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土木堡之变是文官们断了粮草,跟宦官勋贵有个锤子关系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亲弟弟,是明朝最会自保的人。他3次被推上皇位,3次全身而退,历经7朝,享藩王的最高礼遇,高寿而终。他曾提议掘皇后坟,当朝皇帝拍手叫好:“好,挖!”
他就是朱瞻墡,又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
他是朱棣的孙子,父亲是朱高炽,母亲是张皇后,在家中兄弟排行中,他排第五。
1424年,18岁的朱瞻墡,被爷爷朱棣册封为襄王。此时,朱棣钦定的太子,是父亲朱高炽,而朱棣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哥哥朱瞻基。
朱瞻基是皇太孙,自小备受宠爱。
朱瞻墡也受宠,但从排行来看,皇位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可命运就是眷顾他,给了他无数次当皇帝的机会,但朱瞻墡不仅一次都没争取,反而跑得特别快,好像皇位是烫手的山芋一样。
临危受命,2次监国
按照明朝的规矩,非储君不可监国。
朱棣很喜欢皇太孙朱瞻基,便时常让他监国。而对于朱瞻墡而言,哥哥地位稳固,自己只要当个安稳的藩王,过逍遥日子即可。
但变故总是来得很突然。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立儿子朱瞻基为太子。
之前,朱棣为了守国门,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比如,中央机构突然搬迁,南方权贵和地方豪强都需要安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高炽不顾大臣劝阻,执意把太子朱瞻基派去了南京监国。
在朱高炽的计划内,他希望儿子在外建立功勋,回来后就能稳坐皇位。
但他低估了自己的身体,称帝不到1年,他就重病不起,突然去世。
此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收到消息,火急火燎往回赶。但此时,汉王朱高煦想要夺位,预谋半路截杀朱瞻基,自己当皇帝。
而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没回来,此时,国家朝政,谁来处理?
荣登为太后的张皇后,当机立断,定下了自己的五儿子,也就是本文的男主人公——襄王朱瞻墡。
大学士杨士奇记载:“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为了稳固朝堂,张太后做了2件事:
第一,封锁朱高炽的死讯,暗中通知太子朱瞻基回北京。
第二,授意襄王朱瞻墡监国,处理国家朝政。
张皇后有3个亲儿子,当时,除了朱瞻墡,还有三儿子朱瞻墉也在京城。但太后没有选择朱瞻墉,可见,襄王朱瞻墡应该有过人之处。
不过,说实话,张太后的处理方式,并不高明。
在明朝,“监国”非储君不可为,此外,藩王有自己的领地,若是再监国,极有可能威胁皇位。
另外,此举极容易引起朱瞻墡兄弟不和。
不过,事急从权,当时可能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不久,朱瞻基逃过汉王追杀,回到北平登基称帝,而朱瞻墡则退回藩王的位置,开开心心当自己的逍遥王爷。
朱瞻基没有对五弟表示任何怀疑,甚至非常信任他。
后来,朱瞻基决定平定汉王之乱,再次任命朱瞻墡监国。
朱瞻墡恪守本分,遇到机密的事,都会快马加鞭,请示朱瞻基,只有最着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做出决断的时候,他才会表达自己的态度。
《明史》宣德元年八月,宣宗平汉,命郑、襄二王居守。
朱瞻基大胜归来,将2岁的长子朱祁镇立为太子,并将弟弟朱瞻墡的封地改为长沙,自此,藩王各就各位。
按照历史的发展,朱瞻墡的一生,应当和皇位无缘。
但事实上,他却实打实卷进皇位风波整整3次。
按理说,卷进皇位风波,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舍身成仁,但朱瞻墡每一次都安稳下床,保住了一生的荣华富贵。
他是怎么办到的?
第一次皇位之战,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
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驾崩,年仅38岁,此时,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还是个智力、身体的发展都略慢于同龄人的孩子。
这样黄口小儿,要怎么当皇帝,治理国家?
就在这特殊时期,有人提出,应当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湘王朱瞻墡登基为帝。甚至有传言,这是张太后的意思,毕竟,襄王朱瞻墡可是她的亲儿子,文才武略不输朱瞻基。
一时之间,大臣们诚惶诚恐,也不拥立太子了,而是明哲保身,等着太后发话。
此时,只要张太后有意拥立儿子朱瞻墡,这皇帝之位,大概率就要落到朱瞻墡的身上。
但最后,张太后诏令群臣,直接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大明的新天子!”朱祁镇这才坐上的皇位。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也听闻这一风波,他连忙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不敢觊觎皇位。
等他的诏书送达京城时,朱祁镇早已登基。
虽然叔叔没有觊觎皇位,但朱祁镇还是有所怀疑,便下令,将他的封地从长沙,改为襄阳。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太皇太后张氏下的命令,毕竟,她活着时,军政大权都把握在自己手里,一直到张氏去世,明英宗朱祁镇才掌控皇权。
对于迁移的安排,朱瞻墡没有丝毫怨言,乖乖去了封地,并且尽可能少参与朝政,关起门来,依旧过着逍遥王爷的生活。
第二次皇位风波,滴水不漏,不得罪任何人
自从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镇就仿佛脱缰的野马。
他想当战神,一心效仿太爷爷朱棣、父亲朱瞻基北征。结果,这一北征,就在土木堡一战中被瓦刺俘虏走。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瓦刺的人俘虏,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当时,瓦剌太师也先,想要用朱祁镇的性命要挟大明朝给钱赎人。但孙太后(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一口回绝:“别想威胁我大明!”
此后,孙太后带着群臣,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商议另立新帝。
那么,到底拥立谁当皇帝呢?
此时,已经成为皇叔的朱瞻墡,再一次被推了出来。
他是先皇朱瞻基的胞弟,也是正统嫡出,素来有贤德的名声,在宗室之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是成为新皇帝的最好人选。
这是朱瞻墡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但得知消息,朱瞻墡吓得魂都没了。
他连忙上奏:“英宗有儿子、有弟弟,立我与礼不合,不如立皇长子为皇帝,让朱祁钰来监国,然后请有勇有谋的人,去救英宗回来。”
《明史》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
皇叔就是皇叔,这奏折写得滴水不漏,没有得罪任何一方,还表达出自己无心皇位的意思。
你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监国,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样,两不得罪,也不会招致明英宗朱祁镇的怨怼。
而事实上,最终,孙太后又答应于谦,把郕王朱祁玉立为了皇帝,即明景帝。
这一次夺位风波,朱瞻墡靠着写奏折,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保住了荣华。
第三次皇位风波,靠掘皇后墓,保住性命
朱祁玉即位后,瓦刺太师见占不到便宜,把朱祁镇带回蒙古。
由于也先的母亲是汉人,是被也先父亲虏来的女子,后来,也先争气成了首领,她也就成了瓦剌地位最高的女人。
当她得知,儿子居然把明朝皇帝抓了,当即要死要活,要和朱祁镇同生共死。
也先没办法,只能好吃好喝供着朱祁镇,后来,他干脆把朱祁镇给放了回去。
但在蒙古没受虐待的朱祁镇,一回大明,就遭到了弟弟朱祁钰的折磨。
他被尊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当年,朱祁钰称帝时,答应孙太后,绝对不动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可最终,他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很可惜,朱见济寿命太短,早早夭折。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依旧没有合适的皇储,但他又不愿意让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一次,皇叔朱瞻墡再次成为皇位的候选人。
甚至,朱祁钰直接放出话,要把皇位传给皇叔朱瞻墡。
被软禁的朱祁镇,彻底被激怒了:“你都没有儿子了,居然还不把皇位传给我儿子!”
这一年,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太上皇变为了皇帝,成功再度坐上皇位。
他登基后,把朱祁钰的一干心腹大臣全部下狱,而无端被卷入皇位之争的朱瞻墡,也受到了怀疑。
《明史》英宗复辟,石亨等诬于谦、王文有迎立外籓语,帝颇疑瞻墡。
朱瞻墡知道,这一次,可能和以前任何时候都不同了。
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又在南宫被囚禁了好几年,早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不愿放过。
为了保命,朱瞻墡开始了神操作。
一方面,他派人把以前写的折子找出来,让朱祁镇看见,自己曾经拥立过他的儿子为皇帝;
另一方面,他开始上奏,称明景帝朱祁钰的杭皇后,墓葬规模太过,有违祖制,应当被处理掉。
《明英宗实录》:(襄)王还,上章言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臣不胜愤悼!
杭皇后,是《女医明妃传》中谈允贤的原型,也是明景帝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
早夭的太子朱见济就是她的儿子。
她是民间女子,几年时间,就成了皇后,生下的儿子也被册封为太子。她去世时,明景帝破例让她先入太庙,为她修建规模庞大的“寿陵”。
本来,明英宗朱祁镇犯不着和女人过不去。
但杭皇后的儿子朱见济,抢了他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就算朱见济早夭,朱祁镇心中这口气也没消。
为了给朱祁镇消气,朱瞻墡便想了这么个阴损的招数。
果然,看了朱瞻墡的上奏,朱祁镇下令,废掉杭皇后“肃孝皇后”的谥号,毁掉杭皇后的陵墓。可怜的杭皇后,不仅陵墓被毁,就连尸骨都找不到了。而在史书中,她的皇后地位也不复存在。
打扰一个死人,终究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
但朱瞻墡此举,彻底让朱祁镇相信他是自己人,相信他对皇位没有心思,自此对他信任有加,几度重用。
临别之时,皇叔朱瞻墡嘱咐朱祁镇,希望他“少刑狱,少税敛”。
其实,在皇叔朱瞻墡心中,当不当皇帝,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不是过得好,国家是不是长治久安。
公元1478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当皇帝14年,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
【写在最后】
在朱家的血脉中,皇叔朱瞻墡是罕见高寿之人。
他的父亲朱高炽,48岁去世;他的大哥朱瞻基,36岁去世;他的三哥朱瞻墉,35岁去世;他的四哥朱瞻垠,15岁去世;他的六弟朱瞻堈,47岁去世;他的七弟朱瞻墺,37岁去世,他的八弟朱瞻垲16岁去世,九弟朱瞻垍30岁病逝,十弟朱瞻埏22岁去世……
两个侄子朱祁镇、朱祁钰也都没活过他,朱祁镇37岁去世,朱祁钰29岁去世。
或许,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心平气和守规矩,从未妄想皇位。
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取自《明宪宗实录》)
不存非分之想,安安心当个闲散王爷,谨守立法,这或许是朱瞻墡的保命法则吧。
安安分分当个闲散王爷,富贵荣华,衣食无忧,也未必比当皇帝差。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大明最牛皇叔朱瞻墡,一生数次被往皇位上推,但每次都被他拒绝。按道理说,朱瞻墡应该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但神奇的是,他每次都安全着陆,而且越发受到皇帝的厚待的敬重,他最后享尽荣华富贵,高寿而终。
说起来,朱瞻墡有地位有头脑也有贤名,但有时候做事也很荒唐。比如说,朱瞻墡曾提出挖绝户坟这种无耻的建议,也容不下景泰帝的孤儿寡母,这一点让他饱受诟病。但朱瞻墡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保,他在这方面堪称是大明第一高手了。
那么,朱瞻墡是何许人也?
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一共育有三个儿子,朱瞻基是老大,朱瞻墉是老二,朱瞻墡则是老三。朱瞻墡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嫡孙,明仁宗朱高炽的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身份是十分尊贵的。
朱瞻墡出生于1406年,18岁的时候被爷爷朱棣封为襄王。在次之前,朱瞻墡的哥哥朱瞻基已经被朱棣封为皇太孙了,提前锁定了皇帝之位,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瞻墡此生是没有任何可能成为皇帝的。
但问题是,大明王朝最缺的就不是意外,隔三差五就来点什么事,让人猝不及防。所以朱瞻墡虽无心惹事,但经常有事惹他,让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朱瞻墡被封为襄王后不久,祖父朱棣就去世了,其父朱高炽继位为帝。因为朱高炽想要还都于南京,所以打算派遣朱朱瞻基到南京担任监国,筹措还都事宜。大臣们曾极力建议朱高炽只需要派遣一个亲王去就可以了,但朱高炽坚持让朱瞻基去,这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一些隐患。
朱瞻基于朱棣去世后第二年四月来到南京,但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朱高炽就因为病重将亡而传诏他回北京继位。然而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他在得知哥哥朱高炽生病之后,便决定造反,还打算将朱瞻基杀死在回北京的半路上。
但朱高煦谋划不周,他起兵谋反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引发了朝廷的恐慌,大明朝一时间风雨飘摇,形势岌岌可危。没过多久,朱高炽又去世了,但朱瞻基还未回来,所以国家暂时陷入到无主的地步,大臣们为了稳定局势,便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
值此危难之际,张皇后站了出来,她一方面派人去迎接朱瞻基回来继位,一方面又下令二儿子朱瞻墡成为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就这样,大明朝同时在北京和南京有了两位监国。这就意味着,朱瞻墡也拥有了皇位继承权,一旦朱瞻基真的被叛军杀死,那么朱瞻墡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了。
所以,监国这件事对朱瞻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他愿意,他是很有机会的。但这件事对朱瞻墡来说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朱瞻基一旦回来了,那他势必遭到猜忌,所以他并不像争夺皇位,只想当个王爷。
朱瞻墡虽然只有十九岁,但他很聪明,为了减少麻烦,他基本上不管事,所有事情都是由夏原吉处理的,这就大大减少了朱瞻基回来之后给他带来的风险。张皇后也知道这件事的敏感性,所以她只是秘密让朱瞻墡监国,并没与下诏公布此事,只有少数几个大臣知道这件事。
果不其然,后来朱瞻基回到北京继位,他对弟弟朱瞻墡监国的事情一无所知,直到后来时机成熟了,张皇后才将此事告知于他,他也没有责怪朱瞻墡,反而越发信任。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就亲自领兵叛乱,朱瞻墡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镇守北京的职责,大致相当于监国。朱瞻墡心里苦啊,自己明明不愿意抢皇帝的风头,但干嘛一次次将自己往上推呢?
朱瞻墡监国期间,大事就让人送到前线交给哥哥处理,小事就让大臣们商量着办,自己则该吃吃该喝喝,没事就跟母亲张太后聊聊天,日子过得也不错。
实际上,朱瞻墡年纪虽然小,但是政治觉悟还是很到位的,这之所以不管事,就是为了故意先是自己的能力低,没有威胁。正如朱瞻墡所料,朱瞻基回去之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拿钱不办事,反而对他称赞有嘉,不但说他贤明豁达,还赏赐了他很多财物。
叛乱被平定之后,朱瞻墡就迫不及待地上奏朱瞻基,说自己早就该去封国了,现在天下太平了,就放我去吧。朱瞻基装出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朱瞻墡便带着大量财宝来到襄阳,再也不过问朝廷的事情了。
朱瞻墡虽然走了,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贤名就开始在朝廷传播开来。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一个本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人,但最后却没有这么做,这样的人是皇帝喜欢的人,皇帝愿意将他树立为贤明之人的典范,臣子们自然就对他称赞有加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不过朱瞻墡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个富贵王爷,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就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但奈何大明朝的屁事就是多呢,朱瞻墡不惹事,但事情总是惹到他,因为当皇帝的机会再一次砸到他身上了。
朱瞻基虽然贵为“好皇孙”,但他只当了十几年皇帝就于1435年去世了,他死前留下遗照让长子朱祁镇继位为帝。朱祁镇那时候只有九岁,根本就不懂怎么治国,而朱瞻墡素有贤名,就有人开始向张太皇太后建议,应该让朱瞻墡当皇帝。
没过多久,关于张太皇太后支持朱瞻墡当皇帝的消息就开始疯传,这可吓坏了远在襄阳的朱瞻墡,他赶忙写了一封信给张太皇太后,说自己并不想当皇帝。张太皇太后便召集群臣,说自己并没有扶持幼子的打算,然后亲手将朱祁镇送上皇位,是为明英宗。
这是朱瞻墡第二次拒绝当皇帝了,但这一次的机会显然比第一次好得多,但他还是果断拒绝了,可见他确实是不想当皇帝。
过了几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明英宗也逐渐长大了,曾被张太皇太后死死压制的大太监王振也开始逐渐得势了。1449年,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大败,他本人还被被俘,成为了瓦剌的阶下囚。
皇帝被俘,这才中国开始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但在明朝还是头一遭。
国家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朝廷也开始理论纷纷,是营救朱祁镇呢,还是另立新君呢?众大臣都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站了出来,她深明大义,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应当另立新君。
孙太后仔细思考之后决定,朱瞻墡是皇室宗亲,德高望重,年龄也合适,让他当皇帝他可以迅速稳定朝政。孙太后便派人去襄阳传朱瞻墡入宫继位,朱瞻墡得知消息后忧心如焚,适合当皇帝的人那么多,怎么老是看上我呢?
这是朱瞻墡第三次有机会当皇帝了,这一次机会其实也挺好的,但他觉得风险还是挺大的,毕竟自己是朱祁镇的叔叔辈,朱祁镇还有弟弟和儿子,怎么都轮不到他,一旦自己贸然登基称帝,指不定有性命之忧。再者说了,朱瞻墡根本就不想当皇帝,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以说,朱瞻墡不准备去北京当皇帝,所以他写了一封信让人带回去交给孙太后,这封信写得非常有水平,大意是说,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为帝,让朱祁钰(朱祁镇的异母弟,也是唯一的弟弟)担任监国,并派遣得力干将去营救朱祁镇。
朱瞻墡说的话其实是十分得体的,主要体现出三层意思:
第一,朱瞻墡没有想当皇帝的意愿,这样就不至于引起朱祁镇的怀疑;第二,建议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也可以使自己免于被朱祁镇猜忌;第三,让人去救朱祁镇,生为人臣,这是应该做的。
可以说,朱瞻墡此时的政治头脑已经逐渐成熟了,他写的这封信非但表明自己是个无欲无求之人,还十分尊重皇帝的权威和皇位继承的传统,非常有说服力。孙太后看到这封回信后,果然打消了让朱瞻墡当皇帝的想法。
当时的情况是,瓦剌大军还包围着北京,他们为朱祁镇开出了巨额赎金,但以于谦为首的众多大臣并不打算满足瓦剌的要求,他们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一方面建议孙太后立年龄稍长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
孙太后迫于压力,于是下诏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朱祁钰之所以得以继位,是因为他跟大臣们达成了一个约定,那就是他继位后要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自己只是代替朱祁镇管理天下的,将来皇位还是要传给朱祁镇的后人。
后来北京包围战取得胜利,明军又先后数次击败瓦剌军队,瓦剌见在朱祁镇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便想到了一个狠毒的计策,那就是放朱祁镇回去,让明朝内部生乱。
1450年8月,朱祁镇回到北京,被朱祁钰封为太上皇,在南宫居住。朱瞻墡见朱祁镇回来了,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万一朱祁镇复辟了,那么情况就对自己不利了,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给朱祁钰,嘱咐他一定要善待朱祁镇,不但要保证他的生活,还要时常去给他嘘寒问暖。
朱祁钰表面上答应了朱瞻墡的要求,其实心里开始另打算盘了,因为他尝到了当皇帝的好处,所以不打算让侄子朱见深当太子了,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朱祁钰一方面派遣锦衣卫监视朱祁镇,一方面着手更换太子事宜。
听说朱祁钰要换太子,大臣们都极力反对,就连汪皇后也出面阻止。朱祁钰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怒之下废掉了汪皇后,让朱见济的生母杭氏当皇后,然后废太子朱见深为藩王,立独子朱见济为新的太子。
然而朱见济在成为太子之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祁钰受了很大的打击,身体也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然生了重病,还开始卧床不起。朱祁镇找准机会,在大臣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趁朱祁钰生病的时候发起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这件事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在被关押七年之后才成功复辟,心中的怨恨自然是很大的,他开始秋后算账,下令将扶植朱祁钰的于谦和王文等人,以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处死。朱祁镇对叔叔朱瞻墡也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也是始作俑者之一。
朱瞻墡虽然远在襄阳,但什么事他都知道,他见侄子朱祁镇复辟成功,还对自己产生了疑心,心中就有些害怕。不久之后,朱祁镇还派使者去襄阳,说要朱瞻墡到北京去商议大事。
朱瞻墡知道自己该采取一些行动了,他左思右想之后上了个奏折,说朱祁钰为杭皇后修建的陵墓是在太豪华了,比皇陵的规模还要大,这是一种僭越的做法,应当毁掉。
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
朱瞻墡为了跟朱祁钰撇清关系,连毁绝户坟这种建议都提出来了,他为了自保确实是不择手段啊。不过朱瞻墡的建议得到了朱祁镇的认同,他后来排了三千人去毁掉了杭皇后的陵墓。
事实上,那时候杭皇后已经去世并且下葬了,可怜杭皇后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死后不但不被朱祁镇承认名分,连葬身之所都被朱祁镇给掘了。所以说,朱瞻墡算是提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朱祁镇完全消除对朱瞻墡的怀疑,但他得以不用去北京了。后来朱祁镇在一次跟孙太后聊天的时候,意外得知朱瞻墡之前拒绝当皇帝这件事,还看到了朱瞻墡当初写给孙太后的信。
朱祁镇这才完全明白了朱瞻墡是无辜的,于是尽释前嫌,还派人去向朱瞻墡道歉,并将他请到北京参加宴会。朱瞻墡临走前,朱祁镇又赏赐给他大量钱财,他再次全身而退。
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瞻墡担心朱见深不会像他父亲朱祁镇一样对待自己,便开始表忠心,他这次将矛头对准了朱祁钰(那时候已去世)的汪皇后。
朱祁钰被废之后,汪氏被降为郕王妃,跟女儿一起居住在郕王府。朱瞻墡上了一个奏折给朱见深,请求将汪氏母女赶出郕王府。但朱见深性格仁厚,不准备穷追猛打,于是拒绝了朱瞻墡的请求。
朱瞻墡就有点慌了,以为朱见深对他有意见,好在朱见深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派人去襄阳安抚他,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和土地,他因此才安下心来。
1478年,朱瞻墡在襄阳去世,死时七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朱瞻墡一生小心谨慎,守礼法,远离漩涡中心,虽然几次差点当了皇帝,还常常被别人议论,但他都可以做到不被皇帝猜忌,还受到厚待和尊重。
之所以称朱瞻墡为大明朝第一皇叔,是因为他一生历经六位皇帝,见证了明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大事件,而且他几乎都卷入其中,但他最终却能全身而退,还成为让包括朱瞻基在内四位皇帝都敬重的人物,最后还以73岁的高龄去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另外,襄王这个爵位一起传到明朝灭亡才结束,一共传了十一代,其子孙无不是享尽荣华富贵,知道明朝灭亡为止。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最牛皇叔不是开玩笑的,朱瞻墡,一辈子没当过皇帝,但却干了不少皇帝干的事情,在他的晚年,明英宗礼遇有加,就连明英宗都不再自持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侄子的身份面对朱瞻墡。
朱瞻墡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不是什么同父异母,就是一个母亲生的,生母乃是明仁宗的张皇后。
在朱棣驾崩之际,天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朱棣之子朱高煦、朱高燧蠢蠢欲动,想要夺皇位。
明仁宗残病之身,为了主脉和儿子们不被“虐待”,毅然登基,明仁宗的登基,只是稳定了一定时期的大明,在几个月后他驾崩、大明再次处于混沌。
所幸的是,明仁宗的儿子们都成长起来了。
首先是太子朱瞻基,随军过北伐,又有监国的经验,在乱局中有着能力即位。
不过光是朱瞻基还不够,公元1425年,苟延残喘的明仁宗龙驭宾天,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因为他的仁慈之心仍旧势力强大,贼心不死,朱瞻基面临着皇位被夺的危机。
所以这个时候,朱瞻墡就被派上了用场。
在明仁宗驾崩之前,便提前发了命令让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明仁宗时期,他想要一改父亲迁移国都到北京的举措,将大明首都继续搬迁回南京,因此让朱瞻基在南京监国。
不过在朱瞻基返回北京之际,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有难以预料的事情会发生,所以北京也同样需要有人监国。
对于张太后而言,朱瞻基是自己的儿子,朱瞻墡也是,所以让朱瞻墡在北京监国,这算是做了两手准备。
在大明初,说是监国,权力实则远超太子,朱标当年监国、朱高炽当年监国,权力都不下于一位皇帝,所以朱瞻墡一监国的时候,整个朝堂自动转换成辅佐皇帝的模式,也是这个监国的经历,给朱瞻墡人生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不久之后,朱瞻基安全归来,朱瞻基和朱瞻墡兄弟二人感情很好,而朱瞻墡不是什么野心家,他有着很高的政治能力,却没有想过争权夺利,这就好比当年唐玄宗与其兄长李成器一般的关系,兄友弟恭。
朱瞻墡等同于朱瞻基的一道防线,朱瞻基登基数年后,才把朱瞻墡安排到湖南长沙就藩,一开始时局不稳,朱瞻基很需要人才,所以把朱瞻墡留在身边,由此也反映了朱瞻墡是具备一定的能力的。
在朱瞻基去世后,朱瞻基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朱瞻墡也因此升格为“皇叔”,乃是当今天子的叔叔。
朱祁镇第一次登基时,做人做事较为稚嫩,其中就有因为宦官玩乐导致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也是大明的转折点,明英宗朱祁镇被擒,北方草原以皇帝为人质逼迫大明,大明顿时乱成一锅粥。
要人稳定大局,这是必然的。
于谦再厉害,他也只是臣子,皇帝这东西,只能朱家人来做,在一开始,孙太后还没有想到让朱祁钰来做这个皇帝,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当年监过国的老皇叔:朱瞻墡。
危难之下,朱瞻墡自然要进京帮助家人渡过难关。
这位皇叔当时的号召力很强,因为人缘好,脾气好,朱瞻墡有着“贤明”的称呼,换个角度来说,孙太后想要朱瞻墡来当这个皇帝,不仅仅是适合,也是当时的人心所向,比起朱祁钰,朱瞻墡显然稳重多了。
不过于谦当时支持的是朱祁钰,于谦站在礼法的角度来看,如果立了朱瞻墡,那么麻烦事未来将会很多,而且于谦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他不在乎皇帝是不是强大,他需要的是有一个皇帝在明面上,然后自己力挽狂澜。
幸好朱瞻墡也是看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顺着大家的意思走,不然大明将会产生分裂。
于是乎,朱瞻墡建议孙太后听于谦的,把朱祁钰立为皇帝,以此来打消草原对大明的威胁,而自己则是能帮就帮,不能帮就回家待着。
就这样,朱祁钰登基,帮助大明做过渡阶段,而朱瞻墡,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个时候的他在京城帮助朱祁钰处理了一系列事务,当年监过国的实力就展现出来了,再之后,便是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解除了国家的危机。
北京保卫战后,便是明英宗回归之事务,草原看拿大明无果,而中原王朝恢复力惊人,若是全力恢复,很快就会以明英宗为理由杀上草原。所以出于阳谋和外交,瓦剌向大明表示,要把大明的太上皇朱祁镇送回北京。
瓦剌此举的意义很明显,他们知道中原王朝讲道德礼法,把朱祁镇送回来,中原王朝不可能拒绝,而朱祁镇可不是省油的灯,回来之后,不可能真的闲着,要做的事情,首先肯定是夺回皇位。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事情,都如瓦剌所想。
所以在明英宗回来后,朱瞻墡多次向朱祁钰表示,要对太上皇礼待,千万不要在道德上遭受骂名。
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让朱祁钰用人性化的方法善待朱祁镇,不要闹出内部斗争,若是争权夺利,大明就会虚弱,就会中了瓦剌的下怀。
可惜朱祁钰没有听,而且还一步步地想把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本来说好的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做储君被违背了。
久而久之,被“囚禁”的朱祁镇愤怒无比,对于弟弟朱祁钰,他没有了感情,随后便是一系列支持明英宗之人,一同发动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处死,朱祁钰卧在病榻,也将要死去,大明的变故来得很快,让人没反应过来。
夺门之变是幸也是不幸,幸运的便是速度很快,没有拖泥带水,瓦剌没有机会趁虚而入,不幸运的是,朱祁镇开始改变,做人开始冷血。
这场政变,也成为了明英宗滥杀的乐园,百般猜忌的他还对自己的皇叔朱瞻墡产生了怀疑和怨恨,原因无他,朱瞻墡当年就是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主要人物。而且朱祁镇还听说当年朱瞻墡差点登基,于是乎他也想着对自己的皇叔出手。
可一次偶然让明英宗知道了当年朱瞻墡是主动拒绝皇位,这件事情才让明英宗知道错怪了皇叔,便设宴款待皇叔。朱瞻墡面对明英宗的邀请,自然是欣然前往,其实叔侄到了这个地步,也该见一面,看看以后的关系该怎么走了。
朱瞻墡依旧是那么会做人,该遵守的礼法还是遵守,没有逾越,明英宗看得出自己的这个皇叔为人克制,没有因为自己的示好而飘飘然,也是这种状态,让明英宗彻底认同了这位皇叔,在和朱瞻墡对谈时,明英宗表示他只是侄子,不是皇帝。
而朱瞻墡也没有虚伪,该给朱祁镇的建议还是给,朱祁镇也很给面子,一一都听了进去。
从此之后,朱瞻墡经常被朱祁镇请到北京吃宴席,每每结束,朱祁镇都要亲自送朱瞻墡到城外,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朱祁镇对这位皇叔的确是真心的,偶尔回想,这位皇叔的人生经历也是足够精彩,让人不禁回味。
被称为最强皇叔,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在朱棣进行了大肆的削藩之后,大明亲王几乎成了吉祥物,而像朱瞻墡一样数次问鼎大明权力顶峰的王爷可是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他还忍得住,没有逾越界限。
所以这位皇叔在大明乃是传奇,也是宗室们膜拜的榜样,最强皇叔可能在历史的对比下并不强,但做人那是真的很睿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十个儿子里,寿命最长,经历最复杂,为人也是最聪明机智的。他善于保全自己,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全身而退,获得皇帝的尊敬,得到了藩王中最高的礼遇。
一,长寿的襄王
永乐四年三月十六日,太子妃张氏为朱高炽诞下第五个儿子。朱高炽很是欢喜,这是他与张氏的第三个儿子,于是便为他取名为朱瞻墡。
朱瞻墡长大后谦和机敏,言行举止庄重谨慎,受到许多人的赞誉。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驾崩。
随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太子妃张氏也升级为皇后,长子朱瞻基封为太子,十九岁的朱瞻墡则封为襄王。
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誉。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大概是出于对朱瞻墡的喜爱,在封为襄王后,仁宗并未打发他出京就藩,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北京。
明仁宗共有十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朱瞻基(宣宗)寿 36岁
次子:朱瞻埈(郑王)寿63岁
三子:朱瞻墉(越王)寿35岁 —— 绝嗣
四子:朱瞻垠 (蕲王)寿15岁 ——绝嗣
五子:朱瞻墡 (襄王) 寿73岁
六子:朱瞻堈 (荆王) 寿29岁
七子:朱瞻墺(淮王) 寿35岁
八子:朱瞻垲(藤王) 寿16岁 ——绝嗣
九子:朱瞻垍(梁王) 寿30岁 ——绝嗣
十子:朱瞻埏(卫王) 寿22岁 ——绝嗣
襄王一直活到了明宪宗成化十四年,终年七十三岁,历经永乐,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宪宗六朝。而且一生中身体康健,备受礼遇和信任。这在仁宗十个儿子里可谓是福寿双全了。
二,深受宠爱
明仁宗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此时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是汉王朱高煦。
汉王是永乐帝的次子,仁宗的二弟,他的性情勇猛好斗,早年随朱棣起兵靖难,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暗示他夺得江山后会立他为太子,故此朱高煦也早就将自己当成了大明王朝的诸君。但是由于他性情粗暴,多有过失,与大哥朱高炽的仁厚宽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朱棣最终放弃了他而选择了长子朱高炽做继承人。
这样的遭遇在朱高煦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准备等待时机夺取帝位。仁宗的突然驾崩,如果传到汉王的耳朵里,势必会再次出现靖难之役藩王夺位的变局。
仁宗的皇后张氏非常聪明,她先是下令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派人到南京接太子朱瞻基到北京继位。同时命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一同监国北京,处理仁宗的丧事,负责京师的防守和各种事务。
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仁宗驾崩的事情依旧传到了朱高煦那里,他在半路设下伏兵想要截杀太子,却没能成功。躲开截杀的朱瞻基顺利到达北京继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继位后,汉王直接扯旗造反了,宣宗也亲自率军离开北京前往乐安平定叛乱。大军离开京师后,郑王和襄王继续留守北京,处理朝廷各项事务。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打虎还靠亲兄弟。
仁宗崩,皇后命与襄王监国,以待宣宗。宣德元年,帝征安乐,仍命与襄王居守。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平定了汉王之乱后,宣宗为郑王和襄王挑选了王妃,其规格在诸王中为最高,可见宣宗对这两位弟弟的重视,
庚申,命太子太保阳武侯薛禄,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正副使,持节册中兵马指挥张本女为郑王妃。
太师英国公张辅,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为正副使,持节册东城兵马指挥靖安女为襄王妃。 ——《 宣宗实录卷三十二》
宣德四年五月,宣宗命人在长沙修建宫室。八月,襄王朱瞻墡离开北京前往长沙就国。
虽然郑王,襄王和宣宗同是张太后所生,但郑王性情暴戾,而襄王则个性柔和,温良恭俭。所以,宣宗也更加疼爱这个弟弟。对于襄王在长沙所犯过错也百般回护,可见这哥俩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丁未,敕襄府纪善,长史曰:“朕帝襄王,聪明贤达。比者左右小人不守法纪,干犯宪章,以玷王之令名,而王实不知。尔等职专辅导,皆当言之,庶几尽尔之职,今姑略尔前过。自后但王左右敢有慢王,擅做非为,据实奏来。如隐不奏,事觉同罪。”
《宣宗实录卷八十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襄王府的下人在长沙为非作歹,我那弟弟根本不知道。都是辅佐襄王的官员不够尽职,让襄王的名誉受到玷污。以后谁敢欺瞒襄王干违法之事,我就要对你们这些辅佐官员严惩不贷了。
在众多弟兄中,能得宣宗如此宠爱的,唯有襄王一人。
三,襄王与皇位
1,京城的谣言
襄王的德行在诸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丝毫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但因为名声太好,终于成为了谣言的对象。
朱瞻墡到长沙就国的第六年,也就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三十六岁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病而亡。此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根本无法主持国家大事。于是皇城内外纷纷谣传,张太后将派人去接襄王朱瞻墡到京师继承皇位。
谣言的起因已经无从查考,但在当时却闹得京城官员沸沸扬扬,最后张太后亲自对文武百官辟谣,这次谣言才算平息下去。随后,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太皇太后张氏临朝摄政。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对这次京城的谣言却一无所知。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诏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明史——后妃列传第一》
2,主动拒绝皇位
英宗继位后,襄王提出迁国请求,英宗准许。于是他便于正统元年迁国襄阳。大概是想到皇帝年幼,襄王也开始飘飘然起来,不像宣宗时期那样恭谨小心。然而英宗却多次赦免他的过犯。
英宗正统四年二月,朱瞻墡因为王府多次被盗而责打相王府侍卫。怀恨在心的侍卫便向湖广三司揭发检举襄王十四件违法之事,其中最厉害的一条就是说襄王常常和道士混在一起预测天数。
这次的检举很快传到京师,英宗仍旧只是去书警戒一番,然后就啥事也没有了。
事下行在督察员覆奏,上以聚等所告于法难容,特念亲亲,姑置不问。仍以书戒喻王。 《英宗实录》
英宗的告诫书让襄王从此收束自己的行为,恢复了此前谨小慎微的样子。大概他也知道,作为一个藩王,最好不要跟皇权发生任何交集,还是明哲保身方为上策。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重,朱瞻墡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探望母亲。当他赶到时,张氏已经驾崩。襄王痛哭一场,并向侄儿朱祁镇替自己的儿子们讨要了封号和爵位。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襄王的精明。
张氏死后,英宗开始亲政。他重用宦官王振,对其言听计从。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的撺掇下,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
朱祁镇被瓦剌抓住做了俘虏,此时明朝已经群龙无首。而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此时才两岁,根本无法继位。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不是自己所生,孙太后不愿让江山落入朱祁钰手里。于是孙太后想到了襄王朱瞻墡。
襄王是宣宗皇帝最宠爱信任的藩王,而且年长有贤名,大臣多有称赞。又是自己的小叔子,如果让襄王登基的话,与国与家都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孙太后命人带着象征帝位的玉符金册前往襄阳,诏襄王入京继位。
然而襄王得到诏书后,将金符供奉起来,拒绝了孙太后的要求,并上书朝廷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郕王朱祁钰监国。
襄王主动拒绝了皇位,并妥善地将孙太后的诏书和金符供奉起来,这是他最为聪明的举动,也赢得了后来复辟的英宗的尊敬。或许他早就看透了一切,不愿蹚皇权的浑水。
在襄王拒绝皇位的同时,北京城内的文官则在于谦的带领下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
3,感动英宗的皇叔
景泰帝继位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率军民保卫京师,击退了进犯北京的瓦剌大军。瓦剌首领也先见俘虏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便将他送还给明朝,朱祁镇回京后被囚禁在南宫之中。
皇位就这样被弟弟抢走了,他心里很是不甘心,对于自己被俘虏后想要迎立郕王或者襄王的人也恨之入骨。
此时朱瞻墡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小心,他担心朱祁镇会记恨自己,常常上书劝诫景泰帝应该尊敬兄长,不可怠慢:
英宗还京师,居南内,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勿忘恭顺。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囚禁于南宫的朱祁镇联合宦官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夺回帝位,史称:英宗复辟。他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当年迎立郕王的于谦等大臣,并将病死的朱祁钰以亲王之礼下葬,赐恶谥曰“戾”。
于谦保卫京师居功至伟,然而复辟的英宗却以“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杀害,而这个外藩指的就是襄王的儿子。
污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之子。
《明史——于谦传》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英宗不光仇恨朱祁钰,也对襄王恨之入骨。
正在他相对襄王报复的时候,在宫中发现了当年朱瞻墡请求孙太后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的奏疏,英宗看完后对襄王的猜忌从此冰消瓦解。后来又探知当年襄王拒绝入京继位,并将金符合诏书供奉的事情后,朱祁镇对这个皇叔感激不尽。
他怀着感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到襄阳问候朱瞻墡,并将他比做周朝的周公旦,希望叔叔能进京来看望自己。
一场危机从此消失,反而赢得了英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感激。这不得不说是朱瞻墡深谋远虑的结果。而朱瞻墡接到英宗的信后也前往京城,叔侄二人诉说离别之情。
同时,朱瞻墡上奏英宗:景泰帝的妻子杭氏的陵墓是按照皇后的规格建造的,这不符合祖制。既然景泰已经被废,那么杭氏的陵墓应当捣毁。
朱祁镇见到叔叔如此忠于自己,龙颜大悦,下令捣毁杭氏的陵墓,并下旨褒奖:
襄王宗室至亲,贤德可重。特与设护卫,以表朕褒进之意······改群牧所为中千户所,摘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又所,全伍隶焉。 《英宗实录卷二八七》
自此以后,英宗和襄王关系十分密切。在英宗复辟后,襄王曾多次进京朝见皇帝,每一次离二人都依依不舍。天顺四年,朱瞻墡离开北京回襄阳,英宗与叔叔握手泣涕不已,亲自送行。二人在文武百官面前上演了一场叔侄情深,君正臣良的大戏:
及归,帝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瞻墡逡巡再拜,帝曰:“叔父欲何言?”顿首曰:“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省刑薄敛。”帝拱谢曰:“敬受教。”
目送出端门乃还。四年复入朝。命百官朝王于邸,诏王诣昌平谒三陵。及辞归,礼送加隆,且敕王岁时与诸子得出城游猎,盖异数也。六年又召,以老辞。岁时存问,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
明成祖当年为预防藩王做大威胁朝廷,曾规定藩王府中人员只得在藩国的都城中活动,决不允许出城的。以至于后人把永乐之后的明朝藩王比作是圈养的猪,除了吃喝玩乐和生孩子外,基本没有任何自由。
然而英宗却特批襄王和世子们可以每年都出城游玩几次,这在明代藩王中算是最高的礼遇了。
四,富贵安荣,终其天年
襄王和英宗的亲密关系,自然也被英宗的儿子继承了下来。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三十七岁的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
五月,五十八岁的襄王朱瞻墡上奏请求皇帝早日大婚。宪宗在给这位叔祖的回复中说:
王为国家至亲,劝朕早行婚礼,以尊遗命为孝。宜从所请,还写书报王。 《宪宗实录卷第五》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宪宗与他的父亲一样,是发自真心的尊敬朱瞻墡。而襄王也时常上书问候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换来了宪宗更大的好感和尊敬。
不得不说,朱瞻墡在处理与帝王的关系中,就像是一个精明无比的商人,怎么都是赚的,就凭这一点,他也可谓是众王中的牛人了。
又愉快的享受了十多年富贵尊崇之后,七十三岁的襄王朱瞻墡寿终正寝。宪宗知道叔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流涕,为此辍朝三日以示哀思。
总结:
在仁宗十个儿子里,襄王朱瞻墡寿命最长,藩王中得到的礼遇最高。历经六帝而始终得到皇帝的信任与尊敬,的确算是牛人一个。《宪宗实录》这样称赞他:
能守礼法,远嫌疑,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这样的评价确实是很中肯的,毕竟一生中能多次卷入皇权纷争的藩王并不多,卷入纷争而始终没有翻船的就更少。而朱瞻墡不光做到了,还安乐富贵的活到了古稀之年,他的确牛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