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府兵制?
▍╠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盛于唐贞观年间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到唐天宝年间废除,历时约200年。府兵的军队平时为耕种的农民,农隙操演,战争来时从军打仗。
为什么叫“府兵”呢?因为当时的地方政府行政等级分为两级,上级为州,下级为县。“府兵”的“府”是地方行政州县之外的军事领域名称,即军队驻扎区域。唐代称为“折冲府”,根据军府人数的多少分为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的数目有时多有时少。在唐代大概有六百到八百不等。这些军队哪里来的呢?当时户口分九等,依据的是各家的经济状况。根据当时的法令,下三等民户没有当兵资格。政府从上等,中等,还要自愿当兵的民户里挑选作为正式兵,并豁免当兵人家的租庸调。但没有军饷,随身武器装备也需自己置办。府兵自己有田有地,自己从事生产,不需要国家投入军费给养。府兵二十岁开始服役。府兵的任务,一为宿卫,二为镇戍,三为征战。宿卫叫做“上番”,唐代上番指向中央服役。府地距离中央五百里,宿卫一次得五番(五个月一次)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超过两千里十二番。如果国家遇上战事,则全国各府抽调,不论番数。中央直辖十六个卫。军官立功有勋爵奖励,可以是经济上或者名誉上的奖励,但是没有实职。府兵下的军队素质比较高,战斗力确实比农民军的战斗力强悍。可以说唐朝前期的武功与府兵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制度后来失败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府兵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强烈的个人荣誉感。随着天下承平日久,到中央宿卫变成了苦力要给大臣皇亲国戚盖花园,修府第,变成了苦力,受人贱视。
二 抚恤制度执行日渐废弛。在唐朝初年,府兵出外打仗阵亡,军队要将名册呈报给中央,中央会马上下令给地方要求他们派人到死难士兵家里慰问,送勋爵,给抚恤金。阵亡军人的棺材还没运回,政府的抚恤褒奖工作都已办妥。这对军人的鼓舞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后来到武则天时期,这个制度执行就日益松懈,往往死讯已经私下传到他的家中,战争也结束了,还不见政府派人抚恤。日子久了,人心就散了。
三 府兵制度是军阀割据的产物,不适用大一统国家。唐朝疆域一直在扩大,周边有一系列如契丹,回鹘,突厥,吐蕃政权,边境需要驻扎大量军队,几次战争下来,府兵出现严重伤亡,甚至还有逃亡现象,府兵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需要。
后来在唐玄宗统治中期,开始了军事制度的改革。开始改为募兵制。
募兵制其实起源更早,大概在春秋时期。即国家招募的职业军人,由国家提供军饷装备,供给衣食,免征赋役。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服兵役,执行作战任务。不过,募兵制的士兵是职业军人,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长期的隶属关系,容易形称军阀。后来的唐朝出现节度使藩镇割据也是一个例证。
▍⇛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员组织制度,它源于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并在唐朝时臻于化境,是当时的中原王朝军事强盛的基因所在。
十六国及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大多采用胡人当兵、汉人耕种的分工。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但到了北魏末期,随着六镇起义爆发,这种情况再度上演,东魏、北齐的奠基者高欢曾经献上了一番经典描述。
作为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他曾这么要求手下鲜卑将士:“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何为陵之?”意即:汉人耕地种田、养活了你,怎能欺负他们?
扭头对汉人训话时,他又要求不得排斥鲜卑人:“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何为疾之?”鲜卑人只是需要你一点点布匹和粮食,就冒着生命危险替你杀贼、保你平安,哪能讨厌人家?
高欢有底气任由汉、胡这么分工,毕竟东魏的控制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以前可是北魏的统治核心地带,北方六大军镇的军事资源也大多被他继承,最不缺的就是熟练、优质的鲜卑将士。
但西边的宇文泰就郁闷多了。早在公元530年,奉尔朱荣之命,贺拔岳辅佐尔朱天光进入关中平乱,麾下的鲜卑等胡人将士不到2000人;他们随后却横扫关陇,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主力自然由当地的汉、羌等本地人组成。
尔朱荣死后,高欢击败尔朱氏残余,并在公元534年指使侯莫陈悦暗杀了时任关中领袖贺拔岳,意图兼并关陇。在贺拔岳余部的一致拥护下,宇文泰继承了指挥权,从此与高欢势不两立、常年血腥搏杀。
但是,相对于东魏,宇文泰的西魏不仅综合实力处于下风,军事力量也差了很多。东魏坐拥十余万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胡人将士,西魏除了高层主要来自武川镇(六镇之一)之外,还有孝武帝元修入关时带的近万鲜卑禁军,其他的则良莠不齐,数量、质量都处于下风。
于是,在形式的迫切需要下,宇文泰只好主动求变。他重用苏绰,推行了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列制度改革,其中在军事方面的重大创举就是设立“府兵”。
所谓府兵,首先“籍六等之民,择魁材力之士以充之”,当时的百姓按户分为九等,六等及以上人家,采用“三丁选一”的原则,挑选最优秀的人员入伍,编入100个府、每府安排一个郎将率领,其后分属24军;每军任命一开府,两个开府归一个大将军管辖,也就是共计12个大将军;而每两个大将军共同接受一个柱国大将军的领导,也就是一共6个柱国大将军。此外,宇文泰本人也是柱国大将军,由他统领其他六柱国;北魏宗室也安排了个藩王元欣打酱油,所以西魏共计8个柱国大将军。
这就是西魏、北周赫赫有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形成。隋末瓦岗领袖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李渊外公独孤信都位居八柱国,隋朝杨坚家族则出自十二大将军之列。
起初,这些府兵满编制还不到5万人,他们一旦被挑为府兵,不编入普通户籍,由兵府自行管理,本该交纳的赋税、劳役全部减免;“置屯田以资军国”,平时有自己的耕地,闲时训练、每年服役一个月,战时出征,所有的装备、武器、马匹、粮草都由政府提供。
西魏创立的府兵制有三大优点:
其一,并非追求数量、全民皆兵,而是经过精挑细选、严格训练。这样既没有占用过多劳动力,又打造起一支相对专业、高质量的精兵队伍;
其二,“抚养训导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众”,相对于以往那些被征调的军人相比,府兵的待遇极高,不仅免税免役,而且在长官那里得到了“子弟”般的待遇,被尊重、关爱的色彩浓厚,这样的军队凝聚力、战斗力更强。公元554年,宇文泰赐给军队高官以鲜卑姓氏,各人统辖的军人也随之改姓,进一步以宗族色彩强化军队向心力。
其三,府兵的挑选对象涵盖汉、胡各族,“西魏大统九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经过府兵制的推行,武川军事集团与关陇本地豪强彻底融合,后世津津乐道的“关陇集团”由此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战争的消耗加大,后来的北齐征兵也打破了汉、胡之别。“男子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这就是西汉时期的全民兵役制;高洋还精挑细选,建立了胡人猛汉组成的“百保鲜卑”、汉人壮男构成的“勇士”,
但总体而言,虽然军人主体都逐渐转变为汉人,但北齐是全农皆兵、北周是选农训兵,这也体现了双方迥然不同的军政理念。
同为出自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隋朝也继承了北周府兵制。到了唐代,李世民结合现实情况,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朝全国设立10道,634个兵府,仅仅关中地区就有261府。但这个数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杜牧曾说:“凡府五百七十四,有四十万人”,陆贽则称:“诸府八百余所,关中殆五百焉。”至于关中兵府多,显然是为了强本弱枝、避免外重内轻。
每300人为一团,领导是校尉;50人为队,领导称为“正”;10人为火,归“长”管理。但与北周不同,唐朝府兵的装备粮草都是自己负责的,平日里放在兵库,打仗时才统一发放。不过,马匹由于比较昂贵,所以由朝廷发钱到个人手中,随后自行采购。
府兵制的推行是与均田制挂钩的。府兵是从农民中精挑细选而来,他们除了每年按要求进京宿卫外,平日里在家耕地、奉命统一训练,需要打仗时领武器、粮草出征,统帅则由朝廷临时指派;打完仗后,各回各家,所谓“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既避免了将领与士兵长期相处、形成固定隶属关系,又不用长期养着一群脱离农业生产的专业军人,极大减轻了朝廷财政负担(更别说唐朝还让府兵自备装备粮草)。
另外,在唐朝时期,府兵制也是农民改变人生的重要渠道。但凡有一定财力自备后勤物质、身强力壮且头脑机智的,都能进入府兵,通过战功加官进爵乃至拜将封侯。最典型的,我认为是薛仁贵,他正是主动参军、跟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从此一鸣惊人,成长为青史留名的传奇名将。可以说,府兵制与科举制,分别从武、文两方面,为普通人提供了突破阶层的机会,进步性值得肯定。
▍⚘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简单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征兵制度,不过不是全国征兵,主要在折冲府的民丁中征召,由官府挑选时任组成一组,之后就是一日为兵,终身为兵,21岁入伍,到了61岁才能退休。宋人陈傅良在所著《历代兵制》中写道:“其制虽始于周、齐,而其效则渐见于隋,彰灼于唐。”唐代的府兵征召上来就是中央直辖下的最基本的武装力量,主要的任务是守卫京城长安,并且在战争时期再临时奉命出征。
说起来,府兵制的建立与均田制离不开,一般来讲,府兵都是来源于均田户,平时没有军事需要的时候在家里务农耕田,农闲的时候则要参加军事训练,有了战事以及军事需要的时候再出征。朝廷一般会给府兵分配一定量的永业田作为耕地,并且还有相应的减免税,但是府兵同时也要自己装备以及准备粮食等等,也就是真正的自费出征。自费这一点倒是跟欧洲的骑士有点相像,不过其他方面差别比较大。
募兵制,实际上就是职业兵,因为府兵虽然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兵源,但是数量上以及战斗力上面仍然不能保证。因此很多的军事行动仍然要依靠“兵募”。这就是早期的募兵制的来源,这些兵募一般是在皇帝的政令下达以后,地方政府按照需求以及政令临时征召的军人,一般军事任务结束就解散了,所以倒是很像现在的雇佣合同一样,一些戍守边境的兵募还可以“续约”,并且他们所需要的装备和器材都不需要自己准备,而是由州县来提供。
▍┯什么是府兵制?
宇文泰在领导关陇集团的时候,还不到30岁。这年纪很多人还处于创业阶段,人家已经接管了一家上市公司了。
只不过,这家上市公司的前任老板贺拔岳,刚刚被人设计给宰了。整个公司就跟没头苍蝇一样,要是没有个靠谱的领头人,这家公司瞬间就得解散。
很显然,宇文泰就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领袖人物,他虽然年轻,可很早就担任了集团老板贺拔岳的军师,而且还兼任一个部门经理夏州刺史的职位。
在宇文泰的带领下,人心不稳的关陇集团,瞬间聚拢在一起,他们合伙灭了杀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完成了关陇地区的统一。
这个时候高欢也已经诛灭了尔朱家族,正式执掌北魏大权。所以说属于高欢和宇文泰的时代,正式到来了!
但摆在宇文泰跟前的,是一个异常强大的高欢!如果说宇文泰的关陇集团是一家刚挂牌上市的民营企业,那么高欢就是一家有着百年老店底子的超级巨无霸上市集团。
一、宇文泰手里的资本被打光了,不得不实行府兵制。
宇文泰那时候手里能找来3万多人马,这已经是最理想的状态了。而且这些人马里,汉人居多,武力值比较高的鲜卑士兵比较少。
反观高欢那儿,随便凑一凑,就有二三十万人马。而且这些士兵当中,武力值较高的鲜卑士兵占了大多数席位,就问你宇文泰怕不怕吧!
可偏偏在小关之战、沙苑之战这两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宇文泰出奇制胜,凭借计谋两次重创高欢,也使得自己的实力大增。
实力的天平,看似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发生反转了,可双方偏偏又爆发了邙山大战。高欢的儿子高澄,是个色鬼,他跑到大臣高仲密家,把人家媳妇儿的衣服都给撕光了。这可把高仲密气坏了,立刻带着虎牢关投奔了宇文泰。
虎牢关对高欢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立刻带领10万大军前来,宇文泰也不示弱,几乎全员出动,要跟高欢来硬的。
或许是之前的顺利,使得宇文泰有点儿骄傲了。这一战中,宇文泰惨败,不仅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就连他自己也差点儿被高欢手下的大将彭乐给宰了。
邙山之战的惨败,让本就不富裕的宇文泰,犹如雪上加霜。回头看看自己手下的军队,宇文泰发现,这波亏惨了,裤衩都快输没了。
这可不行啊!痛定思痛的情况下,宇文泰决定对军队进行改革,这就是府兵制的由来!那么府兵制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何能帮助宇文家成功击败高家呢?
二、府兵制,究竟强在什么地方?
宇文泰在邙山之战中惨败以后,发现几乎没本钱翻盘了!为了尽快恢复元气,他开始大量招募士兵。主要针对的就是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
当年北魏为了对付柔然,特地在边境设立了六镇。好家伙,自己是从北边南下的,结果还得派兵防着北边新出来的势力。当年北魏六镇,可是富家子弟镀金的好地方,由于作用太大,所以工资福利别提多高了。
可后来柔然自己内乱了,它的小弟高车不听话,有反水的现象,差点把柔然给搞完犊子了。所以柔然没工夫南下,因此北魏六镇的作用在不断削弱,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了,福利就别提了,工资有时候都发不出来。
而六镇军官的欲望却没有减弱,他们拿不到更多的钱,就压榨手底下的士兵。结果造成了六镇士兵们的集体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北魏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后来被尔朱荣给平定了,但是六镇军人也是分成了两大块,主要的一部分被高欢收编了,成了高欢创业的资本。还有一部分跑到了关中,这回总算是被宇文泰给看到了!
宇文泰收编了这些六镇军人后,将他们与当地的鲜卑士兵安排在一起,组建成了六军。这支军队损失惨重以后,宇文泰又吸纳了大量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
占了人家的便宜,自然要给人家好处了!因此宇文泰不得不做出让步,让这些豪族们派代表人物到军中担任高级官吏。这就是府兵的由来。
光有府兵还不够,必须要形成一定的制度,才能够让府兵发挥强大的作用。因此宇文泰做出了如下安排:
设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组织系统。
其中八柱国是最高统帅成员,一共有8个人,分别是: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这里面最特殊的是宇文泰和元欣。元欣是西魏宗室,所以只是挂个名。而宇文泰虽然也是八柱国之一,可实际上要比其他几位柱国地位高,是最高统帅。
因此八柱国,准确来说只有六柱国是管具体事儿的,每个柱国手下各有2名大将军,共计12名大将军。每一名大将军手下,还有2名开府,所以共计24名开府。
最让人敬佩的是,宇文泰的精心安排。柱国手下的2名大将军,都不是柱国本人的亲信。大将军手下的2名开府,也不是大将军的旧部。这就避免了他们串联反叛了。
这一整套严密完整的府兵制度搞下来以后,西魏的军事面貌焕然一新。这就好比鸟枪换炮的感觉,倍儿爽。
总结:府兵制到了唐朝,走向了末路。
宇文泰把府兵的作用,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平时负责耕地,到了农闲的时候,就弄到一起训练,打仗的时候,他们还得集体上战场。几乎没有任何浪费的时候,毕竟人就是资源嘛!
宇文泰在整个西魏各地设立折冲府,主要是为府兵提供训练的机构。但是上战场的时候,府兵的武器和马匹,都必须要自己准备。
这是不是让大家想到了《木兰辞》里的那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花木兰就是府兵制时期参军的,这些东西都要自己准备,可真是让人头大啊!由于这套制度很好用,所以后来宇文家族逐渐逆袭灭掉了高家的北齐王朝。
到了隋唐,府兵制依旧是非常流行的制度,而且越来越完备。比如说唐太宗时期,就在全国设立了16卫和634军府,是府兵制最完备的时候。
可是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到了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间接导致府兵制搞不下去了。为此唐玄宗时期,历时200年左右的府兵制正式告别历史舞台,新来的那家伙叫募兵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转发点赞顺便关注,我们进一步了解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包括募兵制和府兵制的优劣。
参考资料:《北齐书》、《周书》
▍ℜ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其实是鲜卑部落化军制 从游牧变为农耕方式
对府兵制最早雏形的记录北齐魏收所编撰的《魏书》:
“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各给耕牛,计口授田,是均田制;
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则是府兵制是雏形:以鲜卑部落的形式进行农业耕种。
北齐人狩猎图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398年设立八部大夫,即八部帅,监管四方:
“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
西魏542年,宇文泰在关中六镇的基础上,仿照八部大夫,设立八柱国,重回鲜卑部落化军制。
同时东魏采取的是鲜卑人当兵作战、汉人耕种供给的兵民分离制:
高欢经常在战前用鲜卑语对六镇士兵说:
“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
564年,北齐出现了兵民合一原型:
“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
18岁时国家给予田耕种,66岁时国家收回,并免除赋税;20岁到60岁需要服兵役。
590年,杨坚正式建立兵民合一的府兵制: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唐朝继承隋朝,先是以车骑府来管理府兵的耕种和练兵事宜,后设立折冲府进行管理,并固定编制:
火——队——旅三级编制。10人一火,50人一队,100人一旅。
一个折冲府,就是一个府兵。1200人为上折冲府,1000人为中折冲府,800人为下折冲府。
折冲府有木契、铜鱼作为调发凭证。朝廷要调发府兵,需要有敕书、木契、铜鱼三个凭证,有都督、所在郡府共同勘验,才能发兵。
唐朝时最多有600多处折冲府,总兵力高达68万人。
府兵制的训练,杜牧诗词写到:
“三时耕稼,一时治武”
即:一年四季,春、夏、秋三季耕种,冬季练兵。练兵由折冲府负责,教授军阵、战斗之法。但是作战所需的兵器、弓箭、马匹、粮饷等,国家并不配发,由士兵自备。
这和草原部落在形式上基本一致。一个折冲府,就是一个部落。
因此,府兵制,其实就是鲜卑部落制,其内容从游牧打猎变成农耕,其首领从酋长变为部大人、柱国、车骑府、折冲府,生产、作战融为一体的本质并没有变。
府兵制的衰落
府兵制的优点有:
1、防止大将拥军自立。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将军有名无实。
2、养兵成本低廉。平时不需要出军饷,战时的兵器、装备、马匹、粮饷等无需提供。比起募兵制的高额军饷,府兵制可谓是太低廉。
3、巩固治理,缓和社会矛盾。府兵平时种田,有吃有睡,不会闹事。
府兵制的缺点:
1、相比募军,一年只有一个季度的练兵时间,作战技能不够熟练。
2、只能周边作战,不能远征——大家还要回去种田、割麦的,不能去太远,一般以15天往返路程为作战范围。
府兵制衰落的原因:
1、均田制被破坏,导致无田可授给府兵;
2、北方边境面对突厥、奚、契丹等骑兵的进攻,需要长期驻守的军队,府兵不能担任这个职责,只能招募;
3、唐朝人口流动,朝廷掌握户籍能力下降,府兵脱离户籍太多,导致折冲府内无兵可征。
综述
府兵制是一种生产、战斗相互融合的鲜卑部落军制,是游牧文化在农耕文化的直接应用。明朝的卫所制、清朝八旗制,都和府兵制一样,本质都是生产、战斗为一体。
唐朝、明朝、清朝三代都在中期出现了招募制:安史之乱后,招募制成为主导;明朝抗倭、辽东战事都以招募军为主;清朝太平天国、西北回乱的平定,都是靠汉人的招募军。
唐朝的府兵,是以折冲府为单位,即每个单位800——1200人。如率兵10万出征,就意味着是100多个折冲府单位。这和明朝5000人一个卫所、清朝2万多兵力一个旗是相同。
对于将军而言,如何让10万大军、100多个折冲府单位配合作战,就是胜负的关键——因为他们平时互不来往,不会为对方搏杀。
因此,协同作战、将领引领士气这两个问题是府兵制下作战胜负的关键难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