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t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英国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并准备和清朝建立平等邦交。但对于大清君臣来讲,王朝的千秋万代,固若金汤,才是朝廷首先需要考虑的。至于通商赚钱?不过是我天朝大国施舍给你蛮夷的德政罢了。
“我堂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按照大清君臣的理解:“中国之物自足于用,而外国不可无中国之物。”没了你外国屠户,我照样吃浑毛猪,而你外国人没有我中国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两相对比之下,你一个红毛绿眼的夷人国家,还想和我大天朝平起平坐,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
双方认知是天差地别,所站立场也半点不同,相当于鸡鸭谈判,又如何能达成共识?
对于洋人的不服管教,乾隆早就深有体会。
早在乾隆二十二年,就有英国人洪仁辉,因海关勒索之事,不顾大局,开船从天津前往京城,越级状告官府,把状子送到了乾隆皇帝的御桌之上。
搞得乾隆皇帝大为光火,海关官员贪污腐败,原本是稀松平常,结果却逼得外国人直抵京畿来告御状,弄得天下皆知,这让朝廷颜面何存?乾隆是个要面子的皇帝,于是命两广总督李侍尧审理此案,并批示:“事涉外夷,关系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以彰天朝宪典。”
对于敲诈商人,官府历来是不屑于遮掩,案件简单明了,李侍尧轻易就拿到了人证物证,做出以下判决:“粤海关监督李永标革职查办,参与贪污勒索的粤海关役吏“杖流科罚”。”
审判完毕,官员们开始了清算,对在洪仁辉告状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四川人刘亚匾(给外国人写了状纸),直接拖到菜市口砍死;而和洪仁辉经常有生意来往的安徽商人汪圣仪父子,则依照“交结外夷罪”,处以杖六十、徙一年的刑罚,以儆效尤。
此事过后,乾隆敏锐地感觉到,这些桀骜不驯的外国人,如不加强管理,很容易带坏国内人心,于是李侍尧秉承圣意,精心制定了《防范夷商规条》,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禁止外国人入境内省;禁止外国人向官府告状,有冤屈只能由十三行转告官府;外国人在夷馆居住期间,不许乱逛;禁止外国人雇佣中国人,禁止外国人学中文。
所以在马嘎尼尔来中国之前,大清君臣早已对西夷人没有了半点好感,压根就不想和这些无君无父不安心当奴才的洋人们,有过多的瓜葛。
1792年9月26日,当法国人还在因为大革命事件,和欧洲君主们打得头破血流之际,朴茨茅斯港口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就在今天,大英帝国有一支舰队,趁早潮之时,刚刚从这里起锚。
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去帮法国恢复王权,而是要去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中国。这支舰队肩负英王赋予的神圣使命——以给东方皇帝乾隆祝寿的名义,尽可能的和中国建交,顺便为英国的工业化产品,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
对于这次访问,英国上下都及其重视,使团的成员是经过精心挑选,涵盖了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军官等各方专业人士,如果算上水手、奴仆和士兵,人数高达700人之多。要知道,欧洲自从有国家概念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派出如此庞大的使团。
作为带队团长,乔治·马噶尔尼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他作为法律专家,同俄国谈成过外贸条约,当过印度总督,在加勒比海岛上杀过土人,人生经历丰富,能够熟练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为了让大清尊重英国,使团所带的600箱礼物,除了一小部分是讨好皇帝的奢侈品外,其中大部分是英国科学技术的先进发明,包括科学仪器、乐器、钟表、蒸汽机、最新的燧发枪和火炮。
1793年8月5日,经过了9个月的艰苦航行,马嘎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天津白河口,并递上国书,请求入京。使团来的时间点卡得很好,恰好是乾隆八十三岁寿诞之前,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这是吉兆,“一个化外蛮夷之邦前来祝寿进贡,是自己治国有功,万国来朝之象。”龙颜大悦之下,皇帝同意了使团的请求,并亲自指示沿海官吏,要对这支蛮夷使团要以礼相待。
事情虽然还算顺利,不过马嘎尔尼却闷闷不乐。队伍刚一上岸,接待官员们便不由分说,在队伍中插上了彩旗,上面用中文写大字:“英吉利贡使”。而且把自己的礼物包装,也拆了个乱七八糟,最后将“礼物”改成了“贡物”。
马嘎尔尼感到无法接受,作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官,他向中国官员提出了抗议,表示自己是来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而不是中国官员口中的蛮夷上供。如果存在可能,自己应该就会是英国首任常驻中国大使,而不是官员们所描述的临时贡使。
不过地方官员们压根就不在乎这个蛮夷的抗议,他们告诉马嘎尔尼,中国对英国使团采用的措辞和礼仪,和其它国家一样,不存在区分对待。更让马噶尔尼崩溃的是,这些接待官员告诉他:“在受到乾隆接见时,要趴在地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嘎尔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所以他坚决拒绝对乾隆行这种侮辱人格的礼节。
听到下属的汇报,乾隆很不高兴,并因此降低了对使团的待遇。不过考虑到英国夷人的确是不远万里前来,而且长相也足够特立独行,所以乾隆还是大度的特意恩准了马嘎尔尼单膝下跪的要求。
果然蛮夷朝圣的戏码很是吸引眼球,使节团人员众多,礼品如山,光是给这些英国佬搬行李和礼品,就动用了近百辆马车和二百多匹马以及将近三千雇工。这样一支奇怪又庞大的队伍,到哪里都宛如暗夜中的萤火虫,吸引了众多缺少娱乐节目的百姓前来观看,一方面被洋人的长相吓呆,另一方面又被洋人滑稽的语调所逗得哈哈大笑。
在皇帝寿辰之日,马嘎尔尼在热河行宫,正式觐见到了大清帝国乾隆皇帝,并呈递国书。仪式举行完毕之后,乾隆安排了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这些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中国皇帝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西洋玩具、钟表还有地球仪,可见乾隆对于欧洲众多,可能并不陌生。
负责接待的是乾隆朝宠臣福康安将军,马噶尔尼为了讨好于他,特意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结果福康安不屑一顾:“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回到北京后,马嘎尔尼还不死心,又舔着脸对礼部官员请示,想邀请皇帝看最新大炮发射,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懂得发射技术。”六十多年后,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这些强盗士兵惊讶地发现,这两门榴弹炮以及全套配置(马拉牵引车、炮架、炮弹)还留在这里,它们从未使用过一次。
拜寿完毕之后,官员们暗示英国人该回去了。这时马嘎尔尼才发现他还没来得及跟皇帝诉说他们这次来华的最主要的目的——关于通商和建交的问题。因为不肯下跪,已让皇帝闹心不已,所以奢望于乾隆再次接见可能性基本为零,所以只能递上乔治三世的国书,请求通商,结果乾隆一口回绝,同时通令各地防备英国人滋事,催令英国人即日启程回国。
马嘎尔尼是一脸不解,但使团有人指出:“最近法国的种种理论,没有比清政府更深恶痛绝的。”懊恼之余,马嘎尔尼也只能前往广州,当然作为天朝上国,乾隆该尽的礼节还是一样不少,不仅回送了远超英国使团礼物价值的各种赏赐,还特意准许马戛尔尼一行人由陆路返回广州,可以顺便见识下天朝的地大物博。
当然,为了防止英国人蛊惑人心,乾隆帝还是给沿途官员下了密旨:“英咭利夷性狡诈,此时未遂所欲,或至寻衅滋事,固宜先事防范。”官员们心领神会,英国人一路南行,不管去哪,都有沿途官员安排陪同。
马戛尔尼最终无功而返,不过这次和大清官民们的亲密接触,让他对中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判断:“清朝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官员贪污腐败已是病入膏肓,百姓生活穷苦麻木,看似庞大,其实不过是一小群鞑靼人统治着几亿汉人的国家。”马戛尔尼相信,一旦满清遭到外来攻击,那么它将不可修复。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有许多人认为马戛尔尼伯爵描述下的清王朝积弱腐朽不堪、专制野蛮黑暗,以及最为出名的马戛尔尼伯爵与乾隆皇帝的“礼仪之争”,等等这些都构成了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战争暴力打开中国大门的诱因。然而,楼主重读马戛尔尼伯爵的访华日记看到的描述并非全然不堪入目,不可否认,一些过去的老版翻译史料不同程度地夸大了马戛尔尼访华对清王朝的负面描写。本文将节选英国大使马戛尔尼伯爵的访华日记,重新解读被国人诟病已久的马戛尔尼访华一事。
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in the year 1792, 1793, and 1794. 作者:the Earl of Macartney.
帮助马戛尔尼使团装卸货物的船员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工作勤恳、聪明伶俐、举止得体,且他们会在工作中排忧解闷自发地哼起了小调甚至高歌,这些都让初次到访中国的马戛尔尼感慨良多。
在进京之前,英使团的大船被当地官员安排换成了小船,马戛尔尼深感小船宽敞洁净、舒适便捷,更是对两位官员——万大人和周大人——无微不至地接待受宠若惊。马戛尔尼在街道上穿行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中国老百姓,他惊讶于妇女行路之灵活,并未见传说中缠足妇女的跛脚般走路方式,他听说“缠足”这种陋习在在中国北方底层妇女中已经很少见了,这些妇女尽管饱经风霜但依然五官端正、容色较好、发式简洁大方。他还见到了很多中国男士,对他们的相貌也评价颇高,他发现中国的男士大都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身躯健壮、精力充沛。观于此情此景,马戛尔尼伯爵发自内心的赞叹中国人美好的外貌,并灵感突发想起莎士比亚歌剧“暴风雨”中的台词称赞他们:“ 哦,神奇啊!这大千世界有多少善良的生灵,人类真是美丽!哦,美丽新世界,里头居然有这样的人儿!”
对于直隶总督在宴会期间表现出的谦逊礼让、高贵端庄已经让马戛尔尼无法用任何言语能够表达出来了,直隶总督虽早已过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平静祥和、值得敬佩。更是让这位英国伯爵震惊的是这些高层官员们对于下属及寻常百姓表现出的慈爱与谦逊。
这是马戛尔尼第一次见清政府给英使团安排的翻译,伯爵对于翻译的水平非常担忧,觉得此人并不能胜任英使团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对英语常用词汇的完全无知境地更是令伯爵失望透顶。更因为意大利公使距离此翻译特别近的时候,翻译就更为窘迫难当、拙形毕露。
马戛尔尼伯爵深深地为自己不会葡萄牙语而后悔万分,也正因为此他痛失了一位优秀的助手一个合格地翻译官,由此为中英外交失败埋下祸根。
英使团一行人行走在干净整洁的乡间,见到了许多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劳动满足感的百姓,马车疾驰在旷阔平坦的道路上,置身于此情此景,马戛尔尼伯爵甚至有种空间错位之感,恍惚于自己回到了远在欧洲的英格兰家乡,呼唤起自己许久前的美妙回忆。
马戛尔尼伯爵首次觐见大清国皇帝——乾隆皇帝——时对乾隆皇帝的描述:皇帝举手投足间透着浑然天成的庄重与威严,但他也极为和蔼慈详、俯尊谦逊,他欣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礼物,满意至极。皇帝是一位举止优雅、精神矍铄、身体康泰、富有活力的年长绅士,他看上去甚至不像超过六十岁的人(当时英国使团造访中国其目的之一即是为乾隆皇帝庆祝八十岁寿辰,马戛尔尼初次觐见乾隆皇帝的时间为乾隆皇帝八十岁大寿的前几天)。
还有不少的类似的原版书籍的截图,因为网络问题,和头条的服务器问题,上传不上去,我这边也就不一一的发出来了,话说这就是你所谓的老马失望而回?你在哪断章取义的把这些东西给断成老马很不满?而且题主阅读过原版吗?就因为题主倒卖汉服也不至于这么挑唆吧!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这个事件看似给大清长脸,实际上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信,失去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英国使团愤愤离去是乾隆皇帝的外交失误,当然也使英国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说是双方皆有损失的一次交流活动。
事件起始
1793年初夏的一天,乾隆皇帝突然接到了两广总督福康安的奏报,说是打大西洋上来了个叫英吉利的小国要进朝上贡,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一听便觉震惊,八十大寿不是在三年前就过完了吗?现在还来贺什么寿呢? 原来是英吉利距离中国非常远,据说甚至达到了7、8万里之遥,隔的远消息传过去也就慢,路上耗费的时间也长,马戛尔尼使团早在1792年9月26日时就已出发,在海上航行了接近十个月才到达的北京大沽口岸,这样一来一往就导致乾隆生日过了三年后英国人才赶到中国。但是不管怎么样,毕竟英吉利“孝敬”的心思还是有的,所以乾隆皇帝很开心,一再指示地方官员要热心接待,提高接待规格,千万不可失了礼数,为英吉利这个弹丸之国所轻视。
天朝上国的美梦未醒
英吉利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频年入贡者可比,务宜妥当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清高宗实录》
乾隆皇帝面对英吉利的祝寿,取消了例行的行围打猎,安坐在避暑山庄等着接受英国使臣们的朝拜,可见乾隆这个时候满脑子充斥的还是这种腐朽不堪、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
清朝当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额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这一点也确为事实,周边小国向中国称臣纳贡由来已久,也正是基于此,乾隆才会习惯于用世界万邦之主的眼光看待一切,自顾自地以为英吉利就是过来朝贡的。但此时的英国已经通过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滞销的工业产品在他们国内早已是堆积如山,所以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祝寿朝贡,而是为了说服乾隆皇帝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开放对英贸易,好让英国早日占领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超级市场,而因为语言障碍、礼法所限等原因,马戛尔尼也是有苦难言,也就只能任由乾隆摆布了。
马戛尔尼此行毕竟是有求于人,故而还是带来了不少反应英国先进科技水平的好东西,如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气象仪器等。乾隆一见这些东西便大惊失色,早就听说过外夷善于“奇技淫巧”,但却没有想到他们竟发展到了这般程度。
“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高宗实录》
惊讶归惊讶,乾隆皇帝当然也要顾及天朝的脸面,于是下令接待人员,闲谈之余,可透露我大天朝不缺这些玩意儿。此话也反应了乾隆之虚伪,这些玩意儿别说见,在当时清朝这个封建传统农业社会里,乾隆怕是听都没听到过。
接见风波
后来等到接见的时候,双方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礼仪冲突,马戛尔尼表示只能后按照见英国女王的礼节来觐见大清皇帝,即单膝下跪,低头头不着地;而中方则坚决强调必须按照传统礼法,对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两边人一时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耳赤。关于这次会见,中英双方留于后世的说法也完全对立,清朝坚持马戛尔尼已经对乾隆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而英方则说他只是单膝下跪,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也无法考察中、英两国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实录》
但经历这件事后,乾隆似乎了解到了这些英国人此来的目的不会单纯只是“朝贡”,害怕他们在还会有什么不轨之举,于是在颁发给英国的敕书中全面拒绝了英国人所提出的包括派遣使臣驻京等一系列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后,还鼓吹一番,蔑视英国是粘了大清的光,劝英国不要蹬鼻子上脸,搞得英国使团很不痛快。
马戛尔尼一看完敕书的翻译立马给气得脸红脖子粗,叫嚣着要向中国皇帝讨个公道,还是被陪行人等强行拦下方才作罢,这样一来中英双方自然是不欢而散了。马戛尔尼使团虽然无功而返,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二十三年后的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历1816年,英国又派出了一个由阿美士德率领的使团来到中国,再次企图说服中国解除对英贸易的限制,但是同样遭到了嘉庆皇帝的回绝。
这两次中外交流乾隆、嘉庆父子都没有抓住机会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文明大潮的机会,间接促成了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此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的鲜明对比。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出访团队到达大清王朝,并带来大量礼物。英国人的举动,吊起了乾隆的胃口。所以马戛尔尼团队刚刚上岸,就受到热烈欢迎。
然而这种热情没有能持续很久,等到马戛尔尼团队见完乾隆后,双方不欢而散。
文化礼仪方面的冲突
马嘎尔尼等人在出访前,已经做足了功课,等到见乾隆时,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大清官员将英国使臣安顿好以后,跟他们提了一件事:你们见我们的乾隆皇帝时,要三跪九叩
马戛尔尼一听,傻眼了。三跪九叩?你们当我们英国人是什么?我们拜访大清王朝,是要商谈贸易和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怎么可能三跪九叩呢?
清朝官员一听,同样傻眼了。平等外交关系?我们是天朝上国,怎么可能与你们平等?你们不是应该像藩属国一样朝贡吗?
马戛尔尼越听越不明白,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打遍全球无敌手,怎么可能对大清称臣。
当时的英国,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已经进入现代文明,只会对上帝下跪,他们不能理解国与国之间交往还要下跪的礼仪。
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下,清朝官员理解的外交就是外国使臣理所应当对中原皇帝下跪。他们之前接待的外国使臣,都是按照这套礼仪,他们没法理解英国人的平等外交。
这事就这么僵持住了,震惊朝野。大清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法的国度,传统社会中,礼仪就意味着秩序,代表着纲常,是天大的事,没法让步。所以,乾隆马上派他的得力干将和珅处理此事。
就为了一个下跪问题,和珅与马戛尔尼进行多轮谈判,双方都不肯让步。对于清朝而言,这关系到天朝上国的地位;对于马戛尔尼而言,这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尊严。
此时,谁也不想谈判破裂。英国人满怀希望,万里迢迢来到中国,不想因一个小细节而见不到乾隆;清朝已经将消息通知全国,如果英国人直接走了,乾隆的面子过不去。
谈到最后,和珅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双方各让一步,英国人同意在各国使臣都行礼的时候,他们混在人群之中,单膝跪地,随众俯首,跪三次,俯首九次;中方也不勉强英国人将头碰到地上。
这在大清君臣看来,英国人也算行了三跪九叩之礼,顶多就是“蛮夷未开化,不知礼节”,不是很规范而已。马戛尔尼见乾隆才得以实现。
英国人带来的礼物,因为翻译和理解问题,导致乾隆并不感兴趣,甚至很失望。
不下跪,礼物又不能让乾隆满意,所以乾隆对英国使臣很抵触。可偏偏在这个时候,马戛尔尼还通过和珅给乾隆写了一封信。
乾隆见到信,知道了英国人的真实目的,导致双方彻底没法交往
乾隆收到信的当天就给英国人下了一道上谕,内容如下:
关于英国人想与大清互派外交使节,乾隆说与体制不和,绝对不可以。不能因你们一个国家的要求,破坏我们百年的法度。
关于开放开放口岸:珠山、宁波、天津,乾隆说,广州一口通商很多年了,一直很顺利,所以不能更改。
英国人想要一个小岛安放货物,乾隆说,我们大清的每一寸领土都是有主权的,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关于改善居住广州的英国商人生活、改变广州贸易体制和税率,乾隆也不容更改。
总之,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乾隆逐条批驳,全部否决。乾隆通过这道上谕,等于是向全世界宣布,通过和平谈判,与大清建立平等外交的方式完全没希望了。
乾隆不理解世界大势,完全不知道英国已经全方位超越大清,他没法与时俱进。晚年的乾隆,骄傲自大,当他陶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外来文明的时候,他也错失融入世界的机会。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中国几千年来接待的使团太多了。之所以为什么有人知道这个马什么使团,是因为这个洋鬼子回国后说了一些中国怎么怎么不好的话来发泄自己的心中不满。这些发牢骚的废话被今天一些人当做宝贝了,正好可以用来攻击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什么这个使团会不满意,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到中国没有受到热情的接待,这不怪当时中国政府,主要是中国当时是负责任的大国,来的使团太多了,马什么使团级别不够当时的领导接待规格。
二是自己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达成,比如要传教,要卖鸦片贩毒,或者搞一些卖淫嫖娼的非正常赚钱手段,触犯了中国法律。
三是自己的一些倒霉遭遇,例如财物可能被偷被抢,走在大街上因为调戏妇女被打,自己长相服装怪异被围观嘲笑等等。
西方人在中国遇到这样的遭遇,回国后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西方人一向都是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今天也是一样。如果把他发牢骚的话也当真,那么真得怀疑一下自己的智商了。即使这个马什么使团去的是宋朝,也会遭遇这样的事,因为宋朝也有法律,宋朝也有伦理道德,到宋朝大街上撩闲一样会挨揍。使团级别不够宋朝也不会鸟你,不要以为每个使团到我大宋都可以像辽使金使那样颐指气使。到时候遇到这样同样遭遇的马什么使团,回国后也会发牢骚,说宋朝怎么怎么不好。
其实这个洋鬼子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为什么别的外国使团到中国都能受到热情接待,你却不能。为什么别的使团到中国没被偷,没被抢,没被打,而你却总遇到这样的事。为什么别的使团到中国都赚到钱了,而你却要着饭回去的。我想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今天到中国来也是一样,马先生和他的使团要是有知识有学历,到中国肯定是拿最高工资的企业高管,大把美女上杆子跟你。要是不学无术,到中国来,到工地搬砖人家都不要你,最后只能中国的天桥下留下等待工作的电话号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