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几次战斗没死的都有两把刷子,战场上可没法摸鱼
▍❦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别说是武将了,就算是普通的职业军人也是有真功夫的,冷兵器战场上的拼杀和肉搏相当残忍和激烈,没有点真功夫,就是当做活靶子任人宰割,兵如此,武将亦如此,并且武将的功夫大多是出类拔萃的,除了一些儒将,行伍出身的将领和武举出身的将领在功夫上的优势也是其出人头地的基础。
身体条件
史籍常记载一些著名武将“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这也是古代将领的一个共同点,即优于常人的身体条件。古代的兵器几乎长短差距不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又以近身为主,那么身高臂展的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杀敌于身外是弓弩能够做到的,但步兵、骑兵想要杀敌于身外,就只能加长武器装备的长度,唐朝的马槊是达到了这一目的,唐朝名将李靖对付突厥的致胜法宝就是这种两三米开外就已刺穿敌军的兵器。这种兵器的长度是客观优势的体现,而将士臂展身高的长度就是主观优势的体现,先天条件较好的人更具备战场上的优势,也更容易走向将军的职位。
“武科试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清史稿》
兵器的重量也是古代战争中关键的一环,当然像唐陌刀这种轻便又锋利,从容一挥便能人马俱碎的神器是不常见的,即使是大唐盛世,也不过五千人的陌刀队。那么常规武器中,士兵几乎是标配,但将军的兵器一般就是特供了,演义中80斤的青龙偃月刀虽不可信,但体现了将军的武器在重量上还是重于常规兵器的,因将军的力量优势更胜一筹,使用加重的兵器也会更得心应手一些,造成的杀伤力也会更大一些,同理于强弓硬弩,不同力道的弓弩,射出的距离和穿透能力也当然是不同的。
如千古无二的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对敌军来说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身高臂展使得敌人不得近身,普通人挥刀剑会造成开裂伤,项羽一刀挥下就可能将敌人劈成两断,这就是身体条件带来的优势。不仅如此,在身体条件上的敏捷性(见于尉迟敬德无人能刺中的闪避属性,敏捷性真的很实用)、弹跳力(见于李广被俘时的事迹看,弹跳力强还是很有用的)等都是将军优于普通人的地方,也是其“功夫”好的基本条件。
武功技艺
所谓真功夫无非就是武艺的研习程度,在排除历史上一些著名儒将以外,大部分武将还算是武艺精湛的。其中贵族子弟拥有众多学艺的先天优势,比如将门之后,不仅会在少年时期就能够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传授一些刀剑兵器的使用技巧,也就是史书里常讲的“自幼习武”;而且有机会跟随父辈们亲临战场体验战争的实际状况,这一点是贫寒子弟所不具备的优势。
“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清史稿》
但“武举”的诞生,为贫寒子弟提供了研习武艺后的晋升之路,改变了以往从行伍中凭军功一步一步走向将军行列的单一途径。武举考试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这些科目考试体现了唐朝廷对于将军选拔的功夫功底还是比较重视的,唐明将郭子仪便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第二名。武举的选将办法也一直延续到清朝,虽然武举之人并非像行伍里出身的将军那样受重视,但也是对于将军队伍的良好补充。
无论是将门之后,还是行伍出身,或是武举入军,都离不开精湛的武艺,弓术、剑术、马术、枪术等都是将军最为基本的技能要领,诸如吕布“辕门射戟”这等精湛的射术,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又如文鸳这种陷入敌阵杀敌百余全身而退的,没点真功夫恐难以做到。
古代将军的功夫是最基本的军事素养,虽然将军重在指挥,但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避免不了陷阵杀敌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将军理应展现更为强大的战斗力和杀伤力,古代将军勇猛的基础便是精湛的功夫。
▍※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武将和士兵都是有真功夫的。
为啥?
古代打仗可不是今天传武大师混生活,那是要拼命的。
如果你不懂三招两式,又上战场,岂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我们看看俞大猷的故事。
俞大猷是明末的抗倭名将,他戎马一生,在无数次格斗中总结了实用的枪法和棍法。
当时倭寇肆虐,俞大猷和戚继光希望民间力量也帮助军人作战。
当时,俞大猷抱着民间有神功的想法,征召了很多民间的高手,还去拜访了少林寺。
少林寺在当年名气很大,都知道那里的武僧很厉害。
俞大猷带着部下去少林寺,是希望学习这里高超的武术来对抗倭寇。
上面说了,俞大猷是长枪和棍术的高手。其实当年冷兵器肉搏战,首先就是长武器的长枪。而棍术和枪术其实是一体的,可以通用。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俞大遒看过少林武僧的表演以后,认为这是花棍,适合街头表演但不适合军事作战。
诚然,少林武僧的棍法非常好看,达到了杂技的水平,对于普通街头打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职业军人是无用的。
当时少林武僧不服,于是俞大遒安排自己的部下下场交手。
果然,几次斗棍中,俞大遒手下军官轻松获胜。
这些军官棍法根本没有什么花招,无非是简单的几招,只是快准狠而已。
而俞大遒本人也是棍法高手,是有几下子的。
此战打战败后,俞大遒基本放弃从民间邀请好手参战的意图,转而训练职业军人。
需要说明的是,少林武僧这里斗败后,几名武僧主动要求学习。
他们跟随俞大遒学习了一段时间,学到了真正实战的棍法,又带回去传给其他僧人。
这样一来,少林棍法才有很大的进步。
▍☬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武将都是有真功夫的,只不过这个真功夫可能跟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功夫”不太一样。
古代武将的“功夫”,不是什么咏春拳、太极拳这种搏击术,这种功夫在战场上的作用几乎为零。武将主要是针对兵器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力量一定要相当的大。
在战场上,虽然武将一般不会亲自动手,但真要动起手来,什么招数套路都没用,尤其是马战,死活好歹就是一下子,拼的就是力量。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武圣关羽: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的关羽造型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些地方是相同的——大大的肚子,伟岸的身体,又高又膀,属于那种一看就知道打不过的类型。
关羽的这个肚子,叫做“将军肚”,现代人管这叫做“啤酒肚”,是作息饮食不规律造成的。但在古代,拥有这种大肚子,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因为这明显说明一点——营养条件好。
中国古代普通人的营养条件是很差的,能吃饱饭就已经是很好的年月了。“终岁不识肉味”是普通人的常态,士兵也不过是在打仗的时候才有肉吃而已。但将军不同,将军的伙食条件远远好于士兵和普通百姓,所以在那个年代,胖子是非常少有的,只有将军才能有大大的肚子,这种将军的体型基本被历代画师所认可,无论汉唐宋历代武将的画像,都是这个模子。
营养条件好导致体重大,力量大,这在战争中是巨大的优势。关羽曾经对曹操说:“贱躯颇重,马不能负”,所以曹操送给他赤兔马。马都载不动关羽,体重怎么也得两百大几十斤。关羽身高斤一米九,体重两百多斤,再加上万里挑一的赤兔马,跟小汽车似的,您想想这得多大的冲击力?光靠重力势能就没人挡得住,所以关羽能在万军中斩颜良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作为中国武将的代表,他基本代表了大部分武将的形象——膀大腰圆,力大无穷。古代史书里动辄记载某武将“力能扛鼎”“臂力惊人”。仅仅就三国而言,与关羽同时代的人里,典韦曾经撵的老虎满山跑(“逐虎过涧”),许褚能把牛拽的向后退,个顶个都是猛男。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身——行伍出身,从小兵做到将军,这种出身的将军,普遍战斗力惊人。
除了行伍出身之外,古代武将最主要的来源还是世袭和武举,但别以为世袭和武举就不能选拔人才了,这种人基本都来自于武将世家,从小习武。因为习武是个很费钱的事情,普通人家可以练练拳脚,但马战这种项目,普通人家是练不起的。
当然了,像和平年代也会有浑水摸鱼的,比如《红楼梦》的贾珍,屁都不会的废柴,也继承了一个三品威烈将军,这就另当别论了。
▍◔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答:古代武将是要拎真家伙在两军阵前展开生死搏杀的,您说,到底有没有真功夫呢?
插句题外话,之前悟/空问答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列举中国古代能文能武的两大牛人,我列举了南宋的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的文才就不用多说了,中学语文教材都收录有他们的作品。至于他们的武力指数,陆游有过多次和老虎面对面展开搏杀的经历;辛弃疾有领数十骑闯金兵营擒敌又全身而退的经历,都是世间罕见的格斗高手。
有读者留言讨论,说这两位算不了什么,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牛人人选项,如姜子牙、诸葛亮、岳飞等等。
岳飞的武力指数是不用质疑的,甚至要高于陆、辛两位,但文学方面的功底,和这两位还是有差距的。
至于姜子牙、诸葛亮等人,即使入武庙,称武圣、称武哲,但这个“武”只是指军事才能,不是指格斗才能。
再说回到本题。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明确告诫世人:“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
所以,古代武将敢于冲锋陷阵、与敌厮杀的,百分百是杀人见血的真功夫。
以隋唐年间超级猛将尉迟敬德为例。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尉迟敬德传》中有尉迟敬德多次单骑陷阵的记载:
尉迟敬德曾跟从李世民在洛阳郊外榆窠打猎,突然遭遇了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杀来。其中王世充手下骁将单雄信领骑兵直趋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翼太宗以出贼围”。
次日,尉迟敬德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亲手擒伪将陈智略。
窦建德建营于板渚,李世民持弓矢,尉迟敬德执槊前往挑战。窦建德建出兵数千骑,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且走且战,李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所杀亦十数人”。
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在窦建德军中,乘从隋炀帝所御骢马,铠甲甚鲜,在两军阵炫耀。
李世民看中了那匹宝马,称赞说:“彼之所乘,真良马也。”
尉迟敬德二话不说,和“高甑生、梁建方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马以归,贼众无敢当者”。李世民在临洺闯入刘黑闼大阵,苦战不能出,“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
……
看看,面对千军万马,刀枪无眼,没有真功夫,早报销了。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该传记还记载了一件尉迟敬德避槊、夺槊的奇人奇事,云:“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尉迟敬德刺落单雄信、救下李世民平安归来之日,齐王李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其“执槊跃马,志在刺之”,结果,“敬德俄顷三夺其槊”。
补一句,尉迟敬德闯阵杀敌、刺落单雄信,三夺李元吉槊等事,《旧唐书》外,《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可不是我胡乱编造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