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诗中,现行版本是“将欲行”,但敦煌版本显示是“欲远行”,对此你怎么看?
▍李白《赠汪伦》诗中,现行版本是“将欲行”,但敦煌版本显示是“欲远行”,对此你怎么看?
敦煌由公元366年开建,到元朝的停建有一千多年,唐朝只是这千年中的一段。至于“将欲行”或“欲远行”这个问题应该考证一下李白的《赠汪伦》诗句是在什么年代计入敦煌的。也许是计入敦煌后李白觉得“将欲行”更能表现当时的情景而改的,这谁能说的清呢。
▍李白《赠汪伦》诗中,现行版本是“将欲行”,但敦煌版本显示是“欲远行”,对此你怎么看?
答: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这两种写法都对。都是李白的原话。唐人写诗讲究格律,严格按格律说,“欲远行”更合律,这也是李白的初稿。大家知道“白”字在古韵中为入声字,即仄音。
那么这两句诗的韵律为
李白乘舟欲远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欲远行”三个字后来怎么样又变成了“将欲行”呢?这里有一段小小插曲。
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相传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李白正在南陵叔叔李冰阳家闲居,就邀李白到家做客,李白欣然应邀而至,汪伦与李白一见如故,结为挚友。每天都是吃着山珍海味,饮着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一连数日过去了,李白想走。他要去庐山远游,可说什么汪伦也不让李白走。弹指间,李白已住了一月有余,他心中有事,很着急,就借郊游之名离开汪伦家,来到东园古渡口,到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来了个不辞而别。船家拦不住,就派伙计飞速向汪伦报信,汪伦知晓赶紧赶到渡口踏歌为李白送行。又准备了好酒好菜,许多银两,送名马八匹,官锦十段,赠送李白。李白与汪伦就在古渡口举杯豪饮,并当场赋诗赠汪伦:“李白乘舟欲远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见李白归心似箭,也就不再强留,踏歌送别李白。
李白回家后,觉得留给汪伦的这首诗,一读到“欲远行”三个字,就觉得以“此由”与好朋友汪伦不辞而别的,有点对不住汪伦,想来想去,不如把“欲远行”改为“将欲行”吧,这样更能让诗句产生一种紧迫的节奏感,也就是更有意境了。所以说后来在李白集诗入册时就将“欲远行”改成了“将欲行”。律成为:平仄平,又因“将”字是第五个字律从宽,也不失律,这叫变格。从这里我们也读懂了李白,他是多么珍惜朋友之情的。这也是留传在民间的一段佳话。说得不对还请诗友们指正!
谢邀
▍李白《赠汪伦》诗中,现行版本是“将欲行”,但敦煌版本显示是“欲远行”,对此你怎么看?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存在,同为文人的韩愈就曾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足以见文人对李白的倾慕之情。其诗词,历朝历代更是收到无数的追捧和喜爱。李白虽个性浪漫,多写乐府诗,然其绝句却当称有唐一绝。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直至今天,依旧是家喻户晓的一首小诗,诗中胜过桃花潭水的友情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艳羡。
如今的通行版《赠汪伦》,录其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今人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代手写残卷——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记录为"李白乘舟欲远行",这又究竟是在怎么一回事呢?
1、 什么是"敦煌版本"?
《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是二十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石室的唐人写本残卷,1913年,由罗振玉影印出版,原卷书名和选家姓名均不可知,编为现名。1958年,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其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出版。可见,《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是唐代人当时诗人诗歌的一种选择、记录和保存。不知何种原因一直被密封于敦煌石窟,直到二十世纪初经王道士之手重见人世。一直在石壁中安眠的文物资料就此醒来,为人们研究生活情景与文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由此,李白《赠汪伦》又出现了"欲远行"的版本。
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版本?
对《赠汪伦》的两种版本,围绕究竟哪一个版本才是原版,学界目前尚且未形成较严谨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与其纠结为到底何种版本方为原版,探究两个版本的格律形式、诗意以及流传似乎更能明白一些始末。
1、 格律
按照唐代七言绝句的平仄规律,李白的《赠汪伦》的平仄格式可能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画横线的字代表仄平均可)。按照此标准,可发现,第一句的平仄要求应当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通行本"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平仄格式仄是"仄仄平平平仄平"看起来似乎是不合乎格律的规范,而"李白乘舟欲远行"则完全符合"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然而当时关于词中格式的平仄还存在一种变格,此句亦可作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杜甫《登楼》首句"花近高楼伤客心"的平仄格式即为"平仄平平平仄平",这说明极有可能"平仄平平平仄平"的格律形式亦为文人所认同以及使用。所以,这两种格律形式在当时可能都存在并被人使用。李白虽少做绝句,但是其流传下来的绝句几乎全部符合当时盛行的诗歌格律形式,几乎没有出现过变格的情况。"将欲行"和"欲远行"从格律上而言都有是原本的可能。
2、 诗意
有诗评家认为,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交代了诗人即将离去的背景。"将"在此为即将之意,"欲"在此也有即将发生之意。两个带有将来意思的字词,说明已经是必须出发的时候了,烘托了离别的紧张气氛。下句接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刚好回应了上句的"将"和"欲"。上下衔接紧密,情绪也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在短短的两句之中,就做到了"起承转"的效果。
再看"李白乘舟欲远行",以一个"欲"字,表达了即将离去之意,"远"说明此次诗人即将开始的旅程,路程遥远,充满未知。暗含了一去难返之意,对朋友之间送别惜别的情绪更有烘托的效果。后文的"忽闻岸上踏歌声",则显示了诗人听到踏歌声的激动和欣喜之情。因而,两句在句意上,也似乎难分伯仲。
三、为什么出现两个版本?
众所周知,唐朝虽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然其大量的使用是在唐中期以后。此外,手抄的方式依然为大众所使用。在传抄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错字以及漏字的情况。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保存和流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书商,以刊印、贩卖书籍为生,明代尤其盛行,商人在逐利心理的驱动之下,就导致了书籍校对不严,大量讹误的情况。因而,即有可能李白的《赠汪伦》在传抄、印刷的过程中被改动,或者意外的发生了偏差,导致了如今的两种版本。
因而,对于《赠汪伦》的两种版本而言,无论是"将欲行"还是"欲远行",都可能是原版,也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讹误。对今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欣赏两种版本的内蕴和美感。( 一往文学作者:溪午不闻钟)
▍李白《赠汪伦》诗中,现行版本是“将欲行”,但敦煌版本显示是“欲远行”,对此你怎么看?
我来解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