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听说是一个人管一个县,谁租了地主的地到时交租,土地已在县官那儿上了税,子孙为业,代代继承。有什么民事案子县长亲自审问,谁对谁错,县长定。有冤就到衙门口击鼓,县长升堂,定出结果。碰上贪官先送银可以,清官不收贿路。尤其海瑞一类官,海瑞是代表,不只一个。不是唱戏本所编造,满清前,离现代较近。
民国时才产生了村长,是村民选的,不挣工资,有事处理,无事
种自家田,基本无报酬。民国前是朝代,族长处理问题,就是每族内部,谁家儿女,媳妇不孝敬父母,族长亲自去管,婚丧等事,族长也负责任,因为一族是一个姓氏。儿子娶哪家姑娘,姑娘嫁到哪家,也和族长商量,族与族有了矛盾,产生纠分,两的族长商议,这些事不经县官。
县官穿上百姓衣裳,装作算命先生到民间访查,谁偷,谁抢,谁骗,谁是黑社会团伙,查清处理。有的县官治理本县,皇帝奖赏牌匾,还有黄马褂之说。有的官清正,便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有的是贪官,人们会说脏官刁民,连老百姓都变坏,真个是穷山恶水,脏官刁民。
却没有公社,镇,乡这个:层次政权。县官直辖。县上是州,有一州管理三个县的说法,州以上是府。
▍▪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虽然有些历史学者(如瞿同祖先生)将清代的县政解释为“一人政府”,意思是县衙的大权集于知县一人,但我们也不能说古时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为什么?因为朝廷除了任命知县管理县政之外,还配置了若干佐贰官协助知县,只不过明清时期的佐贰官往往没有配齐,且地位极低。此外,县衙还有一大帮衙役、胥吏。
除了这些,知县自己也雇佣了一些私人的助手,清朝人邵晋涵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声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其中的长随与幕宾,就是长官私人聘请的助手。长随是官员私人雇用的家丁、奴仆,如跟班、门子等。
幕宾就是俗称的师爷。在清代,再小的衙门,都得有一个刑名师爷,佐理刑狱与词讼;一个钱谷师爷,佐理财政与税收。清朝人自己说:“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那些公务繁忙的衙门,除了必不可少的刑名师爷与钱谷师爷,还需要聘请书启师爷(负责起草公文)、账房师爷(财务会计)、征比师爷(稽查赋税征收情况)、知客师爷(招待宾客)、挂号师爷(掌管函件),等等。可以这么说吧,若是没有师爷,清朝的衙门根本就玩不转。
长随与师爷,都属于“无官之责,有官之权”的权力者。他们协助知县管理县政。没有他们的协助,知县一个人是玩不转的。
▍▽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再厉害的人也只有两只手、两条腿,无论如何也是管不了一个县的事情的!别说是一个县了,就算是一个乡,大事小事都让一个人来管,恐怕也管不过来……中国古代的知县的确什么都管,差不多一个人把现在一个县“四套班子”加“两院”的活儿都干了!但我们必须搞清楚,中国古代的知县管一个县的事主要还是在决策层面,并不是事必躬亲!简单说就是,知县决定干不干、干什么,至于怎么干和具体去干,并不是知县的活儿……
中国古代一个县远不止知县一个官员
现而今的很多古装戏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误导,似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只有一个官,那就是知县,其他都是衙役、捕快什么的。其实,中国古代的县衙里远不止知县一个官。以清朝为例,一个县在吏部有正式“编制”的官员就有县丞、主簿、巡检、教諭、典史……等等。
县丞经常被称为“二老爷”、是知县的“第一副手”,除京县(如大兴、宛平等)外,县丞通常为正八品。在知县出缺或长期告假时,县丞甚至还可以署理(代理)知县。但一般只有比较大的县才设置县丞,小县往往不设县丞。主簿通常为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等事务。巡检同样是正九品,但并不是每个县都有,主要设置在重要的市镇和隘口,什么治安、巡逻,甚至民政之类都管,权力还是相当大的。此外,巡检还有“副职”,一般为从九品。教諭是古代一个县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叫县学教諭或儒学教諭,明朝时不入流、即比从九品还要低一级,清朝时为正八品、与县丞平级。但是,其职权范围要比县丞小很多,基本只局限于教育领域。典史则主要负责缉捕、监狱等事务,品级不入流。除此之外,还有驿丞、闸官、税课大使等等未入流的杂官。但不管正八品的县丞、还是未入流的典史以及驿丞等杂官,在清朝都属于正式的官员,他们在吏部都是有正式“编制”的,由国家统一发工资。而且,理论上都是可以升任更高品级职务的。
中国古代除了官还有吏
现在,人们往往将“官吏”二字合并在一起使用。其实,在中国古代官和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官是在吏部有正式“编制”的,即前面提到的未入流及以上有品有级的人员。而吏,则是有古代各级衙门自行聘用的人员,工资由各级衙门开支,吏部和户部不管。
同样以清朝为例,各县都设置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其只能与六部大致相当,只是职权范围局限于县域而已。除分管的官员之外,六房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县衙聘用的吏来负责。此外还有三班衙役等等,广义上也可以算作是吏。除了这些人,知县往往还会私人聘请一些幕宾,负责文案、参谋等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一个县其实远不止知县一个官员。除了知县之外,还有县丞、主簿、巡检、教諭、典史等佐贰官和属官以及驿丞、税课大使等杂官,各自负责相应的分管领域。同时,县衙还聘用有诸多吏来负责具体执行工作。这些人无品无级、不属于在吏部有正式“编制”的官员,但却同样有各自负责的领域和职权。而且,中国古代的县衙也并不是“大锅烩”,与朝廷的六部一样,各县也同样设置有分管吏户礼兵刑工事务的部门,即所谓“六房”。其实,古代和现代差不多,一个县也是有具体职能部门的,并不是什么事情知县都事必躬亲。
▍の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当然不是,县官属于一县最高长官,权利是很大,但是不是所有的事都有他一个人管。古代的县是分等级的,根据大小所设官员也有区别,总的来说分两种,一种是官,一种是吏,官和吏是两个不同概念。官是有品级的,属于管理层,吏没有品级,属于现实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属于执行者。官有裁量权,吏没有裁量权,只有执行权。
古代的县大小差别较大,所设官员数量也有不同,品级在七至九品不等。除了知县外,还有县丞、主簿、教谕、训导、典史、巡检、把总等,他们都属于官员,有品级,有分工,辅助县官管理地方。官员大部分是外地人,异地为官从宋朝就开始了,这样做可以避免很多问题,所以一直延续到清朝,但是一些低级官员,比如儒学训导也有用当地人的。
另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吏来完成,这些人是没有品级的低级公务员,但有编制限额。吏与官不同,大都为本地人,有文化、有背景、无功名。经官员推荐或考试而录用。大部分在县衙“六房”(吏、兵、户、礼、刑、工房)任职,一部分在所属巡检署、课税署、河泊所、驿站等机构办事。
古代知县其时并不负责特别具体的工作,他最大的任务是督促各部官员做好本职工作,很多县官愿意游走于乡间,访问疾苦,表彰各类孝悌典型和行善积德的乡绅。做一些题字、修牌坊等事情。古代以农业为主,对商业和手工业支持力度不大,为官一方,主要政绩就是看民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上慈下孝,邻里和睦,这就是最好的政绩。以农为本的农耕文明里,人们的活动范围相对稳定,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另外,古代有较强的家族观念,底层的矛盾大部分在家族中都能得到解决。组长和乡老的权力非常大,人们都愿意服从他们的调节。受传统思想道德体系教化多年的百姓,邻里关系也很融洽,民风淳朴,刑事案件发生率超级低,需要官府出面的事情很少,民间底层消化掉了绝大多数矛盾,所以古代虽然官民比例非常大,基层官员也不会忙的不可开交。反倒是教化民众,维持基本的道德体系影响力成为重中之重。只要听说哪里出了孝子庐墓、妇女死节、捐建义学、修桥补路、苦学成才的事迹,县官会亲自前往鼓励赞扬,刻碑、题字、修牌坊,大肆宣扬。
我是滦州人,在清代,隶属于永平府,滦州不是建制州,下不辖县,差不多等于一个大县。我读过《滦州志》,里边记载,一个州应配备知州一人,同知一名,判官一名,首领吏目一名,实际上同知和判官有时候会有增加或减少,有时候干脆裁撤。各州儒学学正一名,训导一名,巡检司一人,盐课司仓库大使一名。千总一名。把总三人,经制外委三人。合计是十五人。
▍‡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县是我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当代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乡镇一级。古代一个县的人口少则几千人,多的能达到几十万人,人口规模和当代的一个乡镇比较接近。一个县里有这么多的人口,还有不少的日常政务,单靠县官一人是管理不过来的。
古代的县官和现代的县长类似,他们都是负责县政府的全面工作。负责县政府的全面工作,这和一个人管理一个县还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在当代的县政府还是在古代的县衙,都有一些协助县官管理全县事务的官吏。
古代一个县的规模和事务都远不如当代的县,县衙的机构设置也相对比较精简,县里协助县官的佐官通常只有寥寥数人。县衙佐官的人员设置在每个历史时期并不是一致的,常见的佐官包括县丞、主簿、县尉和教谕等。
县丞是县衙里地位仅次于县官的官员,是县里的二把手,地位和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副县长。
主簿是县官的第二重要的助手,地位仅次于县官和县丞,主簿的地位和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县政府秘书长之类职务,但明清时期的主簿又兼管户籍、缉捕等事项。
县丞和主簿是最常见的县官佐官,他们都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在县衙里有自己的办公室,也有相应的级别,以明清时期为例,县丞是正八品的,主簿是正九品的,两者都是芝麻小官,一般是由举人和秀才担任。
除了县丞和主簿,县尉也是比较常见的县官佐官。有些历史时期不设县尉一职,而是改设典史等职务,他们的功能是类似的,都是负责县里治安、典狱方面的工作,相当于现代县里的政法系统。以明清时期为例,明清时期不设县尉,而是设典史一职,典史是不入流的小吏,也就是在从九品以外,是没有品级的小吏。
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县官佐官就是县学教谕。中国古代把教育和考试视为很重要的事项,负责教育和考试的官员地位也比较尊崇,比如在有些历史时期教育官员见到上级官员是可以不用下跪。明朝的海瑞在担任福建南平县教谕的时候就曾这么做过,气得上级官员脸都红了,海瑞也因此得了个“海笔架”的称号。
教谕掌管县学,类似于现代的县教育局长,但地位相对更尊崇。教谕的品级也是随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清朝的教谕是正八品的,和县丞级别一样,而明朝的教谕则是不入流的小吏。也就是说海瑞在担任福建南平县教谕的时候,连从九品都不是,是没有级别的。
总而言之,古代的县官并不是一个人在管理一个县,县里的许多事务是由县丞、主簿、教谕等官吏协助处理的。这种情况在当代县政府也是类似的,县长下面也有副县长、局长等一帮人员在协同处理县里政务。差别在于古代县衙机构设置较简单,协助县官的官吏数量也较少,而现代的县政府下设机构相对繁多,协助县长处理政务的官员多了许多。
------------------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及区块链的解读方法,你是怎么看待区块链的?
在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中,你凡事重情重义,但有的人却不懂人情世故,你会怎么办?
我公公因车祸去世,已经25天对方迟迟不来处理,我具备起诉对方条件吗?该如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