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历史上有不灭的王朝吗?只要是灭亡了,历史学家都会总结出灭亡的原因。
李渊本来就是隋朝时期的一个门阀,当时和所有世家门阀一起讨伐杨广,最终取得政权当上皇帝。
唐朝实际上就是由世家门阀组成的集团公司 只不过是由李姓来当董事长。
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她当上了皇帝,当时肯定是所有世家门阀都是反对的。
武则天上台以后,为了巩固政权,不让世家门阀把她赶下台,就严厉打击世家门阀。
打击世家门阀就要削弱他们的兵权,但是又面临严重的边患,急需军事力量来填充,财政上又没那么多钱去支持边疆地区,世家门阀更不可能出钱去支持朝廷,那么也就只能搞藩镇,让节度使自己解决兵力和财力,只不过时间久了以后节度使力量越来越强,就成为了藩镇实际上的土皇帝,后来就发生了安史之乱。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他自己就是一个军头,靠兵变当上皇帝的,还不是怕手下的将领有样学样,就搞了杯酒释兵权,完全削掉了将领的权利,然后重用文官,让他们在军事部门担当主官。
历史以来,都没有所谓的文武平衡,只有皇帝的利益,出于利益需要谁当官对皇帝来说都一样,只要皇位不受影响就行,以后是不是有问题根本就不会管。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问题不在文武,而在集权,朱元璋不是把最高文官,丞相也给废了,自己管理一切吗!!当皇帝的总觉得自己的权力小,对所有人都不信任,做臣下的,文官整日战战兢兢,武将一旦功高盖主就只有造反和被杀两条路,那就反他娘的吧!!!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在讨论古代王朝的文武平衡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帝王们的政治需求是什么,之后才是国家的处境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矫枉是否应该过正?
唐朝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加上在边境上和周边国家,少数民族控制区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摩擦,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最好的选择以战止战,多次发动了对外战争。而在封建王朝国力最鼎盛时期,开始走上对外扩张领土的道路,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秦,汉已有先例。
但是制度不会永远一尘不变,唐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而要应对的外敌,除了契丹,回鹘,奚族,还有吐蕃,南召等等,所以不可能等有了战事后,才突然往某一区域集结部队,古代部队行军作战可不像今天如此灵活机动。
那么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境屯兵,但问题是在边境地区面对的潜在敌人,数量有多少,军事实力如何,该屯多少兵,这些情况除了驻守边关的将领有所了解外,朝廷并不清楚这些状况,而戍边将士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又常常依靠开疆扩土来封官进爵。
所以要和境外之敌交战,兵力自然越多越好,在唐朝中后期,为了配合边境作战,开始在军事重地设置军镇,唐玄宗本身也好大喜功,朝廷的征兵制度从府兵制开始往募兵制转变,节度使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招募士兵。
而另外一个情况是,边境上因为节度使,将领们大量招兵买马,朝廷无法及时供应粮草,所以开始在边境屯田,朝廷放权给节度使截流一部分地方财政作为军费使用,这种制度就会导致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减弱,进而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节度使们在地方具有很大的权力,包括截流地方财政的特权,处置死刑的权力,也会导致一些节度使野心膨胀,而为了筹集军费,很多地方不经过朝廷允许,设置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这些都是朝廷来背锅,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进而造成民变。
唐朝因藩镇而亡,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这和唐玄宗执政晚期昏庸,之后数任皇帝执政能力平庸也是有直接关系的,而藩镇势力的扩张,则是唐朝国力强大后,军事战略变革走向极端的体现。
而宋朝建立后,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政权更替的局面,军事战略变革往另外一个极端转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柴宗训禅位,五代结束,五代只有短短的五十三年,其中就有七位皇帝是通过篡位得到的皇位。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藩镇势力过强,导致五代期间君弱臣强,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集中了兵权,朝廷的统治就稳固了。
“杯酒释兵权”主要是把石守信,王审琦这些禁军将领的权利收回来,症结是在地方藩镇上,这一出政治戏,真正的作用主要还是让赵匡胤掌握住禁军,有实力制衡藩镇,让北宋政权不那么容易垮台罢了。
之后赵匡胤剥夺地方藩镇的权力,这才时稳定北宋政权的关键,赵匡胤开始从朝廷派遣文官,去顶替地方各镇的马步判官,把司法权收拢。之后有把地方藩镇判决死刑的权力收回,维持地方治安的权力移交给县尉。不久后朝廷有开始逐渐解散各镇的幕府,遣散,安置了其中的牙将,幕僚,藩镇制度逐渐被瓦解。
唐朝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藩镇可以截流地方财政,这一特权也在乾德二年被废除,地方的军费必须由朝廷拨给,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接管地方税收,废除了各种苛捐杂税,这样一来即便藩镇们手握重兵也无钱养兵,自然就谈不上造反了。
所以在北宋建立后,朝廷是先强化禁军的实力,之后才开始剥夺藩镇权力,通过收回各种特权瓦解藩镇制度,而让文官接管地方权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弱地方的军事实力,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地方军队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宋朝明显是禁军实力远强于地方军队,而这背后主要还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稳定做出的考量。
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于文武平衡的把控,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主要是因为这是出于对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调整的,而不是根据国家所面对的实际处境来调整。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所谓唐藩镇之乱与宋文弱看似是因果关系其实是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
隋前,国家取士需要看门第,社会文化的垄断导致文武大臣皆出豪门勋贵、世家门阀,彼此冲突并不大,大多文武并重,更有甚者国家军队也出于世家门阀所眷养的私军,文武之间随时可以完成华丽转身(出将入相),也是基于此对统治阶层来说武勋地位较高(武功封爵),也符合当时社会遵循的公羊儒学的治世观点,即便是皇室也产生于世家门阀,一句话:谁拳头硬谁当皇帝;
但至隋唐,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豪门、世家对皇权的威胁,一方面制定律法削弱门阀、豪强的势利、权益;一方面开科取士在朝堂文治方面引入寒门与平民挤压豪门、世家;在军队方面将招服的异族将领、酋长大量安插顶替军职;在文化方面,不再提倡公羊儒学转而提倡道学、佛学以及扶植新生儒家学派;
到宋代,有鉴于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宋太祖自身也是豪强造反夺取帝位,在异族将领不再可信,并且需要压制新世家、豪强的崛起、造自家反的客观需求下,故而宋代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对对文武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开始走上重文轻武的道路,但即便如此武勋的地位在宋代仍然贵重;
真正的所谓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是在明英宗土木堡之役,武勋集团几乎覆灭后,朝堂上不再有能与文官抗衡的力量之后所形成的局面,皇家不得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加上理学的盛行最终导致的失衡;
所谓的重文还是重武是根据政治需求来决定的,统治阶层最主要的不是去刻意制造平衡而是努力使之不要失衡。
▍➩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
自古文臣和武将都是对立面
文官集团一有机会就会抹黑排挤武馆,武馆集团得势也不会对文官手软,所以就会相互打压排挤,甚至诬陷栽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