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七国之乱是西汉建国后,地方宗室对中央的一场最大叛乱,因为参与发动叛乱的是七个诸侯国,故此被称作“七国之乱”。
实际上在最开始参与造反的诸侯国不仅七个,基本上都是文帝系之外的刘氏诸侯。
这些诸侯包括:
太上皇刘太公一系的两个诸侯,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
剩下的都是刘邦的子孙。
齐王刘肥的后人: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
赵王刘友的后人:赵王刘遂。
淮南王刘长的后人:淮南王刘安。
这几支宗室都和汉文帝一脉有仇。
吴王的儿子被汉景帝误杀而死。
淮南王刘长被汉文帝废掉流放蜀地中途绝食而死。
齐王一脉本来在诛灭诸吕中立了大功,齐王刘襄理应当皇帝,结果被汉文帝截胡,故意不赏赐,后来汉文帝还将齐国土地分解成了一个个小国,因此刘肥子孙十分痛恨文帝一脉。
赵王和楚王都因为小事被汉景帝削地惩罚,因此痛恨文帝子孙。
于是这些诸侯国在吴王的牵头下组成了复仇者联盟,发动叛乱,要找汉景帝报仇雪恨。
不过在发动叛乱后,齐王刘将闾害怕了反悔退出了,而且坚守城池忠于朝廷。
济北王刘志没后悔,但是他的手下郎中令害怕了,毕竟诸侯造反,他们这些手下都要倒霉,因此郎中令利用刘志视察补修城墙时带兵劫持了刘志,退出了造反联盟。
淮南的情况和济北差不多。刘安准备响应造反,他的国相害怕,于是骗刘安表示
淮南王要是响应吴王,他愿意领兵出征。刘安相信了国相于是将军队交给了国相。
国相拿到兵权马上坚守不出坚决支持皇帝平定叛乱。因此最后参加叛乱的只有七个诸侯国,故称“七国之乱”。
七国造反声势浩大,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只坚持了三个月。
七国之乱平定后参与叛乱的各国诸侯下场悲惨。
吴王刘濞逃亡东越,最后被东越杀死,吴国被废除。
楚王刘戊自杀,不过汉朝留下了楚国,从楚元王刘交的其他子孙中挑选楚王继承。
赵王刘遂自杀,赵国废除。
胶西王刘卬投降,最后自杀,胶西国废除。
济南王刘辟光被杀,济南国废除。
菑川王刘贤被杀,菑川国废除。
胶东王刘雄渠被杀,胶东国废除。
这是直接参与叛乱的。
对于三个曾参与但是最后退出的也有不同的结局。
齐王刘将闾在得知那些叛乱诸侯的下场后很害怕,虽然他退出叛乱,坚决平叛,忠于朝廷,但是他也参与了早期叛乱,最后因为害怕被处置,直接自杀。虽然刘将闾参与叛乱,但是因为及时回头,而且拖延叛军为朝廷平叛立下大功,再加上他也死了,朝廷最后既往不咎,让他的后人继承了齐王王位。
济北王刘志被郎中令劫持没有参与叛乱,而且本身济北国国小民少,再加上刘志疏通,最后朝廷免去他的罪行,让他迁移到了菑川,成为菑川王。济北奖赏给了淮南王一系衡山王刘勃。
淮南王刘安最幸运,因为他虽然有志参与叛乱,但是没有成功,最后朝廷免去他的罪行没有过问,不过刘安并没有感激朝廷,而是在几十年后发动了叛乱,最终身死国灭。
▍℘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七国之乱,本就是削藩之战。
因此,无论是不是“七王”之一,但凡卷入了七国之乱的诸侯王,都会被趁机收拾。
齐王:有功而死
“七国之乱”中,齐王不但没有跟着造反,还站在朝廷一边,为朝廷平叛立下大功。
然而,齐王,却是第一个被朝廷收拾的诸侯王。
当年刘邦分封诸侯时,齐国是最大的诸侯国。
所以,无论是吕后,还是文帝、景帝,都着力打击齐国,齐国被一分为六。
备受打压,自然一肚子不满,齐地的诸侯王们也大多对朝廷不满。
所以,大家起兵前,将包括齐王在内的齐地诸王全部算为自己的盟友。
果然,七国之乱一爆发,齐地的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胶西王全部起兵,“七国之乱”,齐地的诸侯包了四个名额。
齐王却犹豫不决,没有响应。
这可不行!四个齐地诸侯王立刻上去围殴齐国,准备施加压力,让齐王也“下水”。
齐王一面抵抗,一面派路中大夫向天子告急。
汉景帝决心先对付吴楚,遂让路中大夫回报:坚守住!我们先破吴楚!
路中大夫回去时,被叛军抓住了。
叛军威胁路中大夫:你去告诉齐王,汉军已经败了,让齐也跟着一起起兵吧,不然我们可要屠城!
路中大夫假装答应,到城下时,却大呼:大汉已发百万大军,周亚夫已经击破吴楚,正来救齐,齐一定要坚守住呀!
路中大夫被杀,齐国坚守。
齐国的坚守,意义重大。
淄川、济南、胶东、胶西四国的军队全部被吸引在临淄城下,而赵国也不敢单独难下,叛军最初设想的三路进击计划,变成了吴楚联军与汉军的“单挑”。
吴楚败后,栾布等人率军来救齐,四国军撤去,临淄之围解。
然而···有功的齐王却被问责了。
原来,叛军围攻齐之初,齐王犹豫不决,曾与叛军通谋,只是没有谈妥而已。
如今,汉军并不打算放过齐国。
栾布表示要移军伐齐。
齐王恐惧,引药自尽了。
不过,齐毕竟没有参与叛乱,甚至还是有功的。
汉景帝说了“公道话”:齐国与叛军通谋,不过是“迫劫有谋,非其罪也”,给齐王平反,让齐太子继承了王位,保全了齐国。
齐王抗击叛军,有功于汉,没有得到封赏,仅仅得到“非其罪也”的“谅解”。
由此来看,在汉景帝看来,“公道”与否不重要,趁此削弱诸侯王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关键!
胶西王:求降被拒,自尽国除
收拾完齐王,接下来就是胶西王了。
胶西王,因为当年有六县被朝廷夺走而心怀不满。
因此,胶西王是第一个跟吴王走到一起的诸侯王,后来淄川、胶东、济南诸王造反也都是被他拉下水的。
不过,汉军攻入齐地后,胶西王却是最早想要投降的。
回到胶西国后,胶西王立刻派人到汉军中请求投降。
汉景帝当然不可能饶恕他。
汉景帝派韩颓当向他宣读诏书:“王其自图”。你自己看着办吧。
看着办?能怎么办?
胶西王叹息:“如卬等死有余罪”!自杀了。
胶西王自杀,王子、王太后自然也知不能幸免,遂纷纷自杀。
汉景帝也不打算再立什么胶西王了,直接除其国,将其改为胶西郡。
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诛
其余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在汉军进入齐地后,也都纷纷撤回国内。
这些人倒是没有求降。
然而,在汉军的追击下,三王的结局只有一个:“诛”,全部被杀。
胶东国、济南国,被改为胶东郡、济南郡。
淄川国保留了下来,不过,担任淄川王的,却是另一位原本也想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原济北王刘志。
济北王:塞翁失马,得以改封
齐地六王,四王造反,齐王站在大汉一边,而济北王原本也是想造反的。
可是,“举旗”也是需要本事的。
各个诸侯国内,都有“朝廷的人”,他们会尽力破坏造反。
吴王、楚王,都是在除掉了国内拥汉官僚后才起兵的。
而济北王···却连旗都没有举起来。
或许是有人刻意破坏,起兵前,济北国的城墙坏了。
济北国借修筑城墙之机,劫持了济北王。
由此,济北王也就没有加入叛乱了。
旗都没有举起来就被搞定,济北王的能力确实堪忧。
济北国本就不大,其王的能力又不足,汉景帝自然要对他展现“仁德”了。
平叛后,汉景帝没有追究他与叛王通谋之事,继续让他作济北王。
后来,汉景帝又将他改封为淄川王,刘志及其后人作淄川王做了许多年。
在卷入叛乱的诸王中,刘志算是结局最好的了。
有时候,能力不足,反而是件好事了···
赵王:四方活动却孤立无援,自杀国除
七国之乱中,赵国是很活跃的。
起兵之前,赵国就联络了燕国和匈奴。
按照原计划,赵国要与燕国联合,攻夺河内、河南诸地,威胁汉军侧后,并争取与吴楚联军合为一体。
然而,赵王起兵后,立刻傻眼了:燕国没有造反,东边的七地诸王围攻临淄去了。
在吴楚联军没有打开局面的情况下,赵国自然不敢独自南下,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不久,汉军调兵来攻,孤立无援的赵王只好退守邯郸。
邯郸难攻,汉军围攻了7个月不能克。
赵王一边死守,一边向匈奴求救。
可是,听说吴楚联军失利,匈奴也不敢入援赵王。
栾布在消灭济西王后,回师邯郸,与郦寄一起合攻。
赵王仍然拼死抵抗。
栾布也不废话,引水灌城。
邯郸城破,赵王自杀。
从刘邦时代开始,赵王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总是造反积极分子。
这样的诸侯自然不能留了。
赵幽王绝后,国除,入于汉。
楚王:景帝的“仁”
楚王刘戊,是仅次于吴王的“首要分子”。
吴楚联军被周亚夫所败后,楚王知大势已去,自杀了。
楚王自杀,楚军也悉数降汉。
楚王的家人趁朝廷的处分文件未到,抓紧时间,将楚王安葬到了徐州狮子山下的,尚未完工的楚王陵。
楚是叛军主力之一,楚王刘戊更是“七国之乱”中仅次于吴王的“首要分子”。
不过,楚既已破,威胁大减,汉景帝就要开始展现其“仁”了。
汉景帝没有过多追究楚王的罪责,同意按诸侯之礼将刘戊安葬于楚王陵中。
同时,汉景帝还立为楚元王的儿子刘礼,让他奉元王宗庙,继续延续楚。
没有威胁了,也就是统治者展现“仁”的对象了。
吴王:众叛亲离,无处可逃
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的“首要分子”。
被周亚夫击败后,吴王南逃。
即便如此,吴王仍然有相当实力。
起兵之初,吴王曾让人袭击下邳,在徐州一带发展,队伍发展到10万人。
只这10万人,原本就是刘濞继续抗拒朝廷的基本。
然而,在与周亚夫的决战中,吴王刘濞是弃军而逃,丢人现眼。
下邳人见此,认为吴王不是成事之人,遂返归下邳,途中,领导人周丘病死,其部队一哄而散!
刘濞见此,只好逃到丹徒,收集散亡士卒万余人,企图依附东越国以自保。
然而,汉景帝绝不可能放过刘濞,他下诏让周亚夫亲自追击。
周亚夫一面猛烈攻击吴地,一面悬赏“购吴王千金”。
要保护吴王?恐怕东越国自己也扛不住吧!
于是,东越国以慰劳为名,将刘濞骗出军营杀死,取其头颅给朝廷请赏。
刘濞被杀后,朝廷以汝南王王吴故地,改为江都王。
需要一说的是,吴王刘濞的下场其实还算是比较好的。
尽管自己人头落地,但他的两个儿子逃到了闽越国,并常唆使闽越进攻东越,以报杀父之仇。
当然,无论如何,流亡闽越的吴王子,最多只能扰乱东越,其已不是大汉王朝的心腹之患了。
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诸侯王们的命运,从战败的那刻即已注定,不可能有任何意外。
▍≅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的一次诸侯的一个叛乱,参与叛乱的有七个诸侯国的藩王,他们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
汉景帝刚即位时内忧外患全部向他扑来,外有匈奴人不断滋扰汉朝边境,内有各地藩王蠢蠢欲动。
西汉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有封国制的存在又有郡县制的存在。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迫于无奈分封了许多异姓王,好让大家同心协力为他打天下。在刘邦称帝之后,便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诸侯王的权利要远远高于郡县,一个诸侯国的大约能拥有四五个郡左右。所有诸侯王的国土加起来占了汉王朝的一大半,且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可随意调遣军队,又有自己的税收。权利非常大,仅次于皇上。
刘邦逐渐识到了这个问题便慢慢铲除异姓藩王,改立刘姓子孙兄弟为藩王。并向大臣许诺以后不会在立异姓藩王。改立之后由于大家都是亲属血亲,所以各地藩王和汉王朝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
在刘邦崩逝后,吕雉当政,她违背了昔日刘邦不立异姓藩王的承诺,开始大肆立吕氏子孙为王,并且严加看管并迫害刘姓藩王。最后在刘姓藩王齐心合力之下将吕氏的势力铲除,为了不让外戚专政的事情再发生,大臣们经过商议,将刘邦的庶子当时的代王刘恒请到长安,让他来做下一任皇帝即汉文帝。
刘恒为刘邦的庶子,所以对当时其他的诸侯王经过几次迭代后血缘关系也远了,对他也不大亲近。所以当时刘恒的地位还是不大稳固的。在汉文帝时期便开始有小规模诸侯叛乱,但因规模不大全都被镇压下去了,这也标志着诸侯王和汉王朝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了。
刘恒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分封了许多了自己的孩子为藩王,并实行监察制度,派列侯前往各个封地实行监察职权。采用了贾谊在《治安策》里面的意见,把一个大的侯国分成一个个小的侯国。
在汉景帝即位的时候诸侯国与朝廷的关系已经激化,在汉景帝二年时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策》建议削减诸侯王们的封地。但这一提议,许多大臣反对,尤其是武将们,武将们认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匈奴,藩王们不足为患。而后晁错提出“攘夷必先安内”的言论说服了汉景帝。
于是在景帝三年的时候,趁着楚王刘戊来朝祭天之时,汉景帝与晁错找出了刘戊在薄太后丧期时淫乱的证据削去了他的东海郡。此后找出其他罪名又削去了胶西王和赵王的郡县。景帝又与大臣们商量着削去吴王刘濞的封地的事情。
这时候刘濞料到削藩削到最后自己也跑不了,且刘濞和景帝是有杀子之仇的,在景帝还是太子之时吴王刘濞曾带着自己的儿子吴王太子入朝觐见皇上,但吴王太子态度傲慢,喜欢争强好胜。在一次玩博戏的时候和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景帝争执起来,景帝当时拿起棋盘砸像吴王太子的头,将吴王太子误杀。儿子被杀之后吴王非常生气,从此不再遵守对于皇帝的礼节,每年的朝贺也不回长安,慢慢的他便起了反叛之心。皇上也可怜他失去了孩子所以对他比较宽容。可正因为这种态度,让他越发骄横,成为了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
刘濞为叛乱已经准备了好多年,只是没有恰当的时机,正好借着削藩这件事情他联合楚王、胶西王等七国发动叛乱,并勾结匈奴、东越、闽越的一些贵族,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名号。
汉景帝没想到刘濞会叛乱,并且来势汹汹,无奈之下景帝听从了晁错的政敌袁盎的意见,将晁错诛杀已平这些藩王的愤怒,可晁错已死七王之乱不止。景帝便封周亚夫为太尉、让他率领三十多位将军讨伐叛军。又派了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周亚夫为此次平叛的最高领导,他想出“以梁制吴”的方法,就是让实力强大的梁国在前面打叛军,当时的梁王是景帝的亲弟弟刘武,他在后面伺机断敌军的粮草。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叛变不到三个月便平息了。
兵败之后,胶西王去汉朝军营请罪,弓高侯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随后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在兵败之中被杀。
栾布和郦寄会师之后合力攻打赵国,久攻不破,于是两人便想出水淹邯郸的计策,城破之日赵王自杀。
在周亚夫断了吴楚大军的粮道之后,吴王趁机逃走,楚王见状便自尽了,吴王刘濞在残兵败将的掩护下逃到了东越国,朝廷知道后派人利诱东越,东越便骗吴王刘濞可以借兵给他,在让吴王刘濞检视军队时东让人伺机将吴王刘濞诛杀,而后东越派人将吴王刘濞的首级送到了汉王朝。自此七国之乱完全平息。
▍↪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吴楚七国之乱的主力就是吴王刘濞的吴军和楚王刘戊的楚军,不过这支吴楚联军只一个月就被汉朝名将周亚夫给打败了,该年一月底,当汉军击败吴楚叛军的捷报传至长安,汉景帝刘启欣喜若狂,于是发布诏书,明七国之罪,并动员各路大军深入多杀,凡叛军三百石以上官吏,一律杀无赦,绝不容许法外留情。胆敢有议论诏书和不按诏书行事者,一律腰斩。
景帝不算个暴君,但他对政敌的心狠手辣凶残无情,绝对在汉代诸帝中排名前列。
不久,盘踞在城阳一带的周丘听闻吴军败走,也慌忙南逃,行至半途暴病而亡,其军全数逃散。
数日后,二月三十日,天空出现日食。七国反王的末日,一一降临了。
吴王刘濞狼狈南窜,渡淮越江至丹徒(江苏省镇江市东丹徒镇),收集散亡士卒,企图依附东越以自保,再图东山再起。所谓东越,就是浙江一带的百越人,汉惠帝三年,曾封春秋时越王勾践之后裔东越君长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又称东瓯王,后来子孙相传,与吴通好。吴起兵时,东越王骆望曾拨兵助吴,驻扎丹徒为吴后援。
刘濞太天真了,也太愚蠢了。想当初项羽不过江东,还能换得一世英名,而刘濞呢,只靠那东越万余兵力,以及一帮残军败将,居然想要东山再起,你说他犯傻不犯傻。结果周亚夫衔尾追击,一通猛揍,吴军全部被俘,刘濞却不知去向。
他自然是跑到东越去了,除此之外,无处可逃。
周亚夫下了一道通缉令,以千金悬赏吴王首级,并专门派一使者,秘密前去告知东越王。
千金,也就是一千万钱,这在景帝时足足可买数十万斤的粮食了,东越穷乡僻壤之地,哪里经得起这种诱惑。再说刘濞如今穷途末路,对东越而言只是危险与累赘,根本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还不如交给汉朝,换取金钱和免罪,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于是,一个多月后,东越王骆望假装请刘濞前来劳军,暗中却在校场设下埋伏,一举将刘濞擒杀,传首长安。景帝念东越杀死吴王,不究其罪,仍加赏赐。唯有吴太子刘驹趁乱逃至闽越,从此亡命天涯,踏上复仇东越的不归路(武帝时多次鼓动闽越攻东越,最终灭其国)。
至此,吴王刘濞四十年之处心积虑苦心经营,三个月内全数破灭,一场游戏一场梦。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吧,他若生在春秋时代,亦不失为一霸。
不久,围攻齐国的胶东等四王也被汉将栾布击败,纷纷逃回自己的封国,遭到周亚夫部汉军围追堵截,四反王皆畏罪自杀。齐地叛乱历时三月余,亦被平定。
六国全灭,现在只剩了赵王刘遂一路孤军还在负隅顽抗了。当初刘遂起兵之时,还信心满满地发兵至赵西界,欲与吴楚联兵西进。然而吴楚被困于梁都之下,联络已久匈奴单于又只陈兵边境,持观望态度,而郦寄所率平叛军也已杀到,刘遂势单力薄,无奈只得退回邯郸城内坚守。郦寄久攻邯郸不下,历时七个多月。最后还是平齐的栾布帮忙,北上赵地,与郦寄合力进击,以水灌城,这才将邯郸攻破。刘遂军败,乃跳下城楼自杀。
至此,汉军经过七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战斗,斩首十余万级,终于彻底平定了七国之乱。景帝刘启长长的舒出一口气——这噩梦般的半年,终于结束了!
▍▊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谢谢邀请!汉高祖分封的诸侯,到汉景帝即位的时候,诸侯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严重的威胁到汉景帝的统治。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弱诸侯的势力,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下旨令晁错削藩。
晁错削藩,激怒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立即煽动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起兵造反,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也起兵响应,向梁王刘武发动进攻。汉景帝一看七国造反了,非常气愤,要求这些造反的诸侯王退兵。吴王刘濞说只要杀了晁错,我们就罢战。汉景帝无奈,杀了晁错,可是汉景帝杀了晁错,吴王刘濞等诸侯王根本没有退兵的迹象,汉景帝才知上当,无奈传旨,令周亚夫领兵去平叛。
周亚夫领旨,来到荥阳,在各个要道口布置好军马,挡住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的大军,不让他们前进,并下令不和他们交战。这样双方对峙了数日,吴王刘濞认为周亚夫不敢交战,非常高兴。又过了几天,周亚夫下令部队退出三天的路程。吴王和楚王认为周亚夫害怕了,赶紧命令部下追赶。
周亚夫退到预定的地点,叫军士们闭上营门,不和吴王和楚王交战,如果敌人来攻,就用弓箭射回。吴王命令部下进攻了几天,都没有效果。周亚夫在暗中派两支精兵,绕到吴王和楚王的背后,抢走了他们的粮食。几天之后,吴王他们的粮食吃光了,当兵的饿得嗷嗷叫,无心打仗了,跑的跑,降的降,周亚夫趁机发动进攻,楚王兵败自杀,吴王逃到东越,被东越王诱杀。
为首的 吴王和楚王一死,其他的诸侯王吓得纷纷投降,接受汉景帝的处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