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之由来的历史是什么?
▍↬新加坡国之由来的历史是什么?
简单啊,1965年,马来亚决定把新加坡岛踢出大马版图,让华人占绝大多数的这个岛自生自灭了,李光耀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地皮,于是,新加坡国成立了。
▍►新加坡国之由来的历史是什么?
我在新加坡读博士三年多,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吧。
新加坡,Singapore,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国家,但也只是一个700平方公里小城市,所被也被网友戏称为坡县。
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园三世纪,那时候已经有马来族人居住在新加坡。
英国人称此地为Singapore,来自于梵语Singapura,也就是狮城的意思。传说当年马来地王子在高山上打猎时发现新加坡这座小岛,次日便出海到这个小岛上。旅途中遇上风暴,王子把自己地王冠投入海中,风暴得以平息。 到达小岛后,一只雄狮要来袭击他们,而当他和王子地目光交汇时却又安静了。而中文的新加坡来自于我国福建移民用闽南语念出英语Singapore。
这就是新加坡国名的由来,也是新加坡以鱼尾狮为象征的原因。
而第一次被我国知道,是明朝时期,称为淡马锡,来自于爪哇语:Temasek。
目前新加坡政府控制的国际投资集团,称为淡马锡控股,其名称由来就是我们明朝对新加坡的旧称。
淡马锡控股是一头投资怪兽,这一家公司占了新加坡股市总值的47%,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这都是题外话了。
而新加坡逐渐渐入国际事业,也1819年,英国殖民者进入新加坡,对这里开始了殖民统治。
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被日本占领,抗日期间,出现了以陈嘉庚为首的一大批爱国华侨,为我国抗日立下汗马功劳。
据说当时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捐款捐物占我国抗战初期战争投入的40%,其财力可见一斑。
而日本投降后,新加坡回到英联邦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成为—个州,称为新加坡州。
后来由于李光耀带领的华人与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不合,以及被打压,李光耀被排挤出马来西亚。于1965,建立了我们现在所知道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新加坡。
新加坡靠着其优秀的地理位置与华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发展迅猛,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其人口中74.2%为华人,马来人占13.4%,印度裔占9.2%。所以别说人家是华人国家,怎么也要照顾到少数族裔来维护民族团结。
新加坡与我国建交较晚,但一直与我国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我国是新加坡第二大投资国,新加坡也在我国投入大量资金。
著名的苏州工业园就是新加坡主导投资创立的。
但相信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加,我国与新加坡联系日益加深,新加坡会同抗日战争时期一样,回归华夏民族的大旗之下。
欢迎关注我,这里有我的立场与想法。
▍︸新加坡国之由来的历史是什么?
新加坡共和国是因新加坡城而得名的。也就是说先有新加坡这个城市名,然后有新加坡这个国名。此外,新加坡还有诸多别名,如星洲、星岛、叻埠等。说起这些名字的由来还都与下南洋的华侨有关。试问华侨过去为什么给新加坡取这些别名呢?是否有根有据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具体回答见下文:
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往事——新加坡的得名与华侨
1680年手绘新加坡地图,显示当年新加坡只有疏落的居民。
新加坡,又称作新嘉坡、星洲、星岛、星国、狮城等,在二战时日本占领期间还曾改名为昭南。新加坡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边缘的一个城邦岛国,面积仅719.1平方公里。其领土除了新加坡本岛,另有周围圣淘沙等数岛,最大的外岛为德光岛。自独立后,大规模填海为星国增加了22%的国土,约130平方公里。
马六甲海峡及其附近海域航线图
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袖珍岛国新加坡,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更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著称于世,被誉为“亚洲花园”。
壹
▌新加坡的得名与华侨有关
新加坡唐人街的一幅壁画。尽管华人在新加坡的人口中占多数,但它提倡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
新加坡共和国是因新加坡城而得名的。也就是说先有新加坡这个城市名,然后有新加坡这个国名。此外,新加坡还有诸多别名,如星洲、星岛、叻埠等。说起这些名字的由来还都与下南洋的华侨有关。试问华侨过去为什么给新加坡取这些别名呢?是否有根有据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新加坡中心商业区天际线与集装箱码头。
先说星洲和星岛,这主要是指因新加坡城而得名的新加坡岛而言。新加坡,马来语的正式名称为Singapura,英语讹作Singapore,汉语名是根据英语音译的,过去曾被译为星加坡(以及星嘉坡等)。华侨仿照国内的地名命名规则,附上一个汉语地名通名“洲”或“岛”,并把星加坡省略为一个“星”字,二者结合一起,就创造出“星洲”和“星岛”这两个中文与马来文合璧的地名了。
星洲幼稚园百年回望
至于把新加坡称为叻埠,同样是有根有据的,并非杜撰,只是情况比“星洲”和“星岛”曲折些就是了。
星岛崛起
原来在马来语中,新加坡最早不叫这个名字,而叫NegeriSelat。其中Negeri原本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意为“城市”;Selat意为“海峡”。合在一起,就是“坐落在海峡旁边的城市”的意思,或者照字面直译,就是“海峡城”之意。这个称呼大概渊源甚古,起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通行于世,只是译得不太统一而已。如《新唐书·多摩苌传》中的萨芦都,《宋史·注辇传》中的柴历亭,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的昔里,以及清代各家著述中的息力、息辣、寔叻、石叻等等,都是这个马来语地名中Selat一词的音译。从12世纪起,这个城市改名单马锡或淡马锡,后来又更名新加坡,但上述古名仍沿用不衰。华侨对这个古名也非常熟悉,并且沿袭使用“星洲”和“星岛”两名的创制方法,对应原文“-la-”这个音节把它的中文译名省略为“叻”一个字,然后再附上一个汉语地名通名“埠”字,于是,另一个中文与马来文合璧的地名,叻埠——就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报章、书刊乃至各种文献中了。我国《新唐书·地理志》所录贾耽《入四夷道里记》一书中有关我国和马来西亚地区的关系的记述写道:“……又五日程至海峡,番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其中这个“质”字,则是原名NegeriSelat中的“se-”音节的对音,是新加坡这一古名的另一种译名词形。
连接柔佛海峡的新柔长堤
其实,新加坡的名称还不止此。我国清代谢清高的《海录》又把它称为“旧柔佛”,甚至列有专条,予以记述。这个名称显然也是华侨给取的。
耗资1.1亿美元、高11层的新加坡华人文化中心在该市金融区开放。
新加坡长期以来就是华侨的一个聚居中心。迄今华人仍是新加坡共和国人口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4.1%。从过去华侨给这个城市取的名称之多,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在一个跟中国广东有联系的新加坡人俱乐部里,南华儒剧社的成员准备登台表演。
贰
▌华侨从什么时候开始移民新加坡?
新加坡是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中国移民居住呢?确凿的历史记载至今尚难以收集。但根据文字记载,中国与西方海上交通乃是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开始的。在汉代,中国同印度、阿拉伯与波斯等古国在互相交通时,新加坡可以说就成为了中国人来往东西之间的必经之地。
南天大酒店内的南天酒楼糕点账单,日期为1933年5月7日。
依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国与南洋的关系,其历史是悠久的。早在汉朝(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220年)《汉书:地理志》记载的“皮宗”、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吴时外国传》一书中提到的“蒲罗中”及宋朝(公元960——1279年)人撰的《新唐书》中的“罗越”等,据史家的考定,上述的“皮宗”、“蒲罗中”与“罗越”:依记载的地理位置及沿中国海岸南行的航程推侧,有可能是指现在的新加坡岛及其邻近周围的区域岛屿。
鱼尾狮
现存最早述及中国移民在新加坡的文献是元朝(公元1271—1368年)汪大洲所著的《岛夷志略》(成书于公元1349年)。在书中的“龙牙门”条写到:“…田瘠稻少。气候热,四五月多淫雨……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
单马锡番
据史家的论述,新加坡的历史是开始于“新加坡拉马来王朝”,亦即“单马锡王朝”。该王朝约建于公元1299年,皇宫就是在今日福康宁山。那时候的岌巴海港称为“龙牙门”,是海舶必经之地;“单马锡”与“龙牙门”史学家都公认为今日新加坡的古名称。
新加坡拉在1399年被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MAJAPAHIT)所摧毁,末世的君主逃到麻坡去,不久在马六甲建立了“满刺加王国”,从此被称为“狮子城”的“新加坡拉”在历史上约消失了几百年——后成为一个“海人”为主的渔村。
满刺加王国
此时期,东南亚的势力王朝是以爪哇(满者伯夷王朝)和马六甲(满刺加王朝)为中心。另据史家的分析,在西方殖民势力未伸入东南亚以前,中国移民在此地区的活动,是表现在帆船贸易上(有季节性的),当时的移民称为流寓者。
亚洲最大摩天轮,360度饱览新加坡的景色
明朝时期,中国一直和新加坡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公元1403年郑和下西洋时,在他的航海图中仍有新加坡(单马锡)的记载图;而他随员的著作中也有提到新加坡(龙牙门)。
郑和下西洋
在明代以后至清朝,中国一直保持与新加坡的关系,在1819年(清朝嘉庆24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中国移民已经在这里大事开拓种植胡椒和甘蜜。
这是一张1934年8月24日年寄往马来西亚芙蓉县(森美兰州)余仁生分行的邮递品收据,物品是猴 子枣。
据英国人皮尔逊著的《新加坡通俗史》一书中记载莱佛士登陆当天的情形写到:“…..溯河(新加坡河)而上,在看不见的港湾内地,中国的种植者正以他们一贯的精力工作着,披荆斩棘…..种上甘蜜……。”另据海峡殖民地政府档案,1822年12月23日行政官致莱佛士秘书的报告说:“…..此处(皇家山西北面)的东北面倒有一个华人的甘蜜园,这甘蜜园是在我们未来新加坡便已开拓了的。”
从以上史籍的记载与论述,依有文字的历史记载,中国的移民在元朝时就在新加坡岛上居住了。
------------------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