的,现在不就是换一个地方,换一些老师,继续让人教育而已[捂脸]。可最难的是第四条,要我们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一辈子![流泪]
其实国家在那个时段一直通过企业招工,子弟顶替,入伍参军,保送上学等方式,不断让部分符合条件的知青回到城市。1979年以后大量的知青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城市,只有级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回城。老艾我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时候,抱着试试看,碰碰运气的想法,加入成千上万的高考队伍,哇塞!让我瞎猫碰上死耗子,居然收到入学通知,就这么让我一夜之间又由农村户口变回城市户口[捂脸]。
在知青点的酸甜苦辣,老艾我有一些已经淡忘了,甚至想不起来了,可有一些却记忆犹新,如果友友想听当年小艾的故事,且听老艾下回分解
[捂脸]照片是2020年12月份拍于南昌鲤鱼洲五星农场。
▍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据有关资料,仅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就有1600余万人,加上1963年至1965年文革前上山下乡的知青,总人数更多。这么多的知青,
有的去了边疆建设兵团的,有的到农村插队落户;
所去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到了北方的黑龙江、内蒙、新疆,有的到了大西北的贫困山区,有的到了南方的云南西双版纳,还有的到了中部的安徽、江西。有人离家数千里,只能几年探一次家;也有人就在出生的城市附近农村插队,回家乘汽车只要几个小时。
对上山下乡的认识和态度各不相同。有人不但自愿、争先报名,甚至写了决心书,甚至血书;但更多的人是随了大流,大势所趋,别人能去我也去;还有一部分坚决不肯上山下乡,誓死赖在城市当钉子户。
上山下乡出发时的场景不同。最早出发的几批都是积极自愿报名的,背着行李戴着大红花,火车站欢送的人群人山人海,一路上,打着红旗唱着战歌,人人情绪䀚扬奋发。最后的几批都是被硬逼着动员去的,一个个如同将赴屠场,火车一启动,车上车下一片哭声震耳。
在农村时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人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很快与农民打成了一片,获得了农民的肯定与信任,更发挥知识与文化方面的优势,有人当上了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有人组织农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有人成了农业科技小组的骨干,甚至还有人被农民选举为生产队长,被上级提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但也有人表现不佳。有人不是这儿痛就是那儿不舒服,找借口不出工,大白天赖在知青点的炕上睡大觉;有人吃不惯农村的伙食,三天两头偷跑到公社的小饭馆换口味;有人借口回老家探亲,一去就是大半年,赖在城里不肯回插队的农村;更有甚者,有人祸害农民,经常偷农民家的鸡、鸭打牙祭,甚至偷宰农民家的狗。
在返城的途径上也各有不同。有人是通过正常的招工、招干、参军、被推荐上大学等途径返城的;有人是搞到了疾病证明,借病退政策返城的;有人是家里的爹妈动用了人脉关系或花了钱设法返城的;有人是因为父母平反官复原职而得以返城的。甚至也有极少数女知青,是通过潜规则返城的。有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八十年代知青大返城的政策下回到城市的。
可敬的是还有少数的知青坚守在农村、农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块土地。
返城后的各自经历也不相同。有人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最终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人在商海中搏击,成了腰缠万贯的富豪;有人成了知名的学者、科技人才;有人出国成了华裔外国人。在那些成功者中,有人靠的是自己的不懈努力,有人靠的是家庭或家族提供的资源,有人靠的是运气和机遇,也有人靠的是不正当手段。
但大多数的返城知青都很快回归成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职业,过着普通人的日子,经历着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现在都过着普通退休老人的生活。也有部分知青返城后混得不如意,没抓住八十年代的机遇混个文凭,又遇上了九十年代的下岗失业,到处打工的日子经历过,摆地摊让城管撵着跑的日子也经历过,晚年没房子、没积蓄的也有不少。
对于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那段经历,有人高调肯定,宣言青春无悔。当然,他们都是当年那些积极报名自愿下乡、返城后又混得还可以的人。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宝贵的人生磨砺。当然,说这话的人通常是返城后混得不错的成功人士。
也有人控诉农村插队时的生活苦不堪言,上山下乡是自己一生不幸的开端。说这话的人通常是返城后混得不怎么样,晚年潦倒的人。
总之,当年的1600多万知青,有1600多万个故事,各自的思想观念不同,各自的人生际遇不同,各自的具体经历不同,各自晚年的境况不同。因此,如果真有人要接触、了解当年的知青,也会听到许多完全不同的答案。
▍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一,非常了解!我也是知识青年一分子,一九七六年七月份高中毕业,就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农村去,也就是上山下乡,不去不行啊,是党中央的决策。二,对农村的情况深有感触,深有体会,全国千干万个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为了识大体,顾大局,放弃城里的生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为建设祖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贡献了自已的青春,这代人即光荣,又辛苦,不能忘记他们!三,至于有那些难忘的事,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几年农村生活,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次革命,一次新的飞跃,一次更大的历练,深知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你对知识青年了解吗?跟他们接触过吗?有哪些难忘的事?
我有幸生在那个年代,对当时的“知识青年”还是比较了解的。
那是1968年的一个冬天,我突然听到村里很多人都在吆喝着:“快来看,来了知识青年了!”
当时的我才14岁,正是特别喜欢玩的时候,也是特别期盼有什么特殊新鲜事的年龄。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叫上小伙伴们跑出去,看看知识青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青年是按村庄大小分配的,我们这个村是比较大的一个村庄,别的村有的分到四个或是六个,有的村庄还分不到,可我们村里却分到14个(七男七女)!
知识青年们都是18——20岁这个年龄,听说都是我们省会济南来的。他们穿的虽然不是特别好,可是和农村人是不一样的,总感觉是有区别的,他们的言行举止也都与我们不同,感觉特别有意思的。
我村的知识青年被安排到了当时的已经闲置的“社委会”院内(女的住在附近另一处民宅)。记得他们也是按照部队的编制称为一个“班”,班长是一个比较大的男知青(23岁)叫曹修岩,看着比较老练,也挺负责的。他们都叫他为“曹大哥”。
时间不长,他们就和本队的社员开始下地干活了!我们生产队里分到了两个,一个叫张东生,另一个女的叫栗庆兰。我当时也在队里干活(“文革”停课期间),天天和他们在一起。
那个小张特别活泼,也很喜欢讲城里的事,和小队长关系也挺好,平时一口一个“队长阁下”的叫着,干活也行。他还会修收音机和手电筒啥的,队长和社员们都很喜欢他。
那几年,我看过一些关于“知青”的小说和故事,有的内容说村干部或是民兵连长经常欺负他们,有的还用种种谎言欺骗她们,或是逼着女知青嫁给他们的亲属等等,总之,把农村干部说的一无是处!其实,这些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真实的情况是,村干部和农民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都知道他们从小没干过农活,有什么脏活累活都不让他们干。有的农民还和他们认了干亲(姊妹们或是兄弟)。他们有的到了婚龄,大多数也是找的同来的知青成家。
又过了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很多知青和其他社员一样,凡是附合条件的有的参了军,有的被招工,有的还回到了老家的城市!
以后的几年,我由村里的赤脚医生又到了部队,对知青们的情况都不了解了。但是我知道他们基本上都回城了!
就在前几年,我听说我村的知青又来过这里,他们把曾经住过的地方,还有村里大树上的广播喇叭都拍了照,还和当年的老房东、熟人等合影留念。他们都说,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还听说有几个知青已经去世了,毕竟他们已经都是70岁左右的人了!
有一个知青在这里待了三年,还和一个要好的青年成了兄弟,他被招工回城以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所在生产队里的乡亲们,每年都是来一趟看望大家。
当年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作为我国特殊年代的一种创举而被载入了历史史册!
谢谢邀请!
------------------
推荐阅读:
听说福建省跟江西交界的光泽县以前属于江西,不知是什么时候划归福建的?
女生28岁、本科三本、硕士双非,这样的情况有必要继续读博士吗?
有人说彩票除非中一等奖,否则其它的奖迟早都会全部还回去,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