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击溃52个师,为何苏军死伤被俘才几万人?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击溃52个师,为何苏军死伤被俘才几万人?
在某些人眼里,德国士兵才算人,仆从国军队和伪军不算人,都不统计。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击溃52个师,为何苏军死伤被俘才几万人?
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到惨败之后,在劣势兵力下实施的一次漂亮的战术反击,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胜利。陆军元帅曼施坦因这次成功的反击作战,至少将纳粹德国的覆亡时间拖延了一到两年,对苏德战争进程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曼施坦因元帅)
作为当时苏联第六大城市和T34坦克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哈尔科夫市在苏德战场的西南方向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是苏军收复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后继续反攻的重要节点。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围绕哈尔科夫共爆发了四次战役,所以1943年2月19日起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从总数上又被排序为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看看时间就知道,德国人在南方战场刚刚经历了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保卢斯第6集团军是2月1日完全停止抵抗而投降的,哈尔科夫则于2月14日被苏军收复。战役期间德军损失了大量兵力兵器,其它各部队也是缺兵少将战力大损,德军在西南战线几乎陷于随时崩溃的边缘,而苏联红军正试图扩大战果,继续追击前进。
(霍特一级上将)
曼施坦因临危受命,出任新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合编而来)总司令,面对苏军向第聂伯河曲的大举进攻,曼施坦因决心不再进行正面纠缠,而是放弃部分阵地缩短防守正面,集中两个装甲集团军反击苏军的侧翼(右翼)。
这也就是曼施坦因“机动防御”战术思想的精髓,它有违希特勒不放弃一城一地的“静态防御”打法。为此,曼施坦因与专程到前线视察的希特勒吵了整整三天,终于获准放弃一些地区缩短防线,如此也将第1装甲集团军从防御战中解脱出来,随着新增党卫装甲军的到来,曼施坦因终于积蓄了一定的反击本钱。
(瓦杜丁大将)
从兵力上看,如果仅仅是核算作战师的数量,苏德军力对比是八比一,但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耗也非常严重,各师普遍缺员,如果再把兵员素质的因素考虑在内,双方的实力对比大致在五比一到四比一之间,苏军仍有很大优势。但是苏军明显有些大意,他们不相信德军还有能力反击,其进攻的侧翼毫无防备。
首先投入反击的是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这支部队迅速攻击了第聂伯河渡口处苏军的结合部,打垮了苏军四个军的部队,马肯森第1装甲集团军差不多打垮了同样数量的苏军,随后两支坦克部队一起,与投入作战的“肯普夫”战役集群形成三面突击,合围了位于第聂伯河与顿巴茨河之间的瓦杜丁西南方面军主力,并使其迅速崩溃。
我们知道,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的1941年,德军曾经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次克进行过数次大纵深合围作战,都是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铁钳完成合围圈封闭,再以跟上来的各步兵军、师加固合围圈,最终消灭被合围的苏军,从而大批毙伤和俘虏苏军。然而在1943年3月的哈尔科夫,德国人有个致命的弱点:兵力不足。
也就是说,尽管两个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完成了战术合围,但是跟进的德军步兵部队却没有足够的兵力严密包围这个区域(大约只有15个师),合围圈出现了四处漏风的情况,因此被围苏军可以分散突围,德国人无力处处拦阻,只能眼睁睁看着许多苏军部队脱困。战至3月14日,德军在行进间重新攻占哈尔科夫,尽管对面所有的苏军部队都处于溃退状态,可惜曼施坦因手头已经没有预备队用于扩大战果了。
战役发展到3月23日,由于德军兵力不足和冰雪开始融化致使道路泥泞,并且苏军新增援上来的3个集团军已经开到接应,德国人停止了追击,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全部结束。而退过了顿涅茨河的苏军则沿着河岸,在库尔斯克南部的奥博扬地区建立了阵地,这里就是所谓“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四个月后,另外一次大战在这里爆发。
战役结束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公布战报宣称,德军的反攻消灭了苏军8个军大约70000到80000人,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战役期间击毙苏军了40130人及俘虏了12430人。而苏联方面承认的数据是阵亡、失踪、被俘约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走炮约200辆。加上其它方面军的的战损,苏军是总共损失52个师约10余万人,而不全是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战果。
所以德国人“消灭”一词有点夸张,大部分的苏军师只是被击溃而已,而曼施坦因这次胜利形成的短期有利态势,也很快被希特勒糟蹋掉了。
(哈尔科夫位置图)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击溃52个师,为何苏军死伤被俘才几万人?
#原创#
苏军通过战争
学习战争
从而驾驭战争
当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后
苏军急于求成
大大冒进
纳粹最顶级战争大师
曼斯坦因元帅
发现苏军破绽
尽管苏军兵力众多
看似比德军强
但长距离追击德军
战线越拖越长
造成物资供给困难
将士万分疲劳
严重影响战力
而曼帅
通过收缩防线
以逸待劳
发现苏军破绽
突然发动凶猛钳形的反击战
苏军一下子被打懵
损失惨重
发现不妙
在未被德军合围时
没有教条式的固守待援
而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
不顾一切
从被围前跳出包围圈
看似狼狈不堪
丢盔弃甲
狂退数百公里
实质保存了大量最宝贵红军生命
苏联败退时
表面似乎狼狈不堪
实质人员损失不大
为此后的反攻
创造有利条件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击溃52个师,为何苏军死伤被俘才几万人?
德军并没能合围住苏军主力,大部分都在德军封闭包围圈之前撤退了,苏军此时的作战已经较为灵活,当部队面临德军的合围威胁时一般都及时的下达撤退命令。例如德军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战场反突击,先后击溃了苏军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坦克集群,但是真正整建制歼灭的只有一个苏军坦克军和三个步兵师,而击溃的苏军则有5个坦克军、7个步兵师以及数个独立旅,德军统计苏军遗尸2.3万具,俘虏仅9000人。后来在哈尔科夫附近的作战同样如此,虽然击溃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3个军和3个步兵师,击毙1.2万人,但是俘虏同样寥寥无几。
除了苏军主动的撤退行动外,从战术上来看,在冬季作战中构成一个严密的合围圈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两军都在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但是到了夜间温度骤降,即便在装备冬装的情况下也难以在野外环境下长久滞留,大部分都会选择集中到居民地内及其周围,也就是说德军只能封锁主要的道路,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包围圈,这样苏军在舍弃所有重型武器和装备后,以单兵或小分队的形式分散突围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德军虽然封锁了顿涅茨河上的渡口,但是当时顿涅茨河已经封冻,携带轻武器的苏军步兵可以轻易过河,这些都是德军无法阻止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步兵的德军装甲师而言。
当然并非东线在冬季夜间就完全无法在野外进行作战,在构筑有良好的地下掩蔽部的情况下步兵还是可以在野外环境中坚守的。不过由于地表大部分都是冻土,步兵随身携带的工兵铲等挖掘工具几乎毫无效果,必须依靠工兵用大量的炸药实施爆破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一条野战防线。德军曾在1941年的冬季作战中采用过这种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很难适用于1943年初的德军反击中,德军各装甲师无法携带大量的炸药,也没有足够的步兵,而步兵师机动能力不高,难以跟上装甲师的进攻节奏。
从战役角度来看,德军在哈尔科夫实施的反击战规模有限,基本上是以顿涅茨河为界,突击的距离太短,丢弃重型装备的苏军步兵只需要撤过顿涅茨河就基本安全了。如果德军的突击距离再深些,那些大部分的苏军就难以逃脱了,这些溃散的苏军步兵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补给和机动能力太差,这样苏军步兵无法在野外实施长距离的撤退,终归是要被机动能力更高的德军装甲部队所追上歼灭。苏军在后期实施的大纵深突击就效果较好,苏军的进攻纵深扩展到100-200公里,这样前线被围的德军部队虽然能暂时突破苏军封锁向后撤退,但是距离德军防线实在太远,基本都在长距离的机动中逐渐被苏军歼灭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曼施坦因的反击部队规模有限,而且步兵单位不足,无法实施深远的进攻,战果有限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击溃52个师,为何苏军死伤被俘才几万人?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在1943年2-3月。当时苏军刚刚结束斯大林格勒反攻全歼了德军第6集团军。苏军西南方面军乘势进攻,在2月中旬开始对哈尔科夫方向进行反攻。一开始苏军作战比较顺利,很快收复哈尔科夫。
然而德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在2月下旬发起了反扑。苏军部队一方面轻敌大意认为德军没有实力反攻,另一方面由于在之前反攻作战中损耗较大,因而部队实力不足,无论是步兵和装甲兵都是如此。
按照德军公布的数字,通过这次战役消灭了苏军52个师,但统计的死伤和俘虏人数不过7-8万人。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苏军确实由于连续反攻兵力兵器不足,部队只是空番号而已。
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苏军经过战争第一阶段的历练,已经充分适应了德军打法,而不像在战争初期那样一旦被德军合围就会不知所措,不清楚如何组织突围。
这次战役之后,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双方很快在几个月后再次交手,最终库尔斯克战役成为了德军装甲兵这只天鹅最后的悲鸣!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