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孔子其实不姓“孔”,叔梁纥也不姓“叔”,爷俩都姓“子”,是殷商贵族的后裔。按现代人的习惯,孔子应该叫“子丘”,字“仲尼”,叔梁纥应该叫“子纥”,字“叔梁”。
您可能要问,孔子不是姓“孔”吗?错了,“孔”是孔子的“氏”,而不是“姓”,只是如今我们已经将“姓”和“氏”混为一谈了。
中国的“姓”跟图腾文化密不可分,原始社会的各部落为了有所区别,就在各部落的图腾后面加上部落名称。每个部落最早的祖先,其称谓就是前两项再加上他的名字。
“部落名称”或者部落最早的“祖先名字”,后来就演化为中国最早的“姓”。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姓超过一万个,但最原始的姓其实很少,主要有姬、姜、姒、嬴、妘、妫、姚、姞(上古八大姓)、风、子、己、祁等十几个。
比如我们熟知的尧帝姓“祁”、舜帝姓“妫”、大禹姓“姒”,夏朝国姓“姒”、商朝国姓“子”、周朝国姓“姬”。
那么,什么叫“氏”呢?简单来说“氏”就是“姓”的分支,姓是“祖宗”,氏是“子孙”。
为什么要有“氏”呢?因为古代讲究血缘传承关系,同姓的宗族子弟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血缘关系疏远了,各支脉所承袭的待遇也相差太大了。
于是便各自认同某个分支的先祖,这些分支就是“氏”。所以,古人完整的称呼应该包括姓和氏两个部分。
比如秦始皇,他姓“赢”,氏“赵”,名“政”,可以叫他“嬴政”,也可以叫他“赵政”。再比如孔子,我们可以叫他“子丘”,也可以叫他“孔丘”。
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的“姓”,在古代其实都是“氏”,只是后来“西风压倒东风”,氏的数量远远大于姓,于是人们将姓和氏混为一谈了。
那么,“氏”是怎么命名的呢?
有人说,古人以爷爷的名字或者字号为氏,其实不一定,准确来说应该是以本支中影响力最大的先祖的名字为氏。比如孔子家族的“孔”氏,就来源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
周灭商后,武王分封,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在宋地,建立了宋国,孔父嘉就是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第五世孙,孔子的第六世祖。
既然如此,孔子怎么就成了鲁国人了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屈辱的故事。
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按规则,他的后人应该氏“嘉”,或者“孔父”,怎么就单取了个“孔”呢?
因为“父”在古代是个泛称,那时候字号里面带个“父”字的人多如驴毛。父,是同宗诸侯和大夫们之间的敬称,文献中常见的“诸父”就是这个意思,别误解成“诸位爹们”。
按宗法制,各诸侯国实行“公室”共治的模式。以宋国为例,国君是宋国的最高领导人,但军政大权由“子氏”子弟共同执掌。
孔父嘉当时官居“大司马”,执掌宋国的军权。别以为手握军权就能呼风唤雨,那时候子家人都拥有各自的私兵,孔父嘉只能掌管宋国的中央军。
宋国最牛的大佬当属一个叫“华督”的人,他官居太宰,相当于后来丞相,百官之首。华督是宋戴公的孙子,从血缘关系上讲,他与国君的关系要比孔父嘉近得多。
宋戴公还有一个孙子就是宋宣公,因为他的一次“孝悌”,给宋国带来了百年的灾难。
宋宣公死后没有按“父死子继”的法统将大位传给儿子“与夷”(宋殇公),而是传给了德行出众的弟弟,是为宋穆公。宋穆公感恩哥哥的无私,死后又将大位还给了侄子,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冯”赶到了郑国。
为了防止有人作乱,宋穆公临终前特地令孔父嘉“主社稷”,做宋殇公的辅政大臣。
宋穆公的这个安排,让孔父嘉一跃成了宋国的国君之下的一把手。毫无疑问,华督和流亡的“冯”成了最大的受害人。
于是这两人勾结郑国,企图推翻“与夷”。孔父嘉是个猛男,一言不合就开打,于是他十年间十一次出兵攻伐,其中三次针对支持“冯”的郑国。
不幸的是,此时郑国的大当家是威名赫赫的郑庄公,人称“春秋小霸”,孔父嘉猛不过“小霸”,连吃败仗,搞得宋国民生凋敝。
于是华督乘机联络各派势力,号召一起干掉孔父嘉。
《史记》却把这段故事描绘成了一段香艳的故事。
说某一天,华督外出游荡,回城的途中偶遇一个天仙般的妹妹(美而艳)。顿时这伙计转不动眼,拔不动腿,恨不能立刻就能上手上脚。
可他有点不敢,原来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孔父嘉的老婆。
这玩意太闹心了,华督像一只馋嘴的猫,眼睁睁看着倩影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急得直抓狂。华督失眠了,他左思右想,觉得无论如何不能亏待了自己的人生,于是他决定干掉孔父嘉,夺了孔妻。
也不知道孔父嘉干嘛吃的,华督已经公开喊话要干他了,他居然依然没有防备,真的被华督干掉了。当然,作为猫,鱼一定是要吃的。
宋殇公的怒火还没发出来,华督又麻溜地将他一起干掉了,然后将“冯”从郑国迎回立为国君。
孔父嘉死后,其子孙害怕遭到华督的清洗,于是他的儿子“木金父”带领家人逃往鲁国寻求避难。从此,他们这一支就成了鲁国人。
春秋时期是个很讲究“义”的时代,像孔家这种流亡他国的贵族子弟,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流亡国得到善待。比如孔家,他们虽然没有了在宋国的“公室”待遇,但鲁国还是给予他们“大夫”的身份。
请注意,这非常重要,“大夫”是贵族,享有世系的等级待遇,要不然孔子毕生奔走呼号为个啥?不就是为了重建等级社会吗?
最后一个问题:孔子的老爸为何不称“孔纥”或者“子纥”,而是叫“叔梁纥”这么个怪怪的名字?
一点不奇怪,那时候正是“氏”诞生和发展期,还很不规范,人们的称呼就是那么乱。有以官职称呼的,有以地名称呼的,也有以姓或氏称呼的,还有以排行称呼的,也有叔梁纥这类名字和字号混搭的。
最离奇的是,还有以生理特征称呼的,比如黑肩、黑臀。相较于他们,叔梁纥,多么赫亮的名字!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有人说,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叫孔丘,他俩居然不是一个姓吗?其实孔子的父亲既不姓叔,孔子也并非姓孔,他们都姓“子”。(但孔子的“子”也不是指他的姓,这是古人对有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的尊称。)
一、孔子不姓孔先来说说“叔梁纥”这个名字,“叔梁”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字,“纥”才是名。所以“叔梁纥”这个名称中并不包含姓氏。再说孔子,孔子非“孔”姓,正如屈原非“屈”姓一样,“孔”和“屈”都是他们的“氏”。而“孔丘”则是“氏+名”的形式,也不包含姓。那为什么这些名字中都不带姓呢?这就得从姓氏的起源说起了。
二、姓氏的源流
“姓”字从女生,《说文解字》里说,“人所生也”。姓最早始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为了与其他氏族相区别而设,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后来,大致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开始产生了氏,氏以达到别贵贱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氏,只有名。春秋战国时,大凡是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只称氏,用以明贵贱。所以孔子不叫“子丘”,屈原也不叫“芈平”。但那时男子一般除了不称姓之外,在称呼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规定,所以也有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样只称名字不称氏的。而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此后,姓、氏才逐渐合二为一。三、孔氏何来
《孔子家语》中说,孔氏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到孔父嘉一辈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这是说,按照宗法制规定,传至五世后,亲缘已疏,应该别立一族。既然别立一族,就要别立一号,于是就取了孔父嘉的字——“孔”作为氏名。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姓是标志整个家族系统的族号,由于后世子孙繁衍,同姓的大家族就会分为若干分支小族散居各地。为了区别,每支就会再另起一个族号,这便是“氏”。就如殷人子姓,后来逐渐分支为华氏、向氏、鱼氏;齐人姜姓,后来又有申氏、吕氏、马氏等等。
说起来,孔子还是孔氏一脉在称呼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人。孔子之前,其先祖们的名号中大多都不称氏,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等等。而自孔子之后,孔氏一族的名号中就将氏固定下来了,如孔鲤、孔伋、孔白等。这也恰好反映了当时姓、氏合流的一种趋势。到了汉代,姓与氏通称为姓,至此,上到天子下至庶民便都拥有自己的姓了。参考资料:《孔子家语》、《从孔子不姓孔说起》、《孔子姓子不姓孔》、《孔子的父亲姓叔,他为什么姓孔》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关于孔子为什么姓孔,而他老爸叔梁纥为什么叫叔梁纥,好玩的国学打算用一篇长文,介绍一下孔子的先祖那光荣的家族史,然后我就知道答案了。
孔子的先祖是贵族,不仅是贵族,还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的统治者姓子,比如商纣王就叫子受,而孔子的先祖叫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在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自焚而死,他他的哥哥微子启与周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周公把原来商朝都城的地方分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传位于微子仲,微子仲就是孔子的正牌老祖宗。微子仲后历经九代到了弗父何,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十世祖。
弗父何本是宋缗(mín)公的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应该是嫡(dí)长子继承大位。嫡长子就是帝王的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弗父何身为正牌嫡长子,理所应当继承君位。但在商代还有一套继承系统作为“预案”——作为国君的大哥,可以把君位传给弟弟。也可能是弗父何平时不乖,不受父亲的宠爱,所以宋缗公就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熙,后来叫宋炀(yáng)公。宋国作为殷商的后代,按照殷商的传统,大哥将君位传给弟弟,也是符合规矩的。但这让弗父何的弟弟鲋(fù )祀感到“很不爽”,鲋祀表示严重不服,杀了叔叔宋炀公,把王位夺了回来,送给弗父何。弗父何偏偏是个很低调的人,说什么也不愿做国君。没有办法,鲋祀就亲自坐上了王位。弗父何把王位让给弟弟,世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是他的后代从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而是成为宋国的大官。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是宋国地位最为显赫的大官。正考父也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他在家庙的一尊大鼎上刻下了自己的座右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ān)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把背弓起来,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正考父的谦虚谨慎有些过头,要是再次被提拔任命的话,岂不是要在地上爬了。但他生活简单朴素,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谦虚谨慎这种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就没有这么低调了,他在宋国贵族间的争权夺利中被杀。但孔父嘉却是孔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从他开始,他的后人开始以“孔”为氏,这是孔父嘉对孔氏家族的最大贡献,但是孔父嘉给孔氏家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从他开始,孔氏家族就开始走向败落,这也意味着,他的后人将为重新获得贵族的身份而苦苦打拼。
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在宋国已经无法立足,只好逃亡到鲁国,做了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直到他的第三代孔防叔,才成为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大概相当于“防”地的“县长”,人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了孔子。从孔父嘉开始一直到孔子,历经了五代,当时一般取五代祖先的氏为族名,所以孔父嘉的“孔”就正式成为孔子的族名,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的原因。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而孔子的老爸叔梁纥,由为什么叫叔梁纥呢?事实上,叔梁纥这三个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叔是排行。古人兄弟很多,为了区分,就用伯、仲、叔、季、孟来排行,要是一个家族的兄弟们很多,超过了五个数,那就干脆用数字来表示。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家族里排名第九,干脆就叫元九,李白排名十二,所以有人叫他李十二。梁大概是出生地,叔梁纥的纥,才是他的名。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要是按照现在的标准,孔子的老爸应该叫孔纥。
▍ℕ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孔子的父亲一般称之为“叔梁紇”。在《孔子家语》中讲叔梁纥的个人信息比较详细。
《孔子家语》上说,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其实叔梁纥有一个儿子,是妾室所出,叫“孟皮”,但孟皮生来有缺陷,“有足病”。于是不甘心的叔梁纥在自己年老时又求婚于颜氏,希望能再娶颜氏女为自己再生个儿子。
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跟自己的三个女儿讲明情况,说这位郰大夫,父祖为“士”,也就是说,虽为贵族却地位等级不高,只是“士”的级别,但是“先圣王之裔”,身份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先圣王”指的就是开创商朝的商汤。“姓”表示来自于同一血缘关系的集团,叔梁纥从血缘上说是商朝帝室子姓后裔,虽然年代隔得远了点。
不要以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其父叔梁纥就是文弱的谦谦君子,其实正相反,叔梁纥是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一段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抗衡争霸,晋悼公欲联吴抗楚,但是位于吴国以北的偪阳国很碍事,于是晋国打算攻下偪阳,把它作为送给宋国向戌的封邑。于是晋国联合鲁、宋、卫、曹等国联军讨伐偪阳。偪阳在山东枣庄峄县一带,《左传》说偪阳“城小而固”,所以刚开始晋国的中军将荀䓨觉得攻下来也是胜之不武。没想到的是偪阳虽小,实难攻破。
在僵持中,鲁国孟氏家臣秦堇父带着人力辎重持援。这时偪阳城门打开城门,诸侯联军趁机也冲了进去。这时偪阳内城闸门放下,已经冲入内城的诸侯联军被堵在城里。这时“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鲁国的郰邑大夫叔梁纥双手托起闸门,让被堵在城里的诸侯联军撤出。这位力托闸门的大力士、郰邑大夫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孔子家语》里颜父对自己的三个女儿说叔梁纥本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但就是“年长性严”,年龄大了点、性格严恪了点。显然颜父比较中意叔梁纥。三个女儿中两个都不中意,只有最小的女儿颜征在同意了,前提并不是看中了叔梁纥,是“从父所制”,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后来的事从《史记》的记载里来说,就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所说“野合”不一定指的是在野外发生那什么的行为。野合,可能指的是双方之间的结合并不完全按照当时的正式礼仪规定,不合乎当时的礼制,只是以简单私下的形式成为配偶。也就是说这种结合可能不是正式的,但又是被当时社会所承认和允许的。
作为贵族的叔梁紇因为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所以以“子”为姓。当时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男子除了有标明血缘的“姓”,还有作为贵族标志的称呼“氏”。叔梁纥是“子”姓“孔”氏。孔子作为叔梁纥的儿子当然也是“子”姓“孔”氏。
作为宋国贵族的叔梁纥其先世木金父因避宋国内乱而流亡至鲁,叔梁纥曾经任职鲁国郰邑大夫。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孔子的六世祖宋国大司马“孔父嘉”。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辅佐宋缪公、宋殇公的贤臣。宋国的统序传承在宋宣公时出了问题,宣公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而是在临终时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缪公。宋缪公又在他临终时把君位还给了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于是宋国因此而发生内乱。太宰华父督想杀宋殇公与夷而立公子冯,于是大司马孔父嘉成为障碍。孔父嘉这个人很贤德,“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孔父嘉正色站在朝堂上,就没人敢过去杀害他的君主,这就叫作“义形于色”。因此华父督要先杀孔父嘉再杀宋殇公。
孔父嘉被杀后,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出宋国而奔于鲁,其后人以先祖父孔父嘉的字为氏,即以“孔”为氏,此后在鲁国的这一支孔父嘉后裔都以“孔”为氏,所以叔梁纥和孔子都是“子”姓“孔”氏。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其实,孔子还可以叫仲尼丘!对,是仲尼丘,不是种泥鳅。
首先来说,孔子和叔梁纥姓子,不姓孔,孔是他们的氏,而不是他们的姓!
孔子,我们都知道,是字仲尼,名丘,他的父亲是,字叔梁,名纥。
之所以说孔子可以叫仲尼丘,是因为先秦时期,一个人的称呼,和现在不一样。
要搞清这个问题,要从姓氏开始说起。
01、万姓之祖。
姓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了,据上古神话传说是伏羲。
在上古传说中,天皇伏羲是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伏羲
而后,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他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伏羲由此成为中国人文始祖,也正因为如此,有了风为万姓之始一说。
从此华夏民族开始以姓氏为标志,开启中国辉煌灿烂,经久不息的历史。
而在姓产生之后,有了上古八姓之说。
所谓上古八姓是指: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有一说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其中姬姓始祖是黄帝;姜姓始祖是炎帝(两者并称炎黄);姒姓始祖是夏禹;嬴姓始祖是伯益;妘姓始祖是火神祝融;妫和姚同源,始祖是舜帝;姞姓始祖是黄帝之子伯鯈。
上古八大姓
相信有人已经发现了,上古八大姓,个个都带有女子旁,是母系社会的一个影响体现,表示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度到父系氏族,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代替。
新石器时代所产生的父系氏族彻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由此产生了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氏”这一个新的名词概念,应运而生!
02、氏的产生
其实“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好吧,为了更好的解释姓和氏的区别,食堂来讲个蹩脚的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究竟有多久?大概是四五千年的样子。
那会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一个女人当家的时代,一切都由女人说了算。
有个女村长,为了区分自己的家人、亲人与别的村里的人,决定弄个姓。
由于她家村边上有一条河,叫姬水,于是她就以姬为姓,她村子里的人,包括她的儿子女儿都以姬为姓。
姓就这样诞生了!
这样好啊,只要你姓姬,说明你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大家都是一家人。
姬姓产生后,别的村有样学样,村里有条姚水的就姓姚,村里有条姜水的就姓姜。
另外还有一个附属于这个姬姓村的小村子的村长,去求这个女村长:领导,要不赐我个姓吧。
女村长一看,我待你跟视若己出,行吧,就赐你为子姓。
于是姓子的出现了。
由于这会是女权至上的母系社会时代,这些姓大多都带个女字旁。
也就是说姓其实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这种村被称为母系氏族。
时光荏苒,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子姓村村长的儿子们决定不再当妈宝男了,想出去闯闯。
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男人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越来越有能力、有必要开始掌管村里大权了,男人地位开始上升了。
于是女村长的儿子们纷纷带着自己的家人出去闯荡。
很多人闯出了一番大事业,建立了自己的村庄,这种村被称为父系氏族。
这样一来,女权至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度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这个时候村长由男人来当了,这个男村长觉得自己这个子姓,只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这不够威风,明显不符合他高贵的地位。
于是他决定再加一个名头。怎么加呢?
这个男村长是他妈最大的儿子,排行为孟。
于是他决定以孟为氏,孟氏、姬姓就成为他的最新的名头!
他的弟弟们一看,这个好,多威风!于是他二弟以叔为氏,最小的弟弟就以季为氏,孟氏、叔氏、季氏就这样诞生了。
而他的儿子们因为创业成功,成为了旁边宋村、萧村、乐村、华村等村的村长,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一直挂着老爹的名头,显得太啃老了,也要有自己的氏,于是就有宋、萧、乐、华等为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住在村子东南西北各个地方,于是又出现了东门、西门、南宫、北堂等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当了主管村里各种各样的官,于是他们就以自己的官为氏,出现了司马、士、司徒、中行等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自己是杀猪的、卖陶瓷的、刷漆的、算命的,于是就以自己的职业为氏,出现了屠氏、陶氏、漆氏、巫氏等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父亲字高富,绰号大帅哥,于是就以父亲的字和绰号为氏,出现了高氏、帅氏、富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十分受父亲宠爱,他父亲就赐给他一个氏,你是好儿孙,那就以孙为氏,于是出现了孙氏、好氏等氏;
而他的小儿子,更搞,因为父亲死后埋在山上一个叫若敖的地方,于是就有若敖为氏。
而这就是氏的主要来源方式。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氏,但是大家的姓都是一样的,都是子,这表面大家以前都是一家人!
同时为了表明这些人的尊贵身份,名头要挑威风的叫,姓就别叫了,知道就行了,大家都称对方的氏。
比如,我是王氏、姬姓、名旦,字子明,就别叫我姬旦、姬子明了,这是错误叫法。
谁要这么叫我,小心我骂人,也显得你不懂事,没礼貌。
你得叫我王旦、王子明!
这就是孔子明明是子姓,却叫孔子,孔仲尼,而不是子仲尼的原因所在。
千万别叫孔子“子丘”,小心他打人
说到这里,都是大老爷们的事,那村长的女儿们呢?她们有氏吗?
不好意思,氏的诞生本来就是男人翻身做主的父系氏族社会时代来临之后的事,所以氏和你们这些闺女没有一毛钱关系。
你们不能称氏,氏是男人才能拥有的名头,你们还是称姓,子姓。好吧,这个蹩脚的故事就这样讲完了,故事虽然不怎么样,却能说明姓氏的来源。
03、氏的来源
姓来源很简单,就不再赘述了,接下来,食堂总结一下氏的几个主要来源途径。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祖先的封国、封邑,这是氏最主要来源,周、鲁、齐、韩、赵、魏、宋、郑、卫、燕、曾、黄、秦等等都是由此而来。
第二,祖先的字,祖先字也是氏一个主要来源,像丰、印、游、栾、高、乐、向等都是因为祖先的字;
第三,祖先的官职或职业,像司马、司徒、太史这些都是官职改氏,还有就是祖先的职业,如巫、ト、陶、匠、屠等;
第四,祖先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或孟叔季排行,排行也能衍生氏,比如太叔、公孙、公叔也源于此,最有名的则是鲁国三桓,孟、叔、季三氏;
第五祖先居住地或埋葬地,祖先居住在什么地方也能称氏,比如西门、东郭、北宫、南郭等等,像楚国国君楚若敖埋在若敖,后世子孙也有以若敖为氏;
第六,祖先封号或绰号,这个比较少见,向赵衰被誉为冬日之日,后世子孙也有以冬日为氏,赵奢封为马服君,后世子孙就以马为氏。
周润发版孔子
以子姓为例,子姓共衍化了肖、宋、钟、孔、林、戴、牛、穆、邹、谈、时、宗、晏、乐、庄、边、华、老、鲍、柴、钟离、鲜于、皇甫等式。
而到了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先秦时期的氏,大多都成为了现在的姓。
后来所谓的百家姓,其实大多都是先秦时期的氏。
04、孔氏的诞生
那孔氏是怎么诞生的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
宋国我们都知道,是商朝的后裔,子姓。
孔父嘉就是子姓,名嘉,字孔父。
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掌管宋国军权的。
春秋形势图
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临死前,舍弃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让位给弟弟公子和,是为宋穆公。
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他把国中重臣孔父嘉叫来托孤。
但是这次托孤非常头疼,宋穆公为了报答哥哥宋宣公的传位之恩,他放着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不立,把公子冯赶到了郑国,然后打算立了自己的侄子、宋宣公的儿子太子与夷为君。
孔父嘉知道这事很难办,但宋穆公这么坚定,他也没有办法,于是立了太子与夷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在位十年,几乎每年都打仗,宋国上下对孔父嘉和宋殇公很不满。
而且宋国倒霉的是,他们打的还是当时最强大的郑国,更要命的是,郑国的国君就是春秋三小霸的郑庄公。
这仗能打赢就有鬼了。
很快,领军作战的孔父嘉被郑庄公打得大败。
郑庄公一看,这个宋国太讨厌了,得想办法整整他。
郑庄公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公子冯回国与宋殇公争位。
正好宋国还有一个大臣叫华父督,他担任太宰,他和公子冯关系非常好,而且他看中了孔父嘉的漂亮老婆,想来个夺占人妻。
于是,华父督与公子冯两人一拍即合,就想弄死孔父嘉
宋殇公十年(公元前710年),孔父嘉为郑庄公所破,大败而归,国人颇有怨言。
华父督趁此机会,发动政变,杀死了孔父嘉而取其妻,其妻于途中自缢。
宋殇公大怒,华父督又杀了宋殇公,迎公子冯为君,是为宋庄公,宋庄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的爷爷,此后,宋国国君一直在宋庄公这一系打转,华父督也因此权倾朝野。
孔父嘉死后,他的儿子木金父只好跑路,逃到了鲁国。
晋文公出奔图
木金父后来生了儿子睾夷,睾夷又生了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又生了叔梁纥。
也就是说孔子就是孔父嘉的六世孙,宋闵公的十一世孙。
而孔父嘉的后人逃到鲁国后,就以孔父嘉的字为氏,改称孔氏。
这就是孔氏的由来,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叫孔子的原因。
由于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孔子只叫孔丘(氏+名)或者孔仲尼(氏+字),而不是子丘(姓+名)或者子仲尼(姓+字)。
至于为什么叫孔子,子是对他的尊称。
同理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他叫屈原。
孟子是姬姓,孟氏,名柯,字子舆,所以他叫孟柯。
05、名字组合
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叔梁纥为什么叫叔梁纥,而不是孔纥?
这是因为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称谓是氏+名,或者氏+字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格式,那就是字+名。
叔梁纥是字叔梁名纥,所以叫叔梁纥。
叔梁纥
其实这种称谓也很常见,比如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是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所以他也叫孟明视,
蹇叔的儿子西乞术,是子姓,蹇氏,名术,字西乞,所以叫西乞术。
蹇叔另一个儿子白乙丙,是子姓,蹇氏,名丙,字白乙,所以叫白乙丙。
说起来蹇叔也姓子,乐毅也姓子,孔子也姓子,他们都是宋国国君之后,都是一家人。
孔子画像
也就是说,孔子如果按字+名的话,是完全可以叫仲尼丘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