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不喜欢郭松龄,格局小,说不好听的他一直为自己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对主人忠心不二,最后却落得个在棺材里活活闷死的悲惨结局。
张作霖本身是土匪出身,手下将领素质都不高,杨宇霆阴险狡诈,张宗昌杀人如麻,李景林两面三刀,韩林春老奸巨猾,郭松龄心胸狭隘,唯一能搁到台面上的,就是姜登选。
爱兵如子的姜登选不仅为人宽厚,而且没有架子,对部下的关怀无微不至,称得上是爱兵如子,姜登选还没有奉系的土匪传统,对百姓丝毫不犯,深受百姓拥护。
可是就这样一个难得的将领,最后却下场悲惨,被闷死在棺材里。
1880年姜登选出生于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南宫)陈村人,他家境富裕,不像大多数奉系将领没文化没素质。
小康之家的孩子,家庭环境都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一直教育他要堂堂正正做人,对他的人生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亲本来想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文化人,去发现他酷爱军事,忧国忧民,就让他在1904年东渡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
在那里他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人,受到革命思潮影响,不久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
1908年,姜登选毕业回国,被分配到派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部队任职,朱对他非常欣赏,给他的待遇比谁都优厚,还给他两倍于别人的军饷,而且经常在同僚跟前对他赞不绝口。
士为知己者死,姜登选从此后就跟定了朱庆澜,跟他从奉天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广东,鞍前马后,肝脑涂地,出生入死。
而朱庆澜也没有亏待姜登选,一再对他进行提拔,姜登选从一个营级军官,在短短五年里,一路高升,平步青云,升任到师参谋长,直到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
1917年,老领导朱庆澜辞去广东省长职务,姜登选也随即辞职。
1922年,应张作霖之邀,朱庆澜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三年后,朱庆澜金盆洗手,退出军界,担任东北慈善联合会会长。
朱到东北的时候,把姜登选推荐给了东北军阀张作霖,张作霖有问鼎中原的大志,因此求贤若渴,很欣赏姜登选的才情能力,一下子就给了他一个奉军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职务,从此后姜登选成为张作霖的得力干将。
姜登选是名牌军校毕业,军事理论过关,是奉军中非常难得的人才。加上他勤奋好学,有军事天赋,很快就把奉军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竿见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跟吴佩孚两个大军阀40万军队为了争夺霸权孤注一掷,开始了一场生死较量。
这时候姜登选已经是奉系主将,担任第一军军长,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关键时期,遇到劲敌郭松龄。
正是郭松龄将自己置于死地,万劫不复。
其实姜登选跟郭松龄早就认识,还有渊源,二人都是朱庆澜的部下,都跟随朱到了四川。不过郭松龄当时的地位跟姜登选不可同日而语,在四川,姜登选是参谋长,郭松龄只是一个小营长。
朱离开四川到广东去,姜登选跟随去了,郭松龄则回到奉天到东北军队里当教官,两人当时地位比较悬殊。
但是郭松龄后来居上,因为当教官时认识张学良,深受张的赏识,地位扶摇直上,一下子就被提拔为第二团团长,第八旅旅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已经是第三军的副军长,成为张学良的搭档,跟姜登选差不多平起平坐了,二人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认为姜登选所部陈琛不听调遣,要将其法办,作为陈上司的姜登选为之辩解求情,郭松龄不听。
姜登选无奈只好给张学良跪下,痛哭失声求情,陈才得以免于一死。但姜郭二人梁子就此结下。
1925年11月,郭松龄跟冯玉祥和奉军将领李景林联合进攻张作霖,姜登选乘车回奉天的时候,恰好路过滦州车站,一时间意气用事,决定下车劝说郭松龄。
郭松龄对姜登选说,事已至此,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咱俩合作干吧。
姜登选一听当即怼了回去:"你背主求荣,犯上作乱,还想我也跟你同流合污,没门。"
郭松龄一听恼羞成怒,就枪杀了姜登选,把他随便装在一个薄木棺材里,丢到了荒野上。
郭松龄率军进攻张作霖本来非常顺利,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这时候日军全面介入,张作霖咸鱼翻身,郭松龄兵败被杀。
姜登选的副手韩麟春找到了盛放他遗体的薄木棺材,他已经亲自为姜登选挑选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打算把他送到原籍河北厚葬。
当开棺时,韩麟春和在场的官兵不由得痛哭失声,只见绑住姜双手的绑绳已完全松开,棺内四周遍布抓痕。
原来,姜登选被枪击的时候,并没有被击中要害,没有当即身亡,而是被闷死在棺中。
姜登选属于关羽式的人物,死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愚忠”信条,郭松龄则是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对君臣和主仆观念嗤之以鼻。
两人的观念势同水火,势不两立,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深冬,荒野。一个打开的薄木棺材前,数十名戎装男子全部失声痛哭。
他们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棺内身材高大的男子,面目狰狞,死状惨烈,双手十指血肉模糊,棺内四壁密布深深的指痕,到处血印凝结……
这说明入棺后不久男子苏醒,经过无望、无助的一番挣扎后,才痛苦地死去。
这名男子叫姜登选。生前任奉系第四方面军的军团长,同郭松龄、 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并称为“奉军五虎”。
作为张作霖手下的一员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死得如此惨烈?
一切,要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
1、到嘴的“郭包肉”又吐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战败。经过练兵、扩军等一系列动作,1924年张作霖自任总司令,率6个军17万兵马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7日,奉军发动总攻,直奉两军激战于榆关一带。
榆关战事最酣时,张作霖急调姜登选、韩麟春兵发九门口。时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的姜登选到达前线,见直系防线一时难以突破,恳请张学良调山海关处的郭松龄部参战。
一向心高气傲的郭松龄,只有张学良能指挥得动。
但是到达前线后,他跟姜登选、韩麟春闹僵了,因为他拒不执行充当姜、韩两军后备队的任务,要求不接受任何人的节制,独立行动。
争来争去,三人彻底翻脸。
“郭鬼子”一不作、二不休,率部撤出战场。跑出二三十里地,张学良追来,上演了一出民国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对于姜登选来说,郭松龄这块到嘴的“郭包肉”又吐了出来——战后他曾私下透露:让郭松龄作预备队,就是为了在战场上借直军之手除掉他,而“没能杀郭松龄,是郭松龄的一大侥幸!”
对于郭松龄来说,也看出了姜登选、韩麟春“包藏祸心,早有加害之意。”因此,干脆率部而走,并把苦衷向“月下追来的张学良”全盘托出。
郭松龄、姜登选为何势同水火?
一句话概括:是因为派系争斗。
2、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张作霖的奉系,发家最初靠的是东北胡子,在接受日本“知华派”的援助后慢慢壮大,吸收了来自关里、关外四面八方的人才。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不断发展中,奉系形成士官、讲武堂两大派系。
士官派的首领是杨宇霆,旗下主力是同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姜登选、韩麟春等人,他们深得张作霖的信任。讲武堂派的首领是郭松龄,虽然因为性格原因,郭松龄不被张作霖所喜爱,但他与张学良亦师亦友,因此面对士官派的争权夺利,也是丝毫不让。
两派争斗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日趋白热化,主要事件如下:
之一:榆关一战,郭松龄重返前线,绕道直军背后大巡回突袭。此战虽大获全胜,但郭松龄认为姜登选部的陈琛旅不听指挥,欲军法从事。姜登选拒理力争未果,张学良亲自求情,“跪述原委,痛哭失于声”才得到郭松龄原谅,陈琛被免于死罪、连降三级。
之二:战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士官派均受嘉奖,郭松龄未授寸功。张作霖主政北京后,意识到郭松龄受到冷落,想让他出任江苏督办。郭松龄在军权和政权间犹豫之际,杨宇霆上下活动,最终谋得此职务,并力主姜登选成为安徽督办。
之三:郭松龄得到张学良首肯后,把直军3万余名俘虏整编进自己的部队。此事却不被张作霖认可,因为杨宇霆已通过张作霖的首肯,把这批俘虏拨给了姜登选、韩麟春,各扩编一个师。两派都要扩充人马,怎么办?关键时刻张学良站到郭松龄一边。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的胳膊扭不过张学良的大腿,只好接受了事实。
……斗来斗去,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怎么办?只有反了!
3、送上门的“大生姜”必须剁了
郭松龄反了。
原因是与士官派的争斗中,郭松龄再次败北。
这次两派争斗的焦点,是奉军要不要攻打苏、皖两省。郭松龄对此极不赞成,认为与其发兵南下,不如“雄踞关外,趁机观变,养精蓄锐,再谋一统。”
士官派对退入关外、保境安民的主张则嗤之以鼻,江南鱼米之乡就在眼前,怎能不趁机拿下?这一次,张作霖采纳了士官派的建议。却未曾想孙传芳、陈调元绝地求生,把杨宇霆、姜登选打了个大败。
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夫人在日本考察,得知张作霖在士官派的忽悠下,正在日本购买武器准备与南方国民军开战。郭松龄忍无可忍,认为跟着杨宇霆“打老将”,等于当炮灰,就暗中联络冯玉祥共同起事反奉。
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发表反奉宣言,提出三大主张:停止内战,南北议和;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主政东三省。
郭松龄起事后,把指挥部设在了滦州。25日下午,卫兵进门报告“有人求见”。
谁?推门而入的,竟然是姜登选。原来,姜登选乘火车经滦州赴奉天,得知郭松龄起兵造反,决定中途下车求见。
姜登选求见郭松龄干什么?
目的不外乎两个:劝说郭松龄罢兵,远避日本;郭松龄亲笔写一封谢罪信,由姜登选带给张作霖。
姜登选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依然来见已经造反的郭松龄,心胸不可谓不坦荡,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但是,郭松龄并没有这样宽阔的胸怀。
姜登选之前代表士官派的所作所为,郭松龄可一件也没忘,你“大生姜”既然送上门来,不把你剁了还对得起谁?
于是,郭松龄回绝了姜登选的劝说,要求姜登选与自己共同起事。
以姜登选的聪明,自然知道只有答应了这个要求,才能确保性命无忧。但那不是姜登选的为人,他当即破口大骂,历数郭松龄无情无义、欺师卖友之举。
郭松龄下令把姜登选押入监室,为防万一,当晚就下令枪决处死。
11月26日凌晨,姜登选被4名士兵押到野外枪毙。死前,姜登选要求士兵向自己的正面开枪,4名士兵心情慌乱,毕竟面前站立的是一名军团长,而自己实际上是“乱兵”。
因此,士兵们从背后乱枪射击。姜登选扑倒在地,黑夜中士兵找来一个薄木棺材,把姜登选随便扔了进去,没来得及挖土下葬,只停放在荒野之中。临行前,一名好心的士兵担心尸体被野狗拖出来啃了,和大家一起用大铁钉把棺材盖钉了个死死的。
如果不是此举,怕是姜登选还有活命。
直到1个月后,郭松龄兵败。韩麟春打探到消息,率人找到姜登选在野外的棺材,准备启棺迁移至原籍厚葬。在打开棺材盖的一瞬间,才得知姜登选在棺内苏醒后奋力挣扎的一幕……
派系斗争各为其主,本无对错。姜登选抛弃派系恩怨,危急时刻登门面见郭松龄,只此一举,足已昭示其磊落心志。郭松龄与之相比,显然心胸狭隘了许多。
参考文献:《半载回忆录》、《张作霖击败郭松龄之经过》、《东北王世家》、《张学良评传》、《张老帅与张少帅》,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姜登选,(1880~1925)原直隶省南宫县陈村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高级将领。姜登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姜登选受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1922年正式进入奉军张作霖的部队,被委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出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先后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安徽军务督办,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等职。同年11月26日,姜登选被同为张作霖帐下五虎将之一的同僚郭松龄残忍杀害。
姜登选的死确实令人寒心,作为张作霖的五虎将 之一,姜登选和那几位性格差异很大,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从来不在利益上与人纷争,而且两袖清风不贪不抢,性格刚毅,待人诚实。对自己的下属更是疼爱有加。特别是对一起出生入死共患难的哥们感情特深。
也就是因为姜登选太注重哥们情义的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死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姜登选为什么死在自己哥们郭松龄手里,这事是有原因的。他们俩的积怨还得从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期间说起,当时 姜登选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与同僚郭松龄一起参见了战斗。在与敌军对抗期间,姜登选与同为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产生分歧。九门口一战,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手下一旅长陈琛不听调遣 ,延误了战机。于是郭松龄要求将其就地正法,一向护犊子的姜登选不干了,赶忙上来解释说情。郭松林根本不听他这一套。没办法,姜登选找来了少帅张学良。介于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师徒关系密切,郭鬼子才勉强答应了。免去了陈琛的死罪,但活罪难逃。事后因为此事,二人的关系开始结冰。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李景林三人预谋策反,郭松林在滦南发动政变,开始倒戈反奉。消息传到奉天,姜登选不顾之前的矛盾立即乘火车从奉天赶到滦南。极力劝阻郭松龄取消反奉行动,可郭鬼的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姜登选的劝阻,并且还胁迫姜登选和他一起联合反奉。一向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的姜登选,怎么能和郭鬼的同流合污?于是姜登选就死活不答应。郭松龄大骂姜登选不识时务,并将其强行扣押。并愈加给姜登选一个叛上谋友的罪名,在11月26日那天,将姜登选枪毙。枪毙完了之后,郭松龄派人弄了一口薄木破棺材,将姜登选的尸体扔了进去抛在了野外。
可惜姜登选好心没有好报,远赴滦南劝阻不成还丢了命。
后来,郭松龄反奉失败,被大帅张作霖就地正法,落得个暴尸街头三天示众的惨烈下场。郭松龄死后,据说姜登选的好哥们奉军五虎将之一的韩麟春,找到姜登选的棺椁准备为他厚葬时,发现姜登选的棺材里面有抓痕,而且捆绑姜登选的绳索已经松散。事实证明姜登选当时并没有死,枪毙姜登选的子弹并没有击中要害,从棺中抓痕情况来分析,姜登选应该是后来憋死在棺材里面的。
由此可见,姜登选这不是活活被屈死的吗,郭松龄真是残忍至极,竟然对自己昔日的好兄弟下手。可惜了姜登选这个将才,居然死的这么惨。后来民间还传言说姜登选当时是被郭松龄活埋致死,不管怎么说,英雄已去,郭松龄杀害姜登选的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1925年,张作霖发现个棺材,里面血肉模糊、满是抓痕,赫然躺着45岁的姜登选。见状,张作霖扶棺痛哭,但姜登选的死,确实称得上一句:咎由自取。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姜登选作为一代名将,却在棺材中活活闷死,怎一个惨字了得?
而棺木之中的血迹,更是宣告着他生前遭遇了毫无人性的对待。
作为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一直深受信任。他为人宽厚,治军甚严又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样的他,堪称难得的将才,何以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要说清楚来龙去脉,就不得不提及一句古话——慈不掌兵,仁不从政。
慈不掌兵,意思是性格仁慈的人,没有办法掌控好一直军队。因为军队是要打仗的,要流血、要牺牲,是和死亡、杀戮密不可分的存在。
一个好的军人,一定要性格坚毅,在关键时刻不会心慈手软,能够狠得下心来管理士兵,甚至处罚士兵。
一个优柔寡断者,基本上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将领。
仁不从政,意思是政坛阴暗,充满了勾心斗角,若是对政敌心慈手软,必然回遭到反噬。
姜登选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天才。
他性格刚毅果敢,有着得天独厚的军事天赋。而且,他很幸运,在乱世之中,他的家境优渥,能够前往日本的名牌军事院校求学。
然而,他的身上恰恰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过仁义。
仁不从政,因为太过仁义的人,心中没有弯弯绕绕的算计,并天真认为其他人也如自己一般,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姜登选的死,就是因为他的性格过分仁义。
姜登选的性格
姜登选出生于1880年,老家河北省南宫市。
他的家境优渥,家里有田产、生意,能够送他读书、求学。
姜登选是个非常喜欢文学的人,只是,在求学的路上,他意识到,唯有富国强兵才能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寻求到一线生机。
因为这个想法,他毅然决然投身军旅。
1903年,23岁的他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在当时,整个中国能够前往国外接受正规现代化军队教育的,寥寥无几。
而从国外求学归国后的这群人,都成了后来中国的顶梁柱。
姜登选是个思想先进的青年。
25岁那年,他就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立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
1908年,28岁的姜登选毕业归国,被分配到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部队。
朱庆澜非常欣赏他,连军饷都发得比别人多一倍。
也不能怪朱庆澜有私心,在1908年的中国,如姜登选这样读过书、留过学,还毕业于正经军事学校的年轻人,真的算得上社会上数一数二的人才。
有句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
姜登选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人的高风亮节。
他感恩于统领的赏识,自此对他忠心不二,几次走南闯北、出生入死。
有学历、有本事、能吃苦,又有人赏识。
姜登选的军旅之路,也走得异常顺利。
他接连升官,33岁那年就成了贵州陆军第一师参谋长,并获授陆军少将衔。
从留学到归国,从学生到少将,姜登选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
他的前途,似乎只剩下康庄大道。
然而,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路,每个人似乎都必须经历属于自己的磨难。
1917年,朱庆澜辞去广东省长职务,为了表示忠心,37岁的姜登选也辞去了职位。好在,北洋政府舍不得他这样的人才,又把他给召了回来。
1922年,在张作霖的邀请下,朱庆澜前往东北,姜登选也跟随而来。
朱庆澜是真的欣赏这个年轻人,多次在张作霖的面前举荐他。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便让42岁的姜登选支援奉军撤退。姜登选的表现很好,他身先士卒,又率工兵建造防线,成功完成任务。
自此,姜登选就入了张作霖的眼。
张作霖出身草莽,没读过什么书,但却非常尊重读书人。
姜登选毕业于正规军事院校,又有本事又愿意吃苦,渐渐的,张作霖对他也越来越喜爱,多次给予重用。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同吴佩孚等40万大军,为了争夺霸权孤注一掷,开始了一场生死较量。
此时的姜登选,已经是奉系主将,担任第一军军长。
在这一场战役中,他遇见了老熟人,也恰恰是这个老熟人,最后把他装进了棺材里,折磨致死。
这个老熟人,名字叫做郭松龄。
姜登选与郭松龄的爱恨情仇
郭松龄出生于1883年,比姜登选小3岁。
他是沈阳人,和姜登选早就认识,两人曾一起在朱庆澜的部队,也曾一起跟随朱庆澜前往四川。
只不过,在四川,姜登选是炙手可热的大红人,职位是参谋长,而郭松龄只是一个小小的营长。
后来,朱庆澜离开四川前往广东,姜登选追随而去,而郭松龄没有。
他回到奉天,在东北军队里担任教官,意外结识了张学良,成了张学良的教官。张学良很赏识郭松龄,因此,他的地位很快就扶摇直上,逐渐成了团长、旅长。
等第二次直奉战争时,郭松龄已经是第三军的副军长,和张学良搭档。
昔日的好友相见,姜登选很开心,但郭松龄却认为过去是自己的耻辱,便处处为难姜登选。
在这次战争中,姜登选的部下陈琛不听调遣,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郭松龄却要求一定要将他处死。
作为上司,姜登选找到郭松龄,想要说情,毕竟,乱世之下,一将难求。
但无论姜登选如何劝说、解释,郭松龄一律充耳不闻。
最后,44岁的姜登选跪在25岁的张学良面前,声泪俱下,这才保住了陈琛一命。
按理说,经过了这件事,姜登选应该明白,郭松龄对他有意见。
但一向光明磊落的他,压根没往阴谋算计上想。
他甚至认为,郭松龄只是治军严苛,不容人情,是个值得敬佩的人。
就是这样的错误认知,最终导致他丢了性命,死得格外的惨。
1925年11月,深受张学良信任的郭松龄,突然和冯玉祥、李景林联合进攻张作霖。
恰好此时,45岁的姜登选乘车回奉天。
路过滦州车站,也不知道姜登选是怎么选的,居然下了车,想要亲自劝说郭松龄回头。
的确,当时的张作霖,虽然气愤于郭松龄的反叛,但到底有着多年的合作情分,加上儿子张学良的关系,在听闻消息的最初,他还只当郭松龄着了别人的道,并不打算要郭松龄的命。
姜登选想得很天真。
他认为自己和郭松龄多年相识,又在奉系地位差不多,属于惺惺相惜的朋友。
他想要劝说郭松龄回头,放弃起兵,并且写一封谢罪书,张作霖一定不会深究。
但他太傻了,当年因为陈琛一事,郭松龄都没给他半分面子,如今两人已经换了阵营,郭松龄又怎么可能再给他半分脸面?
果然,姜登选一下车,就遭到了郭松龄的扣押。
虽然郭松龄对他没什么好感,但也不得不承认,姜登选是个难得的将才。
因此,他耐着性子,劝说姜登选和自己一起干,一起当老大。
姜登选大怒,当即训斥道:“你背主求荣,还想要我和你同流合污,做你的春秋大梦!”
这话一出,郭松龄当即大怒,把姜登选丢进了监狱,并安排人去枪毙了他。
阴差阳错,被活活闷死在棺材之中
既然郭松龄下令枪毙姜登选,为何他又被活活闷死在棺木之中呢?
这件事,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阴差阳错。
郭松龄毕竟是奉系将领,就算他起兵反张作霖,他手下的兵,也是奉系军。
姜登选少有才名,又得张作霖的青睐,加上平时为人宽厚,没有架子,虽然治军很严,但和部下的关系一直很好,爱兵如子,也爱民如子。
最底层的士兵,对于姜登选这样的人,都心生佩服,也喜爱有加。
更何况,姜登选读过书,身上却没有读书人那种酸腐的臭味,和底层士兵的关系非常好。
然而,郭松龄起兵反攻张作霖,昔日的盟友,如今就成了政治上的仇敌。
军令已下,普通士兵是不敢违反命令的。
他们只能压着姜登选前往刑场。
姜登选并不畏惧死亡,他只是冷漠看着这些昔日的友军,要求他们从正面开枪把自己打死。毕竟,自己曾经是他们的长官。
可这些士兵于心不忍,最终选择从背面开枪,将其乱枪打死。
处决姜登选后,郭松龄丝毫不顾昔日的情分,直接找了个薄木棺材,将他丢在了荒野之中。
当然,他还是选了个显眼的地方,未来若是张作霖来,倒是可以一眼看出这个棺木里到底是谁。
郭松龄没有为姜登选下葬,而负责这件事的士兵,又认为薄木棺材葬一代大将,实在有些单薄,便仔仔细细,将棺木封得严严实实,避免他在死后遭受风吹雨打。
只是,这些人并没有想到,姜登选并没有死。
枪击没有打中要害,然后棺木密不透风,加上受伤太重,没有得到医治,姜登选居然活活闷死在棺木之中。
凄惨的死状,让在场官兵无不失声痛哭
郭松龄起兵反攻,让奉系元气大伤,此时的张作霖,不得不求助日本人。而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得以咸鱼翻身,打败了郭松龄,并且最终杀掉了他。
此时的张作霖,这才得知,姜登选居然临时起意,亲自去劝说郭松龄回头,并因此丢了性命。
他非常心痛。
打开棺木时,绑住姜登选双手的绑绳,早已散开,而棺木只上有无数抓痕——显然,重伤之后姜登选曾经醒来,想要求救,却最终无济于事。
看着这样的惨状,在场官兵无不垂泪,张作霖更是扶棺痛哭。
一个将领最大的才能,应该发挥在战场之上,为保家卫国而战,就算马革裹尸,也至死不悔。
可姜登选却死在了内斗之上,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其实,按照军阀混战的规矩,就算活捉了对方首领,基本上也不会进行杀害。
因为外敌当前,将领杀一个少一个,还不如留下当人质,然后拿去换资源。
这几乎是当时默认的规矩。
这也是姜登选敢下车独自去劝郭松龄的原因。
只可惜,郭松龄并不打算遵守这样的规则,或许是怀恨已久,或许是杀伐果断。
但姜登选的死,实在太可惜了。
若他能活着,或许还能多杀几个日本兵,又或许,在他的劝诫下,张学良也不至于在九一八一枪不放,就把东北送给日本人。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写在最后
慈不掌兵,仁不从政。
作为张作霖麾下第一猛将,姜登选本不应落得如此结局。
只是,他太仁义,便错以为天下人都是如他这样光明磊落之人。
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去劝说郭松龄时,姜登选已经位高权重,是第一军的军长。这样的职位,本不该以身犯险,因为他该明白自己的价值,也该保全自己,以期自己可以为国为民多做一些贡献。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如果。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一旦遭遇,可能将我们的毕生努力全部摧毁。
而我们要做的,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老祖宗的智慧,我们不该忘。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推荐阅读:
现在股市跌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不断卖出去亏损的股票?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