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手榴弹?
▍╄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手榴弹?
是中国人的精神作用大
▍Ⓥ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手榴弹?
抗战最艰苦阶段的1940年,中国军队已经编成有213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师,这几百万大军有多少火炮呢?1068门,其中山炮662门、野炮252门、其他为轻型和重型榴弹炮,平均一个师摊不上5门真正的“大炮”。而军事委员会又组建了若干炮兵旅和独立炮兵团,野炮和榴炮基本在这些专业炮兵部队的编成内,也就是说,步兵师能够拥有的火炮堪称“少得可怜”。
特别介绍这一点,是为了说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火力支柱,仍以轻武器、迫击炮和手榴弹为主,除非中央军嫡系部队,否则在战役中很难得到成规模的炮火支援,因为旧中国基本造不出来75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沪造山炮数量太少,晋造质量较差),有限的军工生产能力也不可能向炮弹倾斜。从1937年到1946年,各兵工厂制造出来的75毫米山野炮弹总数约为154000余发,余皆依赖进口。
所以在许多军史类文章中,普遍认定抗战期间手榴弹的杀伤力最大最强,诸如全面抗战八年消耗了3000万枚、诸如杀伤日军超过40万人占三分之一等等这样的结论。我们不否认手榴弹的巨大作用,比如衡阳保卫战第10军就给日本人留下了“手榴弹阴影”,日军有半数的死伤都是这玩意造成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军事常识,那就是手榴弹是近战武器,它的投掷距离是非常有限的。
换句话说,手榴弹若想在战场上大规模运用,是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的,比如阵地战、比如城市防御战等等,而在更多次数的大规模野战中,手榴弹的作用就被严重制约了,你还甩不到鬼子头上时,日本人的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步兵炮和重炮就打过来了。当两军交战距离超过100米时,手榴弹还有用吗?扔出70米的那都算是大神了。
因此在中国军队“炮力”太弱甚至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真正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和造成大部分杀伤的,仍然是枪弹第一、迫击炮和掷弹筒第二,手榴弹只能排到第三位。整个抗战期间根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枪弹消耗了1709920000粒,别数了,大概是17亿粒。“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那只是口号而已,任何国家的任何军队都做不到,这里面还要包括战场遗弃和被敌人缴获的数量呢。
(迫击炮兵)
举个例子,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罗卓英第19集团军在赣北方向迎敌,战役结束后统计共消耗步枪子弹消耗99万粒、轻机枪子弹72万粒、重机枪子弹92万粒、手枪子弹2万粒,合计消耗265万粒。据报毙伤日军第106师团和佐枝支队万余人(应该有水份),平均杀伤一个鬼子需要耗弹265发,尽管国军的射术实在不怎么地,但是证明枪弹仍然是主要杀敌利器。
因为根据专家的研究和统计,八路军每射5.54发子弹就会扔一个手榴弹,而国军要每射72.46发子弹才扔出一个手榴弹(或掷弹筒弹),那也就是说,赣北作战第19集团军最多也就甩了3万颗手榴弹,在火力体系中占比很小,因为赣北战役那是标准的山地野战和运动战。从这个数据对比也应该发现出来一个重要问题:国军既不善于、也不太敢于经常运用近战方式。
(中国远征军才装备的火炮)
作家方军在《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一书中记录,老鬼子山田曾经这么说:“中国政府军(国军)打仗是枪炮齐鸣,他们往往拉开很大的架势。而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近战效能的低下,也就证明国军的手榴弹运用其实不怎么地,城市保卫战属于特例,因为那必须是短兵相接。
其次是迫击炮和掷弹筒,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军事委员会认为在西南山地作战时,迫击炮更加灵活和容易机动,并且重庆各兵工厂也有生产能力,所以迫击炮成为步兵伴随火力的中坚。仅1940年各部现役迫击炮装备数量即达6358门、重迫击炮191门,以及数万具掷弹筒和枪榴弹筒(共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且弹药也较为充足,这几样装备在野战中的效能岂非远远超过甩手榴弹?
(掷弹筒不是日军专属)
整个抗战期间共消耗迫击炮弹6047760颗和“手枪掷榴弹”23598800颗(即包括掷弹筒和枪榴弹),数字简化为600万颗和2300万颗,合计总数也接近了3000万颗,跟手榴弹的消耗量基本持平。然而这三款武器的射程、精度和杀伤效果,是手榴弹可以相比较的吗?被迫击炮炸死炸伤的日军将佐即达数百名,又有几个是被手榴弹崩死的呢?
翻遍抗日战史,中国军队在与日军的对抗中,火力支柱永远是捷克式轻机枪、民二四重机枪和大量装备的步枪,仅较为先进的中正式就列装了60多万支。只有在轻重武器完成战线分割和阻隔后,手榴弹才有用武之地,日军步兵进攻的最后几十米速度极快,以国军的战斗素养,真心扔不出去多少颗手榴弹,那只是给训练不充分的新兵用的,因为手榴弹使用上手容易,因为他们一时半会还打不准枪。
按照抗战时期的实际情况和弹药消耗数据,步兵武器杀伤日军的比例应该是:步机枪弹占50%以上,迫击炮、枪榴弹和掷弹筒约占20%,手榴弹的杀伤比例至多为20%,因为还有10%总得留给各种口径的火炮,第三次长沙会战,岳麓山上的重炮一次齐射,就能干掉日军半个中队,彻底忽略也是不对的。
所以抗战期间手榴弹杀伤了40万日军这事,基本都是大家互相引用的结果,战场上如此精准的统计实在太难了,17亿发枪弹那是3000万枚手榴弹的50多倍,作用必须第一,怎么的日本兵的肚子都打不穿吗?七九步枪子弹挨上两颗,那不是闹着玩的。
▍↗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手榴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9812条回答。
平心而论,当然是枪弹的作用更大。
打个比方,就像两个人打格斗比赛。
之前几个回合,我通过腿部的各种踢法、双臂的各种拳法,以及各种摔法大大消耗了对手的体力和抗击打能力。
在几个回合最后,我看准了一个机会,一个上勾拳把对方撂倒了。
你说什么发挥作用最大?
是上勾拳吗?它的作用很大,但没有之前那么多综合攻击,单靠上勾拳你根本打不到人,也不可能打倒。
手榴弹就是这种上勾拳,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仍然消灭了很多敌人。
其实最初说手榴弹造成日军伤亡约40万的,就是萨沙。
这是我的一篇说抗战手榴弹的文章,当时是有数据考证的。
抗战中,日军伤亡总数在120多万到140多万之间,手榴弹造成30多万伤亡,也就是不到四分之一。
其实,选择手榴弹作为杀手锏,压根不是什么我们选择的结果,都是迫于无奈的手段。
开战前几个月,尤其在淞沪会战中,我们发现重武器同日军根本就拼不了。
重机枪、步兵炮、山炮、野炮、重炮、坦克、飞机、军舰,甚至轻机枪的数量,日军都占有绝对优势。
我党间谍,时任第14师任参谋长、代理42旅旅长郭汝瑰挺搞笑的,曾将全旅的迫击炮集中起来,一共十门,准备和日军炮战。
结果刚刚自己刚刚开了几炮,日寇炮弹劈天盖地的飞来,差点就把这十门炮全部打掉了。郭汝瑰吓得不轻,之后再也不敢说什么炮战了。
此战郭汝瑰虽然率领部队坚守7天7天,全旅从8000多人拼的还剩2000多人,差点拼光了。
由于重武器火力差距很大,郭汝瑰等前线军官就发现了问题。
如果按照日军步兵操典的作战战术,在400米到600米距离就开始枪炮齐鸣进行防御作战,对国军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我们重武器少,连轻机枪都严重不足,远距离火力太弱。我们一旦开火,对日寇的杀伤很弱。反而日寇会锁定我们的位置,用自己远程火力进行覆盖,导致我们大量伤亡。由于日寇装备的重武器太多,我军一个师往往二三门老旧火炮,炮弹还不足,没法拼。
这种打法,等于同姚明拼篮球,同刘翔拼跨栏,同邓亚萍拼乒乓球,是非常愚蠢的作战。
从1938年开始,国军逐步改变防御战术。
大体在阵地200米甚至100米外,是不随便开火的(但迫击炮和掷弹筒会不断开火杀伤敌人)。等到日军到了200米甚至100米内,国军立即全力开火进行拦阻。
这么近的距离开火,有几个优势,第一是由于敌我双方距离不远,敌人的火炮不会随便发射,唯恐误伤;
第二是我军的远距离射击火力弱,精度不够,距离尽了就不同,可以大大提高拦阻火力强度和精度;
第三是不会过早暴露阵地的目标,减少敌人远距离炮击和重机枪压制造成我军的伤亡。
但日军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当然会立即反击,即便在200米甚至100米内,日军其实还是有一定火力优势,他们轻机枪数量更多,步枪射击更精确。
如果枪械射击拦不住日军的突击,那么在50米内的手榴弹就很重要了。
国军一般会在阵地前50米地区设置很多拦阻的障碍,比如铁丝网、木砦甚至地雷等等,减弱日军冲击的速度。
随后,国军会大量投出手榴弹,对50米内日军进行手榴弹压制。
这就是手榴弹雨,手榴弹爆炸半径至少也有七八米,优秀士兵短时间可以投入大量手榴弹。即便非常厉害的日本兵,面对我军枪械射击还是可以利用地形闪避前进的,但对于大量劈面而来的手榴弹,没有任何好的办法,死活完全碰运气。
如果是有地形优势的防御,比如我军居高临下,手榴弹的为例就更大。国军经常使用集束手榴弹,一捆捆向下扔,而且算准时间扔过去就炸,敌人无法扔回来。
日军其实很难对付这种战术,要么就是不顾一切冲锋,要么就是向向后退,退出60米手榴弹威胁区。
手榴弹其实在进攻作战中的意义不大,日军士兵只是偶尔投掷手榴弹进攻,他们手榴弹也很烂,主要还是用处不大。
但国军抗战基本都是防御,在火炮和迫击炮奇缺,轻机枪不足,步枪子弹都非常紧张下,手榴弹就是重要的防御支柱武器,还非常实用。
八路军就更好,很多部队连轻机枪都没有,干脆放弃50米外射击。等到日寇进入50米内,全力射击并且投掷大量手榴弹,随后就冲上去肉搏冲锋。
对于手榴弹,八路军比国军还要重视。
更重要的是,国军也好,八路军也罢,都可以自行大量制造手榴弹,就技术上没什么难度,一共造了3000万枚。
有意思的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八年他们设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兵工厂,弹药总产量为子弹780万发,手榴弹450万个。
是不是觉得奇怪,怎么手榴弹制造要赶得上子弹了?
这是因为: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子弹消耗不足4000万发,消耗手榴弹却高达800万枚。
如果手榴弹没用,八路军为什么要造这么多?
所以不要随便质疑自己不懂的东西,手榴弹对于国军和八路军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战争后期,很多国军总结经验,改变了防御战术,防御中更是依靠手榴弹。
衡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国军把手榴弹当作杀伤日军的主要武器,也将投掷手榴弹作为士兵重要考核的内容。
萨沙写过的衡阳保卫战中,有个大个子士兵比较憨厚,不识字,理解能力差,新兵学习打枪,子弹几乎没有上过靶子。照常理来说,这种人怎么能打仗呢?
但他还是被重用,后来还成为重要的战斗英雄。
为啥?他身强力壮,擅长投掷手榴弹。普通人扔手榴弹也就四五十米,他可以投出七八十米,还投的很准确。
在防御战中,他扔出大量手榴弹,杀伤了众多日军,反而几乎没有开过枪。
八路军官兵也擅长使用手榴弹防御。
比如第120师王尚荣部一个班6名战士,在日寇对晋西北发动“扫荡”中,居高临下,利用山地地形优势进行防御。
这里是陡峭山地,日寇的枪械不容易击中山上目标,而他们只要一口井,就被这6个战士投资大量手榴弹拦阻。
连续战斗的日寇爬不上去,又伤亡了数十人,只能被迫撤退。
六名八路军战士毫发无伤,甚至连轻伤都没有,回到了原部队。这个壮举,鼓舞了晋西北军民的抗战决心,六名战士也被正式授予“贺龙投弹手”的奖章。
八路军训练民兵时,特别注意手榴弹训练。这是因为民兵素质不高,而枪械射击技术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提高的。
相比起来,投掷手榴弹的要求较低,拉了弦投向敌人即可。
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面,芳林嫂也投了一颗手榴弹,炸点将冈村炸死。遗憾的是,芳林嫂是完全没有受过训练,所以忘了拉弦。
有人说抗战国军消耗大量子弹,比手榴弹多很多,所以手榴弹杀伤敌人应该很少。
这是没有军事常识的说法。
谁都知道,枪械尤其是机枪在很多时候是火力拦阻和压制武器。也就是说,我可能根本没有看到敌人的明确目标,就用机枪就行火力覆盖,目的是实现进攻和防御的战术目的。
说通俗点,机枪只要在扫射,进攻的敌人很多时候只能爬行,不敢站起来快速运动。
所以防御作战中,机枪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射击。
但手榴弹可不同,它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只有明确看到敌人进入己方50米,战士才会投出手榴弹。
而且子弹是点杀伤武器,就算不是活人,放一个稻草人在200米距离,让你用机枪去打,水平低的也要射几十枪才能击中,还不能保证击毙。
而且二战日军也不是人海战术,是以三五人的小分队形式突击,类似于解放军的三三制,枪弹并不容易射中。
手榴弹则是面杀伤武器,一个手榴弹爆炸,周围半径10米内敌人难逃伤亡,尤其是很容易受伤。
所以手榴弹的杀伤效率肯定比枪弹高太多倍,不能说使用的子弹多而手榴弹少,手榴弹就没什么用。
说句抬杠的话,二战美国就丢了区区2颗原子弹,日本鬼子就吓得投降了,你能说原子弹投的数量少就是没用的?
▍≈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手榴弹?
问: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大还是手榴弹?
我认为是子弹发挥的作用大,手榴弹发挥的作用小。
我们都沒有赶上实际参加战争,究竟怎么打,打的多么惨烈,都是从小说和影视里看到的,也有歌里唱的。
从影视和歌里,我就知道了,打仗时子弹发挥的作用大,手榴弹发挥的作用小。
《游击队歌》里唱到:"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神枪手一颗子弹就消灭一个敌人,不是神枪手三四颗子弹也差不多消灭一个敌人吧。
可是,在《亮剑》里,三千六百颗手榴弹才炸了损伤过半的山崎大队一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拚刺刀时捅死的。
据说山崎大队六七百人,如果伤亡过半,还剩三百多人,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炸完,李云龙的全团一千多人还拚了半天刺刀,才把鬼子全部消灭,孔副团长还受了伤,照这么看,这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只炸死了鬼子不足二百人,平均二十颗手榴弹才炸死一个人。
打枪再不准,十颗子弹也能消灭一个敌人吧?可手榴弹得二十颗,还是子弹比手榴弹发挥的作用大。
再认真说起来,大刀比子弹发挥的作用还大,大刀轮起来一刀就是一个,比手榴弹效率高二十倍。
▍➦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手榴弹?
抗日战争中,是子弹发挥作用大还是手榴弹作用大?从单兵作战装备上就可以看出来,手榴弹正常情况下是四颗,而子弹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发。
子弹使用比较广泛,机动灵活,远上百米,近则几米,杀伤范围准确突出。但在战场上射杀目标是活动的,并非是一弹一个,所以子弹的作用大于手榴弹。
手榴弹属于近离杀伤性武,使用中局限性较大,投掷范围在三十米距离最佳。
------------------
推荐阅读:
如抗战时期中国把每座城市都作为堡垒,誓死不退,会战胜日军吗?
上一篇:有哪些非常值得拜读的经典句子?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