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其实无论是将腰刀正戴(刀柄朝前)亦或是将腰刀反戴(刀柄朝后),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方便使用。
清朝是满族人(前身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而满族人早期是标准的渔猎民族,世代在白山黑水间的深山老林中狩猎为生,当他们去森林中打猎时,会携带弓箭和箭囊,且习惯将弓囊、箭壶佩戴在自己的身体左侧,让箭羽朝前,以方便随时取箭射击。
而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同样习惯于将配刀也放置在身体左侧,以供方便使用。但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造成满族猎手们在行动时,其佩刀和弓囊十分容易发生撞击摩擦,不仅行动不便还容易对弓箭造成磨损,而且无论是拔刀还是取弓都非常不方便。
为此,满族人特别开发出了将佩刀反戴的用法(汉族和其他民族很少见这种),让刀柄与弓囊的方向保持相反,防止伤害弓箭,便于取用。而即使是努尔哈赤统领全体女真部落,将大部分满族士兵都变成了骑兵(骑马的步兵也算是骑兵)以后,他们也没有改变自己对弓箭和佩刀的使用习惯,或者说满族人成为骑兵之后,反而更有将腰刀反戴的需求了,毕竟骑在马上,更加的颠簸,要是再正戴佩刀,那就会加速弓箭的磨损等情况,这就造成了清朝武士腰刀反戴的现象。
而清朝武士的腰刀骑士也并不总是反着戴的,在一些时期里,清朝武士佩戴的腰刀也有正戴的,起码根据奕赓所著《侍卫琐言》记载,乾隆前期到康熙皇帝的这几十年里,清朝侍卫佩刀的刀柄还都是朝前,刀尖朝后,后来乾隆皇帝大搞“国语骑射”,想要复兴满人的传统文化,保持满族的特殊性,才又下令让侍卫们恢复满人传统的佩刀习惯,要求刀柄必须朝后。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清朝勇士的腰刀到底是正戴还是反戴。
清朝时期的勇士腰刀并不是一直反戴的。根据奕赓(道光年间侍卫)所著《侍卫琐言》的记载,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前期的清朝侍卫佩刀,刀柄都是朝前,刀尖朝后。
到了乾隆后期侍卫的刀尖朝前,刀柄朝后,就是所谓的反戴了。这里面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清朝勇士的佩刀是正戴还是反戴?
我认为这里一定要区别步兵佩刀和骑兵佩刀,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佩戴刀的方式也不同。
一、清朝骑兵的佩刀一般是反戴的。
这个和记载没有多大关系,假如你穿上清朝骑兵的配置,骑在战马上冲锋时就能体会到为什么佩刀要反戴了,这是骑兵长期作战形成的标准动作。第一,骑兵佩戴的战刀如果刀柄朝前容易脱落,伤及战马,同时如果拔刀可能更容易伤到战马了。第二、战马上反戴佩刀,在骑马作战时会自然而然跑到屁股上,左侧佩刀,右手拔刀,安全快捷。所谓的“太平腰刀”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是长期作战得出来的经验。
二、步兵佩刀一般都是正戴的。
步兵作战和骑兵作战模式不同,步兵的佩刀如果反戴拔刀也不容易拔出,这样费事的反戴根本帮助不了作战,反而增加作战的反应时间,因此步兵作战一般不会反戴佩刀的。
三、乾隆皇帝要求侍卫佩刀反戴的含义。
本人以为,乾隆皇帝后期皇宫侍卫的佩刀改为反戴有这样几层含义:
1.时刻不要忘记满清是马上得天下,尚武的传统不能丢。满族的部队大部分是骑兵部队,佩刀都是反戴的。
2.乾隆时期天下太平,战事不多,更多注重在礼仪和仪式上,统一规定一下成为定制。
3.侍卫佩刀反戴是出于安全考虑。步兵反戴佩刀,这样拔刀不容易,而且拔刀时动作大,如果刺杀的话很容易被发现。
关于腰刀反戴的其他说法。
根据一些评书的说法,腰刀反戴是下官对上官的尊敬,我认为这纯属讹传。如下图:
这是乾隆皇帝出猎图,他的佩刀就是反戴的。他在尊敬谁?再看乾隆的另外一张画:
这一张乾隆是正戴着佩刀。
在留存的清朝照片和图画中大部分的清朝勇士的佩刀都是反戴的,这和乾隆后期对侍卫佩刀的规定有关,已经形成一种清朝佩刀的制度方式,和作战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据《侍卫琐言》一书记载,康熙、雍正、乾隆前期年间,侍卫们的刀柄规定的是必须朝前的。只是从乾隆后期开始,他将侍卫的佩刀才恢复到满人的佩刀习惯上去,也就是刀柄必须朝后了。
1.大内侍卫来自“上三旗”,一等侍卫最牛,用的是宫廷宝刀
(这些大内侍卫都是一等一的厉害人物,要忠诚,要武功高强。)
在电影中,我们领教过不少大内侍卫的风采。这些大内侍卫,可谓清朝皇帝的贴身保镖了,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武艺高强不说,最主要的,还是要对皇帝有着绝对的忠心。但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呢?一般而言,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皇帝亲自掌管的是正黄、镶黄、正白这“上三旗”,大内侍卫的主力,基本上就是从这三旗里来的。
(皇宫的安全,全部要靠侍卫们的努力了。)
虽然保卫皇上的人都叫大内侍卫,但大内侍卫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清朝宫殿里的侍卫机构叫做侍卫府或侍卫处,其首领是领侍卫内大臣,平行设6人(每个旗2人),其下是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人数不定。领侍卫大臣和内大臣就是俗称的正副大内总管了,品级是正一品和从一品。
(乾隆喜用宝刀,他的侍卫用的也都是清宫侍卫中最好的宝刀,该刀身为精钢打造,开双道血槽,锋利无比。铜柄铜镡,其上鎏银,镶嵌三棵绿松石,刀鞘为木胎包铜,其上鎏银,上嵌数颗绿松石,整个刀看着豪华高档,寒光夺目。)
侍卫的等级,共分为四等:一等侍卫,正三品,设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设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设270人;四等侍卫也称蓝翎侍卫,正六品,设90人。
说到腰刀,最特殊的是一等侍卫的腰刀。一等侍卫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他们所用的刀都是宫廷宝刀,由清宫造办处锻造,做工精良。这些刀是一般武官的刀所不能比的。一等侍卫的刀有御前斩杀权。
皇帝外出时,陌生人出现在离皇帝五步之内,一等侍卫的刀便会格杀勿论。但杀人的血又不能溅到皇帝的身上。这就需要刀快,还要武功高,能把握下刀火候,一刀毙命,且毙得恰到好处。
2.佩刀刀柄朝前还是朝后,有个历史渊源
(这本晚清侍卫的追忆,让我们看到了侍卫们辛苦的一面。)
作为带刀侍卫,又是皇帝身边的人,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威风凛凛的。但其实,他们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
富察• 建功在《晚清侍卫追忆录》中,采用第一人称口述的方法,追忆了其太姥爷和大姥爷作为晚清侍卫在宫廷工作时的所见所闻。其中就详细描述了侍卫们为皇帝守门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包括下雨天禁止穿纯牛皮的鞋子、当值时禁止饮酒、禁止对进宫大臣搜身等。其中还有一条最重要,就是禁止练习飞檐走壁的功夫。你可以想象,如果侍卫会如此厉害的功夫,他要是心怀不轨,那皇宫的安全还怎么保障呢?
(侍卫们离皇帝最近,皇上有时候也不得不防备他们闹出啥幺蛾子。)
从这一条来看,皇帝还是对侍卫们有着防备的。最亲近的人往往最难防备,所以,索性就不让你练习飞檐走壁的轻功了。佩戴刀具也是如此。刀能保护皇上,也能杀掉皇上,虽然侍卫的挑选都是挑选的根红苗正的人家的孩子,而且忠诚也放在了第一位,但保不准人会发生改变,万一受了外界的诱惑做不利皇帝的事情怎么办?
所以,在侍卫佩戴刀具的刀柄朝向上,就很有讲究了。据《侍卫琐言》一书记载,康熙、雍正、乾隆前期年间,侍卫们的刀柄规定的是必须朝前的。这个刀柄朝前,对于习武之人来说,就是一种礼节,意思就是让人看到刀柄的位置,自己没有挑衅的意思,自己也不会拔刀,表示对人的尊重。放在皇上面前,也是在向皇上表示自己对皇上没有什么威胁。在那个时候,要是哪个侍卫不长眼睛,在皇宫巡逻时刀柄朝后,摆着战斗的造型,那可算是犯了大忌,有刺杀皇帝的嫌疑了,就算你有1000个理由,也可能都解释不清楚了。
(宫廷很复杂,但乾隆似乎不在乎,他还是恢复了旧制。)
其实作为满人,他们的日常佩刀习惯,还是刀柄朝后的。关于这个问题,一个意大利传教士曾经写l一本《鞑靼战纪》的书,该书记载过满人佩刀的习惯。他说在一般情况下,武士佩刀刀柄朝后,刀尖朝前。一旦要拔刀战斗时,刀身滑到屁股上右手可以直接从背后拔刀,不用再麻烦用左手抓住刀鞘了。
那么,侍卫的佩刀是怎么从刀柄朝前恢复到刀柄朝后了呢?这应该归功到乾隆身上。乾隆是个复古派,他喜欢恢复祖宗旧制,于是在他执政的后期,侍卫佩刀时就恢复到满人的传统中去,采取刀柄朝后而刀尖朝前了。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清朝侍卫“腰刀反佩”的问题众说纷纭,有资料表明是从乾隆皇帝那是兴起的。
常识告诉我们,腰间佩刀都是刀鞘在身后,刀柄在前,这样便于抽刀,也符合人的习惯。
但是清朝侍卫的腰刀却是反佩着(见上图),清朝的侍卫为什么和多数人的习惯不一样呢?
清朝在关外时,也就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人打猎是不带腰刀的,主要是骑马射箭狩猎。
带刀最多带一个匕首,也就是很短的刀子,用来切割猎物。狩猎根本用不着长刀,没有猎手用腰刀捕获猎物的。
用弓箭捕猎危险系数小,女真人善于骑射,加之带刀骑马不方便,所以那时候的女真人很少带腰刀。
到后来情况有所改变,努尔哈赤要掠夺明朝的土地扩充地盘,这样就和明军发生了冲突,冲突升级就是战争。
明军除了有弓箭以外,还善于用刀和枪,虽然明军的骑兵不如清朝的骑兵强大。但清朝为了适应具体情况,效仿明军为八旗兵配备了腰刀。
清朝的铁骑以速度著称,来时如秋风扫落叶,佩戴腰刀如虎添翼。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像明军一样刀柄在前,刀鞘在后,刀鞘和背在身后的箭袋经常发生碰撞,而刀鞘在前,刀柄在后则不会发生这种碰撞情况。
到后来,八旗兵慢慢就形成了反佩腰刀的习惯。
有人肯定会问,明军的骑兵不一样有这样的困惑吗?为什么明军骑兵正佩腰刀呢?
明军确实有这样的困惑,一是明军习惯了正佩腰刀,八旗军从前不配腰刀,从一开始就实行反佩,之后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清朝入关以后,到了乾隆年间,八旗军的一些习惯慢慢汉化,骑马少了,慢慢士兵就正佩腰刀,就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后。
唯一保持反佩腰刀的是宫中的侍卫。
侍卫的这种腰刀叫做“太平刀”,其实就是一种仪仗式的刀,叫“太平刀”意思是说这种刀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一种佩戴礼仪。
就好比韩信当初佩戴宝剑是一种贵族的习惯,当时你让沿街乞讨的韩信用宝剑杀人他也不敢。清朝侍卫的腰刀和韩信的宝剑一样,都是象征性的兵器。
乾隆皇帝之所以让侍卫反佩腰刀,其真实意图有防止暗杀的意思,如果侍卫真想暗杀皇上,从后面抽刀一是不方便,二是动作幅度比较大,这样容易被人发现。
点赞、转发、评论加关注,春秋君每天给你好看的文章。
文/秉烛读春秋
▍❦为什么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腰刀作为珍贵的民族文物,历朝历代的造型和样式都有所不同。
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就曾下令制作天、地、人腰刀30把,清朝于马上得天下,腰刀是清军常见的配饰和作战武器,但从清朝流传下来的许多画像中看,清朝武士的腰刀佩戴却是刀尖在前,刀柄向后,这一反戴方式有别于其它朝代。
其实清朝武士的腰刀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反戴的,在清朝侍卫奕赓所著的《侍卫琐言》中,康熙、雍正和乾隆前期,清朝侍卫的佩刀方式还是刀柄在前,刀尖在后,到了乾隆后期时,侍卫的佩刀方式才渐渐演变成刀尖在前,刀柄在后的反戴方式。
和步兵不同的是,清朝骑兵的佩刀方式一般都是反戴的,原因在于这样的佩戴方式更便于作战,骑兵作战时,若是按照正戴“刀柄朝前,刀尖在后”的方式,不仅佩刀容易掉落,在拔刀作战时也容易伤到战马,此外,在骑马作战时,刀柄自然会向身后靠拢,并不会影响拔刀的速度。步兵的作战方式和骑兵不同,佩刀反戴的话,作战时不容易拔出,反而会影响作战速度,因此步兵作战一般不会反戴腰刀。
中国传统评书对于反戴腰刀有种说法,称作“太平腰刀”,原因在于反戴腰刀时不容易拔刀,以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是下官在面见上司时的一种礼仪,表示对上官的尊敬。也有人认为刀柄向后根本没办法拔刀,只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然而从康熙皇帝的画像中也可看出他是反戴佩刀的,可见礼仪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从清朝留存下来的照片和画像中看,清朝武士大部分的佩刀方式都是反戴的,这和乾隆皇帝后期对于武士佩刀的规定有关,已然形成清朝的一种特殊佩刀方式,和作战方式没有了太大关系。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规定佩刀反戴,和满清的尚武传统不无关系,清王朝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清军的主力也以骑兵为主,骑兵的佩刀方式多是反戴,因此沿袭传统,后来也规定皇宫侍卫佩刀反戴。
此外,乾隆皇帝时期,天下太平,没有太多战役,佩刀反戴更多情况下是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以示“太平”,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规定。再者,宫廷侍卫佩刀反戴,拔刀时动作幅度大且不方便,即便发生刺杀事件,也很容易被发现。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