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在崇尚皇权的社会,臣民的生命权都没有保障,生杀予夺全在统治者一念之间,哪怕你的功劳再大,没什么冤不冤的。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皆是一时之豪杰,乱世之英雄。刘邦评价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评价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而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为汉初三杰。
然而,三杰之中,张良、萧何皆享一世富贵,高位善终,独独韩信斩首灭族,他冤不冤?韩信当然冤,一个刘邦亲口赞扬的人杰,最后却死在了赞扬者的屠刀之下,不但冤,而且堪称“冤大头”。
韩信之冤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方面,作为“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的旷世英雄,他对于刘邦建立汉朝的功劳,最最大的一个。他从汉中开始,一方面为刘邦出关训练军队、提出建议,另一方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袭关中,还定三秦,然后率军东征,先后打下魏、代、赵、燕、齐等地,几乎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厥功至伟。为此,刘邦先后封他为齐王、楚王,也算一方诸侯。
关于刘邦剪除韩信,表面上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刘邦当上皇帝后,韩信曾经与叛乱分子陈豨有过说不清、道不明的交往。又比如,刘邦要清除项羽的残余分子时,韩信却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鉴于这些原因,刘邦以谋反之罪拘捕了他。后来,又默许皇后吕雉将他杀害于长乐宫钟室。
但韩信真正的死因,并不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他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刘邦的政权,威胁到了刘姓江山的稳定,对于一般人存在威胁,人家顶多是多一个心眼,防患于未然,但对于皇帝和皇权有了威胁,那就必然要痛下杀手。
韩信之死,表面上是吕后出手所为,但实际上真正杀害韩信的,是刘邦本人,故韩信死前恍然大悟道:“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一点也不冤!
“国士无双”,功高震主,必将遭到开国皇帝刘邦的忌惮
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成语问世和一系列“神来之笔”横空出世让韩信功成名就,功高震主后。当韩信荣获“兵仙”“神帅”的光荣称号,位居“淮阴侯”、“左丞相”、“相国”的高位后,其实,韩信已“高处不胜寒”。
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大将军韩信可是当过“齐王”和“楚王”的诸侯。当刘邦找了个“重大罪过”(隐藏包庇项羽大将钟离眜),将其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时,韩信就已成为“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擅自攻齐,逼封齐王,早已埋下被后来诛杀的伏笔
当韩信听信范阳辩士蒯彻的劝说,在明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仍为了争功而夺攻齐地从而害死了郦食其后。当韩信上书汉王刘邦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的借口逼封“齐王”时,韩信早已埋下后来被诛杀的伏笔。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牢骚满腹,目空一切,韩信的死期已进入倒计时
口无遮拦的韩信,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毋庸置疑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打仗他行,搞政治他不行”!
韩信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连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这样赫赫有名的功臣,韩信都耻与为伍。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最让功臣们和他离心离德的事,就是韩信心血来潮后,到樊哙府中的“半日游”。樊哙是谁?此时已是舞阳侯、大将军、左丞相。当年“鸿门宴”上一声吼,救了刘邦的主。何况人家樊哙现在早已“脱胎换骨”,“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人家不但是“皇亲国戚”,还是“功高莫过于救驾”的“从龙功臣”。目空一切的韩信,还拿樊哙当昔日的“屠狗杀猪”之辈。人家老樊向你行“跪拜之礼”,唤你“大王”,是樊哙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你韩信扔下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的狂言,就扬长而去。
韩信死就死在自己的那张嘴上。韩信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祸从口出”!
部下兼好友陈豨被任命为代国的相国兼巨鹿郡太守,向韩信辞行。韩信呢?来了个“临行密密说”:“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这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白纸黑字。瞧瞧!你韩信此时早已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你还口无遮拦地忽悠陈豨谋反,还信誓旦旦地想为陈豨做“内应”?简直是“老鼠舔猫鼻——找死”!你当“齐王”时,为啥不反?你为啥不听从范阳辩士蒯彻的建议,早早和项羽、刘邦上演个“三国鼎立”?
谋反的罪名板上钉钉。陈豨的确听信你的话,造反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你和陈豨的密谋被你的家臣告发后,韩信!你的死期到了。
谋反!自古属于十恶不赦之罪。根本不管你一生立了多少举世无双的功劳。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也不能相抵。综上所述,韩信死的一点也不冤!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韩信被杀,一点都不冤。
韩信,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三人都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人,刘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样看来三人同等重要,那对刘邦的威胁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刘邦杀韩信,没有杀其他二人呢?
韩信的职业,是刘邦必杀他的理由之一。
萧何主抓后勤工作,张良是刘邦身边的参谋长,这二人手中都没有兵权,属于文职人员,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韩信手里有几十万大军,像樊哙,曹参,灌英这些汉朝名将,都曾经是韩信的手下,他们对韩信的军事能力十分佩服,韩信在军队的威望可想而知,在刘邦眼里,韩信的威胁远大于萧何,张良二人。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韩信后来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已经没有了兵权,哪还对刘邦有威胁。这一来是韩信在军队里有威望,如果韩信造反,刘邦担心可能会一呼百应。
再一个韩信不仅会带兵打仗,组织军队的能力也让刘邦忌惮,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几次夺走韩信的军队,韩信很快又把队伍发展起来,而且把军队训练能征善战。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惨败,只身坐着夏侯婴的马车,逃到了韩信驻军的修武,刘邦早上突然进了韩信军营,趁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拿走了韩信的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军队,临行前只给韩信留下了两千人,命韩信不日攻打齐国,两千人打齐国,这不是开玩笑吗?
正当张耳,蒯通为难之际,韩信命蒯通把两千士兵都打发回家,给足路费,只要能带回五人,就是伍长,带回十人,就是什长,带回百人,就当百夫长,韩信使用这样的激励政策,很快又组织了几万人的军队,经过训练,做好了攻齐的准备。韩信有这样组织军队的能力,虽然他被剥夺了军权,但韩信凭威望和组织能力,重新建一支军队并不困难,在和外面的诸侯相呼应,肯定是大汉朝最大的威胁。
韩信虽然号称兵仙,但他的情商远不如张良,也比不上萧何。
刘邦建立汉朝后,给予了韩信,张良,萧何很高的评价,大意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刘邦表面上称赞三人功劳大,自己作为皇帝都不如三位,但从侧面考虑,这不就是常说的功高震主吗,历来功高震主的人有好下场吗。
张良不愧是谋圣,他最早看出这一点,张良深知和邦哥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楚汉战争大局已定,张良功成名就,选择了退出江湖,归隐山林,这使张良在汉朝初期的腥风血雨中,没有受到一点冲击。
萧何和刘邦关系特殊,他是刘邦的恩人,老乡和好哥们,但刘邦地位变了,不会百分之百地相信任何人,萧何也不例外。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前线和项羽对峙,无暇顾及其它,治理后方,筹集粮草,供应兵员这些事顺理成章地落在了萧何身上,这在刘邦看来萧何的权利太大了,一旦萧何有异心,那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长点心吧,刘邦为表示“关心”,经常派人去后方看望萧何,每次都带着赏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刘邦对萧何的宠信。
萧何也没感觉出哪不对劲,当局者迷吗,这事被萧何手下一人看出了破绽,他告诉萧何,你在后方比在前线还危险吗,值得大王这样关心,这是汉王有别的想法,所以才经常派人看看你,萧何是聪明人,马上明白了,为消除刘邦的疑心,萧何把儿子送到前线,在刘邦身边做了人质。
建立汉朝后,萧何被封为开国第一功臣,担任汉丞相,深得百姓拥戴,刘邦又不放心了,这是跟皇帝争夺民心,哪里容得,萧何又一次感觉到危险,他马上采取了特殊手段,收受贿赂,用低价强买农民手里的土地,刘邦接到农民的状告信,哈哈大笑,萧何用自污的方式,解除了刘邦的猜忌,虽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但勉强得以善终。
说完张良,萧何,我们再说韩信,你会觉得韩信就是在作死。
韩信顺利占领齐国,水淹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拥兵三十万,数量超过刘邦,项羽任何一方,完全可以凭实力三分天下。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西楚霸王项羽,也对韩信感到了一丝恐惧,派人和韩信搞联合。
韩信作为刘邦的臣子,还是不想背叛刘邦的,他打发走了楚国的使者,接到了刘邦的求援信,刘邦在正面战场和项羽对峙,打得十分艰苦,既然齐国已经平定,韩信就应该和刘邦汇合,一起消灭项羽率领的楚军,说好听点是求援,以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应该叫做命令。
韩信这时候就开始作死了,如果他足够聪明,应该选择自立,我也不帮助刘邦灭项羽,也不联合楚国打刘邦,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最稳妥的,毕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上演过多次了,这是上策。
再有就是无条件地服从刘邦的命令,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后,主动交出兵权,去做平头百姓,或许也能有一线生机。可偏偏韩信没有选这两条路,而是选择了作死的第三条路。
刘邦没有等来韩信的援军,却等来了韩信的使者,使者回复刘邦,韩大将军说了,齐国刚刚平定,齐人反复无常,不能让他们担任齐王了,汉王是不是封我个代理齐王,治理齐国。
韩信这是趁刘邦危难之机,要挟刘邦,这对韩信来说是致命的,刘邦听了火冒三丈,要不是陈平,张良在一旁踩了刘邦的脚尖,让刘邦醒悟过来,估计刘邦掀桌子骂娘了。
刘邦打天下,要建立向秦朝那样的,刘姓一家之天下,根本没想封几个诸侯,共同治理天下,韩信这个举动,暴露出韩信的野心,他要当诸侯王,这在政治上和刘邦是完全对立的,没有调和的余地,刘邦得势后,那些异性诸侯王都被刘邦一个个除掉了。
刘邦脚尖的疼痛,让他瞬间反应过来,如果不封赏韩信,韩信就不肯发兵,凭自己也灭不了项羽,只能委曲求全了,
刘邦嘟嘟囔囔地骂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当齐王就堂堂正正得当,当什么假齐王,没出息,”他这么说是给韩信的使者看的,心里真实的想法是:韩信,你小子等着,消灭了项羽,我第一个收拾你。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马上剥夺了韩信的兵权,齐王别当了,那地方都是你的人,为照顾一下面子,先去楚国当几天王吧!韩信成了没实权的楚王。
如果韩信情商还可以,应该知道怎么做,去讨刘邦欢心,保护好自己,但韩信继续作死。
刘邦打赢了楚汉战争,开始搜捕项羽的余党,钟离昧是楚军大将,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刘邦非常痛恨钟离昧,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执戟郎,和钟离昧是朋友,他就把钟离昧藏在府中,躲避追捕。
其实韩信应该坦诚的向刘邦说明,钟离昧在他这,劝刘邦放过钟离昧,刘邦对项羽的人虽然痛恨,也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季布是项羽的大将,刘邦不仅没杀他,还给予重用。如果刘邦非要钟离昧,韩信主动交出去就是了,连自己都性命难保,怎么能保护朋友呢?他私藏钟离昧,给了刘邦捉拿韩信的理由,毕竟这有谋反的嫌疑。
说到这里,已经注定了韩信被杀的命运,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皇帝身边,当时刘邦正全力消灭异姓诸侯王,经常出征在外,家里还有韩信这样的大隐患,你说他能安心吗?韩信不死,刘邦心不安,排除隐患大家都知道怎么做,宁愿做过,不能放过。
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吕后和萧何联合起来,诛杀了韩信,听说韩信已死,出征归来的刘邦态度暧昧,史记记载刘邦: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韩信,一代名将,常胜将军,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可惜未能如张良、萧何那样善始善终,下场很悲惨,还留下一个不太光彩的历史形象。 韩信是淮阴人,少时很不长进,《史记?淮阴侯列传》说他: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
穷困而没有品行,推选地方官吏轮不到他,又不会经商谋生,经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是个人见人厌的主儿。潦倒如此,还挎着宝剑招摇过市,被淮阴少年当众羞辱:要么一剑刺死我,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选择了后者,自此人称“胯夫”。
后来,韩信就带着那把宝剑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属项羽,但不被重视,只做了个郎中,持戟卫士,想建言献策也没人理睬。于是就炒了项羽的鱿鱼,跑到汉王刘邦那里去了。起初也不被重视,做了管理粮仓的小吏,还因犯法差点没被杀掉。幸亏遇到了萧何这个命中大贵人,给韩信带来了决定性的人生转折。萧何通过几次交谈,感觉韩信绝非等闲之辈,在刘邦那里能派上大用场。但向刘邦举荐多次,刘邦就是不启用。韩信很失望,就跑掉了,这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终于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从此才得以大展宏图。
韩信没有辜负萧何的赏识和举荐,先是进言刘邦实行东进战略,走出了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步。接着一步步扭转刘邦彭城之败后的局。大败魏王豹;平定代国;“井陉之战”背水列阵,巧出奇兵,杀陈余、擒赵王;招降燕国,占领齐国;最后与刘邦垓下会师,霸王乌江自刎,西汉天下甫定。韩信的功劳可谓大矣!如果有人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应该也不算怎么过分。 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竟因为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居然与人合谋造反,被自己的门客告发。当时刘邦在外平叛,吕后就和韩信的那位伯乐萧何,设了个圈套把韩信骗进宫里,把他杀掉了,还诛灭了他的三族。 韩信的被杀,的确有点残酷,充分暴露了刘邦、吕后的狡诈阴险,由此也开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拉完磨杀驴的恶劣先河。但是,平心而论,韩信的死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如果现在来为韩信会诊的话,他应该死于自己的三个致命病根:
病根之一:欲壑难填
韩信以一小吏而拜大将,打了几个大胜仗,已经名满天下,贵不可言,他就忘了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卑躬屈膝钻人家裤裆的过去了。打下齐国之后,他派人给刘邦送信,要求让他代理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盼着韩信的救兵来解围,见信大骂韩信。张良、陈平怕生变故,劝刘邦答应。刘邦被提醒了,如果不答应,韩信一叛变他就全玩儿完了。于是立即改口,对韩信的使者说:还代理什么?要当就当真的吧!
当然只是权宜之计,刘邦怎么会容忍手握重兵、满腹韬略的韩信长期称王呢?那不等于把天下拱手相让吗?其实那时刘邦就已经动了杀心。垓下之战后,刘邦变相夺了韩信军权,改封楚王。再后来,因为韩信窝藏项羽部将钟离昧,又把他降为淮阴侯。韩信后来的谋反,就是因为权力越来越小,地位越来越低。如果韩信没有那么贪心,像张良、萧何那样,埋头干好工作,职务的事听从组织安排,大概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了。
病根之二:狂妄自大。
韩信贫贱时本来很谦虚的,能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让他钻裤裆他就乖乖的钻过去,富贵以后就长脾气了。降为淮阴侯以后,他不愿意上朝和公开露面,觉得没面子。周勃、灌婴、樊哙这些刘邦手下的功臣名将,都封了侯,韩信耻于和他们平起平坐,对部下说:想不到我这辈子竟要与他们为伍!还有更为匪夷所思的,有一次与刘邦闲谈带兵打仗,刘邦问他: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顶多也就能指挥十万兵吧。刘邦问:那你呢?韩信答:我嘛,多多益善! 听听,这个韩信狂悖到什么程度!他居然把自己说成一枝花,把领导说成豆腐渣。就算真是那么回事,也不能那么说呀!他应该说:陛下英明天纵,胸中甲兵百万,微臣岂敢相比?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不管多么有修养的领导,都不会高兴属下当面说自己不行,即便承认不行,也该由自己去说而不是由别人说出来,更何况那属下还明确说出他高于自己。想想,刘邦听了韩信那番话,会是什么心情?有了这个过节,韩信的被杀还有什么奇怪吗?
病根之三:优柔寡断。
韩信在平定齐国并称王之后,项羽曾经派人去游说他,说汉王刘邦是个不讲信义的人,别看他现在对你很好,一旦项王一死,他必定取你性命,将军你何不与楚讲和,三分天下而称王齐地呢?这时的韩信倒来了忠心,说我过去侍奉过项王,他不用我;而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解衣推食,言听计从,我怎么能背叛汉王呢?齐国的辨士蒯通也劝韩信说,现在楚汉相持不下,你向汉汉胜,向楚楚胜,应该两边都不归,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以你的谋略和实力,必定称霸于天下。况且你威高震主,功盖天下,汉王能对你放心吗?你不觉得你很危险了吗?韩信虽然觉得有道理,但下不了决心,还自以为功劳大,汉王不会把他怎么样,因而没有采纳。结果被楚人和蒯通不幸而言中!
病根之三:优柔寡断。
韩信在平定齐国并称王之后,项羽曾经派人去游说他,说汉王刘邦是个不讲信义的人,别看他现在对你很好,一旦项王一死,他必定取你性命,将军你何不与楚讲和,三分天下而称王齐地呢?这时的韩信倒来了忠心,说我过去侍奉过项王,他不用我;而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解衣推食,言听计从,我怎么能背叛汉王呢?齐国的辨士蒯通也劝韩信说,现在楚汉相持不下,你向汉汉胜,向楚楚胜,应该两边都不归,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以你的谋略和实力,必定称霸于天下。况且你威高震主,功盖天下,汉王能对你放心吗?你不觉得你很危险了吗?韩信虽然觉得有道理,但下不了决心,还自以为功劳大,汉王不会把他怎么样,因而没有采纳。结果被楚人和蒯通不幸而言中! 其实,韩信既然最终还是要反叛,不如那时就反他娘的,何至于像小鸡子一样,被吕后一个娘们儿说宰就宰了呢?要么就忠心到底,要么就反叛到底,这样忸怩作态、撇清装相的,死了也不招人怜惜。如果韩信那时反了,历史可能会重写,大汉王朝可能就是大齐王朝了,刘家天下可能就是韩家天下了。即便如此,大概对历史发展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跟老百姓过日子更没有多大关系。
------------------
推荐阅读:
你给父母办寿宴,千万别收礼金,因为别人赴宴已给你面子。怎么看?