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犹如刘帮手下的萧何、张良,也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当时的一代军师、谋臣。因此,玄武门之变之前,凭李世民的智慧肯定要请房玄龄来共同策划!
如果请不来房玄龄,尉迟恭手中的剑就会要了房玄龄的性命。不为我用、如果成为敌人的谋士那将后患无穷!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不拿刀请,那些人耍大牌不来啊。
我们知道,房谋杜断,这两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谋士。那他们是怎么从秦王府出走的呢?
这都是李渊逼的。
当时,李渊为了解决太子秦王之争,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李世民到洛阳去开府。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处于劣势,一来兵权已经没法有了,二来,李渊态度已经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时间,太子府跟齐王府正在疯狂反扑,一是收买秦王府的人,二是调走秦王府的军将。
像程咬金就被调到外地任职,但程咬金拖着没去。尉迟敬德也被李建成收买过,但是尉迟敬德不吃这一套。
总的来说,秦王的势力已经在削弱。这时候,李渊提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去,那当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开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阳,这天下还有谁能制住他。必须把李世民留在长安,然后解决他。
李建成就告诉李渊,秦王府听说要去洛阳,高兴极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渊听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离,你们秦王府的人还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这实在太过分了。
当年为了让二儿子打天下,李渊将精兵强将、智囊谋臣调给了李世民,可他没想到,这些人开始怂恿着自己的二儿子将战斗延续到了长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帮人教坏了自己的儿子。
于是,李渊下令,房玄龄杜如晦马上搬出秦王府,从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这两位仁兄只好卷起铺盖离开了秦王府,据小道消息,这两位意志有点消沉,从秦王府出来后,直接跑到道观当了道士。
到目前为止,李建成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击。去掉了房谋杜断,他们的刀锋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乱当中。
本来听说圣上开恩,让李世民到洛阳去,秦王府的人个个喜出望外,纷纷回家打包行李,准备跟随秦王殿下到洛阳开辟基地组织。可这边刚收拾利落,就听到李渊陛下不顾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说话不算数,还把房学士杜学士赶了出去。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还留在秦王府的长孙无忌连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诉他必须马上行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经到了必须拔剑的时候吗?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后,他决定去请教两位智者。
第一个被找上的是李靖。
说来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风云人物,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数中国十大名将,怎么数,李靖兄也不会落在名单之外,但因为李渊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直给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长江以南活动,脱离中原主战场,所以本文介绍不多。
虽然没有跟随李世民横扫中原,但显然,李世民颇为看重这位名将,将他列为第一个咨询对象。有点意外的是,李靖拒绝为李世民提供建议,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从李靖家出来,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个人。
这个人我们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长安城内找聪明人的话,徐世勣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个人要称得上聪明二字,就会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同李靖一样,徐世勣婉言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
一天之内被两个寄于厚望的人拒绝,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为差点的可能还要恼羞成怒,怀恨在心,进而伺机报复。但李世民竟然还有一丝欣慰。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不结党营私的人啊,这样的人正是日后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学还是且慢高兴吧,先问一下,以后的大唐是你的大唐还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长安的街头,面对着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经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这里发生每项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当中,可渐渐地,这些面孔变得糊模,这些声音变得遥远,掌控力正从他的手上滑落。
危险的气息笼罩着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经反败为胜战薛举,对峙半年斗刘武周,武牢关前千骑拒十万,水淹三军逐刘黑闼,但他一生最为艰苦、最为凶险的斗争却即将发生在这歌舞升平的天子脚下。
李世民开始怀念那些沙场厮杀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边关的狼烟又一次冲天而起。
这一次入侵的不是东突厥的大当家颉利可汗,也不是刚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为长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郁射设。
这位兄弟来得太巧,正赶上李世民举步维艰的时刻,不少史学家怀疑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来以图再次掌控军权。当然,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须得说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位郁射设虽然跟唐朝有过一些军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为被唐军赶出河套地区,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这次杀出来,也没有到长安围观李唐内斗的意思,仅仅是夺回自己的旧地。
况且,更重要的一条。李世民已经一年多没当过主帅,李渊也正在摆脱唐朝对这位秦王的军事依赖。所以,突厥人的进攻并不一定对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突厥的进犯并没有让时局朝对李世民有利的方向发展,反而将秦王府引入到一个更危险的时刻。
在李建成的推荐下,李渊任命李元吉统帅诸军北上。
李元吉是一个疯狂的人。
曾经有一次,李元吉在家里埋伏了杀手,准备刺杀到自己家里窜门的李世民。最后被李建成劝阻。
从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来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计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陪李渊来的,耐人寻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里人都齐了,而李元吉竟然要当着父亲兄长的面杀掉李世民。
试想一下,杀了李世民,怎么向李渊交待?乱刀之下,李渊会不会顺便被砍翻?而杀了李世民,李渊,这个大哥李建成还留着有什么用?
根据所有的线索演绎一下,可能会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李元吉极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杀李世民,他是准备一锅端。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并非没有先兆,在前面的杨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许还记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农聊宇文颖,本来李渊劝他去将杨文干忽悠来,这位仁兄却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将所有的真相告诉了杨文干,最后成功将杨文干送上梁山。
我们没有说的是,这位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亲信,同时,必须提醒一点,李元吉的亲信不一定代表着就是李建成的亲信。
又据齐王府的线人举报,李元吉曾经说过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来,李世民是蝉,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只能说,搞政治斗争的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元吉很快展现了他的手腕,利用统率诸军的机会,将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宝等人调到了自己的军营。
以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扰不来的人才,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带走。
李元吉还特地要求要阅秦王府的兵,好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大军。
而这,还不是李元吉计划的全部。
在东宫齐王府费尽心机挖角秦王府时,李世民也同样在撬东宫齐王府的墙角,跟李建成们老盯着秦王府一线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没有去打魏征们的主意,他把目标瞄准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将军,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参谋,但他们同样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东宫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品阶只有七品,主要掌控漏刻,说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当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掉下一根电线杆就有可能砸死一个大官的长安,实在是一个低微的官吏,其品阶只有从七品,属七品芝麻官一级。可芝麻虽小,也能影响一张大饼的风味,芝麻官虽少,也同样能决定一件大事的成败。
因为身处东宫,这位王晊探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没有犹豫,马上将这个消息密报给了李世民。
说实话,李世民虽然早知道跟兄弟有火并的一天,但听到这个密报后,还是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计划,细节如下:
在李元吉出征之日,李建成拉着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设宴送行,在酒宴上埋伏大汉将李世民拖下,当场斩杀,然后写个秦王暴病而亡的报告。最后李建成进宫逼迫李渊让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继续坑杀尉迟敬德。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准毒的计划。
东宫的剑已经伸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李世民曾经身陷沙场,被数十倍的敌人团团围住,但要论生平最险恶的时候,大概就在此时。
李世民将这个消息透露给自己的部属,要求大家集思广益想个办法出来。
到了现在,还有什么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长孙无忌强烈要求先下手为强。
尉迟敬德因为蹲过李元吉的黑狱,火气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犹豫不决,自己就跑路了,以后混江湖去(窜身草泽),反正不会留在秦王府坐着等死。
尉迟敬德一哟喝,公孙无忌马上大喊同去同去,宁愿跑江湖也不当什么唠子官了。
先发制人的建议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后关头,李世民犹豫了。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多年的征战生涯让他养成了杀伐果断的性格。而在这件事情上,他却有些举棋不定。
之所以无法下断决心,是因为这个事情不同于跟敌人作战,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而犹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这一起争嗣事件统称为玄武门之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争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现这样的印象,不能怪读者,因为这正是李世民同志很多年积极干预史书编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精心掩盖了玄武门的本质。
所谓的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大战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战李渊。
说到李渊,大家可能有一个困惑,明知道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劳苦功高,而且欲望强烈,自己的大儿子还算好说话,为什么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呢?
李渊大概是动过这样的心思,可每当李渊心头涌起这个念头,随之而来的,他就会联想到一些历史事件,并从而否定了自己这个念头。
中国的帝王是很重视历史的,在改朝换代之后,新皇朝一般会马上组织人员修前朝的历史,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程。如此重视的原因不是为推翻对方感到抱歉,而是要从前朝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对李世民不利的是,前朝就有一个血的教训。
隋文帝杨坚就曾经废掉了太子,改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后面的进展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杨广弑父夺位,并在十多年间,就将强大的隋朝送上了绝路。
有杨坚这个负面典型在前面立着,李渊就绝不允许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让隋朝的错误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渊先生的立场之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本质不是兄弟相争,而是父子相争。
这正是困难的部分,对兄弟下手已经不容易,反抗父亲更难,曾经弑父的杨广已经顶着炀的恶名。
在以孝为先的中国,挑战父亲将成为其一生的污点。而李世民,恰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于是,在将突破最后的道德底线时,李世民变得犹豫起来。他无法把自己的这个顾虑说出口,只能等待有人能够领悟。
秦王府人才济济,终于有人发现了李世民的这个顾虑。
这个人是长孙无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难,劝人兄弟相残已经够不容易,更何况要劝儿子斗倒老子。但长孙无忌不愧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儿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说词。
“秦王认为舜是个什么样的人?”长孙无忌突然问道。
李世民奇怪这个问题,但依然很快给出了答案:
“是圣人。做为儿子,他很孝顺,做为君王,他很仁慈。这都是不用说的。”
长孙无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没有出来,他算是孝吗?如果那天舜上粮仓没能及时下来,能称为仁吗?”
李世民如醍醐灌顶,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长孙无忌所说的是有关舜的一个传说,话说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后,瞽叟在井上填土(不是后爹啊)。眼见就要活埋,可没多久,舜又恭敬出现在父亲面前。原来,下井之前,舜留了一个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个逃生通道。而这位瞽叟坑儿子的决心似乎很强,又一次让舜爬上粮仓修补,等儿子上去后,他在下面开始放火,幸亏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了下来。
最后,长孙无忌用孔夫子对挖井修屋事件的评论为这次成功的劝说做了总结:
“大杖避,小杖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师的话还是要听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实在事关重大,最后关头,李世民竟然叫来了一个算卜的(应该不是街上现请的),请示一下老天爷的意见。
正在打卦的时候,有一个人大步迈了进来。
此人叫张公谨,魏州人,初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后一直没找到正式单位挂靠,最后经徐世勣跟尉迟敬德介绍才进了秦王府当幕僚。
兄弟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进来之后,看到二少爷还在算卦,气不打一处来,抢过算卦用的龟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为犹豫不决,现在的事情不是犹豫的事情,要是算出来不吉利,难道就坐以待毙?”
是的,问天问地不如问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终于坚定起来。他面向长孙无忌,下了一个命令:
“去把房玄龄杜如晦叫回来!”
长孙无忌出去了,然后长孙无忌回来了,出去是一个人出去的,回来也没搞三行人,依然是一个人回来的。
人没带回来,话倒带回来一句:
“请转告秦王,圣上有旨意不让咱们事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来,必是死罪。对不起了,这一次,咱们就不来了。”
李世民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谋断策的时候,自己最倚重的谋士竟然撂担子。气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们难道想背叛我吗?”
长孙无忌请你们不来,我自有人去请你们。
李世民取下腰间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们人不来,就取他们的首级来。”
在长孙无忌的引领下,胡子拉碴体大腰粗的尉迟敬德拿着大刀杀气腾腾出现在房玄龄杜如晦面前时,这两位谋士却相视笑了起来。
第一次不去不是摆架子,只是他们需要确定李世民的决心。
现在刀子都拿出来了,可以确定这位秦王下定了革父亲命的决心。
这一天晚些时候,房玄龄、杜如晦跟着长孙无忌进入了秦王府,而为了避人耳目,尉迟敬德独自一人从另一条路绕回了王府。
在这一天的夜里,李世民跟他的智慧团们谋划了一夜,不知道他们谋划了什么,可以得知的是,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已经说过,李世民的对手不仅仅是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另一个老谋深算的李渊。要一举战胜三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这段文字大部分取自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隋唐不演义》,欢迎大家阅读。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世民召集心腹谋定事变的那一晚,与会者中的两位核心人物房玄龄与杜如晦,居然拒绝参会,一副与李世民划清界限的姿态。
李世民勃然大怒,解下随身佩刀给尉迟恭:“你再跑一趟,如果他俩还没有来的意思,你当即砍下他们的人头来见我!”
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杜如晦与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一起荣列首功,可为什么在主人生死攸关的档口,二人却如此骑墙?李世民又为何“不计前嫌”,依然视二人为首功呢?
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大惊小怪,这仅是聪明人之间的对话方式而已,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对话,责任主要在李世民头上,他太患得患失,以至于天策府几近分崩离析了,他还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李世民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接受幕僚们抢先下手的建议呢?
其一,李世民心存幻想。
李世民与李建成两派的斗争,从武德四年浮出水面,到武德七年白热化,再到武德九年摊牌,历时五六年,双方交替领先一波三折。李世民的两个幻想,让他不想以冒险的手段解决问题。
首先,李渊接连给李世民下饵料,让李世民吃上了瘾。
李渊曾经两次给李世民开出了“太子支票”,也曾经做出“分陕而治”的许诺,这两个香喷喷的诱饵任谁都无法拒绝。更关键的是,李渊不是故意下饵,而是满怀诚意的承诺。
老爹左右摇摆,难免让李世民觉得自己还有机会,通过最合法的手段扭转局势。
其次,李建成的仁德,让李世民对自己的结局抱有幻想。
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坚持以不伤害李世民的性命为前提,他多次拒绝了李元吉击杀李世民的建议。李建成的底线思维,无疑会让李世民产生错觉:无论斗争有多激烈,自己都不会有性命之忧。
皇位争夺战中,一旦有了这个幻想,基本上就成了一只被扔进温水中的青蛙。
其二,李世民吃不准忠粉数量。
李世民这个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的未雨绸缪,虽然事件还没发展到兄弟相残的地步,但他已经按最坏的打算在做准备,其中测试自己的忠粉数量就是关键一环。
别以为李世民当初就是万人拥戴,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的忠实粉丝很有限,包括天策府成员,有很多人都没有参与到事变之中。
大伙儿加入李唐是奔着李渊这棵大树来的,将来谁是接班人,对他们来说并不太重要,没必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押宝。
李世民就曾经拿话撩拨李靖和李世勣,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也有人分析,连秦琼都没有参与其中,朝中脚踩两条船的不计其数,甚至还有“双面间谍”,比如封德彝,这家伙直到死了很多年之后,才暴露了他是李建成密探的身份。
事实上,李世民身边最铁杆的粉丝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以及房玄龄、杜如晦几人。
其三,李世民心底没把握。
就算粉丝群没问题,李世民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障碍——李渊。
表面上看玄武门之变是兄弟相争,其实李世民是双线作战,除了对付李建成外,更重要的是他要控制住老爹!
天策府虽然暗中募集了800名死士,可是靠这点人马想挟持皇帝,多少有点天方夜谭。因此,李世民必须解决掉皇宫禁卫,当然,解决禁卫军,自己的这点武力显然很不可靠。
史书没有交代李世民是如何解决禁军的,猜测无非是买通部分大将军,比如柴绍。即便如此,人心隔肚皮,李世民也不敢有十足的把握,况且禁军有十二卫,他不可能全部买通。
这是个一个环节出错就满盘皆输的超级豪赌,任谁都要胆突。
其四,李世民顾及声誉。
李世民曾经针对“先发制人”的建议,提出过自己的不同方案:后发制人。他的意思是不急于出手,等太子先动手了,自己再反击,这样一来就不至于处于受到道德谴责的地步。
李世民可以不在乎夺权过程中留下的诟病,但将来一身龙袍时还要被天下人指指点点,那多不体面。
就在这些患得患失中,李世民越走越被动,天策府的官员们被一个个调离,自己的山头越做越小,李渊配合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手越来越重。就连铁杆粉丝尉迟恭和段志玄,都受到李建成公开拉拢,拉拢不成又明目张胆地打击。
天策府一众官员们人心惶惶,大有树倒猢狲散的趋势。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轮番劝谏,甚至直接撂话:您如果不选择抢先下手,我们这些人肯定会死得很惨,与其如此我们就不跟你玩了!
李世民却还在犹豫!请不要指责他,作为当事人他所承受的压力绝不是局外人能体会得到的。
已经被禁止出入天策府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选择呢?
很简单,事情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清晰,做温水里的青蛙,还是愤怒的小鸟,就看当事人李世民如何决策了,说再多的话已经无益了。
在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明确的态度之前,如果我是房玄龄、杜如晦,也一定会像他们那样做:对不起,皇帝不让我们跟你玩,所以我不能去开会!如果你没听懂我就照直了说,你这么犹犹豫豫的,我可不想陪你把命搭进去,换个主我照样上班拿工资!
李世民当然火了:嘛玩意,我一直拿你们当心腹,连你们也想跟我耍心眼,不行,要死一起死!
原来形势有变化,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在天策府上班了,并不知道新的变化迫使李世民已经决定先下手为强了。
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突厥再次入侵,李渊把出征的帅印交给了李元吉。
这件似乎不太起眼的事,给李世民的打击是很沉重的!李世民与李建成对抗的最大砝码就是自己的战功,只要他能不断领军出征,朝廷就离不开他,他早晚会有翻盘的机会。
如今老爹选择了李元吉,就表明了彻底封杀自己的意图。更可怕的是,内线给李世民传来一条坏消息:李元吉要征调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琼随军,并在军中找个借口除掉这几位天策府心腹。同时,在壮行酒宴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将发动兵变,直接杀害李世民,并逼李渊禅位!
对史书的这条记载我们要辨析一下,征调并除掉尉迟恭等人是可信的,杀害李世民,并逼李渊禅位根本不可信。对李建成来说,自己在双方较量中已经处于上风,他没必要冒险杀害李世民,更不可能威逼李渊。
但即便尉迟恭等人的前途,已经严重威胁到李世民的生存根本了!自己在不动手,马上就成了“熟青蛙”。因此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接受众人的建议,先下手为强!
问题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不知道啊,他们吃不准李世民到底是真下了决心,还是处于摇摆当中。所以,他们拒绝前往天策府,其实是在测试李世民的态度。
李世民令尉迟恭持剑逼二人到会,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准备搏命了,你们也跟我一起刀尖上走一遭吧!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唐高祖命令李元吉率兵去边塞援救乌城,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商议,企图借机杀死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已经密谋确定,要在昆明池饯行时,将秦王李世民彻底置之于死地。
就在暗流汹涌、形势异常危急的时候,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线人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一消息。
惊恐与犹豫并存的李世民,把自己心腹谋士长孙无忌等人召集起来,征求意见。
终被打动:舜帝故事警醒,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长孙无忌看出李世民虽然紧张愤怒,但是还没有果断决策。于是,设计了一场非常巧妙的劝说大戏。
长孙无忌问李世民:秦王认为舜伟大吗?
李世民回答:当然伟大,舜是圣人。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如果在清淤水井时,舜没有多长一个心眼,就被其父亲与弟弟用土掩埋了,那么舜就化作水井深处的淤泥了。
长孙无忌接着说:如果舜没有一对能飞的斗笠,就被其父亲与弟弟所放的毒火烧成灰烬了,哪里还有惠及天下百姓的恩泽啊?
长孙无忌继续说:舜之所以伟大,因为他的心中装着天下的百姓,他的心里始终谋划着大事。当父亲用凶器击打的时候,舜之所以快速逃走,就是时刻准备做大事啊!
站到窗口,望着幽深的皇宫庭院,李世民想到自己目前的境况,确实与当年的舜一样一样的。
长孙无忌的话真的很有道理,李世民在心里反反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让无能无功的李建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让凶残歹毒的李元吉阴谋得逞?为什么自己不能勇敢地担当起振兴李家王朝千秋伟业的重任呢?
当李世民慢慢转过身来的时候,一群谋士热切的眼神看见了一项伟大的决定。李世民用重如千斤的语气一字一字地说:先发制人!
决心已定,李世民还想通过占卜来预测胜败吉凶。
犹如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当时最著名的卦师张公瑾进来了。看见占卜龟壳,张公瑾直接拿起来收到墙角。
张公瑾对李世民说:问鬼问神不如问天子!秦王就是天子。现在就是商议如何采取行动,尽快掌控大局。
听了这些幕僚的看法,李世民不再犹豫,命人把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召进秦王府,密谋行动的计划。
出乎预料:房杜推辞不来,李世民派人持剑相邀
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悄悄去请房玄龄、杜如晦两位顶级谋士,要求他们尽快赶到秦王府,筹谋行动计划。
出乎预料,长孙无忌回来后报告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两位不谋而合,都不愿来。
他们不来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辙。房玄龄、杜如晦都说:高祖陛下已经下发敕书,告诫我不准再为秦王服务。假如我现在私自到秦王府拜见秦王,一定会获罪而被处死的。请原谅我不敢遵照秦王的命令。
李世民分析二位谋士的心思:一是不清楚秦王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二是害怕泄密遭到高祖惩处;三是担心自己的安全。
李世民询问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房玄龄、杜如晦真的要离我而去吗?
长孙无忌说:二位也许是在观望。
李世民果断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递给尉迟恭。坚定地命令道:请将军走一趟,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李世民为什么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真的要杀死他们吗?
打消疑虑:李世民要向他们表明自己不再犹豫了
在这之前,秦王府的下属亲信都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的,尤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更是惶恐不安、忧心如焚。
房玄龄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太子与齐王已经做好谋害秦王的准备了,一旦发生动乱,那就不是秦王府土崩瓦解、不可救药,而是整个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全的严重问题啊!赶紧奉劝秦王现在立即采取行动,挽救大唐、拯救天下百姓吧!
长孙无忌认为英雄所见略同,于是,直接把他们的想法禀告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劝导李世民:秦王劳苦功高,理应继承皇位。请秦王断然行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杜如晦也劝说李世民,尽快行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是,李世民顾及兄弟手足之情,考虑父亲养育之恩,总是处在迟疑、摇摆、观望的复杂心情之中。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向高祖密报,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策动李世民篡夺皇位、还要弑杀父皇。唐高祖虽然没有完全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还是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狠狠训斥一顿,然后调出秦王府,不许再参与秦王府的事情。
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处境,也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
为了打消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疑虑,李世民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让尉迟恭带上,向他们表明:快剑斩乱麻,我心已定,尽快制定行动计划。
威逼强迫:李世民派遣尉迟恭就是要让他们认清形势
李世民命令尉迟恭携带佩剑、前去要求房玄龄和杜如晦到秦王府来,是有道理的。
尉迟恭对李世民铁胆忠心,绝无旁念;尉迟恭已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公开的仇人了。
为了收买尉迟恭、为自己所用,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私下派人送了一车金银珠宝给尉迟恭。
遭到尉迟恭直接拒绝。尉迟恭回复说:我本来罪该万死,秦王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注册在秦王府当官。为了报答秦王的恩情,我宁愿赴汤滔火、万死不辞。
尉迟恭还说:如果对秦王怀有二心,我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那么太子和齐王要我又能干什么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生气,不仅仅对尉迟恭怀恨在心,而且秘密派人暗杀尉迟恭。
因为尉迟恭杀气太重,刺客胆量不够大,暗杀行动失败了。
后来,李元吉到唐高祖跟前告状,尉迟恭企图谋杀太子李建成。唐高祖下诏将尉迟恭关进特别设立的一座小牢房里。李元吉准备找机会杀死尉迟恭。
由于李世民不顾一切向唐高祖请求,才使得尉迟恭免于一死。
房玄龄和杜如晦很清楚尉迟恭对李世民的忠心。
李世民派遣尉迟恭携剑来请,让房玄龄和杜如晦明白,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了,已经亮剑,战斗还会远吗?
李世民还向房杜二人发出警告:
你们怕皇上,难道就不怕我秦王吗?皇上可以杀你们,难道我秦王不能杀你们吗?
如果你们胆敢背叛我,我的人、我的剑能放过你们吗?
房玄龄和杜如晦多么聪明,当然知道尉迟恭携带李世民佩剑到来的警告意味。
保护安全:李世民安排尉迟恭负责他们的人身安全
当时箭在弦上,随时都会发生战斗,而且在黑暗如漆的夜晚,危险更是增加几分。李世民十分清楚这一点。
李世民很担心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温文尔雅的谋士的人身安全,所以,派遣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尉迟恭带上宝剑,前去相请。
尉迟恭在当时就是守护神的象征。前面提到,李元吉命令刺客谋杀尉迟恭。
很多人都为尉迟恭担惊受怕的时候,尉迟恭丝毫没有惧意。他把自己所住房子的所有大门窗户全部打开,自己正常躺着睡觉。
刺客几次三番进到尉迟恭家的院子里,看见躺在床上的尉迟恭像极了一头大黑熊,竟然吓得四肢发抖。
最后刺客没敢下手。悄悄逃跑之后,刺客暗自庆幸还能保住一条小命。
李世民确信,派遣尉迟恭去负责保卫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安全,绝对是万无一失的。
尉迟恭跟着长孙无忌分别找到房玄龄和杜如晦,告诉他们:请赶快到秦王府共商大事。
二人没有任何推脱,立马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跟着长孙无忌向秦王府走去。尉迟恭跟在不远不近的后面,保卫着他们的安全。
人才,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用对人才,成功也就触手可及了。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其实这个举动可以感受李世民和其幕僚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心态变化。我来梳理一下在此之前种种酝酿,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何了。
一、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和齐王与李世民之间一直存在政治斗争,太子一派一直是以打压李世民政治地位和威望,防止其顺利赢得李渊信任,进一步扩大政治优势,威胁其地位和执政后的权力。李世民一派中李世民是期待通过和平手段获取李渊的信任,从而代替太子位置,合理合法地获取继承权。但李世民和太子的幕僚其实一直暗地里都一样以武力方式彻底肉体消灭对方。魏征作为太子幕僚提出过这个建议,被否决,李世民的幕僚也提出过这些类似建议,李世民实际上没有认同。双方都在进行政治斗争,但只针对权力,不针对本人。
二、随着政治斗争的不断激烈和加剧,双方斗争的手段日益强化和剑走偏锋,比如刘文静被杀,杨文干事件中太子私运兵甲意图造反,到秦王在太子府饮酒后吐血,这些真假难辨的事件,已经让双方失去最低本的底线和信任,李渊对于双方始终没有明确措施,但总体上是偏向太子,太子一派势力不断占据优势,李世民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李世民对于太子一派的敌视和仇恨不断加剧,和平夺权已不可能,毁灭对方肉体的报复心理不断加剧,他的幕僚为了生存和权力其实也在不断怂恿他。
三、根据史书记载,玄武门事变之前一天白日的太白高悬天空的天文异常现象被负责天文的官员解读为秦王当有天下,这个信息彻底击溃了击溃李渊的心理,加之此时突厥入侵,李元吉被认命为统帅,秦王府的将领都被抽走,由李元吉指挥,房玄龄和杜如晦被外调,其实秦王府已被抽空。此时李渊的愤怒以及李元吉可能在行军中除掉秦王府将领的传闻彻底让李世民失去的最后的信心和理智,决定武装政变。此刻他让人去找房杜二人回来商量,因为被外调臣子私自回京师是重罪开始他们也不敢并且也不确认李世民的目的和意图。此时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自己的佩剑去,表示事情危机,两人必须回来,也暗示自己决心已下,要兵行险着如果他们不会就意味着房杜也是敌人。房杜二人看到这里,也明白了危险程度,这个时候李世民和幕僚的意图已经达成一致,彻底放弃和平夺权,武装政变成为核心目标。
四、即使如此,李世民和幕僚面对这么冒险的举动依然缺乏信心,决定不下来的时候,决定用占卜方法,张公瑾则彻底打翻占卜工具,一席话让李世民彻底下定决心。
总之,李世民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已经下定决心,房杜二人看到剑,既知道这个年轻皇子的野心和欲望已经图穷匕见,更知道自己和他已经彻底捆绑在一起,要么一起荣华富贵。要么一起死无葬身之地。政变在玄武门还是在其他门发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斗争的平衡局面被打破,李渊苦苦维持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局面彻底失去,大唐要迎来血腥的一天,开始二次建国。
这是我的个人读书的看法,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
推荐阅读:
《罚罪》李伯东为何会和郑广天直接通话?他为何如此厌恶肖振邦?
邢岫烟在大观园中生活艰辛,薛家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薛宝琴出嫁才能娶邢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