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天下三足鼎立,正是鏖战之时,曹丕居然逼着皇帝禅让了,自己直接当了汉朝掘墓人,虽然汉只是个空壳,已经没用了,但是曹家忘了全是靠这个空壳获得的地盘,有这空壳孙刘才不敢程皇帝,曹丕称帝必然一直被孙刘用封建道德压制。然后就是称帝后就会有独立的帝位,皇权与相权之争就开始了,头三代不明显,后面就是无休止的内耗,平衡不好就是内乱的开始。为什么曹孙刘三家称帝后都开始拉稀走下坡路,独裁后立嫡传统导致继承人都不是最优人选,养尊处优三代之后,都泯然众人咦,既要外部战争,又要内部斗争,为巩固帝位弱化亲族,然后权臣反噬,这不是战国的老路嘛,是曹家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如果自己只是当个王,兼职大将军搞个幕府统治会好得多,幕府统治,靠的是血亲掌权,防的是外臣,当了皇帝嘛,孤家寡人一个,谁都靠不住,谁都要防。这是过度集权的必然发展结果。
晋末南北朝皇帝换人和走马观花一样,都是一个套路。没解决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没解决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
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
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扫墓之际,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等曹氏亲信。但是俗话说"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如此激烈的动作作为曹操麾下的老将谋士们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们又为什么没有阻止司马懿大肆残杀曹氏后人呢?在小编看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就不难理解。
第一个方面,看曹爽自身的性格特点。世人皆知曹操一代奸雄,而顶着曹操后人的曹爽品行又会如何呢?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所言: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又说"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不敢斥爽,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
这几处对曹爽的描写足可以看出曹爽是个专断、愚昧、好色之人。半点没有继承曹操的雄才大略,心中装的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诚如正史所说,曹爽心胸过于狭隘。在曹明帝曹芳托孤以后,便忍耐不住,将司马懿明升暗贬,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司马懿,还得罪了满朝堂的曹氏子孙。因为司马懿不仅仅是站在曹爽对立面的敌人,更是曹魏政权的一代元老。曹爽这招使司马懿短暂失去了与其争斗的能力,殊不知也使众多的老臣寒心。
第二个方面,看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上文提到曹爽德行不好,但实际上这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太多关于司马懿的描述,但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八十五回和第九十五回中,司马懿的多疑本性已经暴露无遗了。
司马懿在幼时非常的聪明好学,长大后也是因为才智而被曹操威逼利诱着到曹营为曹操卖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的能力也的确不俗。在长期为曹魏服务的同时,也再不知不觉中拉拢了一大批老臣的心。最起码有些老臣同司马懿是上过战场的交情,面对血气方刚还无甚良德的曹爽,自然会选择与自己交好的司马懿。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许多曹操的老部下或许并未觉得这是司马懿在夺权篡,反而会有一种是曹爽欺人太甚,司马懿只不过是再自保的感觉。又或许说这些老部下们的坐视不管只是为了观察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谁能够在这场权力的争夺战中胜利,以免自己站错队伍,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个方面,看"高平陵之变"所处的时间节点。先看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历史大背景,此时是公元249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早已经不复存在。蜀国后主刘禅不值一提,吴国此时与曹魏形成对峙局面。而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最不利的因素就是缺乏如曹操一般的时势英雄的引导,曹魏虽不说是一盘散沙,但至少在与东吴的对峙中这是一个劣势。
经过时间的筛选,曹魏早已经不是那个曹操带领下的实力强大的曹魏了。自身的实力不断的削弱,在朝堂之上又因为曹爽的狭隘性格,众多大臣无法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忠言,又如何期待曹魏可以更上一层楼呢?
在这段时间内,曹魏君臣离心,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曹爽的无理举动使得众多大臣寒心,不愿再为曹公守天下。此时出现的司马懿或许正是大臣们期待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老部下的坐视不管就体现出了他们最鲜明的态度。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形象与曹爽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的准确无误的。历史的记载与阐述会不可避免的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所影响。因此当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之时,曹操的老部下坐视不管也能也可能只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毕竟一方面是愚昧不堪雕琢的曹氏子弟,一方面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和他几位优秀的继承者。作为老狐狸们的曹魏大臣恐怕心里早就有了选择,但是又不想背负叛国欺君的罪名。因此,对他们来说,坐视不管,顺其自然才是对待这件事情的正确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曹操开创的曹魏政权最终亡于司马懿祖孙之手,可以说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茧自缚。
严格来说,曹操与司马懿并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马懿大24岁,司马懿与孙权诸葛亮曹丕等属于一代人。
因此曹操与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张辽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属于曹魏第一代领导集体,而曹丕与司马懿曹真等属于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司马懿当政的时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当然对司马懿无法构成威胁。
之所以说曹操父子是作茧自缚,因为人家司马懿一开始压根就没想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硬逼着他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开创的天下亡于司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听说22岁的司马懿有才,派人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却因为曹操独揽大权控制东汉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后代,不想为曹操效力,于是司马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拒绝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像得了重病一样,曹操只好作罢。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后决定强行征召司马懿,曹操说如果司马懿再像上次那样躺着一动不动就逮捕他,29岁的司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绝曹操肯定被灭族,司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征召。
曹操的确是把司马懿作为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培养的,曹操让司马懿辅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开始怀疑司马懿,他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就是司马懿回头看人的时候像一头要吃人的恶狼。于是曹操提醒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会干预我们曹家的事情。
但因为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极力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司马懿又尽职尽责,小心谨慎,让曹操抓不到错处,最终转危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司马懿成为曹丕手下举足轻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26年,39岁的曹丕死后,22岁的曹睿继位,47岁的司马懿是四名辅政大臣之一,又成为曹魏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39年,35岁的曹睿死后,7岁的曹芳继位,60岁的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政,成为曹魏第四代领导集体数一数二的主要成员,曹爽成为司马懿夺取最高权力唯一的对手。
司马懿作为太傅,享受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卫军,独揽大权,68岁的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以麻痹曹爽,曹爽果然中计,对司马懿毫无防备。
公元249年正月,70岁的司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派长子司马师带领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阳,司马懿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郭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的冒险完全成功了,软弱无能、贪图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屠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兄弟,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凶残毒辣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
此后,忠于曹魏的大臣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
公元251年,79岁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为数不多还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与外甥令狐愚谋立曹操的儿子曹彪以反抗司马懿集团,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灭三族,57岁的曹彪也被迫自杀。
不久72岁的司马懿病死,其长子司马师成为大将军,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等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马师灭三族。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47岁的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以后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诸葛诞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曹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等出兵灭蜀汉 。
公元265年,54岁的司马昭去世,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晋军攻灭东吴,一统天下。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死了快三十年了,在位皇帝曹芳是曹操的曾孙,主政的曹爽是曹操的孙辈。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个时候哪还有曹操的老部下?
一、西山日薄
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如《新三国》),很多人对曹、刘、孙三家创业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年龄没有概念。甚至不少人以为曹操和司马懿的年纪相仿。但其实曹操和司马懿的年龄差距很大。
汉末三国人物的年龄跨度是这样的↓
公元130—139年:士燮、陶谦、汉桓帝;
公元140—149年:刘表、贾诩、华佗、司马防(司马懿之父);
公元150—159年:曹操、孙坚、孔融、汉灵帝、荀攸、张昭;
公元160—169年:刘备、关羽、张飞、荀彧、张辽、曹仁、太史慈;
袁绍、袁术、刘焉、吕布、马腾、张鲁、夏侯惇、夏侯渊、公孙瓒、赵云等人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曹刘孙等人的年龄相仿。
公元170—179年:郭嘉、孙策、马超、周瑜、鲁肃、吕蒙、司马懿、杨修、王凌、法正、庞统;
公元180—189年:诸葛亮、孙权、陆逊、汉献帝、曹丕、曹彰、蒋济;
曹真、曹休等魏国二代宗室将领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以上人物的年龄相仿。
公元190—199年:曹植、邓艾;
公元200—209年:姜维、刘禅、司马师、夏侯玄;
公元210—219年:司马昭;
公元220—229年:钟会;
公元230—239年:吴景帝孙休、晋武帝司马炎、魏帝曹芳;
公元240—249年:魏帝曹髦;魏帝曹奂;吴末主孙皓;
从以上列举人物的出生跨度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家的核心创业班子的年纪都挺大的。就拿曹操来说,创业时他已经35岁,创业将近30年,打下半壁江山时,自己已经是半个身子都埋在土里了。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也一样,几乎各个都是垂垂老矣。
↓《新三国》汉中之战(219年)剧照。司马懿扮演者倪大红的演技很好,但是剧中的扮相太糟糕了。(太老气)
下面再看看曹魏前期主要将领和宗室成员的病卒时间:
公元210—219年:夏侯渊、乐进;
公元220—229年: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张辽、于禁、 曹彰、曹丕、许褚;
公元230—239年:曹叡、曹洪、张郃、曹真;
把这些人的病卒时间一看,高平陵之变时的情况就很明显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三国前期的名人,除了司马懿、孙权、王凌这几个比较长寿的老大爷还活着外,别说是跟曹操同的辈人了,就连跟司马懿年龄相仿的人也几乎是死绝了。
当时还活跃在各条战线的人,都是姜维、司马师、司马昭这些晚辈。
所以,为啥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理?因为都死绝了呗。以上这些人物但凡有一个人还活着,司马懿三父子断然不敢发动政变!
二、青黄不接
清朝小说《扫迷帚》里面有句名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意思是说,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做先锋。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蜀汉,但其实也可以用在曹家人身上。
曹丕登基后,出于对直系皇族的忌惮,他对所有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全部都进行了打压。他的这一举措,导致整个曹氏和夏侯氏都出现了人才断层问题。
打压完直系皇族后,曹丕重用曹真、曹休这些支系皇族。但曹休、曹真这些曹家二代支系皇族跟曹丕一样,一是短命,二是后继无人。当他们也先后谢世后,曹家将领陷入了九年的断档,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当时正好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汉接连发动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孙权也配合诸葛亮打了一次。面对咄咄逼人的汉吴联军,曹叡只得重用外姓大臣,把全国军事指挥权全权交给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
此后尽管诸葛亮病逝,蜀汉的北伐也暂时停止了,但曹叡并没有收回兵权,而是继续让司马懿等外姓人统兵。比如公元238年的辽东公孙渊叛魏自立事件,率领魏国大军平叛的大都督就是司马懿。
不夸张的说,魏国当时起码有一半的兵权都掌握在司马懿手上。这么大的比例,在曹操和曹丕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
估计曹叡也是意识到了问题,所以在公元239年,他病得神志不清时,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把大权交给曹家将,以免外姓人篡夺了曹氏的江山。于是曹真的儿子曹爽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但是,司马懿是历经四朝的老滑头,曹爽是个什么玩意?
三、人心尽散
曹爽,字昭伯。曹氏二代将领曹真长子。他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本事,这个不好评价。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曹叡让他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绝对是看走了眼。
曹爽辅佐曹芳初期,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从司马懿手里收回了兵权,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当他大权独揽后,他认为九品中正制使得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于是他决定改革——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
于是,这一下就玩大了!
为什么玩大了呢?因为他打压司马懿,倒霉的只是司马懿一家,曹魏政权的其它士族不会有危机感。司马懿被他捅翻了,也只能自己暗自伤心。但是曹爽想限制士族特权,这就等于跟所有士族开战了。毫无疑问的是把士族往司马懿身上推。
比如,当时大士族荀家(荀彧),当年荀彧就是被曹操害死的,荀家本来跟曹家的关系就不好。荀彧儿子荀顗看到天道有轮回,心想你曹家也有今天?于是,他转回身就帮着司马家谋划篡位。
再比如,程家(程昱)、贾家(贾诩)、郭家(郭嘉)的后人,政治态度也不明朗,非常的含糊。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三家的儿子混的都不咋地,官职最高也就是太守。不管是帮助司马氏造反,还是阻挠司马氏篡位,他们都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还比如,钟家(钟繇)、贾家(贾逵)、王家(王朗)、华家(华歆),这四家的儿子是一个比一个操蛋,跟他们爹有一拼。这些人的政治主张就是谁当皇帝都是我亲戚,谁想当皇帝我就上劝进表,呵呵!谁规定皇帝之位只能让曹家人坐了?
曹丕当年就被这些人扶上位的,他也是瞎了狗眼。后来捅曹家腚眼的人,恰恰就是这帮扶曹丕上位的墙头草。
这是士族阶级,再来看将领。
曹操的五子良将都是猛将,但他们的儿子都是草包。张辽儿子张虎官位只到偏将军,比他爹的前将军和征东将军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于禁,徐晃,张郃的儿子更惨,在史书上关于他们干了什么事情都没记载。由此可想而知,司马懿要政变,曹操当年心腹老将的儿子们,一个也靠不住。
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儿子许仪同上,两个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许褚的儿子,他在随钟会伐蜀途中因为没有及时修补道路,被主帅钟会下令斩了。(都跟着钟会了,可见许仪也是个无所谓谁当皇帝的主。他爹许褚那么忠心,居然生了他这个废材)
跟以上那些废材相比,乐进的儿子乐綝还算比较争气,官至扬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马氏的。诸葛诞起兵造反司马氏反时,把他给杀了。
从以上列举的名单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氏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岌岌可危。曹魏政权最大的问题在于:那些大族统统都是不安定因素,荀家、钟家、王家、贾家,几乎没一个是忠臣。从当年官渡之战时一堆人暗通袁绍就可以看出,这群人就是顺风各种表忠心,逆风各种拆墙角。还真不是司马懿有本事,他只不过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朝曹氏大厦这栋危楼踢了一脚。曹氏大厦就被他这一脚给踢塌了。
四、零碎的抗争
当然了,多数人都选择观望,不代表没人拥护曹氏。比如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但是由于曹丕防自己家人防的太狠了,这些人普遍都没有实力。最后夏侯玄因密谋诛杀司马昭被夷三族,夏侯霸害怕被害,逃到了死敌蜀汉避难。
士族当中,陈群的儿子陈泰有点本事,也有点良心(陈群是曹丕的托孤大臣),但这人就是没脑子,政治智商不太高。跟他一样的还有蒋济,也是个老实人,但就是没有政治智商,司马懿让他去劝曹爽投降,他还真的去了,结果大家都被司马懿耍。事后蒋济还觉得内疚,莫名其妙的气死了。净给司马家添嫁衣,蒋家什么都没捞到。
众多士族、将领当中,唯一起兵拥护曹氏的只有毌丘俭一个人,结果孤军奋战,很快就被司马氏扑灭。(毌丘俭报答的是曹叡)
另外,王凌、文钦、诸葛诞等人也反对司马氏专权,但他们不是曹魏的忠臣,他们只是认为司马氏能篡权,自己也可以,想取代司马懿父子黑吃黑的货。最终也都被司马父子消灭。
等到这些零碎的势力全被干掉后,当司马昭杀曹髦时,满朝文武没人敢反对司马昭,全部拥护司马昭。除了陈泰一个人。
但是前面说了,陈泰这人没脑子。该出手时不出手,等到司马氏大权独揽,他再去骂司马昭不忠,有鸟用?或许在其它人看来,连陈群的儿子都不敢去清君侧,我们又凭什么送死?
当陈泰也被排挤,郁郁而终后,曹氏的江山就真的灭亡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
公元249年,司马懿政变,诛灭曹爽;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曹芳;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曹髦;
其实,从公元249年曹爽丢掉兵权后,曹氏江山就已经灭亡了。后面的16年,实际上是披着曹氏外壳的司马氏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篡汉时,对汉献帝最忠诚的是他的妹妹曹节。而司马懿政变后,对曹氏最忠诚的是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在司马昭弑君的时候,没人敢替曹髦收尸,是司马孚去收尸的。随后,司马孚在朝堂之上公开和司马昭决裂。
这真的是天道有轮回,报应说不定哪天就降到了头上。
------------------
推荐阅读:
如果你是单位一把手,你会在工作群里为一些哗众取宠的人点赞吗?
你知道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的犯人吗?他为何胆敢劫皇杠调戏皇室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