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是分封给他的国家,怎么能离开?其他国家都有主,谁要他?蒙古帝国下辖各国国君都是这种情况,包括跟随他们去的众多蒙古百姓也是。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六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也叫伊尔汗国,其国土包括今天的中亚、西亚和东欧部分地区,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都是战争狂人,他们有一个口号:把敌人的土地变成我们的牧场,把敌人的房子变成我们的帐篷,把敌人的妻女变成我们的奴仆。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你只能投降,否则他们就屠城。
就这样,他们从草原上的一个小小部落,打遍亚欧大陆,其中三次西征奠定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它们分别是: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年,成吉思汗亲征花剌子模,将蒙古版图延伸到里海、黑海、伊朗、伊拉克、印度地区。
第二次西征:也叫“长子西征”,1235-1242年,由术赤的嫡长子拔都、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率军攻打到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一带。
第三次西征:1252-1260年,由旭烈兀率军,一路攻占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席卷中亚、西亚、北非、东欧。
这么大地盘怎么治理?成吉思汗列土封疆,把“长子西征”获得的土地,封给了长子术赤,建立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把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封给了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
后来,窝阔台的孙子海都,通过战争,从察合台汗国,以及元帝国手上,强占了部分新疆、蒙古地区,建立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则是旭烈兀,在西征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第四个汗国。
四大汗国与元帝国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四大汗国跟汉族皇帝给宗室子弟的封国一样,四大汗国的可汗,就相当于诸侯王,他们与元帝国的皇帝是君臣关系。
但是,四大汗国又不完全等同于诸侯国。一是他们的地盘太大了,它们的面积总和,比元帝国中央所控制的地盘还要大。二是他们并不完全听命于元帝国,甚至长期跟元帝国为敌,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王的关系。
旭烈兀为何西征呢?其实就是强盗的逻辑。当时伊朗那里有个“木剌国”,“不服管教”,拒绝给蒙古帝国纳贡称臣。木剌国就是现在的穆斯林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当时在西亚地区影响力很大。
蒙古人从来用刀说话,不跟人费口舌,大汗蒙哥秉承成吉思汗的作风,不服就打。可当时蒙哥自己正忙于征服南宋,腾不出手,于是他把任务交给了同样嗜血的弟弟旭烈兀。
1259年,蒙哥驾崩,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打出手。第二年,旭烈兀才得到消息,他立刻停止了对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的进攻,大军回撤到波斯。
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分别是拖雷的长子、四子、六子和七子(二三五子早逝)。蒙古汗位的传承,不像中原汉人那样,谨遵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由忽里台大会选举,即便先可汗指定接班人,也要经过忽里台大会通过才能生效。
很显然,这是个巨大的漏洞,谁都有可能“操纵选举”,只要实力够强。比如当初贵由死后,蒙哥就是靠拔都的术赤系,和自己的拖雷系支持,愣从窝阔台系手中抢回了皇位(汗位)。
蒙哥死得太突然,他在进攻南宋合江钓鱼城时,被大炮所伤,病逝于前线。蒙哥生前根本就没有继承人的安排,这就给了实力最强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机会。
那么,旭烈兀为何不赶回来插上一脚呢?他也是有资本、有资格争取一下的,毕竟诸侯王跟皇帝差距还是很大的,旭烈兀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一、不想回
有人把旭烈兀停止西征,并回撤波斯,当作他有意争位的心理波动。其实不然,作为朝廷派出远征的大将,大汗驾崩了,他失去了顶头上司,也不清楚新领导是谁,对他什么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军事行动,驻扎等待新命令,这是正常的反应。
假如旭烈兀想要争大位,他肯定要马不停蹄回朝,而不是留在波斯,留在波斯就表明,他是在等朝廷新的指示,这是驻外将军,对朝廷示忠的最好方式。
旭烈兀参加过“长子西征”,按照惯例,他打下的江山就应该是他的封国,旭烈兀自己很清楚,封国就是他最好的选择,论朝廷里的势力,他跟忽必烈、阿里不哥都没法比,何必去趟浑水?
二、无需回
只要旭烈兀不参与争汗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会把他当宝贝,这叫退一步海阔天空。果然,忽必烈迅速给旭烈兀来信,重申他在伊尔汗国的地位,并鼓励他博取祖先的美名。
对面忽必烈抛来的橄榄枝,旭烈兀权衡利弊,决定公开支持忽必烈,并谴责阿里不哥不该心生叛逆。
忽必烈自始至终也没有诏旭烈兀回朝,这说明他根本不需要旭烈兀的兵力介入。对旭烈兀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他一旦回国,就将不得不亲自参与兄弟相残。
三、不能回
最关键的是,伊尔汗国承担着两个使命,让旭烈兀脱不开身。
当旭烈兀刚刚撤到波斯,留在前线的蒙古大军,就遭到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阻击,在约旦河西岸和大马士革接连败北,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旭烈兀离开伊尔汗国,很可能遭到被征服土地上的旧贵族反击,八年西征的成果可能就毁于一旦。
另外,伊尔汗国作为忽必烈的棋子,要起到牵制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作用。
自从拔都和蒙哥相继离世,钦察汗国与拖雷系之间的关系就变了,新任可汗别儿哥明确支持阿里不哥,从此他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一起,站在了与元廷长期对抗的立场。
伊尔汗国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都接壤,正好承担起牵制这两个汗国的作用。1262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还未结束,伊尔汗国就和钦察汗国,在外高加索地区上演了全武行。
一边要跟被征服者恶斗,一边还要应付孛儿只斤氏家族内部互殴,旭烈兀不可能会在这种敏感时期回国。
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被囚,兄弟之争落下帷幕。五个月后,忙碌一生的旭烈兀突然暴病身亡,最终没能回到他出生的家乡。
▍ℨ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亲兄弟旭烈兀,在建立伊利汗国后不回中原,正应了“宁为鸡首不做凤尾”这句老话。
公元1235年,随着窝阔台大汗的一声令下,蒙古大军的第二次西征大军正式开拔,此次任大军统帅的,正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除了他之外,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也随军作战。
其中,包括窝阔台的儿子贵由、拖雷的儿子蒙哥等,基本上蒙古的各支宗室均派出了长子统率军队,因此,历史上又称这次西征为“长子西征”。
而在这次西征的队伍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将领,他当年只有十八岁,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大军团作战,他就是拖雷的小儿子,蒙哥的幼弟旭烈兀。
而在这次西征之后,崭露头角的旭烈兀于数年后,再次被委以重任,在公元1251年,亲自带领数万大军,开启了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这一次,旭烈兀不仅消灭了赫赫有名的阿拔斯王朝,还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如今的叙利亚。
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随着旭烈兀在当地势力逐渐强大,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伊利汗国后,却不怎么回中原了,虽说他和自己的兄弟们并没有断了联系,但却终其一生,基本上没有再踏上中原的土地,这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呢?其实说白了,旭烈兀不回中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对于蒙哥、忽必烈这几个人而言,他们的亲兄弟旭烈兀在历史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太高。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但凡说到成吉思汗的孙子,不少人都知道当年在钓鱼城下意外身亡的蒙哥,也知道元帝国的建立者忽必烈,同时再加上不少文学作品对这二人都进行了演绎,因此,知名度高也是正常的事情。
而提到旭烈兀,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一脸懵,这位是谁?曾经干过什么?
事实上,在西方的历史中,旭烈兀的知名度可要比他的几个兄长高,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历史教材里,当年的旭烈兀,是令他们的先祖战栗的一个存在。
旭烈兀能由此凶名,完全得益于当年他亲自率领蒙古大军进行的第三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是大蒙古帝国对外扩张势力的最后一次远征,因为大军统帅为旭烈兀,因此这次西征在历史中,也被叫做“旭烈兀西征”。
而说到这次西征的原因,还要从成吉思汗的另一位孙子蒙哥继位说起。
公元1248年农历三月,大蒙古国的第三位大汗,同时也是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意外身亡,在他死后,朝政被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把持,此举令不少蒙古贵族不满,其中,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表现的最为明显。
拔都是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的统帅,在那次西征中,建立的极大的军功,也因此积累的很高的声望,同时,他在早年间就与贵由不和,因此,在贵由死后,看到朝政被其皇后把持,心中十分不满,也因为如此,拔都在接到前去为贵由奔丧的诏令后,当场表示拒绝前往。
在拒绝的同时,拔都也没闲着,他发书信给蒙古的其他宗王、大臣,以他长支宗王(拔都的父亲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身份,号召这些宗王、大臣前往他的领地,召开忽里台大会,商议推举新大汗。
所谓忽里台大会,是蒙古人一个十分悠久的传统,也是他们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各部联盟的一个议事会,每逢推举首领和决定征战等大事时,蒙古人都会召开忽里台大会。
只不过,在窝阔台死后,原本应该召开推举新大汗的忽里台大会,但由于窝阔台的妻子乃马真后从中作梗,并使用贿赂的方式,最终让自己的儿子贵由登上的汗位,因为,这个忽里台大会而言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而这次拔都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既然是推举新大汗,因此窝阔台系以及他的政治盟友察合台系的宗王们来说,自然是不会参加的,能参加的,要么是对窝阔台系不满的,要么是持观望态度的蒙古贵族。
大会的结果,是在拔都的力捧之下,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推举为新的大汗。
在蒙哥登上大汗之位前,经过成吉思汗本人以及他的后辈儿孙进行了两次西征,蒙古大军的势力已经到达了中亚和东欧等区域,而对于蒙哥来说,他上位后,除了对内要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建功立业,来稳定他的统治。
只有这样,他才能算是继承了成吉思汗拓展疆土,开藩建汗的遗愿,成为一个合格的蒙古大汗。
在这种情况之下,包括蒙哥本人在内,蒙古大军再一次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其中,蒙哥本人亲自率军集中征服南宋,而他最信任的弟弟之一旭烈兀,则踏上了西征之路。
之所以选择旭烈兀为西征统帅,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旭烈兀和蒙哥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信任度上就没有问题,另外,当时蒙哥的另外两个兄弟,即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也有战事缠身,最重要的,是旭烈兀在第二次西征中表现的可圈可点,说白了就是有经验。
因此,在经过准备和部署之后,旭烈兀于公元1252年率大军出发,而这次出发,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旭烈兀的这次西征中,他先后灭掉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将这几个王朝的疆域,变成了自己的通知范围,而在这其中,以灭掉木剌夷国和灭掉阿拔斯王朝最为经典。
公元1253年,旭烈兀率大军抵达希思丹地区(今伊朗霍拉桑省南部),在此之前,他已经命麾下大将怯的不花为先锋官,带着一万多人前去攻城掠地,当旭烈兀带着主力部队与怯的不花汇合后,随即展开了对木剌夷国的进攻。
木剌夷国是一个宗教派国家,这个国家较为擅长的,是培养各类顶尖的杀手,来刺杀敌对方的领导人,因此,也被人称为是“刺客派”。
现代著名的大型游戏《刺客信条》,其背景就是基于木剌夷国的这种传统设定的,在游戏里,就能一睹当年木剌夷国所培养刺客的风采。
正是因为刺杀之风盛行,因此,木剌夷国在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时,没少前去袭扰,当时还曾经企图刺杀蒙哥,因此,在这次旭烈兀出征前,蒙哥还特意交代旭烈兀,一定要好好“照顾”一下木剌夷国这个老朋友。
因此,在旭烈兀的大军集结完毕后,第一个目标,正是木剌夷国。
前文讲到,旭烈兀曾将大将怯的不花派做先锋,先行发动进攻,而怯的不花也不负所托,在与旭烈兀汇合时,已经攻占了木剌夷国好几座城池。
因此,在双方汇合之后,兵力大涨的蒙古军,可以说是一路碾压,当时的木剌夷国虽说尚有大军十万,但架不住蒙古军的凶猛,同时对蒙古军各种先进的打法和武器完全是束手无策,因此,到了公元1256年的时候,木剌夷国基本上已经被旭烈兀打残了。
不得已之下,木剌夷国的君主鲁克赖丁便准备向旭烈兀投降,不过,他的投降可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借投降的名义,来实行他的拖延战术。
而当旭烈兀信以为真,并带着大军前去接受鲁克赖丁的投降时,迎接他的是早就埋伏在四周的木剌夷国,一顿疯狂的箭雨之下,旭烈兀不得不落荒而逃。
吃了这个暗亏,旭烈兀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因此,鲁克赖丁也迎来了旭烈兀疯狂报复,利用火炮的武器,旭烈兀几乎将鲁克赖丁所在的城堡给彻底轰平,最终,还剩一口气的鲁克赖丁下令打开城门,向旭烈兀投降。
而在蒙古大军进城后,随着旭烈兀的一声令下,一场血腥的屠城行动开始了,城堡内的木剌夷国人几乎无一幸免,而君主鲁克赖丁也死在了乱刀之下。
至此,木剌夷国全境被旭烈兀全部占据,这里也成了旭烈兀的势力范围。
在灭掉木剌夷国后,旭烈兀随即展开了对定都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进攻,本身这一次进攻,按照旭烈兀原本的意思,是能劝降就劝降,但由于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自大,最终使其遭受了更加残酷的屠城这个结果。
公元1257年9月,旭烈兀率大军将阿拔斯王朝王朝的首府巴格达团团围住,之后,他派遣使者向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传达了劝降的意思,结果,穆斯台绥木认为蒙古军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不仅不接受劝降,还言辞傲慢,对蒙古使者狠狠羞辱了一番。
当使者回去后,得知消息的旭烈兀勃然大怒,就加紧了对巴格达的围城之势,但他并没有马上开始进攻,反而再次派去了一名使者,对穆斯台绥木进行二次劝降。
这一次,穆斯台绥木依然没有接受,不仅如此,他还让使者给旭烈兀带回去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旭烈兀彻底暴怒。
“无论其国势如何之强,终必得不幸之结果”---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带给旭烈兀的话
穆斯台绥木的意思,是曾经有很多国家来进攻巴格达,但无一例外均惨败而归,如今蒙古军虽说强盛,但最终还是会重蹈覆辙,惨败而归。
这句话让旭烈兀震怒无比,在他看来,劝降穆斯台绥木只不过是给他面子,如今他不仅不接,反而在言辞上对蒙古大军进行羞辱,这完全是自寻死路。
因此,在旭烈兀的带领下,强悍的蒙古大军,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把巴格达打得乖乖求饶,期间,蒙古军用大炮守住各个城门,但凡是想从从城门这里逃走的巴格达市居民,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到了最后,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眼看取胜无望,只得率领臣民向旭烈兀投降。
不过,旭烈兀并没有接受他的投降,而是在进城后,直接下令,进行全城屠杀。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屠杀前后维持了一个星期左右,据说大约有80万巴格达军民死在了蒙古军的屠杀之中,而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则是被旭烈兀下令用毛毡将其裹住,并让士兵骑着战马来回践踏,活生生的将他踩成了肉泥。
灭了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西推进,并在公元1260年,成功的消灭了位于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至此,旭烈兀的势力范围,囊括了了从元朝(东亚)到阿拉伯帝国(西亚),从印度到地中海等极为广阔的区域。
但在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让旭烈兀停止了继续西征的脚步,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不仅对他,同时也对中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让旭烈兀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第一件事,是旭烈兀的手下大将怯的不花战死。
公元1260年下半年,怯的不花奉旭烈兀之命,继续对叙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埃及等地展开进攻,但由于埃及苏丹忽秃斯的强力抵抗,使战局一时极为僵持,同时,怯的不花与联军中的诸十字军国家将领因战事闹得很不愉快,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形成了怯的不花孤军奋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军队与埃及军队作战时,就变得十分被动,并且,在当年双方在阿音札鲁特交战时,怯的不花在战略上部署失误,最终导致了其兵败。
而在兵败后,本来有机会逃跑得怯的不花却选择了奋战到底,但毕竟蒙古军队的人数要少于埃及,因此,在最后怯的不花还是被埃及成功俘虏,并被当场杀害。
正是因为怯的不花的战死,让旭烈兀的势力范围,停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这里也成为了他与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的疆域分界线。
除了怯的不花的战死外,还有另外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公元1259年,身处进攻南宋前线的蒙哥,在四川合川钓鱼山(今重庆合川钓鱼城)被南宋军队的飞矢击中,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因伤势过重身亡。
蒙哥的死,在大蒙古国内部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主要原因是由于蒙哥正值壮年,因此在继承人方面根本就没做打算,因此,当时的大蒙古国,就处在了没有君主的权力真空状态。
而在当时,整个大蒙古国中,声望最高的,一个是阿里不哥,一个是忽必烈,两人均为蒙哥的弟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因此,双方互不相让,围绕着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而这个时候,身为老三的旭烈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来他选择支持谁就代表谁胜出,二来他率领大军在外作战,手中也有令人不容小觑的实力,因此,他的态度,决定着汗位的归属。
最终,旭烈兀选择支持了忽必烈,之所以他会做出这个选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抢先一步,在阿里不哥没有行动前,就派出了使者面见旭烈兀,并公开宣布“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
这就意味着,忽必烈将旭烈兀攻占的区域,彻底地从大蒙古国中划了出来,交给了旭烈兀,也正是因为忽必烈的主动示好,以及满满的诚意,让旭烈兀在权衡再三后,最终选择了支持忽必烈。
而在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后,忽必烈信心大涨,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彻底打败了阿里不哥,并在数年后,建立大元,史称元世祖。
那么说,对忽必烈有着拥立之功的旭烈兀,为什么在大元建立前后,不再回中原,而是驻守在波斯地区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形势了,在公元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战争基本结束,在看到忽必烈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之后,旭烈兀十分明智的派出使者拥护忽必烈为大汗。
正所谓投桃报李,忽必烈对自己这位兄弟的拥护,表示十分满意,因此,也同时册封了旭烈兀为伊利汗,统治阿姆河以西的领地,由此,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正式形成。
按照从属关系来讲,伊利汗国是大蒙古国的一个附属,但实际上,自打伊利汗国建立的那一刻起,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权。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忽必烈的上位,与旭烈兀的支持分不开,如果旭烈兀没有选择忽必烈,转头支持阿里不哥,或者是带领大军回师,也参与到竞争汗位之中,那么,很有可能就没有忽必烈的事情。
因此,不管是忽必烈也好,还是旭烈兀也好,两个人都知道所谓的从属关系,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别说谁听谁的,互不干扰,各自为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是独立政权,那就意味着在伊利汗国的范围内,旭烈兀就是天,就是最大的。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当王,自然要比回中原当忽必烈的属下强得多,有句老话说的好,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即便是中原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而伊利汗国,可是自己的。
除此之外,旭烈兀不回去也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私心。
要知道,他亲眼目睹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为争夺汗位发生的战争,虽说他在最初支持了忽必烈,让忽必烈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但阿里不哥同样也是他的兄弟。
如果他回去,在遇到阿里不哥以及其后人时,让旭烈兀该如何自处?
还有一点,就是旭烈兀对于忽必烈的投桃报李,也是相当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毕竟当时旭烈兀的态度对忽必烈十分重要,因此,忽必烈才会放低姿态,极其慷慨的开出各种条件,而今忽必烈已然是功成名就,那么旭烈兀的作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因此,如果他回到中原的话,说不定就会被忽必烈慢慢地削去各种权利,最终被架空,还有可能会不明不白地死去,而他曾经打下的势力范围,也会被侵占。
这样的结果,显然明智的旭烈兀是不会接受的,因此,他也就不会选择回到中原。
总体来讲,旭烈兀选择不回中原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来是他担心回去之后,失去作用自己,会有十分不好的下场,或是被架空,或是被暗中杀掉,二来则是在伊利汗国,他是君王,是大汗,而回到中原,他最多也就是个王爷,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着实太大,因此他也就没有必要,更不回回到中原。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1253年,旭烈兀带领他的先头部队2万骑兵开拔,正式开始了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踏着祖父曾经走过的足迹出发了。他可能不会令预料到,这一走他将不会再回到故乡,不会再见到自己的大哥蒙哥大汗,并成为蒙古扩张史上最后一个汗国的创始人。
旭烈兀与蒙哥汗、忽必烈、阿里不哥是同母兄弟。他很具有军人气质,刚毅果决,还有一点鲁莽。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旭烈兀会进行第三次西征?这要他的大哥蒙哥说起了。
大蒙古国从立国之初便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是皇族,虽然有着高贵的血统,但如果没有值得称道的战功也会被人轻视。
蒙哥作为蒙古国的第四任大汗。他的性格很像祖父,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他需要以更大的战功来彰显自己是祖父合格的继承人。
成吉思汗时代近乎所有的大型战役,他本人都要亲临前线,成吉思汗缔造了一个无往不胜的“战神传说”。窝阔台汗亲自指挥了灭金之战,并发动了对欧洲的“长子西征”。贵由汗也独立指挥征伐辽东之地,擒获东夏国主浦鲜万奴。
与前三任比较,蒙哥汗便相形见绌,在长子西征中,他率领着拖雷家族军团参与其中,虽然也不乏战功,但并没有独立指挥战役。而且在占领罗斯城邦后,他便被召回本土,后面攻取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硬仗,自己也没有参与。
他的汗位是经过激烈斗争获得的,如果没有足以超越先人的功业,他终究难以安心。
他从即位之初便酝酿了一个宏大的征服计划,第一,要灭亡南方的南宋王朝,第二,发动再一次西征,征服西亚诸国。
南宋的任务,蒙哥留给了自己。西征,交给了自己的五弟旭烈兀。
在出发之前,蒙哥汗并没有打算在旭烈兀征服西亚后,便把那里赐封给他,而是交代旭烈兀完成这些大事后就返回本土。
这次西征,当然战争也非常激烈。先是灭了刺客之国亦思马因派,然后打败了阿拔斯王朝,占领巴格达和叙利亚全境。正当旭烈兀准备跨过西奈半岛,进入非洲,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大哥蒙哥大汗在攻打南宋时去世。
作为前方统帅又是蒙哥汗的亲弟弟,旭烈兀立即下令班师回国,只留下2万军队交给大将镇守叙利亚,并负责攻下巴勒斯坦和埃及。
由于消息不畅,旭烈兀当时还不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已经各自称汗并大打出手,他的返回有着明确的回国争取汗位的目的。
此次西征他功勋卓著,以武功立国的蒙古,他的声望不会比任何兄弟差,在“忽里勒台”上他自己应该是重量级的大汗候选人。
然而,当他进入伊朗的时候,一个消息给他当头一棒,比蒙格汗去世更让他难以接受——他的另一位哥哥忽必烈和他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已经分别称汗,并且已经两军对垒,打得不可开交。
而在西北,金帐、察合台和窝阔台三大家族,已经明确表示支持阿里不哥了。
统一的蒙古帝国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自己作为前方将领和前任可汗的弟弟,该如何抉择?旭烈兀相当矛盾。
从感情上来说,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是自己的亲兄弟;从法统上来说,两个兄弟都不那么名正言顺,阿里不哥没有召集所有宗王贵族召开大会,而忽必烈更是在汉地召开大会,支持他的宗王贵族更少。
何去何从?
旭烈兀,当然可以率兵继续东归,以自己的实力参与到纷争当中,毕竟自己兵力雄厚,有这个实力。
可是旭烈兀,止步了,他在伊朗止步了。
现实原因是它的后院起了火——叙利亚遭到了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袭击,镇守叙利亚的大将被杀,叙利亚全境被占领。
此时的马木留克王朝,应该说已经成为伊斯兰文明最后的希望。他们发誓要击退蒙古军,光复伊斯兰的神圣国土。
叙利亚的丢失让旭烈兀打消了东归的念头。现在后方不稳,回乡前景叵测,不如留下来。旭烈兀审时度势,作出了明智的抉择——驻兵伊朗,静观其变。
在西征的时候,蒙格汗给了旭烈兀相当丰厚的军事资本,在1256年他正式开始战斗的时候,他已经以“伊儿汗”名义发号施令,伊朗、阿塞拜疆、小亚细亚的总督和将军们都服从于他。他的势力足可以称霸一方。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遣使向这位兄弟寻求支持,但旭烈兀都不为所动。竞争大汗之位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从两位大汗中选一个来尊奉。至于尊奉谁,就看你们谁更厉害了。你们去斗吧,有结果通知一声就好了。
于是旭烈兀开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营造独立王国。
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阿里不哥战败,沦为阶下囚,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
可是,他这个大汗所能控制的区域,仅剩蒙古本土,中原汉地和西藏等领土,金帐、察合台和窝阔台三大汗国全都不予承认,这么一来,忽必烈能不能保住面子就看旭烈兀的了。
忽必烈坐上汗位以后,立即派出敕使,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毕竟是亲兄弟,旭烈兀立即承认了忽必烈的大汗地位,并庄重的接受了他的册封,在蒙古帝国崩溃的时候,他至少在名义上留在了帝国版图之内。
他在西方也可以有效地阻挡其余三个汗国对蒙古领土的占领。
虽然比起其余三个汗国,“伊儿汗”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不到百年,但是它在伊朗人心中,是可以和上古波斯帝国,莎珊波斯帝国一样被承认,并值得骄傲的政权,它是伊朗诸朝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外政权在伊朗给予这么高评价,旭烈兀创造的“伊儿汗”国很有历史价值。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简单来说,旭烈兀之所以在建立伊利汗国之后不回去了,是为了成为拥有高度自治权的一国之主,而不是回去给别人当臣子。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托雷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嫡子,他嫡亲的哥哥有蒙哥和忽必烈,弟弟则是阿里不哥。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确定了积极对外扩张的发展策略,为此他攻打西夏和金国,并进行了第一次西征,攻下了花刺子模的大片土地,他将这片领土中的一部分封给长子术赤作为领地。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继承了大汗之位,但托雷家族的实力也很强劲,因为他继承了成吉思汗绝大部分财产和军队,而旭烈兀作为他的儿子,也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对战争有着近乎执着的狂热。
1235年,窝阔台发起了第二次西征,由于出征的统帅是术赤的长子拔都,窝阔台的长子贵由,以及托雷的长子蒙哥等人,因此这一次西征也叫作长子西征,而当时十八岁的旭烈兀虽然不是长子,但也作为将领参与其中。
在这次西征当中,蒙古大军花了七年时间攻占了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一带,使得蒙古领土大为扩张。
由于拔都功劳最大,占领的领土也最多,所以他将这些领土与从父亲术赤(当时已经去世)那里继承来的领土合并在一起,于西征结束后的第二年建立了钦察汗国,这是四大汗国中第二个成立的国家(第一个是察合台汗国,成立于1222年),臣属于蒙古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子西征中,旭烈兀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与速不太一起在赛约河之战中击败了匈牙利国,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载入了欧洲战争史册,也为他的军事生涯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在长子西征结束前两年,也就是1241年,窝阔台因为豪饮而患病暴毙,由于他死之前没有立下继承人,因此引发了汗位之争,不过贵由在母亲乃马真后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新的大汗。
但是,贵由继承后不久,就发兵攻打与他不合的拔都,托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看到了难得的机会,便趁机派人向拔都报信,拔都为了自保,派遣奸细毒杀了贵由,大汗之位因此空缺。
唆鲁禾帖尼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托雷家族考虑,因为成吉思汗原本是想将大汗之位传给托雷的,而蒙古传统中也有“幼子守灶”的传统,所以托雷继承汗位合情合理。
但是,成吉思汗晚年认为,广阔的国土需要一个文武兼备之人才能守住,托雷虽然是他最喜爱的儿子,战功也十分卓越,但谋略还不够,反倒是窝阔台综合能力更强,他因此改变主意,将窝阔台立为继承人。
而窝阔台继位之后,认为托雷家族是个强烈的威胁,便准备抢夺其财产和军队,但在唆鲁禾帖尼的运筹帷幄之下,托雷家族最终得以保全。
因为窝阔台家族对托雷家族充满敌意,唆鲁禾帖尼便准备帮托雷家族抢回汗位,而他拉拢拔都的行为,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贵由去世之后,唆鲁禾帖尼再次拉拢拔都,拔都便以长子系身份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会上推举蒙哥为大汗,尽管当时很多人不承认这个结果,但唆鲁禾帖尼会后拉拢察合台家族,又取得了其他贵族的支持,最终让蒙哥坐稳了汗位。
而在蒙哥继位之后,他对托雷家族及其他反对势力进行了严厉打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大力扶植自己的兄弟,其中忽必烈被任命为汉地主管,阿里不哥负责蒙古旧地的管理,而旭烈兀则成为西征大军的统帅。
1252年,旭烈兀率军西征,即蒙古第三次西征,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这次西征的起因其实很搞笑,当时有个叫木剌夷(今伊朗地区)的国家热衷于培养刺客刺杀他国元首,很多国家因此遭殃,甚至曾派人刺杀蒙哥,蒙哥因此很恼火,便派遣旭烈兀去消灭木剌夷,并趁机开始第三次西征。
按照蒙哥的设想,如果旭烈兀能攻下木剌夷及周边小国,就已经算是完成任务了,但旭烈兀很是生猛,硬是连续攻占了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
旭烈兀在外征战的第七年,他原本准备继续向西作战的,但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他的哥哥蒙哥在钓鱼城之战中被南宋军队的炮火击中后不治身亡,没有留下遗嘱。
由于蒙哥死时正值壮年,几个儿子要么年幼要么威望不足,因此汗位继承人就只能从几个嫡亲弟弟当中产生了,即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
不幸的是,旭烈兀当时远在千里之外,很难回去争夺汗位,因此汗位将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当中产生。
当时的情况是,大多数宗王及贵族都支持阿里不哥,包括拔都的继承人别儿哥领导的钦察汗国,以及察合台家族统治的察合台汗国,他们都将阿里不哥看成唯一合法的继承人。
但正在南征的忽必烈也不是好惹的,他拥有广阔的汉地作为支撑,并将蒙哥的军队归属到自己名下,实力也十分强劲。
后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各自召来支持者将自己选为大汗,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谁都不服谁的情况下,就只能开战了。
这一场战争持续了四五年时间,双方各有胜负,可以说是相持不下的,但有一个人却始终没有出兵,这个人便是旭烈兀。
蒙哥刚去世的时候,旭烈兀正准备攻打埃及,但他很快就停止进军,而是从叙利亚返回波斯境内驻扎。
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拉拢别儿哥,都对外声称得到了旭烈兀的支持,但旭烈兀本人其实并非表态,因为事情还不明确,他想要再观望一下局势。
不久之后,阿里不哥就抢先对忽必烈发起进攻了,他派遣旭烈兀留在和林的儿子药木忽儿及术赤后裔合剌察儿作为统帅率军南下,进攻忽必烈在汉地的主力。
然而,就在行军的半道上,药木忽儿却突然离开了,起身前往父亲旭烈兀处效力,但他还未抵达波斯,就死在了半道上。
这件事实在太诡异,旭烈兀也为此感到很悲伤,由于他与拔都矛盾很深,因此认为儿子之死是拔都家族干的。
之所以会如此,还要从旭烈兀西征说起,他在占领西亚之后,开始实施亲基督教、仇视穆斯林的政策(尽管他本人信佛教,他这么做或许是为了统治需要),大量残杀穆斯林教徒。
而在旭烈兀杀掉的人当中,有一些是拔都系的王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旭烈兀作为一个狂热的战争分子,对土地也有着极度渴望,但他却在西征途中,将人口稠密的钦察汗国的土地外高加索地区给占领了,而当时拔都系的王族很多人都生活在这个地方,又因为他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因此惨遭旭烈兀杀害。
因为这件事,旭烈兀与当时钦察汗国的大汗、也就是拔都的弟弟别儿哥成为水火不容的仇敌。
而与药木忽儿一同作为主帅出征忽必烈的人,正是拔都系的王族合剌察儿,这就让旭烈兀不得不浮想联翩了,也开始怨恨阿里不哥的这种安排。
但即便如此,旭烈兀也并未就此与阿里不哥翻脸,而是在领地内继续肃清伊斯兰势力,并发兵攻打阿塞拜疆等地,还以别儿哥统治的钦察汗国发生了多次冲突。
种种迹象表明,旭烈兀已经不是很关心谁来当蒙古大汗了,他想要的只是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从而像察合台家族和术赤家族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汗国。
而当时与阿里不哥激战正酣的忽必烈,很敏锐地观察到了旭烈兀的意图,于是派人告诉旭烈兀,大意是将旭烈兀打下的土地封给他,让他建立自己的汗国。
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
这就让旭烈兀异常兴奋了,尽管他完全可以自行建国,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鞭长莫及,是奈何不了他的,但这事毕竟缺少合法性,会留下隐患,内心也不会安宁。
现在好了,忽必烈许诺旭烈兀可以建立汗国,旭烈兀心中的抱负就没有了,他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支持忽必烈成为大汗。
没过多久,旭烈兀就派遣使者回国,拥护忽必烈为大汗,并指责阿里不哥的行为,虽然他并没有派兵帮助忽必烈,但作为实力派人物,他的表态依然改变了战争局势,忽必烈一方士气大振,而阿里不哥一方则屡战屡败。
战争进行到1262年,忽必烈成功占领了首都和林,阿里不哥被迫退到伊犁河流域,靠烧杀抢掠维持生活。
又过了两年,阿里不哥大军在严重缺少粮食补给的情况下,率军投降了忽必烈,忽必烈则将他囚禁起来,历时近五年的汗位之争就此落下帷幕。
而就在这一年,由于马穆鲁克苏丹拜伯尔斯与别儿哥结成同盟,一起对付旭烈兀,旭烈兀兵败于帖列克河之战,双方就此各自撤军,进入相对和平的一段时期。
忽必烈倒也没有失言,在战胜阿里不哥后第一时间派人传旨,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旭烈兀开始着手筹划建国。
实际上,那时候波斯地区应该属于蒙古大汗直接统辖的,这是当年成吉思汗亲征花刺子模占领的土地,但因为被旭烈兀实际占领,也被忽必烈封给了他。
而旭烈兀在得到忽必烈的册封之后,正是建立了一波斯为中心的伊利汗国,也叫作伊尔汗国。
这是四大汗国中最后一个成立的,除了前面说到的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之外,还有一个窝阔台汗国,这是窝阔台的后人海都在抢占了钦察汗国及蒙古大汗一部分领土之后建立的国家。
伊利汗国建立之后,四大汗国正式形成,但由于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当初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因此在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之后,这三个汗国都成为了实际上独立的汗国,只是在名义上隶属于蒙古帝国(元朝)而已。
唯一一个意外就是伊利汗国,由于旭烈兀选择支持忽必烈,而忽必烈也给予旭烈兀丰厚的回报,因此双方关系十分要好,相互之间使者不断,旭烈兀按时向忽必烈上贡,而忽必烈给旭烈兀的赏赐,也明显多余其他三大汗国。
在这种情况下,旭烈兀也就没有必要再回国了,因为他有了自己的国家,他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回去之后则只能是忽必烈的臣子,并且他也没有时间回去,因为他非常繁忙。
蒙古几次西征,都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只是占领主要城市,对于那些偏远地区,则选择战略性放弃,这是为了减少伤亡并争取时间,等到战争打完之后再一一肃清,比如当初成吉思汗攻打花刺子模就是如此。
旭烈兀也是一样,他在数年时间内打下了那么多地方,其实有很多地方依然存在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弱小,但因为数量多,又有群众基础,因此一一肃清还是需要花点时间的。
伊利汗国建立之后,旭烈兀就深感境内割据势力太多,宗教信仰也不一致,于是决定花点时间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此,旭烈兀大肆残杀伊斯兰教徒,并派兵四处征战,去剿灭那些割据势力,他晚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干这件事,直到他去世之前,境内的割据势力才彻底平定。
并且,旭烈兀在征战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为此他还采取了和亲政策,比如让家族成员或者部下与割据势力联姻,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所以说,旭烈兀根本就不敢返回国内,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一旦离开,那些割据势力恐怕会发起进攻,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就将化为泡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伊利汗国与蒙古帝国(元朝)联系紧密,因此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中国文化及四大发明西传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回回炮、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历法等也传入中国。
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旭烈兀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影响力巨大的帝王之一。
不过,旭烈兀的结局可不怎么好,他跟大多数蒙古君王一样,有着酗酒的毛病,1265年1月,他连续几天都在狩猎和饮酒,结果他在某一天洗澡之后突然患病,并卧床不起。
月底,医生给旭烈兀开了副泻药排泄毒物,但他喝下之后就昏迷不醒了,在床上躺了一个多礼拜都没醒过来,当时他的大儿子阿八哈正准备迎娶拜占庭帝王的公主玛丽亚·佩利奥洛吉娜,还没等婚礼进行,他就去世了。
旭烈兀去世之后,阿八哈继承了大汗之位,阿八哈在位期间一方面继续向西扩张,另一方面又发起了对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使得伊利汗国的领土得到进一步扩张。
历史上伊利汗国只存在了九十年,1335年的时候分裂成大大小小数个国家,钦察汗国则趁机攻打,将末代伊利汗努失儿完给杀掉了,而旭烈兀其他后人则趁机自立,建立很多小国家,但最终都被察合台家族的后人帖木儿建立的帖木儿汗国给灭掉了。
------------------
推荐阅读:
公司想让我承包工程业务部,利润五五开,不过我招人的工资费用要我来承担,合理吗?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