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有出息?
▍为什么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有出息?
因为刘邦是草根,没有根基,没有背景。他要韬光养晦,集聚能量,然后发力。但是也得说他是绝顶聪明,绝顶智慧,绝顶有耐性,绝顶情商高。不然不会以一无所有之身从社会最底层翻身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四十几岁才有出息。
▍为什么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有出息?
刘邦也是普通人,一个人想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刘邦早年没有学他的父亲,在家务农。
他在20多岁的时候选择外出游历,第一目的地就是魏国,他老崇拜魏国公子信陵君了,早就想成为信陵君的门客!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门客也就是后来大官员的幕僚的意思!相当于参谋、衙役之类的活计。
出谋献策呀!
替别人当打手呀!
战国时期的门客什么人都有!
鸡鸣狗盗之徒、毛遂自荐之辈、弹剑而歌之流,总之各有一技之能,到贵族家混碗饭吃哈!
刘邦也想到信陵君那里混碗饭吃哈!
年轻的刘邦有的是力气,看门当保镖也行呀,可惜信陵君死了,刘邦没有在魏国都城某一个差事!
只能成为信陵君的门客的门客!
混日子!自然就蹉跎了岁月,一年又一年!时间过得很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越是胸怀大志的人,时间过得越快呀!
反倒是,看起来非常有出息的人,迫不及待地想成家立业,有的人二十多岁不结婚可能就觉得一辈子完了,三十岁不发财致富,就觉得下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刘邦不是这样的人!
他非常有耐心,不管别人怎么瞧不起自己,自己也要活下去!而且还要活得有滋有味呀!
刘邦看来没有出息,但是他非常有阅历,在魏国当过门客!
大家可别看不起门客,门客也是战国时期最火的职业,也是无本万利、空手套白狼的最佳的出人头地的机会。
刘邦尽管没有从当门客这样的事情上直接获利,但是当门客让他大开眼界,已经有了开阔的视野,知道了识别人才的办法,练就了识人用人的本事!
事实上,后来刘邦自己也有了很多门客,韩信、萧何等人都是刘邦的门客!只不过刘邦从门客的角色变成了门客的主人!
现在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打工,怎么可以当好老板呢?
刘邦那个时代,也是有一个事实:不当门客,怎么可以当主公呢?
可见,早年的刘邦已经汇入时代的洪流,成为了一个左右逢源的门客!
说句实话,哪个年代如果能够成为信陵君的门客,就相当于是高级“公务员”了!毕竟信陵君是响当当的人物,有权有势。
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考过公务员,仅仅是没有考上而已,刘邦也是有大志的,他的志向是去当信陵君的门客!也相当于现在“考饭碗”!
尽管没有考上,但是有“考碗”的经验,到了地方上,顺便谋个一官半职也就不难了。
秦朝建立后,楚国新成立了一些郡县,沛县也来了新的县令,他人生地不熟,急需各种衙役和基层干部,刘邦在县衙主吏萧何的推荐下,终于成为一个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沛县的一个亭长!
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四十来岁了!眼看自己的哥哥,孩子都好大了!自己一个老婆也没找到,自个英雄好汉还不如一个种地的!
刘邦也是纳闷,自己胸怀大志,一代豪杰,怎么就怎么走霉运!
幸好,沛县来了一批移民,有一个吕公是县令的朋友,一家子因此在沛县安家落户,这个吕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吕雉,长得不丑,还有点城里人时髦的打扮,一瞬间就成为沛县的一道风景线!
很多“少爷、姥爷”都看呆了,大饱眼福,上门提亲的也是络绎不绝,可是吕公就是见一个推一个,吕公太厉害,自己会看相,女婿必须把好关,必须有一个好面相。
有一次,吕公宴请当地的豪强,希望混个面熟,也不至于在沛县这个地方没有面子!
刘邦听说有人请客,这可是混吃混喝的大好机会,抬腿就走,在门口若无其事地大喊大叫:在下出贺钱一万啦!
大摇大摆的坐在第一排,吕公过来行礼,只见刘邦龙眼大额,骨相贵重,吕公阅人无数,居然没有遇见如此好面相!
于是就打算把女儿嫁给刘邦!
这个时候的刘邦可以说已经是成家立业了,四十多岁混了一个亭长,娶了一个大小姐!
从刘邦的这些人生阅历,咱们可以明白一些道理!四十岁才开始有出息,这个不算晚,人才总是不会埋没的,或迟或早总归会脱颖而出!
之所以有点晚,就在于刘邦志向远大,阅历丰富,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
▍为什么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有出息?
刘邦出身寒微,四十岁之前一直是以酒色之徒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
刘邦虽然家境不怎么样,却好结交朋友,还富有同情心,喜欢助人为乐。
其为人不拘小节,喜好美酒女色,但心胸很是宽广,吸引了很多人跟随在左右。整日里呼朋引类,醉舞狂歌,活得倒也十分逍遥自在。
由于当时秦始皇还活得挺好,天下也还算稳定。所以刘邦的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豪言也只能在背地里偷偷说说而已,绝无付诸实践的可能。
在和平的环境里,刘邦这样终日与酒色为伴,又不想去务农经商的人,也只能贫困潦倒一生,根本看不到出头之日。
如果让千里马去干农活,那它还不如一头老黄牛。被困在黄土地上又游手好闲的刘邦也少不了被一些乡里乡亲翻白眼。
但在刘邦四十七岁那年,大秦帝国被作死的秦二世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给了那些有勃勃雄心意欲取而代之的人以良机。
刘邦这匹千里马也正式踏上了赛道,机会向来都是上苍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
在萧何和曹参因惧怕有灭族之灾而不敢带头的时候,刘邦又一次显示出了英雄本色,他果断的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了这支起义队伍的首领。
刘邦这个人既不会耕田,又不懂经商,从其当亭长后的所做所为来看,他也不是块当官的好料。
刘邦的长处是擅长发现和使用周围的各式人才,他很善于调动手下的积极性,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是个天生的领袖材料。
韩信曾佩服的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四十岁之前的刘邦所显露出的才能,就已经被吕公这样混社会的人所看好,吕公甚至把女儿嫁给了当时还一无所有的刘邦。
刘邦在四十岁前所欠缺的只是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乱世。所幸他在四十七岁的时候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此后也就水到渠成的成就了帝业。
▍为什么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有出息?
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
毛泽东:“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那么‘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是不是必须要四十多岁以后才能具备?而年轻人从刘邦这能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这两条是很好的品质,特别是要成大事必须具有的品质。
民间同样有两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听人劝吃饱饭”。这两点并不是说一定要四十多岁才能具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肯定能更深知其中五味,对吧?
我们与人交往中最大的沟堑就是矛盾。矛盾处理好了,相安无事。矛盾没处理好,两败俱伤。而处理矛盾中,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就很重要了,是我们处理矛盾万试万灵的法宝。
熟读历史,了解古人的成败得失,就能给我们处理矛盾带来很大帮助。让我们看看刘邦在处理矛盾中能做到什么高度?反观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到?。就算熟知这些故事了,也可以经常再看看,都会有所帮助。
1:刘邦和雍齿
刘邦和雍齿从小一起长大。长大后聚集了一帮子好兄弟整日一起戏耍,有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周昌,等等。
刘邦举兵造反后大家一起帮忙。按理说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应该团结才对,但是雍齿是个另类。
他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的意见才是对的,想要大家都听他的。而事实上这一群人的领袖是刘邦。所以他就经常顶撞刘邦,暗地里到处说刘邦坏话。
当然雍齿也不是个废物,他是豪强出身,有钱又有功夫。
我们现实中也经常遇到这种事情,一个团队一起创业,而其中或许有那么一个人,仗着自己出资多,还有点小能力,就老想挑头当大拿,整天挑三拣四,破坏团队气氛。而我们现实中最经常的思路就是,赶紧退给他钱,让他滚吧。
然而刘邦没有。
刘邦甚至朋友都提点他要防着雍齿了,他还是对雍齿委以重任。刘邦这样做对了吗?没有。很快在刘邦带军出征秦军的时候,他的老窝丰邑,就被雍齿献给了其他势力。
刘邦很生气,回兵二次攻打丰邑,但是打不下来。只好带兵投奔项梁,项梁有条件得借兵给刘邦,刘邦才打败雍齿夺回丰邑。
雍齿逃跑投奔了赵国。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雍齿虽然是个很有才能的将军,但是刘邦也错信了雍齿。刘邦重用的人背叛队伍,刘邦是个糊涂蛋,这样的人是不是要被质疑领导队伍的能力?
然而事实上没有,刘邦队伍里的兄弟们,反而更加信任刘邦了,紧紧团结在刘邦的身边。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这件事看出刘邦并没有那么聪明,雍齿这么反骨毕露的人,刘邦照样都重用。同样也看出,刘邦是个豁达大度的人,要知道雍齿平时就经常讥讽刘邦,让刘邦经常下不来台。
事实上有时候团队需要的领导,并不一定要聪明能干,但是一定要豁达大度。那些有能力,但是和自己不对付的人,一样要重用。这样的人就算之后跳槽了,团队反而会更有凝聚力。
雍齿后来辗转投靠了项羽,据说项羽要煮刘邦的父亲也是雍齿的主意。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大定天下,雍齿也投降了。
天下大定,就要分封群臣。刘邦给雍齿封了个什方肃侯,食邑2500户,治地今什邡雍城。其他群臣看到刘邦连雍齿都封王,更是觉得刘邦是个豁达大度的君主。于是再不担心刘邦会“狡兔死,走狗烹”,心无疑虑,纷纷去上任自己的封地。
雍齿一辈子荣华富贵,也没被刘邦找过什么麻烦。此后他的后代雍闿在三国时期,联合蛮王孟获、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发动叛乱。诸葛亮兵分三路镇压,最后叛军发生内讧,雍闿被高定的部曲所杀。
从刘邦和雍齿的故事可以看出刘邦确实够豁达大度。但是反过来说雍齿也帮助刘邦造就了豁达大度的人设。这个人设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有时候我们极为讨厌的人,赶走也就赶走了,但是豁达大度却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是不是有点奇妙?
2:再来说说刘邦的从谏如流“先入关中者为王”
大家都知道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故事。那一年各路势力抢着要先打入秦朝的心脏地带陕西,谁先打进去谁就当王。
刘邦也很急,先是进攻洛阳,由于进展不利,便改道南下进攻南阳。
南阳郡守出战失败,就龟缩回城内坚守。刘邦一看攻城要花很多时间,就想越过南阳西进,赶紧进关中抢王,才是他最大的渴望。
然而张良这时候却说"你虽然着急入关,但是秦兵还很多,又凭着险要的地势,如果不先占领南阳,被他们前后夹攻,那就危险了”
刘邦听到后,虽然一心还是急着要进关中抢王,也觉得抢王最重要,冒点风险都值得。但是张良作为他最信任的军师出声反对。刘邦于是克制下自己心头的欲望,按张良说的做。连夜绕道转回南阳,悄悄靠近城边,黎明时分把南阳重新包围起来。
南阳郡守派人出来见刘邦,对他说“你留下来攻城,要花时间还会有很大伤亡。但是你放弃了,又觉得后路难保。你最好的办法是,招降我们,让我们替你留守。抢王之路还会有很多城池,他们知道后一定会闻风归顺,你就一路通行无阻了“
刘邦听了看向张良,张良却默不作声,毕竟这个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这还是敌人出的主意,谁知道包藏着什么祸心?刘邦见张良不出声,就自己接受了南阳郡守的建议。后来沿途的秦军城池果然纷纷归降。武关以西的秦守军,刘邦也采取贿赂军官的办法攻取。这样两三个月后,顺利第一个进到咸阳。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刘邦一开始并没用想到用招降的办法来第一个入关抢王,甚至军师张良也没这方面考虑。但是刘邦先听取了张良的建议要接着围城保护好后路,围城后又听取敌人的建议觉得这是个正确的选择。最后刘邦举一反三,最快进咸阳的方式不一定要打仗啊?于是后来刘邦贿赂其他不肯投降的敌军,顺利达成目的。
这个故事既说明刘邦从谏如流,不要说军师了,哪怕敌人的建议,只要是正确的我都会听从。另一方面刘邦为什么就认为南阳郡守的建议是正确的呢?这主意甚至连深读《太公兵法》的天才军师,张良都没想到,甚至还以为那是个圈套。
这是因为毛主席说的第二条“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刘邦是个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的人。因此当南阳郡守给他出主意的时候,他立刻就明白了,秦军也是人,是人就怕死,是人就爱财。更何况当时秦朝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秦军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虽然忠诚还在,但是要让他们尽忠很难。刘邦正是看到了人性的弱点,用给人好处来瓦解秦军。相比之下,只知道使用武力的项羽,自然最后输给了刘邦。
刘邦能有出息的原因,离不开毛主席说过的那2条。但是这2条确实不是光靠读书能读来的。只能通过生活的阅历,还有自身的修行,年纪越大确实感悟越多。
当然刘邦确实是遇到了乱世,才有了那么大出息。没有乱世的话,刘邦或许也是平平淡淡一辈子,乱世中刘邦确实是个另类,他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空间。
要说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活学活用这2条,要趁早。很多道理等明白的时候,经常都是晚了。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为什么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有出息?
您好,我是华英雄说历史,很荣幸被邀请答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刘邦的成长经历。
刘邦出生在江苏沛郡丰邑中阳里的农户家里。少年时期的刘邦不喜读书,不喜农事,这在当时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在父母亲戚邻居眼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但刘邦爱喝酒,爱结交朋友,身边总聚集着一群“狐朋狗友”。而在朋友眼里,刘邦却是一个生性豁达、豪爽大气、义薄云天的好知己。
成年后,由于父母兄嫂嫌弃,在朋友的举荐下当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总算有了一点事情可做。因刘邦好结交好友,工资没拿回来一分,还经常在酒馆赊账,偶尔还传出一些绯闻,因此在40岁了还没有结婚生子。吕雉父亲因面相之术觉得刘邦贵不可言,不顾反对把吕雉许给刘邦为妻,刘邦这才白捡一媳妇。
(刘邦剧照)
用世俗的眼光看,刘邦小时候就是一个问题少年,成年之后就是一枚穷酸屌丝。可是透过刘邦的成长历程,也能看出刘邦与众不同的才干和独特非凡的潜质。
问题少年刘邦其实与众不同。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刘邦20岁之前,是秦国即将统一六国的前期,年年征战不休,少年阶段刘邦就见惯了烽火硝烟。他认为老老实实种田,最多图个温饱,一旦遇到天灾和战祸,就会食不果腹、全家都要饿肚子。这也是刘邦没有被埋没成一个农民的原因。他通过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听闻到天下各种渠道的信息,让自己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也就是说他的眼界和格局就是在少年时代形成的。
(刘邦剧照)
机会一直在等待准备好了的人。刘邦在30多岁到40多岁这10年时间里,秦始皇已经统一中国,刘邦自然没有机会。但是他当泗水亭亭长,却为他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也学会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实际上,他泗水亭亭长做得很不错,和沛县县衙各部门关系都很好,和乡里村民的关系也不错,再加上他的酒友们如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这些铁杆们的支持,他亭长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远近郡县都素闻刘邦大名。只是,他确实没有把工资拿回去一分,还借了钱、赊了账。所以在天下大乱时,刘邦为什么能一呼百应,就得益于他平时积累人气和声望。
看似在喝酒交友,实则掌握了最厉害的法宝:识人辨物。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句话说明刘邦确实是一个知人善任的高手,比他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比他会用人的人却没有,所以刘邦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其实刘邦在40多岁前并不是没有出息,他一直在蓄势,一直在积累,一直在铺垫。乱世出英雄,当机会来临时,他牢牢把握住了,最终夺取天下,开创了两汉王朝仅400年的基业。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