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t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兄弟二人太忠于大秦王朝,却被赵高陷害致死。
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
秦二世继位后,便派使者,捏造罪名,赐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身亡,蒙恬内心存疑,请求复诉。因遭中车府令赵高的谗言陷害,兄弟二人均被秦二世囚禁杀害。
大文学家苏轼评价:“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当时的情况是蒙恬手握重兵,而蒙毅是个文官,怎么可能手握重兵呢?
蒙恬、蒙毅两人是兄弟关系,其中蒙毅为弟弟,蒙恬为哥哥。蒙毅在朝内辅佐秦始皇执政,官拜上卿,而且秦始皇极其赏识蒙毅的才能,也极其相信蒙氏一族的忠心,因此对于蒙毅出则同车,入则同坐,蒙毅可谓是秦始皇的心腹之臣。
而蒙恬则被秦始皇派到北方边境去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当时驻守长城的秦军是三十万,都归蒙恬掌管。监军是公子扶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中提到的太子扶苏的称谓也是不准确的,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太子,不存在太子扶苏这样的称谓。秦始皇的儿子们都称为公子某某。
那么,既然蒙毅在朝内时刻陪伴着秦始皇,蒙恬在边疆手握重兵,他们两个为什么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最后坐而等死呢?这其实跟当初的情况有关,也算是走了背运吧,最后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分析。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主要巡视了吴地(今浙江会稽一带)的山川地形,然后取道海上,经山东琅邪北上,途中生病。这时秦始皇派蒙毅返回会稽,干什么呢?祈祷山川,保佑秦始皇早日身体康复。什么叫走背运,这就叫典型的走背运。
蒙毅一走,秦始皇的车队没走几天,秦始皇就病逝在沙丘。这时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是20岁的胡亥,胡亥本来是跟着秦始皇旅游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
然后就是太监赵高,也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小时候就跟着赵高学习律法,你们不要以为赵高是个太监就认为他文化水平低,其实赵高是个政治智慧相当高超的人。
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说丞相李斯,说如果秦始皇病逝在外的消息被其他皇子知道了,肯定要引起皇子们集体争夺皇位,这样的话,秦国就会大乱。不如就地立胡亥为太子,早定国事。李斯被形式所逼,于是和赵高穿了一条裤子,开始谋权篡政,扶植20岁、从来都没有过一丝执政经验的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
对于胡亥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自己运气太好了。按理说嬴政死后扶苏是第一个即位的人选,公子高是第二个人选,公子将闾是第三个人选,怎么轮都轮不到自己,现在倒好,嬴政病逝在外,自己终于有机会了,于是胡亥也积极参与了此事。
于是赵高出谋,李斯执笔,胡亥参与,三人开始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秦始皇其实病逝之前已经写好了一封信给扶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回咸阳主持丧礼并登基,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暂时放到了赵高的手里。于是诏书经过篡改,扶苏成了不忠不孝的儿子,蒙恬也成了不忠之臣,两人被勒令自尽,诏书是这样写的: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赐死的罪名是,一、屯边无功,二、诽谤皇帝,三、不孝。蒙恬赐死的罪名是不匡正扶苏的过失,不忠。这样的理由充分吗?不充分。但是至于赐死吗?有待辩解。
扶苏对于诏书的反应是立即自杀,不待反抗。而蒙恬则比较冷静,拦住扶苏,给他分析形势: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这时前去宣读诏书的使者数次催促,扶苏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自杀了,而蒙恬没有自杀,被使者带了回去。蒙恬被带走后,关在了阳周。边疆的30万士兵就归了王离指挥,胡亥派赵高的舍人接替扶苏的位置,做了监军。
再说蒙毅,蒙毅回来后就被赵高陷害,赵高说蒙毅曾经有过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行为(秦始皇从来没有过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胡亥于是下令逮捕蒙毅,将蒙毅囚禁于代郡。
蒙毅和蒙恬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想要向胡亥当面辩解,但是胡亥根本就没有给两人机会,胡亥给蒙毅的建议是赐其死罪,但是不夷三族,这其实是一个策略:
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胡亥的意思很明显,蒙毅身死可以换取蒙氏其他家族成员的存活,蒙毅据理力争,使者不听,杀害了蒙毅。蒙毅死后使者就去杀蒙恬,蒙恬基本没怎么辩解就吞药自杀了。
因此,从整件事情看来,蒙恬手握重兵,但是没有机会反抗。当时使者手持诏书,要求蒙恬即刻解除兵权交给王离,因此此时的蒙恬已经没有了军权,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蒙恬的上级长官是扶苏,扶苏都自杀了,蒙恬没有了依靠,而蒙恬作为一个将军,是不允许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咸阳的。 不待君召,擅入宫殿者,即是犯上作乱。蒙恬成为了一个无兵,无依靠的将军,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而蒙毅则更没有机会,如果当初他守在秦始皇身边,估计就不会有沙丘之变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蒙毅作为一个文官,胡亥随便一个旨意就可以杀了他。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蒙恬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胡亥宣来的诏书中载明:将军权交给王离指挥。这等于剥夺了蒙恬的军权。再加上扶苏不听蒙恬的劝阻,立即就自杀了,造成蒙恬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所以只能被人带走囚禁。而蒙毅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一丝机会的,因为他错过了嬴政驾崩的绝佳时机,又能怪谁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是最后一次,而且他就死在巡游途中。
这次他带上幼子胡亥随行,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止,给天下人,当然包括布置全国的秦军官兵,发出一个信号:胡亥的政治地位不同于其他公子。
秦始皇是有考虑立胡亥为继承人的,这点在蒙毅入狱后,写的辩解书可证明。胡亥幼年丧母,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就像传统的中国家庭一样,幼子总能让父亲喜欢。
长子扶苏让秦始皇很纠结,他很贤惠,但是他背后的外戚势力让秦始皇有顾虑。他把扶苏赶到蒙恬的长城军团那里,显然是失宠了,但是并不是不重视,帝国北部的30万大军,以及咸阳周边的卫戍部队,听令于扶苏。
因此,秦始皇在年事日长的情况下,对求仙拜药获得寿命延长这种事,也是越来越不相信了。他作为皇帝,必须为帝国的千秋万代考虑,关于继承人是选胡亥,还是扶苏,还没有下定决心。
他带上胡亥走天下,可以说是对胡亥最后的考验。胡亥,是一个乖孩子,但不是帝王之才。秦始皇最终在弥留之际,做出帝国继承人的决定,让扶苏继承帝位。
一、沙丘之谋
这时候,命运最捉弄秦始皇。秦始皇车驾在回咸阳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停住了,因为始皇帝染上重病。占卜的结果是说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派出他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今河北蔚县)一带,替自己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早日康复。
蒙毅不在身边,是最大的悲剧。秦始皇已死,这个消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长城军团,扶苏、蒙恬不知道。这就让赵高、李斯有足够的时间矫诏,等他们都安排好了,达成帝国后事的共识:令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这就是史称的“沙丘之谋”。这时候蒙毅祭祀回来,就没用了,被这帮人控制起来了,消息还是没能传递出去。
二、扶苏选择自杀
假的诏书发出之后,胡亥、丞李斯、赵高三人组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毕竟他们要扶苏、蒙恬马上接诏自杀。而这时候扶苏二人正统领着30万的大军在帝国北疆,那实力可是妥妥的,而且素来扶苏仁厚极得朝野之心。对于这二点,三人组是很心虚的,在各自利益驱动下的媾和,本来就在下一招险棋。只要扶苏一拒绝,三人组完全没实力对抗的。
于是为配合演戏,他们有意制造秦始皇未死之假象,继续装出车驾巡视北疆的举动,一来安慰北部军将士,二来也是威慑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告诉他们皇帝正在前来的路上。皇长子扶苏接到假的诏书后,蒙恬就很怀疑诏书的真伪。这时候只要扶苏有一丝丝的疑心,或者听从蒙恬的劝告验证一下诏书,也就是说你只要等那么点时间。是真的你就自杀,是假的就该干嘛干嘛去。
先来捋一捋蒙恬的疑点:一是北部军镇守边疆,关系国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让两个最高将领自杀说不通;二是有前车之鉴,当时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取军权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诈托王命的招数。
另外,验证诏书的真伪,可不叫人抚膺长叹,真的是很容易啊。只要请求复核就可以了。因为涉及军国大师,又不是始皇帝亲笔诏,要求复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只要请求复核,三人组就兜不住了。并且还有一个特别关键人物蒙毅啊,蒙毅只要祭祀一回来,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就无法隐瞒,假装皇帝北巡的假象就暴露在阳光下。
事实就是这么“二”,扶苏没有选择复核,拔剑自刎而死。
三、蒙氏悲哀
蒙毅已经被控制在赵高、李斯这伙人手中。
北边的蒙恬该怎么选择?扶苏如果不自刎,他就能主动的多。比如他提出的复核,复核秦始皇已死,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但是扶苏已死,帝国两大候选人就只剩下胡亥,不管秦始皇死没死,你起兵就是谋反。
蒙氏一家忠义,断不至于选择反了。就算反了,在秦朝的法制制度下,你到底能调动多少兵马参与谋反又不一定;就算30万大军都跟你玩了,你能不能hold住场面也是一个问题;还有,蒙氏的整个家族还在秦国,谋反当时就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能不能承受。
所以,蒙毅、蒙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胡亥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头条号“子屠龙”,与你分享问答。欢迎指正!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回答这个问题,有必须先了解一下蒙氏家族。
蒙氏祖上是齐国人。蒙恬、蒙毅的祖父蒙骜,由齐国到秦国,走客卿入仕,沙场建功的路子,秦昭王伐齐,庄襄王攻韩、击赵、伐魏,蒙骜皆是主将。秦王嬴政即位后,蒙骜以四朝宿将老臣的威望,继续活跃在秦军东进攻伐魏韩的战场上,最终死于秦王政七年,受到朝堂上下的一致敬仰。
蒙恬、蒙毅的父亲蒙武,继承了家族的光辉,在秦王政时代,先助李信伐楚,后随王翦击杀楚王熊启、楚军大将项燕,平定楚国,战功赫赫。
作为功臣名族的第三代,蒙恬、蒙毅兄弟很早就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重用。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特别任命蒙恬为王贲副手,伐齐建功。灭齐之后,蒙恬被正式任命为内史,出任大秦都城咸阳的军政长官,蒙氏兄弟由此崛起。
鼎盛时期,兄弟二人,武略文韬,大秦朝堂上几乎无人能与其争锋。
哥哥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二年,统帅三十万秦军攻击匈奴,夺取河套,设置九原郡,筑长城,修直道(从九原郡直达都城咸阳的秦时高速公路),实乃大秦北部边防的军事统帅。
弟弟蒙毅精通秦法,干练有能,深得始皇帝赏识信任,一直在始皇帝身边协理政务,位至上卿。史书记载,始皇帝出行,蒙毅常常同车骖乘;始皇帝入宫,蒙毅每每在御前听事,其受到的宠信,李斯、赵高亦不能比。
按说蒙恬拥有大秦兵权,蒙毅不离始皇帝左右,扶苏有这样一对政治盟友,始皇帝突然驾崩,胡亥、赵高、李斯、欲行弑杀夺权之事,应该很难得逞才对,何以到了最后竟让奸佞小人翻了盘?
这等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扶苏、蒙恬、蒙毅兄弟之间离心离德,犯了什么大错,恰恰是因为他们三人,要么太正直,要么太忠烈,外加那一份阴错阳差太致命。
赵高主导的沙丘阴谋,之所以能够实施开来,有一个历史细节不容忽视,对赵高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扶苏、蒙氏兄弟而言,这却是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抵达平原津时,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说是北方有山鬼作祟,于是始皇帝紧急派遣身边的心腹重臣蒙毅前往代县一带,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灾祛病。
然而,蒙毅受命去代县不久,秦始皇的车驾渡过黄河抵达沙丘平台时,始皇帝陡然间就不行了,然后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赐公子扶苏玺书”,令其“与丧会咸阳而葬”。
试想一下,如果蒙毅此时未去代县,始皇帝的这份遗照必定要先经蒙毅之手,那么赵高、李斯、胡亥绝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去销毁遗照原本,伪造令扶苏、蒙恬自杀的新遗诏。
遗憾的是,历史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开了一个助纣为虐的玩笑,这个玩笑不光让赵高的阴谋得以实施开来,更为要命的是扶苏、蒙恬因此对伪遗诏产生了误判,在他们看来,蒙毅就在始皇帝身边,此诏若有假,定然发不出,即便发出,蒙毅一定也会设法告知。
扶苏是个刚直孝子,当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达上郡,宣读了始皇帝的诏书后,扶苏接旨受命,当即悲痛落泪,进入内舍就要自杀。
蒙恬因为多年统兵在外,又知晓魏国公信陵君窃符救赵之类的前车之鉴,他不像扶苏那样单纯,一味相信,但想到弟弟蒙毅就在始皇帝身边,他也只能表现出疑惑,而不是强烈的质疑。
正因为如此,蒙恬劝阻扶苏的话,显得不那么强而有力。
蒙恬对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派遣臣下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委任公子为监军,这些都是关系到天下安危、国本稳定的重大决定。眼下有使者携书前来,要公子和在下马上自杀,何以知晓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书请求复核,复核无误后再遵旨自杀,也为时不晚。
蒙恬与扶苏多年相处融洽,关系非同寻常,对于扶苏的性情,蒙恬想必是很了解的,但他劝阻扶苏的话,却因为弟弟的存在而不敢提出强而有力的质疑,只能勉强地要求复核真伪。蒙恬的话,潜意识是倾向伪诏为真的,因而他的劝阻非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将扶苏激得更加刚直。
扶苏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说完,扶苏当即自杀。
这一幕当是千古之恨。如果扶苏不自杀,无论是再请复核,还是抗命拖延,只要等到蒙毅回归,拆穿赵高、李斯、胡亥刻意隐瞒始皇帝死讯,大秦的命运将完全改写。
千百年来,对于扶苏自杀,世人多表示困惑,表示遗憾,也曾深入查找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扶苏身后代表的是楚系势力,始皇帝始终忌惮,令其自杀并非空穴来风,扶苏不敢不信,不敢不从等等。
但对于蒙氏兄弟在扶苏自杀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却是毫无争议的。
蒙氏兄弟没能阻止扶苏自杀,以及蒙氏兄弟随后被诛,皆是因为他们太忠烈,任何有悖于忠臣准则的事,他们一件也不敢做。
扶苏执意要自杀时,如果蒙恬稍有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霸气,不用说抗旨拖延,只要先将扶苏强力控制住,待甄别遗诏真伪后再做打算,蒙恬就可超越蒙氏祖父两代,成就挽救大秦的千古奇功。
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千钧一发之际,蒙恬萌生过此种念头吗?
即便有,也只能是一闪而过,因为如此行事突破了蒙氏世代要做忠臣良将的底线。
忠良之身憾不逢时,注定难为豪杰,终成羔羊。
扶苏自杀后,蒙恬尚有一步险棋可走,那就是坚称扶苏是冤死,朝中有奸人矫诏,乱命不可奉,蒙氏要起兵清君侧。虽说大秦兵制,玺、符、节三位一体,才可发兵,蒙恬起兵有一定难度,但蒙恬若强力而为,凭蒙氏三代在军中的威望,这事是能干成的。
要是蒙恬这么干了,大秦的历史走向同样要被改写。然而,蒙恬明知此举可为,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是他没有胆量,而是蒙氏三代忠烈的道德牌坊,不允许他这么做。
这个念头一旦熄灭,燃不起,对蒙氏兄弟而言,即便他们抗争,能做的也只剩下苍白无力的申辩。
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演进的。
胡亥即位,在赵高、李斯的蛊惑下,决意要杀蒙氏兄弟时,狼狈为奸的君臣三人一方面有些心虚,另一方面又对蒙氏兄弟拿捏的很死。
他们没有强力要求蒙恬遵从伪遗诏,立刻自杀,而是先罗列罪名,要蒙毅自杀。
胡亥要蒙毅自杀的理由是什么呢?
先主始皇帝欲立胡亥为太子,蒙毅曾有阻难之举,此为不忠,罪当诛灭宗族。现网开一面,准蒙毅自己决断。
可怜那蒙毅,面对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依旧是忠臣赤子的模样,对前来宣诏的御史,他讲了一大段肺腑之言,大意是他从未有过不忠之举,随意诛杀忠良,此乃失政亡国的征兆。
在蒙毅看来,秦二世听到他这一番肺腑良言,也许能清醒过来。
殊不知,赵高、李斯根本不会给他辩解的机会。待他讲完,宣诏御史一句你已没有辩解的资格,蒙毅便惨死在了昏君恶臣的屠刀之下。
先诛杀弟弟蒙毅,照一般的阴谋逻辑,其实有逼反蒙恬的风险,但赵高、李斯基于对蒙恬的了解,根本不惧,在他们看来,扶苏先死,蒙毅再死,这是捆住蒙恬的双重锁链,简而言之,讲朝堂的忠臣逻辑,扶苏死了,蒙恬只能受死;讲家门的忠烈传统,蒙毅伏诛,蒙恬必须受死。
然而即便如此,赵高、李斯在诛杀蒙恬一节上,还是露出了马脚,他们做贼心虚,没有强调写在伪遗诏上的蒙恬罪名,而是玩弄诛心伎俩,强调说,你的弟弟蒙毅有罪已经诛杀,你也有罪,应该伏法。
细细品来,奸人欺辱忠烈之臣,真是到了无以加复的程度。
蒙恬临死之时,先表了忠臣之心,然后说了一句自我安慰的听天由命之语,悲怆得很。
蒙恬说,即便眼下被囚禁,我若想反,足以举兵生乱。之所以自知必死而信守大义,皆是因为不敢辱没父祖之遗教,不敢忘怀先帝之恩遇。蒙氏宗族,世代忠贞而无贰心,竟然招致如此结果,定然是出于奸臣逆乱,谗佞倾轧。
说完,蒙恬喟然长叹,上天明鉴,我有何罪,为何无过而死?也许是我筑万里长城,截断了地脉,断绝了生命之根。这大概就是我的罪过吧。
之后吐毒药而死。
大秦这一段历史,可谓是将忠与孝演绎的万世沉重,呜呼哀哉!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蒙恬、蒙毅不是不扶持太子扶苏,相反他们非常扶持太子扶苏,秦始皇安排扶苏去他们哪里锻炼,也是为了让扶苏能够掌握军权——新皇帝登基必定要有军队的强力支持。奈何算差了一步——赵高这个身边的太监,篡改了诏书。
在接到“秦始皇”让扶苏自杀的诏书,蒙恬就劝扶苏不要自杀,等核对圣旨真伪再做决定。但是扶苏没听蒙恬劝告,直接拔剑自刎死了。扶苏一死,蒙恬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有人说蒙恬为啥不造反,蒙恬虽然厉害,但是他没有秦朝的军事制度厉害:
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要调动大军离开所属地,需要一件东西——虎符。虎符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由各个地方的将领拿着,右半部分朝廷皇帝拿着。用青铜或者黄金铸造而成,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秦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并且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否则,没有虎符的情况下,将领也无法调动部下。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偷到魏王的虎符,才能够调动了晋鄙的军队去赵国救援邯郸。
秦始皇死后,右半边虎符就落入了赵高、李斯、胡亥手中,蒙恬要想调动军队十分困难。单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两个情况他可以调动军队:1、烽火台的狼烟,蒙恬带兵回去救援皇帝。2、皇帝(新皇帝)在蒙恬军中。
公子扶苏的自杀,导致蒙恬无法起兵
在唐朝以前,古人有立嫡立长的规矩,除非嫡长子十分的无能,烂泥扶不上墙。
胡亥、赵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发布诏书令蒙恬、扶苏自杀。当时扶苏、蒙恬掌握着秦军30万精锐部队,蒙毅被秦始皇调离到北边祭祀,而后被胡亥、赵高、李斯软禁。
当秦始皇诏书到达的时候,蒙恬就劝公子扶苏核对诏书的真假。但是公子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而是直接自杀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秦始皇不会蠢到突然下诏书杀边关将领,而且毫无理由,这不是秦始皇的作风。公子扶苏很有才能,但是过于感情用事。他的自杀直接导致了蒙恬无法调动军队,这30万部队是没有办法调离北方边境回咸阳了。
如果当时核验了诏书的真假,蒙恬扶苏压根就不用起兵,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会立刻投降。因为一旦发现诏书是假的或者秦始皇已死,那么扶苏就是法理上的新皇帝,不用虎符,大军可以直接集结出发,返回咸阳抓捕赵高、李斯、胡亥。
第三,李斯、赵高、胡亥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
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用咸鱼来压制尸体臭味,并且继续巡视北疆。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杀扶苏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发现秦始皇死了。即使有杀扶苏立胡亥的诏书也无用,大臣们会去秦始皇车里查验,更会要求核对诏书的真伪——辨别出秦始皇的字迹,对大臣们来讲很容易。况且,平时秦始皇虽然不喜欢扶苏,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就是扶苏。此时突然下诏书立胡亥,那么大臣必定起疑心,核对诏书真伪。
此时,大臣们会迎立太子扶苏回来即位,如果赵高、李斯、胡亥谋反,那么必然会有烽火台狼烟,那时候,蒙恬就可以带领大军回来了。但是,公子扶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真的就自杀了。
扶苏一自杀,那么胡亥立刻就成了新皇帝。合法的继承人已经死了,总不能扶一个死了的扶苏当皇帝吧。大臣们也就无奈了,等到朝中都安定下来,召回蒙恬。此时蒙恬手中只有左半个虎符,他无法带领30万大军离开被边境。
如果蒙恬叛逃会怎么样,大家可以看看商鞅逃走什么结果!商鞅变法,最后连自己逃跑都被自己变的法抓了。商鞅变法后,实行连坐制度,逃跑相当困难,你到了一个地方一看是生人又没有合法证件,立马会被拘捕。蒙恬还有个选择,就是北逃到匈奴,但是这样的话,他家里的老少三族会全被杀,秦朝法家制度连坐制度很厉害!
扶苏一自杀,蒙恬没有了牌,本来扶苏自己就能抵得上虎符。扶苏不死,朝里的人要么会放狼烟、要么会偷虎符送给蒙恬。可惜可惜!
------------------
推荐阅读:
在单位,你见面跟领导打招呼,领导只是哼一声,下次见面你还会主动理他(她)吗?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