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是丁克,还是儿孙满堂,老了晚景都很凄凉”你怎么看?
▍“人,不管是丁克,还是儿孙满堂,老了晚景都很凄凉”你怎么看?
晚景凄凉,无法避免。
到老了,唯有夫妻能相濡以沫。儿女只能帮你做些大事、体力活,儿女走不进你的心里。
夫妻健康偕老,可遇而不可求。独老无疑凄凉。
▍“人,不管是丁克,还是儿孙满堂,老了晚景都很凄凉”你怎么看?
1、人,老了,身体不好、价值降低,都不好受。
2、我觉得晚年凄凉还是不凄凉,跟子孙没多大关系,主要在自己银行里有没有钱,身体健康程度。
3、哪怕是子孙满堂,老人手里没钱,也没人愿意靠前伺候,丁克有钱,没孩子,也可以去高级养老院,请人护理。
4、现在在想指着儿孙养老,那是不可能的。儿孙成人了,也要赚钱吃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伺候老人。
5、我今年40岁,说实话,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很少,这还是在一个城市,如果孩子在外地、在外国,那和丁克有什么区别。
6、我周围的外地同事,一年也回不去几次家。儿孙满堂,也是各自忙各自的。
7、有多少有儿孙的老人,照样去养老院生活。
8、丁克家庭,一辈子没孩子,但起码这辈子钱、时间都是自己的。不养孩子,能省100万,少操多少心。
9、我见过很多儿孙满堂的,积劳成疾,得了癌症,却拿不出钱来治病,只能回家等死。
10、我身边有80年代出生的,想开了,没结婚,天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活的很潇洒。说实话,我们都很羡慕。
11、我们这些有儿孙的,老了就一定比他幸福么?未必。没孩子的起码快活几十年。老了,钱和健康比人更重要。
12、成年人,遇事做选择利弊在前,我们真的能为父母分担什么么?我们老了,真能指望自己的孩子么?
13、儿孙满堂,不啃老就不错了。有多少人到中年还在掏父母口袋,父母有钱还行,多数老人是穷人。
13、为什么年轻人现在结婚、生育的欲望都降低了,全世界都这样。就是因为看透了。
▍“人,不管是丁克,还是儿孙满堂,老了晚景都很凄凉”你怎么看?
我的姑姑不是丁克,胜于丁克,或者说比丁克还痛苦。因为她中年丧子,晚年丧夫,无子无女无孙,晚景非常的凄凉,凄凉的让你无法想象,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我的姑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的漂亮,可以说是我们村里的一枝花,身后追求者非常的多。但是我的姑姑的命运不好,晚年非常的凄凉。
我姑姑身高1米73,可以说是标准的高挑女人,瓜子脸樱桃小口。赛过西施,胜过貂蝉!这是追求姑姑的人,经常夸姑姑漂亮的一句话。
漂亮的女人不爱学习,似乎就喜欢吃漂亮的脸蛋的饭。这或许就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以不是太漂亮的女人都是学习的能手,漂亮的女人学习基本上都比较差。
姑姑上完初中以后,就不再上学了。姑姑上学的成绩在班上倒数第3名,偶尔还倒数第1名,因为那两个倒数的不参加考试。
女人喜欢白富帅的小鲜肉,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白的和帅的小鲜肉,可是没有多少富贵的王子。
因为那个年代都比较的贫穷,所以要想找富家子弟,还必须是非农业户口的城里人。也就是吃着皇粮,捧着铁饭碗的那些人,但这些人找对象也不会找农村的姑娘。
姑姑也不例外,喜欢上了一个高挑的,非常帅气的小伙子。他是我们邻村的,在学校里是打篮球的,可以说是同班同学,最后被我姑姑看中了。
漂亮的女人谁都喜欢,所以我的姑父也喜欢上了我的姑姑。那个时候,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所以奶奶就找了一个媒人。
姑姑顺理成章的结婚了,而且结婚的那一段岁月是非常幸福的,婚后不久生育一次。
尽管姑姑家里不是特别富有,但是二人通过自己辛苦的努力,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至少没有出现挨饿受冻的现象。
关键是那个年代,男女老少都有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非常的勤快。只要自己努力干活,就能够有收获。不像现在人们有吃好的喝好的,也更没有现在的手机、电脑等高科技消耗品,所以花钱还是比较少的。
在90年代,农村兴起的是摩托车,姑姑家用辛勤的汗水攒了1万块钱,买了一辆摩托车。这是他们村第1辆摩托车,也是我们村第1辆摩托车。
有时一家三口人骑着摩托车来到我们村,确实显得非常的风光。毕竟那个时候,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非常的费时费力。
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我的那个表弟,再一次喝了酒以后骑上了摩托车。由于道路没有现在的柏油路,那个时候是土路,道路非常的颠簸,到处有坑坑洼洼,结果发生了意外,撞在了路边的树上。
那个时候,我表弟已经定亲了,就等着两个月以后准备结婚。本来是一个家庭非常高兴的时候,结果却出现了这种现象。由大喜转成大悲的结局,什么人一时间也接受不了这种现实。
所以现在要求人们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了。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是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
我的姑姑失去了儿子,非常的痛苦。更何况那个年代,第1胎生了儿子,就不允许再生第2胎了。也就是我的姑姑家是独生子家庭。
姑姑、姑父失去了儿子,由于年龄偏大,也不能再生育了。从此以后,我的姑父一蹶不振,天天喝酒来解愁。
就在十年前,我的姑父因为喝了大酒,导致脑溢血,不治身亡。
姑父的去世,让姑姑悲痛欲绝。尤其在那一段时间,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最严重的时候眼睛都看不到了。
我父亲让我把姑姑接到家里面,在我家里好好的养一段时间,然后做做思想工作,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
毕竟姑姑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更没有孙子孙女,一个人在家里孤苦伶仃的。再想到失去儿子、丈夫的痛苦,一时间难以走出来。有可能会导致一病不起,甚至有想不开的想法。
姑姑生活在农村,来到我的家里面有点不适应。似乎总是担心把我家里的沙发等,弄得脏兮兮的。
我始终对姑姑说,这一切不是问题。在我家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不用太刻意的注意。
我媳妇对姑姑也是不错的,毕竟也是农村出身的人,也理解农民的疾苦,也了解农村的生活习惯。姑姑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家庭的矛盾。
姑姑在我家住了三个月以后,依旧坚持回家居住。姑姑婆家只有他自己了,因为姑父就兄弟一个,姑姑的婆婆公公早已经去世。
于是姑姑就搬到了我们村里住了,也就是又回到了娘家居住,住在我爷爷奶奶曾经住的那个屋子里。尽管有一些破旧,但是住在这里至少有我父母照顾一下。
每个月我都回家看一看,但是到姑姑家里面,确实显得非常凄凉。唯一陪她的就是家里的那个17英寸的电视机,看电视是她打发时间的最好的方式。
由于姑姑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丈夫,显得非常的孤僻,村里的一些老人不愿意到她家里串门聊天。尽管姑姑不是一个丁克的家庭,结果却成了鳏寡孤独老人。
或者说姑姑不是丁克,胜似丁克,而且比丁克家庭经历的痛苦还大。有失去亲人的痛苦,更使得晚年孤独无人陪伴,难道这就是她的命吗?
父亲多次给我说,姑姑的养老问题由我来负责,等着姑姑百年之后,要让我披麻戴孝。我欣然的答应了,毕竟我们有血缘关系,而且姑姑对我也非常不错。
尽管姑姑没有退休金,但是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何况姑姑现在只有我父母和我一家的亲人,我们不来照顾她,谁来照顾她?
人老了,不管是丁克,还是有子女的人,晚年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凄凉的。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人老了确实都没有多大用处了,而且老了以后还有思想。并不像小孩子那样只知道玩耍,只知道吃饱了不害饿。
有时一些老人患了老年痴呆,走出去就忘了回来。如果说对老人大声吆喝着,就会出现不尊敬老人、不孝敬老人的说法。如果被别人看见了,更是流言蜚语,埋怨牢骚非常的多。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说的不错。特别一些老人随着身体机能不断的下降,得病的现象非常的多。尤其是照顾重病重残的老人,是非常麻烦的事情,特别老人身上的那股老人味道非常的浓,并不像孩子身上的奶香味。所以作为子女的照顾这些卧床的老人,时间久了就非常的烦。
人老了以后,如何才能保障自己晚年生活不凄凉呢?
一是要以身作则,树立好做父母的责任和形象。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就是说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孝顺好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要孝顺好我们这一代的爷爷奶奶,这样言传身教育好子女,子女自然而然的就会孝敬好老人。
二是要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我国良好的家风、家教,就是百善孝为先。只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才让子女们懂得孝顺,才让子女们把这优良的家风、家教传承下去。
这样等着父辈老了以后,就有人好好的伺候着,就有人陪着安享晚年生活。
三是要有自己足够的经济基础。现在看城里的老人都非常的幸福,因为他们有高高的退休金。这些退休金自己花不了,剩余一部分可以给子女花,所以非常受到子女的爱戴。
因此,城里的老人晚年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他们基本上是出去旅游,或者是跳跳广场舞,或者是陪着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四是老了以后,要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有的一些老人老了以后,以为自己什么活都不能干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老了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根据自己的才能,再去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是再找一份老年工作参加社会生产。这样就是自己忙活起来,就不显得晚年生活凄凉了。
写在最后:人,不管是丁克,还是有子女的,总有老的一天。老了以后,晚年的生活显得非常凄凉。这充分的体现出了人老了以后的无用论,毕竟身体的机能在不断下降。
对于老了以后,不要让自己闲置起来,要让自己忙活起来。这样就不使得自己生活晚年凄凉了,晚年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但对于丁克家庭的人而言,在选择社交方面要积极一些,在养老方面最好选择养老院。因为那里有更多的人,陪着你过晚年生活,这样就不会显得凄凉孤独了。或者说选择在亲人的身边生活,就有更多的机会聚在一起聊天。
▍“人,不管是丁克,还是儿孙满堂,老了晚景都很凄凉”你怎么看?
人老了晚年凄凉是必然的。不单是生活凄凉,主要是心里凄凉。老伴走了只剩下一个人,孤独寂寞,无助,那种心境无人能理解。子女再多,再孝顺,他们得工作,得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不可能,天天陪着你,也没有时间陪伴你,除了生病了,快死了,快不行了,有人在身边看着,照顾着,否则平常的一切都得你自己去面对。有钱还好些自己出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